学术投稿

山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低的原因与对策

周长清;胡永红;何召璋;肖黎明

关键词:山区经济, 乙型肝炎, 乙肝疫苗接种率, 宣传方式, 免疫程序, 接种乙肝疫苗, 洪江市, 理解错误, 计划免疫管理, 防疫, 接种率调查, 新生儿乙肝疫苗, 卫生院, 疫苗费用, 时间不同步, 合格接种率, 规范化管理, 预防接种, 有线电视, 业务指导
摘要:自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洪江市乙肝疫苗接种率一直很低,据1999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全程合格接种率仅为24.5%。为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我们对乙肝疫苗接种率低的原因作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1 接种率低的原因1.1 乡村缺乏宣传 据调查,有61.5%的儿童家长不知道要接种乙肝疫苗。所有乡、镇无一做过正式的深入广泛的宣传,只是在村防疫员会上或接种现场讲一讲。当见到来接种者寥寥无几甚至无人接种时,也就不再宣传。1.2 接种对象难以承受接种费用 村级3针乙肝疫苗接种费用30~40元,而常规的预防接种只需1~2元,洪江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对乙肝疫苗费用难以承受,不愿接种。1.3 村级未开展乙肝疫苗接种服务 村级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不统一,300多个村大多数无冰箱,不可能随时提供接种服务。再者,山区住户分散偏远,村防疫员不愿因一两个儿童接种而去乡、镇卫生院领疫苗上门接种。1.4 乡级人为改变乙肝疫苗免疫程序或对程序理解错误 洪江市计划免疫冷链双月运转一次,与乙肝疫苗0、1、6个月免疫程序的时间不同步。有些乡、镇卫生院的防疫专干为节省时间,人为改变第3针接种时间;而有些乡防疫专干对免疫程序理解错误,以为只要第1针与第3针间隔5个月,第2针与第3针间隔1~4个月都可以,影响了乙肝疫苗的合格接种。1.5 接种工作不规范,接种未登记卡、证 洪江市乙肝疫苗接种缺乏规范化管理,业务指导不到位。接种时忽略使用接种证和免疫卡,出现接种无证无卡现象,导致调查时无据可查,使接种率降低。2 对策2.1 抓好宣传 可采取下村巡回宣传和发放宣传材料相结合,有线电视与广播相结合,同时村级也要利用有效的宣传方式。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相关文献
  • 接种不同针次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临床反应观察

    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DPT)的接种反应较为常见,我们对乳山市满3月龄儿童进行了接种不同针次DPT临床反应的观察,现简报如下。1 疫苗和方法 DPT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按要求于臀部肌内注射DPT0.5ml,接种后于不同时间观察有无局部、全身反应和硬结、化脓等发生。2 全身反应 全身反应发生率为20.99%,中、强反应率为7.85%。全身反应发生率随针次增加而升高,各针次反应率和中、强反应率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3.26,102.85;P<0.01)(表1)。

    作者:孙小丽;陈卫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基层计划免疫接种门诊的现状与对策

    为使规范化接种门诊能快速有序发展,笔者对全县基层接种门诊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本次共发出调查表36份,确认有效表35份。结果如下。1 接种门诊用房严重不足 在调查的35个接种门诊中,房屋使用面积≥50m2的只有2个,占5.7%;有31个用房面积<30m2,占88.6%;其中有11个用房<15m2,占31.4%。60.3%的接种门诊未与医院的门诊用房分开,71.4%的接种门诊只有1间房,既是办公室、资料室,又是预诊室、接种室。2 冷链不完整 按照规范每个接种门诊必须有1台正常运转的冰箱,配置≥5只冷藏包,≥40只冰排。调查显示,在35个接种门诊中,有17.1%无冰箱,冷藏包、冰排均未达到要求,目前拥有的冷藏包、冰排分别只有标准的34.3%和18.4%。3 接种器材、药品配备不足 有71.4%的接种门诊无汤匙、茶杯或数量达不到要求,11.4%无急救药品、镊子、体温表,22.9%无听诊器,48.6%无压舌板,51.4%只有1~2块压舌板,不能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4 消毒、保暖、降温设施不足 有20%的接种门诊无电风扇,22.8%无取暖设备,5个无紫外线消毒设施。

    作者:林成巨;刘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美国1999年麻疹发病情况

    1999年美国各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共向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 DC)暂报100例确诊麻疹病例,与1998年报告的病例数相等。自199 7年以来美国麻疹发病率一直维持在≤0.5/100万水平。  1999年报告的100例病例中,33例为输入病例,67例为本土病 例(指在美国本土感染的病例)。67例本土病例中,33例与输入有关,3 4例不知病毒来源。尽管一些与输入有关的病例有病毒学证据,但没有只依靠 病毒学证据进行分类的报道。  输入病例占全部麻疹病例的33%,延续了自1992年以来输入病例所 占比例增长的趋势。输入病例中14例为国际旅行者,19例为美国居民在国 外旅行期间感染。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区域划分,这些输入麻疹病例有10例来自西 太平洋区,东地中海、欧洲、东南亚区分别有6例,美洲区有2例,非洲区有1例, 有2例不知来源。  输入病例将麻疹病毒传播给了33个输入相关麻疹病例。每1例输入病例 平均传染了1例输入相关病例(范围:0~14)。在7个传播链中发现了输 入的病毒学证据,包括7个输入病例和26个输入相关病例。每个链中,分离 出的病毒的基因型与输入病例所在国正在循环的病毒基因型一致。与从英国、 意大利、瑞典输入病例,分离出了一个新的麻疹病毒基因型。与WHO麻疹病毒中心数据库 比较将这个基因型定为D7。  1999年,分类为不明来源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34%,自1995年 以来这个比例一直在降低。在34例不明传染源的病例中,10例为孤立病人 ,与其他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其余的24例发生在4起暴发中。  1999年,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报告无确诊麻疹病例,10个州报告 的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86%,9个州报告了不明传染源病例。33周内所有 报告的麻疹病例均为输入相关病例(未报告不明传染源病例),其中包括连续 12周(第19~30周)报告的病例。  在美国3*!140个县中,16个(占0.5%)报告了不明传染源病例。 在这些县中,有10个县第1周内发生不明传染源病例,第2和第4周之间有 5个县发生了不明传染源病例,1个县在不连续的11周发生不明传染源病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宁夏回族自治区县、乡、村三级计划免疫人力资源及冷链设备现况调查

    为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县、乡、村三级计划免疫人力资源及冷链设备的现况,对全自治区29所卫生防疫机构及乡级预防保健机构中从事计划免疫的工作人员及冷链设备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方法与内容 全自治区29所卫生防疫机构的计划免疫科及乡级预防保健科或计划免疫室作为调查单位,调查对象为从事计划免疫的工作人员及冷链设备。按统一印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交通方便的县、乡由专门调查员询问调查,逐项登记;其余均由被调查单位填写,加盖公章,函寄。调查内容包括:①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②冷链设备及运转情况等。所有资料统一输入计算机数据库,用SPSS软件包处理。2 计划免疫工作人力资源情况2.1 县、乡级 本次共调查县、乡级从事计划免疫工作人员667人,其中男性375人,女性292人,各占56.22%、43.78%。参加工作年限及从事计划免疫工作年限的中位数分别为14年和10年。县、乡级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中25~40岁的分别占总人数的69.78%和69.48%(表1),说明全自治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队伍长期以来比较稳定,且具有较合理的年龄结构,后续力量充足。2.2 村级 本次共调查330个乡的2*!570个行政村,2*!669个免疫接种点。全自治区共有兼职计划免疫乡村医生3*!464名,≥46岁的乡村医生1*!761人,占50.84%。每个行政村平均有1.35人。近10年来,乡村医生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培训工作从未间断,到目前为止,经过培训的乡村医生≤45岁中专水平考试达标率为89.50%,≥46岁逐项培训考试达标率84.4%。

    作者:李丽;黄河;刘天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稳定性研究

    为冻干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的生产、贮存、使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对甲肝病毒L-A-1疫苗株制备的连续多批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在放置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后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疫苗置-20℃ 28个月、2℃~8℃ 20个月、25℃ 4个月、37℃ 14天,其病毒滴度仍达到≥6.5LogCCID50/ml的合格滴度,表明此疫苗稳定性良好。

    作者:刘景晔;李光普;谢宝生;李淑焱;王美桦;刘晶;李玉红;于世伟;王鹏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全球今后消灭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技术问题与展望

    1985年,泛美卫生组织(PAHO)首先提出到199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的目标。1991年9月,秘鲁报告了美洲区后1例本土脊灰病例。1994年8月经过国际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证实,正式宣布美洲区实现无脊灰目标。1995年2月16~17日,WHO在总部召开了全球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第1次会议,标志着全球消灭脊灰已逐步进入证实阶段。现将全球今后消灭脊灰的主要技术问题与展望概述如下。1 加速目前脊灰野病毒流行地区的工作进程  目前,脊灰野病毒流行主要集中在3个地区:南亚、西非和非洲中部。WHO 1999年报告全球共有6*!700例被确诊的脊灰病例。WHO非洲区共2*!783例,实验室确诊233例。其中安哥拉多,为1*!103例(实验室确诊53例);其次为尼日利亚967例(实验室确诊94例);肯尼亚、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等26个国家也发生脊灰流行。WHO东地中海区共787例,实验室确诊449例。其中巴基斯坦多,为466例(实验室确诊294例);其次为阿富汗141例(实验室确诊62例);伊拉克、索马里、苏丹、也门等9个国家也发现脊灰病例。WHO东南亚区共3*!129例,实验室确诊1*!073例。其中印度发生脊灰流行,为2*!645例(实验室确诊1*!042例);孟加拉为335例(实验室确诊25例);印度尼西亚、尼泊尔、泰国等国家也有脊灰病例。这些国家人口出生率高、经济贫困甚至发生战乱,积累了大量的易感人群,脊灰野病毒甚至脊灰Ⅱ型野病毒仍然在这些国家流行,因此单纯依靠目前消灭脊灰的措施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而如何加速上述地区和国家消灭脊灰工作的进程,将直接关系到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目标的时间表。因此,WHO就此在多次会议上反复讨论,拟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促进这些地区和国家消灭脊灰工作。这些措施包括继续开展口服脊灰疫苗(OPV)和其它疫苗的国家免疫日(NIDs)活动,专门开展补充性或选择性监测活动,派遣专业工作队具体指导工作等。同时,号召各有关国际组织,继续增加对这些地区和国家消灭脊灰工作的支持。目前,上述一些国家消灭脊灰工作进展迅速,可望在不久阻断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循环。

    作者:徐爱强;于竞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接种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接种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DPT)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罕见。1999年9月,临安市锦城镇发生1例由首次接种吸附DPT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报告如下。  某女,1999年6月19日出生,足月顺产,发育良好,1999年9月22日上午9时在当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首次接种吸附DPT,右上臂三角肌内注射0.5ml(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81001-3,有效期2000年4月)。接种前DPT经充分摇匀,疫苗保存、接种器材准备和操作均按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同时同支DPT接种的其他人员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章星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麻疹监测病例分类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结合山东省1999年麻疹监测资料,对麻疹监测病例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卫生部1998年提出的分类标准与我省现行分类标准的优缺点,为今后我国加速麻疹控制乃至消除麻疹各阶段麻疹监测病例的分类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徐爱强;许青;宋立志;肖作奎;王常银;王同展;张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江苏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观察

    为了解江苏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免疫状况,进行了0~2月龄婴儿口服脊灰疫苗(OPV)免疫成功率监测,6月龄~、1岁、2岁、3岁、4~9岁儿童脊灰抗体水平监测。1996、1997、1999年儿童OPV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是:Ⅰ型94.6%~98.2%,Ⅱ型98.2%~100.0%,Ⅲ型92.9%~100.0%。1995~1999年健康儿童脊灰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是:中和抗体阳性率Ⅰ型为92.3%~100.0%,Ⅱ型94.2%~100.0%,Ⅲ型94.2%~100.0%;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Ⅰ、Ⅱ、Ⅲ型分别为1∶55.6~1∶359.2、1∶110.2~1∶188.0、1∶70.8~1∶108.4。说明通过OPV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江苏省儿童对脊灰已形成了牢固的免疫保护。

    作者:汤奋扬;冯永庄;冷红英;陆培善;严旭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鲁南地区1999年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1999年山东省临沂、枣庄、济宁、泰安市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波及19个县(市、区),历时6个月,累计报告发病1!051例,占全省麻疹病例数的66.10%,罹患率为7.51/10万,死亡1例。经调查,本次麻疹暴发在时间、地理和发病人群关系上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占82.02%)儿童,<7岁病例占52.61%。麻疹疫苗有效接种率低,造成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是本次暴发的直接原因,而疫情报告不及时,延误了采取应急预防措施,造成了疫情的蔓延。

    作者:许青;徐爱强;宋立志;肖作奎;张丽;王常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种国产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学效果比较

    为考核并比较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肝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对314名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种市售昆明、杭州、长春3个厂家生产的甲肝疫苗,免疫后21、34天采血检测抗-HAV。结果显示:免疫后21天3个厂家甲肝疫苗抗-HAV阳转率分别为61.9%、60.9%和80.0%,免疫后34天分别为71.6%、66.7%和44.9%,国产高滴度甲肝疫苗安全性好,但疫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以获得更好的免疫学效果。

    作者:张世勇;刘新力;丁月新;夏建玲;侯通;张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安徽省麻疹野毒株的首次分离和鉴定

    为了监测安徽省现流行的麻疹野毒株,在1998、1999年的2起麻疹暴发中,用绒猴淋巴母细胞(B95a)分离到4株麻疹野病毒,通过血凝试验、血吸附试验、中和试验对分离到的麻疹病毒进行特性鉴定。该4株病毒无血凝和血球吸附活性,我国人类疫苗免疫后,血清能中和这4株病毒,但中和此野毒株的滴度低于中和疫苗株滴度的2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其产物的基因序列分析提示,该4株病毒属于麻疹病毒第八基因组(H group)。继续监测我国各省麻疹流行株的基因和抗原变异,对我国强化麻疹控制及麻疹消除、消灭十分必要

    作者:何维宽;余文周;周淑洁;张莲芝;沈永刚;戴振威;李业强;许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崇明县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控制效果分析

    崇明县自1993年起认真抓紧了计划免疫工作中的质量控制,以《上海市街道医院、乡卫生院计划免疫工作规范》为标准,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除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外,又注入了适合本县实际情况的新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督促检查制度,从而使各项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全面提高。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业务技术日趋成熟的计划免疫专业队伍,全面实现了计划免疫接种门诊规范化,各种生物制品坚持按正常渠道运作,冷链运转质量进一步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学龄前儿童建卡率持续保持在98.29%~100%,1993年以来各种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9.21%~99.98%,加强(复种)免疫接种率在1999年达97.32%,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98.58%~100%,及时率已达97.23%。自1973年以来已连续2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自1983年以来已连续17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麻疹发病率控制在0.28/10万以下(自1986年以来已连续14年无本县麻疹病例发生),百日咳发病率控制在0.75/10万以下。儿童、学生凭证入托入园入学执行率保持在100%,凭证入学建卡率达97.81%,其中新生凭证入学建卡率为99.78%,卡片填写完整率达90%。自1994年以来杜绝了托幼机构、中、小学校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使计划免疫工作始终保持良好态势,与上海市先进区、县差距正进一步缩小,在疾病控制、计划免疫门诊规范化、凭证入学、计划免疫保偿制等领域处于先进行列,已进入历史好时期,为今后计划免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康生;郑志刚;曹卫中;徐芳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患慢性肺病的老年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的健康和经济效益

    为评价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对患慢性肺病的老年人健康上的益处和经济上的效益,对确诊患有慢性肺病并享有医疗管理服务的老年人中进行了一项2年的回顾性间接群体研究。评价了两年(1993年11月15日~1995年11月14日)间患肺炎和流行性感冒(流感)的入院、死亡病例及其住院费用。利用多种变数模型控制受试者年龄与健康的基线使用行政系统的数据去比较疫苗接种者与非接种者的研究结果。在两个流感流行季节中评估联合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的叠加效益。  此次共调查了1*!898名受试者。结果显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以明显降低肺炎住院(调整后的危险比例为0.57;95%可信度0.38~0.84;P=0.005)和死亡(调整后的危险比例为0.71;95%可信度0.56~0.91;P=0.008)。至于非肺炎引起的住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调整后的危险比例为0.91;95%可信度0.77~1.07;P=0.24)。在两个流感流行季节的观察表明,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的效益是可以叠加的。比较接种两种疫苗和未接种任何疫苗的人群得出的结果显示:接种两种疫苗的人群可以减少肺炎和流感引起的住院率,调整后的危险比例为0.28[95%可信度(0.14-0.58);P<0.001],而调整后的死亡比例为0.18[95%可信度(0.11-0.31);P<0.001]。两年的研究证明了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可以减少直接的医疗开支。结论是:对患有慢性肺病的老年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可以减少肺炎引起的住院,减少死亡和节省直接的医疗开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崇明县儿童凭证入托入园入学制度执行情况和管理措施

    崇明县为控制和杜绝学校、托幼机构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监督处罚办法》第十四条,于1994年起,把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执行凭《儿童预防接种证》入托入园入学制度纳入卫生监督管理,每年对新生入学的凭证建卡执行情况执法检查通过“一管二帮、管帮结合”方法,不断增大监督力度,结果新生凭证入学执行率,从1994年50%呈稳步上升态势,至1998年抽查各校执行率已达100%,新生凭证建卡率1994年为60.85%,如今上升至99.03%。目前,各校凭证入托入学执行率已达100%,新生凭证建卡率为99.78%,卡片填写完整率为90%,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凭证入学工作趋向规范并良性运转。从1994年以来控制和杜绝了学校和托幼机构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由此可见,只要管理措施到位,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各项关系,简化繁琐手续,凭证入托入园入学工作是能够落到实处,收到满意效果的。

    作者:曹康生;曹卫中;郑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1996~1999年麻疹监测资料分析

    987~1995年,除美国和讲法语、荷兰语的加勒比海的几个岛 屿之外,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的所有国家都开展了麻疹疫苗(MV )的初始强化免疫活动。>1.46亿的1~14岁儿童接种了MV,约占目 标年龄组的93%。自1993年以来,38个国家开展了后续式MV免疫活 动,总平均免疫接种率90%。  自1990年以来,年麻疹发病率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直到1997年 主要在巴西发生的麻疹发病率的回升。随着平均接种率的上升,每年报告≤10 例的国家在稳定增加。1996~1999年,44个国家或 地区中的18个(占41%)无麻疹病例报告。  1996年,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2*!253例,其中2*!109例(17% )得到确诊。在所有确诊病例中,923例(44%)为实验室确诊或与实验 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1*!184例(56%)只根据临床 表现确诊。在每周向泛美卫生组织(PAHO)提供麻疹数据的44个国家或 地区中,24个(55%)报告无麻疹确诊病例,32个(73%)报告≤10 例。1996年WHO美洲区的大部分地区已无麻疹。1996 年,美国(48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加拿大(327例)两国的确诊病例 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占整个西半球的39%和88%。1996年WHO美 洲区未报告与麻疹有关的死亡病例。  1997年,WHO美洲区麻疹发病数急剧回升,确诊病例总数达53*!6 83例(占105*!372例疑似病例的51%)。在确诊病例中,32*!948 例(61%)为实验室确诊或与实验室确诊的病例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联系,2 0*!735例(39%)只根据临床表现而确诊。1997年,巴西(确诊52*! 284例)和加拿大(579例)的确诊病例占WHO美洲区的99%。19 97年报告>100例确诊病例的其它国家包括:巴拉圭(143例)、美国 (138例)、阿根廷(125例)和瓜德罗普岛(116例)。  1997年,巴西圣保罗州报告了65*!540例麻疹疑似病例,其中23*! 907例(36%)为实验室确诊或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意义 的联系。18*!148例(28%)只根据临床表现确诊而无实验室诊断,确诊 病例总数达42*!055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肠套叠

    1998年轮状病毒疫苗在美国被批准使用,在随后的市场监测中发现 ,轮状病毒疫苗的使用可能与肠套叠有关。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在多个 州的病例对照研究)后,终于证实轮状病毒疫苗的使用确与肠套叠有关,于是 生产厂商将轮状病毒疫苗撤出了市场。随后人们开始关注包括口服脊髓灰质炎疫 苗(OPV)在内的口服疫苗是否与肠套叠有关。为确定OPV与肠套叠的可 能关系,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开展了一些研究。  截止2000年6月,很多研究的初期分析结果已完成。美国疾病控制和 预防中心(CDC)特别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进行讨论,目的是:①估计已开展 的关于OPV和肠套叠可能存在关系研究的技术方面的问题;②决定一些实验 现象是否代表着OPV和肠套叠有关或无关。  2000年6月15~16日,工作组在美国的亚特兰大举行会议,与会 人员由来自众多学科的专家组成,包括:本研究初的调查员、临床医生、消化 道专家、统计人员、流行病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与会人员还包括来自世界卫 生组织(WHO)、泛美卫生组织(PAHO)及加拿大、古巴和英国的代表 、美国CDC和学术界的专家。  8项研究的内容都是关于OPV和肠套叠是否有关系,其中一项是在加拿 大、5项在英国、2项在美国进行的。2项以基本人口作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 明:OPV和肠套叠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一项是由美国CDC开展的“疫苗安全 数据自动传输装置(VSD)”研究,结果发现服用第2剂OPV后,发生肠 套叠的危险性明显增加(OR=3.0;95%可信限为1.5~5.3)。 在美国通常在4月龄时给予第2剂OPV。在服用OPV后22~28天,患 肠套叠危险性增加,由此推断OPV和肠套叠有关。英国的健康阶段性统计( HES1)发现:在英国4月龄的儿童服用第3剂OPV后14~27天,肠 套叠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在这两项研究中,服用其它剂的OPV后,未发现肠 套叠的发生有明显改变。其余几项未发现服用OPV和肠套叠相关。在英国利 用同一种实验方法对同一人群进行检验,未发现OPV和肠套叠存在明显的关系。  会议后要求专家们列出各项研究的优缺点,并自己做出判断:OPV和 肠套叠是否有关及原因,或难以做出判断的数据方面的原因等。共有14位专 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无人赞同OPV和肠套叠有关;2人(14%)认为目 前掌握的数据不足,难以做出是否有关的判断;11人(79%)认为有理由 相信OPV和肠套叠无关;1人(7%)未发现它们存在着因果关系。  这样,专家们以压倒多数的优势认为:目前有理由相信OPV和肠套叠无 关。但是所有的研究都有其局限性,现在还很难断定在个别病例中,OPV所 引起的危险性的轻微上升。另外,一些研究数据不足,难以断定OPV和肠套 叠的关系。另有一些专家认为,即使有这些数据,也很难说明4~5月龄肠套 叠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石家庄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回顾性评价

    石家庄市自1954年有疫情记录以来,至1992年累计报告脊髓灰质炎(脊灰)6*!36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77/10万;死亡56例,死亡率为0.023/10万。高发病年份是1965年,报告发病率为33.57/10万,死亡率为0.62/10万。自1973年石家庄市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特别是1985年装备冷链以后,增加了免疫接种次数,提高了口服脊灰疫苗(OPV)免疫效果,使脊灰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93年至今无脊灰病例发生。  1991~1999年石家庄市开展了对4岁以下儿童9次17轮OPV强化免疫活动,服苗人数共计7*!082*!438人,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OPV强化免疫活动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加强领导:石家庄市成立了由卫生局、财政局、教委、供电局、交通局、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的计划免疫协调小组,组长由主管市长担任。②严格培训:每次活动前,由市卫生防疫站召开各县(区、市,下同)卫生防疫站站长、计划免疫科主任参加的计划免疫工作会议,按强化免疫方案要求进行技术培训,县逐级培训到乡村,使县、乡、村计划免疫人员都能熟练操作,有效地提高了免疫效果。③督导到位:市卫生防疫站组织强化免疫督导队,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对各县的服苗情况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提高了服苗率。④宣传先行:9次OPV强化免疫活动共出动宣传车70余辆;各级电视台、电台播放宣传稿件80余篇;张贴标语、公告近万幅;

    作者:马丽莉;王丹燕;赵川;刘君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南阳市宛城区人群HBsAg携带状况和抗-HBs水平调查

    近年来,由于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同时,随着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乙肝疫苗的成人接种率也不断提高。为掌握全区人群的HBsAg携带状况,为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 按0岁~、4岁~、8岁~、12岁~、18岁~、25岁~ 6个年龄组,考虑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城乡的可比性抽取样本。样本大小依据河南省HBsAg阳性率11%为预期感染率p,允许误差d=0.2p,95%可信限水平t=2,计算本次调查需抽取样本809人。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实际调查921人。2 检验方法 采用河南省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立可读ELISA试剂盒”,批号990203,有效期1999年8月3日,结果判断按使用说明书。3 资料处理 采用foxpro建立数据库,计算各特征别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并对结果进行初步分析。4 结果与分析 本次共调查921人,HBsAg阳性34人,阳性率3.69%;抗-HBs阳性307人,阳性率33.33%。男性456人,HBsAg阳性24人,阳性率5.26%;女性465人,HBsAg阳性10人,阳性率2.15%,男女性别之间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27,P<0.025)。男性抗-HBs阳性159人,阳性率34.87%;女性抗-HBs阳性148人,阳性率31.83%,男女性别之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安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79例发热出疹性疾病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为了解四川省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更好地开展麻疹监测,1997~2000年5月,在该省20个县采集了暴发和散发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和风疹IgM抗体。结果:379例中确诊为麻疹的192例(50.66%),风疹80例(21.11%),其它RFIs 107例(28.23%)。379份血清标本中,麻疹IgM抗体阳性144份,阳性率37.99%;风疹IgM抗体阳性40例(10.55%)。RFIs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季,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暴发病例以麻疹为主。血清学诊断是科学鉴别RFIs的重要手段。加强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和强化免疫,是加速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作者:何吉兰;方刚;童文彬;孙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主管:中国计划免疫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