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星华;谷红萍;尹巧芝
目的:探讨200例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儿科收治的200例HMD患儿,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氨溴素与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应用治疗组(观察组)100例,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组(对照组)100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并发症及存活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但是观察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均有明显疗效,临床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
作者:邓喜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本结构、影响斑块稳定的因素及防治,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动脉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明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很好干预作用.中医中药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余永林;管晓舫;陈汉跃;王琼;禹鲁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介绍邵铭教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辨证论治经验,他认为热毒瘀结、肝脾损伤是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指出凉血化瘀解毒、调养肝脾是基本大法.
作者:陈广梅;赵红兵;车军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沟通能力对于现代社会已日显重要,对于实验室医学工作者而言是生存的要素,也是ISO15189质量体系的要求.检验专业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改善医患关系、协调与临床各科室关系、就业现实的需要.通过实习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优质服务意识的强化、明确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禁忌、善用语言与非语言性沟通的技巧、发挥带教老师的表率作用、倾听、融专业知识于实践中等方面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作者:钱丽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在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分析了近年来中药复方、单味药以及针灸治疗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概括总结,并从机制研究思路、实验指标、实验模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指出通过动物实验.确定中医药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于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缪娴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丹栀逍遥散与新一代抗抑郁、焦虑药物米氮平治疗广泛性焦虑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广泛性焦虑患者87例,随机分为米氮平组43例,丹栀逍遥散组44例,分别口服米氮平和丹栀逍遥散治疗,疗程为5周.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S)失眠因子评分评定疗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睡眠质量,并对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米氮平组睡眠改善有效率为83.72%;丹栀逍遥散组为79.54%,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的1、3、5周的睡眠障碍因子评分明显减少,分别与各自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周后,米氮平组评分较丹栀逍遥散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3、5周时两组睡眠障碍因子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各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米氮平组入睡时间较丹栀逍遥散组短(P<0.05),丹栀逍遥散组日间功能改善较米氮平组明显(P<0.01).米氮平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疲乏16.28%,食欲增加、体重增加13.95%,头昏、头痛11.63%.丹栀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6.82%,腹痛、腹泻4.55%.结论:丹栀逍遥散对提高广泛性焦虑的睡眠质量,疗效与米氮平相当.尤其可显著改善日间功能,而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作者:薛红;虢周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郑氏伤科活络膏的主要抗炎药效学,观察其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IL-1β(白介素-1β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和棉球性肉芽肿等急、慢性炎症模型,观察本品抗炎作用;建立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分别应用郑氏伤科活络膏及扶他林乳膏涂布患处,并于治疗后第1天、3天、5天取材并匀浆,采用放免法测量匀浆液IL-1β含量.结果:郑氏伤科活络膏可明显抑制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显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和棉球性肉芽组织增生,能显著抑制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后受伤局部IL-1β含量的升高(P<0.01).结论:郑氏伤科活络膏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机理之一是抑制受伤局部IL-1β含量升高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作者:董静;叶锐彬;温呈洪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综合评价豆类及豆制品摄入是否为乳腺癌的保护因素,为人群乳腺癌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国1994-2008年间有关豆类及豆制品摄入和乳腺癌关系的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罔制作和保存系统评价的专用分析软件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6g,其中4篇为中国学位论文.异质性检验结果:Q=114.56,P<0.0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合并OK=0.74,95%CI(0.55,1.00),Z=1.99,P=0.05,按检验水准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经常摄入豆类及其制品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建议妇女每天撮入豆类食品如豆腐,能有效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作者:王萍玉;谢书阳;李有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综述近年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研究.方法:将2005年起相关文献的内容.分为机理探讨及针刺、电针疗法、穴位注射、针刺加物理疗法等不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肯定了针刺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结论:针刺治疗颈椎病有良好效果,无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顺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药理,大剂量大黄煎剂对肝胆总管结石并感染性休克;老年前列腺重度肥大并感染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大黄为君药的复方煎剂,1天2次口服.结果:中药煎剂治愈2例危重疑难病证,有效率100%.结论:纯中药煎荆抢救危重病.治疗疑难病证疗效满意.
作者:王和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人类进步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中华文化体系完备,绵延不绝,个性突出,兼收并蓄,崇尚中庸.
作者:张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后世医家根据当归六黄汤的药物组成及配伍特点,开拓了本方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作者依据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原则,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病症,喜用此方,每获佳效.
作者:崔梅梅;郭跃;闫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制肿消散辅助治疗下肢水肿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自2005年以来,在一般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自制肿消散治疗下肢水肿性疾病42例.结果:全部病人均在外敷用药2~3天内肿胀开始明显消退,本组病人治疗后肿胀完全消退30例,明显减轻10例,总有效率95.2%.结论:肿消散辅助治疗下肢水肿性疾病简便易行,疗效可靠.
作者:赵先峰;王世清;韩云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FESS手术在改善鼻窦炎、鼻息内症状,提高疗效上有重要作用.目前FESS手术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但影响FESS手术后黏膜上皮化存在着诸多因素,在对众多影响因素研究时,诸位学者各有侧重,将影响FESS手术后黏膜上皮化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阐述,并提出中医证型可能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安静娟;王东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在本院外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50例,使用胰岛素泵使血糖维持在围手术期理想的范围.结论:使用胰岛素泵在围手术期可以迅速控制血糖,且方便、安全、有效,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段晓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糖尿病孕妇的病情严重且复杂,由于孕期易发生流产、早产、畸胎及酮症酸中毒等,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增高.在针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合理的饮食对于控制血糖特别重要.尤其是在妊娠各期,饮食护理能很好的控制血糖,减少妊娠中的危险.
作者:刘菊香;葛新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为观察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按摩保健操,预防孕妇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孕14~36周社区女性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常规干预加肛门保健操.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结果:90例中完成84例,干预组中4例剔除,对照组2例脱落.痔病发生率干预组8例(19.5%),对照组13例(30.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痔病发生频率干预组(0.40)低于对照组(0.43).未发现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结论: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按摩保健操,是预防孕妇痔病的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方法.
作者:吴彬;虞洁薇;杨文宏;董凤英;顾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0例患者分两组,治疗组采用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式切开引流治疗.结果:两组近期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3年,两组术后形成肛瘘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对预防术后肛瘘的形成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张玉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综述了中药挥发油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如水蒸气蒸馏法、浸提法、压榨法、吸收法、结晶法、薄层色谱法;新兴的提取分离技术,如加速溶剂萃取、超声提取、超临界CO2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分子蒸馏、气相色谱法、膜分离、毛细管电泳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前景.
作者:刘华钢;陆峥琳;赖茂祥;成晓静;刘俊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属中医瘾疹范畴.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患者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得以入侵,营卫失和或胃肠郁热,复感风邪,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通达,郁于腠理而发病.目前.中医治疗本病,主要从病因论治、从脏腑论治、从卫气营血论治、从八纲论治等方面着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徐文静;张恩虎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