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淑敏;隋丽华
目的:研究白粉藤的植物形态和显微结构特征,为鉴定、开发利用和制定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植物形态和显微鉴别方法.结果:根具初生射线;茎皮层簇晶断续排列成环,厚角组织将皮层分隔成两部分,木质部导管多单个纵向排列;叶主脉维管束数个排列成环;粉末中可见大量黏液细胞,草酸钙晶体.结论:以上特征具有鉴别意义,可做为鉴别白粉藤的参考依据.
作者:朱华;赵旭;高雅;张可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刘冕堂轶事刘冕堂(1876-1947),原名润苍,号冕堂,民国年间沈阳四大名医之一.自幼研读儒书,后潜心医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奉天官立医学研究所.1916年被推举为奉天医学研究会研究长,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一生桃李芬芳,培育出众多中医人才.
作者:张存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健脾清肠法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思密达,两组均可根据病情给予补液、降温、调整饮食等对症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6.7%、61.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主要症状腹泻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72h内的大便恢复率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大便人轮状病毒(HRV)抗原检测转阴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肠法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袁雪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咳欣康片中吗啡含量.方法:采用Inertsil ODS-3 C18 5μm(250mm×4.6mm)柱,以甲醇-0.5%醋酸铵一三乙胺(30:70:0.1)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吗啡在0.1188~1.188μ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4%,KSD为0.8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好,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董海荣;李君;李俊芳;毛洪雨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通过研究安律胶囊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了安律胶囊对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电流的影响.结果:①安律胶囊清膏2、20、200μg/L可使IKl幅值从给药前的(-2.06±0.29,nA)降低到(-1.95±0.34、-1.67±0.43和-1.62±0.25,nA),大剂量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IK1时效关系的实验中,在200μg/L的安律胶囊清膏作用下,未计时时大内向峰值钾电流为(-1.60±0.27,ha),1min、4min、8min后,大内向峰值钾电流分别为(-1.56±0.35,-1.34±0.26和-1.26±0.29,nA),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安律胶囊清膏2、20、200μg/L可使 Ito1幅值从未给药时的(1.14±0.17,nA),降低到(1.13±0.17、1.10±0.16和1.06±0.13,但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安律胶囊清膏2、20、200μg/L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Ik,分别使Ik幅值从给药前的(1.45±0.15,nA),降低到(1.42±0.15、1.29±0.10和1.20±0.11,nA),中剂量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大荆量具有极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Ik时效关系的实验中,在200μg/L的安律胶囊清膏作用下,未计时时大内向峰值电流为(1.45±0.15,nA),1min、4min、8min后,大内向峰值钾电流分别为(1.21±0.10,1.20±0.12和1.11±0.13,nA),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律胶囊对IK1有一定的阻滞作用且可剂量依赖性的阻滞Ik,但不具有时间依赖性,对Ito1无阻滞作用,这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之一.
作者:徐惠梅;任凤梧;李雁;姜小刚;任家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导管冲洗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辨证施治,配合导管冲洗.结果:有效56例,无效2例.结论:中药内服配合导管冲洗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官卓娅;田彦华;侯俊伟;赵小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通过对<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学习,认为该书外治法组方选药别有特色;适应病范围专而又广;种类多详而实用;不少确有简便验廉之特点,有进一步研究之价值.
作者:李昀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喉源性咳嗽的患者全部用桑杏汤合桔梗汤加减(桑叶、杏仁、川贝母、沙参、桔梗、甘草、蝉衣、射干、百部、牛蒡子等)治疗.结果:治愈52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3%.结论:桑杏汤合桔梗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确切.
作者:洪秀梅;刘庆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水通道蛋白为水分子转运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一种膜蛋白,AQP4(aquapodn-4)为11种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之一.脑水肿是脑血管病、颅脑损伤、炎症和颅内占位等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目前发现AQP4参与了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形成.介绍了AQP4在脑内的分布、功能、调节机制及其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陈理;彭拥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补虚祛瘀法促进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机理.方法:采用改良付氏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复方愈疡散组(B组)、补虚方组(C组)、祛瘀方组(D组),运用免疫组化法分别研究各组第10天时创面瘢痕组织中Smad3、TGF-β1的变化.结果:第10天时,B组Smad3、TGF-β1表达低于An,C组Smad3的表达低于A组.提示复方愈疡散在实验性大鼠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形成期,对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秦海洗;何长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荼多酚乳膏促进家兔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将15只白色家兔均分为5组,每组3只.第1组为基质组(阴性对照).第2组为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阳性对照),第3、第4和第5组分别为茶多酚乳膏1%、3%和6%浓度组(小、中、大剂量组).以涂搽药物后不同时间的各组溃疡面积、溃疡容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指标,观察茶多酚乳膏涂搽对溃疡愈合的影响.结果:涂搽茶多酚乳膏3天后,可使溃疡面积和容积缩小速度高于基质对照组.涂搽14天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6%的茶多酚乳膏组(大剂量组)表皮完全覆盖率和>50%覆盖率高于基质对照组.结论:茶多酚乳膏涂搽皮肤溃疡面,可促进溃疡愈合.
作者:隋丽华;李传勋;杨彤;韩国柱;李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川芎为妇科常用药,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历代本草记载甚多,探讨川芎在古代妇科临床中的应用,希望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郝星华;谷红萍;尹巧芝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采用白庀冲剂联合阿维A治疗,32例重症银屑病患者总有效率为84.4%,观察到治疗过程中,脓疱型银屑病起效时间短,多于2周内起效,其次是红皮病型银屑病和重症寻常型银屑病.白庀冲剂与阿维A联合应用可明显减轻皮肤黏膜的干燥症状.因此,得出阿维A治疗重症银屑病是安全有效的,配合中药治疗能起到增强阿维A的疗效,尤其是对皮肤黏膜干燥的改善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并缩短了病程,既能提高治愈率,又可减少毒副作用.
作者:宫淑敏;隋丽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自本校中医妇科学招收研究生以来,中医妇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科研、教学、临床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中医高等教育的历史不长,研究生制度的建立则更短,体制虽已建立但不完善,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对本校中医妇科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教训和对未来的展望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于燕;张燕;包姗姗;吴效科;侯丽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复杂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将变应性鼻炎免疫机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并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作者:贾清华;王东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鼻舒宁由黄芪、防风、甘草等中药组成,由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室提供,批号:20050704,为鼻用喷雾剂,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临床上研究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虚风寒证,临床研究效果良好.为探讨本方的药理作用,对该药进行了药效学及毒理研究,现将研究资料进行总结,概括如下.
作者:胡晓燕;张鹏;王志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后世医家根据当归六黄汤的药物组成及配伍特点,开拓了本方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作者依据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原则,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病症,喜用此方,每获佳效.
作者:崔梅梅;郭跃;闫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衰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HGF的相关性.方法:取本院终末期肾衰患者(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脂蛋白(LP),用高分辨二维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动脉硬化斑块.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中的HGF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作者:沙庆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人类进步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中华文化体系完备,绵延不绝,个性突出,兼收并蓄,崇尚中庸.
作者:张燚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