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勇;孙赫楠;曲道炜
在中国,传统医学与易学本为一源,中医的诸多理论均来源于易学,脏象理论学说更不例外,故借此文想浅谈一下对中医脾脏的理解.
作者:杨永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针灸临床技能及思维创新能力,以<运动损伤病证临床诊疗学>课程为桥梁,整合要优化各种针灸治痛技能,借助精英式培训带动一般培训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学生针灸技能阶梯式培训,观察学生培训前后针刺效果和实践考核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组的得气感出现人数和总成绩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学生问卷调查显示针灸临床实践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针灸技能培训教学尝试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作者:董宝强;李春日;王树东;袁建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穴位埋线、耳压、敷脐疗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外治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西药组服用双氢克尿噻片、硝苯地平缓释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外治组采用穴位埋线、耳压、敷脐治疗;综合组为西药与外治法联用,观察治疗4周.结果:降压疗效综合组总有效率70%,与西药组43.3%、外治组4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耳压、敷脐疗法配合西药可以有效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作者:田元生;孙玮琦;陈磊;马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紫舌是临床常见舌象,本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发掘、整理后发现,紫舌病因病机多责之于血瘀、阴盛、阳热、酒毒、食滞、中毒;紫舌微观形成机理多与微循环障碍、血小板凝集性增高、动脉氧分压降低、舌血流变异常等相关;紫舌相关疾病多见于肺心病、冠心病、肝病、糖尿病、胰腺疾病、门脉高压症、癌症等.紫舌的出现常常提示病情较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耽误诊治.
作者:罗振亮;陈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正成为21世纪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药对治疗慢性心衰具有其独特性,其中以药简、效专、力宏之经方为代表.文章从心肾的生理、病理关系出发阐述心肾相关理论,并借鉴该理论提出从心肾论治慢性心袁的理论依据,进而论述在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所大力运用的体现心肾相关的代表性经方,从而发挥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上的独特优势.
作者:赵殿臣;张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肾阳虚型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肾阳虚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与电针组(30例)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JOA下腰痛评价表评分.结果:温针灸较之电针组能够更好地改善JOA下腰痛评价表评分,提高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
作者:曾天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对比观察祛风除湿汤与关节腔注射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寻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年龄在25~70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就诊号随机分为治疗组(祛风除湿汤组)、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祛风除湿汤;对照组采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结果:治疗后两组膝骨性关节炎症状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膝骨性关节炎症状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改善指数分别为62.99±24.19、59.97±23.07,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86.67%,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疗效相当.结论:祛风除湿汤与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均能明显改善其症状和体征,促进其功能恢复,且其疗效指数无明显差异;但祛风除湿汤较透明质酸钠具有价格优势,提示祛风除湿汤,可望做为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经济、有效的新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成亮;李宏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运用光谱成像技术快速鉴别中药五加皮与混淆品香加皮,为其质量控制和品质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应用电可控液晶滤光光谱成像装置,测定不同市售来源的香加皮饮片5种,五加皮饮片2种.光谱高分辨率5nm,光谱范围400~680nm,空间分辨率4000×4000.从成像光谱立方体中提取特征光谱,构建其指纹图谱,并用类平均距离法等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五加皮和香加皮的光谱成像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与其中药鉴定学结果相吻合.结论:光谱成像技术可用于中药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其操作方法简便、快捷、无损.
作者:王琳;马骥;庞其昌;赵静;胡翠英;崔代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眼周针刺对干眼患者泪液流量及泪膜的影响.方法:将干眼患者106例(212眼)分为针刺组、西药组.针刺组53例(106眼)采用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等眼周穴位针刺治疗;西药组53例(106眼)给予外用人工泪液滴眼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泪液流量、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染色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后在泪液流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染色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西药组治疗后在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0.01).针刺组在改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流量方面,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眼周针刺治疗能增加干眼患者泪液流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
作者:高卫萍;李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NO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中等剂量和2次腹腔注射STZ的方法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和胰腺组织NO代谢产物NO3-、ONOO-,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MDA.结果:模型组血清NO3-、胰腺ONOO-均低于正常组,MDA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血清NO3-低于正常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NOs-、胰腺NO3-与ONOO-均较模型组升高(P<0.05,P<0.01),MDA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可升高糖尿病大鼠的NO浓度,降低MDA水平,并能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
作者:吴凌;刘晓秋;郭学军;唐惠琼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针对目前教学学时少、内容多等现状,从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和充实实训教学内容两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并就具体实施方法和实践结果进行了介绍.
作者:王淑娟;苏妆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降脂逐瘀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大面积(Smax).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变薄、斑块面积缩小(P<0.05);TC、TG显著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降脂逐瘀汤具有降脂、稳定及消退斑块的作用.
作者:陈汉跃;管晓舫;余永林;王琼;周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余甘子叶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以槲皮素为对照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过测定吸光度计算余甘子叶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槲皮素在2.375~38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3C-0.0182,r=0.9999,测得余甘子叶提取物中总黄酮平均含量为51.60%.结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单、快捷、准确、灵敏,可作为测定余甘子叶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
作者:李舒;钟振国;赖进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TNFRⅠ与TNFR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拮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联合内毒素腹腔注射法构建小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并分别予解毒化瘀颗粒、乳果糖、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TUNEL法检查肝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脏TNFRⅠ与TNFRⅡ的表达.结果:解毒化瘀颗粒干预组肝组织凋亡、坏死程度轻于模型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的肝脏TNFRⅠ表达量少于模型对照组(P<0.05),TNFRⅡ表达多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可通过下调肝组织TNFRⅠ的表达、上调TNFRⅡ的表达途径抑制肝细胞凋亡,延缓肝脏坏死的进展.
作者:毛德文;陈月桥;韦艾凌;唐农;邱华;张荣臻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补精解毒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方法:临床上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肺癌诊断与分期标准,选择1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补精解毒方组与化疗组.补精解毒方组86例口服冬虫夏草、番荔枝子,未用化疗等其它抗癌方法,化疗组86例采用EP或TP方案化疗.观察临床受益率,生存质量,2年总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判定补精解毒方临床疗效.结果:补精解毒方组较化疗组有较高的临床受益率(癌灶稳定率),生存质量(KPS评分治疗前后提高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年总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精解毒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改善生活质量,2年总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与化疗组疗效相近.
作者:安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学好中医,发展中医,必须要重视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范围甚广,医易会通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周易>不但使医易相通,而且使<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相通、<周易>与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周易>的思维模式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综观人类文明,没有像中华文明能够如此持续发展,并表现出文化的稳定性.中医学也一直在医疗实践中体现着它的价值.从适应中医学发展需要来看,建立以医易会通为基础的中医文化学也愈益迫切.
作者:张继;何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路优泰(圣·约翰草提取物)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合并抑郁症状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路优泰300mg,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后4周观察两组间心前区疼痛和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并采用SDS、HAMD抑郁量表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观察组4周内抑郁情绪及心前区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路优泰能有效的减轻冠心病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前区疼痛症状,这种治疗更有利于冠心病的控制.
作者:金星;张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西药抗血小板疗效确切,但副作用较多,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活血等中药抗血小板作用在冠心痛治疗中研究较多,文章就上述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薛峥;王向培;吴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文章介绍了作者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对多元化考核方式的运用情况,突破了期末考试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方式,采用以传统期末考试为核心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歌诀背诵、背记章节功效、闭卷期中考试、中药材饮片认知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
作者:刘立萍;李然;任艳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群众基础,因此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不能仅局限于高校教育,应当从高中阶段起步.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学习中医药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高中阶段学习中医药相关知识,不仅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更有利于消除古今文化差异给高校初学中医的学生带来的困惑与不适,是对高校中医药教育的有益过渡.
作者:林大勇;孙赫楠;曲道炜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