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刘贤奎;孔垂泽;刘同才;何三光;杨涛;袁中旗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杜氏肌营养不良(类DMD)临床特点及其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中的比例。方法:研究8个家系中9例女性类DMD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并估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在DMD中的比例。结果: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患者独立行走的平均时间为(1.47±1.00)岁,症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8.11±4.32)岁,血清肌酸激酶平均水平为(2785.10±1500.29)U/L,这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类DMD占DMD的9.4%。结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与DMD在临床上无法区别,部分被认为是性连锁隐性遗传的DMD,实际上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
作者:麻宏伟;武盈玉;王阳;高薇;薛燕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89年Reyes等[1]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基因克隆,作者对15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定期随访,用ELISA检测病人系列血清的抗-HEV IgM,探讨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均为1996年5月~1998年12月本院传染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 121 例,女 36 例,年龄13~80岁。急性黄疸型141例,急性无黄疸型 9 例,亚急性重型 5 例,淤胆型和慢性迁延型各 1 例。
作者:王占英;李颖;鲁学恒;张琳;田金荣;郑玉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骨肿瘤的定性诊断对于选择合理治疗方式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文应用自制多功能活检针,对908例骨及软组织肿瘤活检行细胞学及组织学病理诊断。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83~1996年,中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临床学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987例骨及软组织肿瘤病人行活检诊断,其中908例病人接受手术治疗。 病人年龄1~75岁,平均年龄32岁,男519例,女389例。活检部位:头部24例,颈部44例,胸部104例,腹部93例,骨盆132例,上肢231例,下肢280例。全部病例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完整,随访2年以上。
作者:付志民;张军;李晓兵;王恩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全唾液部分无机物水平与成人牙周炎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活动期成人牙周炎患者(AP组)25例,年龄、性别配对正常对照(N组)25例。采集非刺激性全唾液,自动分析仪测定唾液中总钙(TCa)、磷(P)、镁(Mg2+)、钠(Na+)、钾(K+)、氯(Cl-)浓度。AP组进行临床牙周检查与记录,基础治疗后4周重复测定以上各指标。结果:AP组基础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牙龈指数、探诊出血、牙石指数显著下降;AP组唾液TCa、Na+浓度显著高于N组;治疗后TCa浓度无显著性变化,Na+浓度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Na+初诊浓度与探诊深度、牙龈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牙周炎患者唾液TCa浓度升高为患者唾液中的特征性因素,有利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Na+浓度可反映牙周袋深度及牙龈炎症程度,与牙周炎病程、病情密切相关。
作者:唐晓琳;潘亚萍;王兆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物质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性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外引导单位放电的电生理手段,记录P物质对大鼠PO/AH温度-雌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在PO/AH共记录到9例热-雌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4例冷-雌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雌激素兴奋热敏神经元,而抑制冷敏神经元的电活动;尾静脉注射P物质分别反转了雌激素对这两类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论:P物质对体温调节活动影响的途径之一是改变PO/AH的温度-雌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的活动。
作者:陈颖;冯甲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肥厚-心力衰竭模型,深入心衰机制的研究。方法:缩窄幼年Wistar大鼠升主动脉,缓慢增加左心室压力后负荷,建立心肌肥厚-心力衰竭模型,并随机分为升主动脉缩窄组和同期假手术组,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大鼠临床表现、尾动脉血压、体重、器官重量、心脏超声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手术成活率87%,缩窄术后4周出现心肌肥厚,12周明显肥厚,20周出现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结论:此方法有效且重复性好,可较理想地模拟慢性压力后负荷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的转变,对心衰机制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峰;邸箐;柏树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冠状动脉旋磨术是利用高速旋转的带有微细钻石颗粒的旋磨头,将斑块研磨成细小的碎屑,然后细小的碎屑被冲洗至远端,通过毛细血管床,并终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使狭窄病变消除,形成光滑的表面。我院于1998年9月首例开展冠状动脉旋磨术,手术获得成功。本文介绍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1.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2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闷,胸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近期下壁心梗(AMI),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 CA)后3个月。心绞痛发作时可见ST段压低,T波改变,冠脉造影示左前降支90%狭窄及钙化,远端血流较好。
作者:刘永馥;黄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揭示p53、nm23 基因表达与肾盂输尿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53、nm23的表达。结果:肾盂输尿管癌p53、nm23阳性表达分别为51.1%(23/45)和 46.7%(21/45)。p53阳性表达T2-T3为60%(21/35),T1为20%(2/10),P<0.05;G2-G3为59.0%(23/39),G1为0%(0/6)。nm23阳性表达T2-T3为48.6%(17/35),T1为40%(4/10),P>0.05,G2-G3为 48.7%(19/39),G1为33.3%(2/6),P>0.05。p53阳性表达术后再发膀胱癌与阴性表达相比较P>0.05。nm23阳性表达术后膀胱癌再发为61.9%(13/21),阴性表达为20.8%(5/24), P< 0.01。p53、nm23阳性表达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P<0.05。结论:p53 阳性表达与肾盂输尿管癌病理分期、分级有关,nm23阳性表达与术后再发膀胱癌有关。p53和nm23可能是判断肾盂输尿管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军;刘贤奎;孔垂泽;刘同才;何三光;杨涛;袁中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兔角膜上皮广泛丧失对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两组,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作对照眼。将一组兔左眼角膜中央8 mm上皮刮除,另一组兔左眼角膜上皮广泛刮除,仅保留角膜缘部0.2 mm上皮。术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4周后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中央曲率。结果:广泛刮除角膜上皮眼上皮愈合时间明显延长,角膜厚度明显变薄,前房深度明显变深,角膜中央曲率明显变大。结论:兔角膜上皮广泛丧失可使角膜变薄,引起角膜曲率变大。
作者:张阳;聂庆珠;盖春柳;徐旭;尹树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中国辽宁汉族群体Y染色体特异基因座DYS390、DYS389Ⅰ/Ⅱ的遗传多态性及其法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结合银染显带的方法,对DYS390、DYS389Ⅰ/Ⅱ基因座在98例辽宁汉族无关男性个体的等位基因分布进行调查。结果:DYS390基因座共检出5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10~0.480之间,个人识别机率为0.637;DYS389Ⅰ基因座共检出3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224~0.439之间,个人识别机率为0.644;DYS389Ⅱ基因座共检出5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20~0.367之间,个人识别机率为0.723。上述基因座组成的单倍型在98名无关男性中共观察到31种,单倍型的个人识别机率达到0.948,家系调查符合单体父系遗传方式。结论:DYS390、DYS389Ⅰ/Ⅱ基因座个人识别机率高,具有重要的法医学应用价值。
作者:卢岩;王保捷;丁梅;庞灏;孙大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原发性肺癌肿瘤细胞中DNA含量,并探讨其与肺癌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TUNEL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1) DNA指数(DI)的分布范围从0.829~2.514,异倍体肿瘤41例(77.4%),DI值和异倍体肿瘤发生率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2) DI值和异倍体肿瘤发生率与TNM分期有关,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加(P<0.05);(3) 低分化肺癌的DI值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肺癌(P<0.05和P<0.01);(4) 异倍体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I)显著高于二倍体肿瘤(P<0.01),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低于二倍体肿瘤(P<0.01)。结论:肺癌肿瘤细胞DNA含量与肺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有关。
作者:师恩;江晓菁;李玉;许顺;殷洪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DNA检测以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诊断及普查。疟原虫DNA的分离方法虽多,但多以静脉血分离为主[1]。有学者应用指尖取血制作滤纸片干血滴及静脉全血制作的薄血膜进行疟原虫DNA的分离[2]。本文就两种方法对疟原虫DNA的分离进行比较,探讨其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血样制备1.1.1 恶性疟原虫血样品制备:用采自非疟疾流行区、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检查确诊恶性疟原虫阴性的正常人静脉血对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R3株进行倍比稀释,制成恶性疟原虫浓度分别为1.5×104/μl、1.5×103/μl、1.5×102/μl、1.5×101/μl、1.5/μl、1.5×10-1/μl、1.5×10-2/μl血样。
作者:罗恩杰;王继春;牟玲;刘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在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及白花前胡提取物(QF-8) 降低肺动脉高压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右心漂浮导管法和放射免疫法同步检测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口服QF-8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体静脉、肺动脉及体动脉血浆ET-1水平。结果:COPD患者体静脉ET-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体静脉(P<0.01)、自身肺动脉(P<0.05)及自身体动脉(P<0.01)血浆ET-1水平,且血浆(包括体静脉、肺动脉及体动脉)ET-1水平均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 与肺血管阻力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PVRI) 呈显著正相关。口服QF-8后, 肺动脉压力和PVRI明显下降, 同时血浆ET-1水平亦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下降幅度依次为体静脉(25%)>肺动脉(21%)>体动脉(10%), 与血浆ET-1水平升高顺序一致。结论:ET-1的合成或分泌功能异常可能参与了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QF-8降低肺动脉高压作用与抑制ET-1合成或分泌的某些环节有关。
作者:王秋月;康健;李尔然;于润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对人体凝血系统分析及临床止血、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检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抢救和溶栓治疗更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109例我院门诊病人,78例健康献血员,同时采用ThromboScreen 400 C(TBS 400 C)半自动凝血仪和ACL 200(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PT、APTT、Fib。对比观察同一检测者(同一份血标本)利用上述两种不同凝血仪的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明;范滨;王金行;张丽霞;刘轩军;赵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钙依赖性上皮细胞粘附分子即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EC)的表达和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定量检测39例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EC的表达和DNA倍体分析,结合肺癌病理类型,探讨其与肺癌分化程度,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EC表达量与正常肺组织相比差异显著(P<0.01)。在肺鳞癌中,低分化,纵隔淋巴结有转移者EC表达量降低明显(P<0.01)。异倍体肺鳞癌EC表达量较二倍体肺鳞癌低(P<0.05)。Ⅲ期的肺鳞癌EC表达量较Ⅰ,Ⅱ期者降低(P<0.05)。结论:肺鳞癌中EC的表达量下调分化程度较低,有淋巴结转移的趋势。肺腺癌中EC表达下调与其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DNA倍体无关。
作者:张林;丁永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EIU)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E.Coli)免疫家兔后,提取特异性iRNA,将其用于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模型,通过生化检测、细胞计数评价其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影响。结果:在内毒素注射后30 min及3 h,分别经腹腔注射iRNA,可以使EIU的发生推迟3 h,炎症的严重程度明显下降,尤其表现为炎症高峰期,前房内白细胞渗出量下降27.62%,蛋白渗出量减少58.34%。结论:特异性iRNA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秦岭;肖伟;万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三叉神经节与肺动脉5-TH1B/1D受体亚型基因表达,探讨肺动脉高压的5-HT受体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研究5-HT1B和5-HT1D受体基因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及肺动脉的表达。结果:5-HT1B和5-HT1D受体mRNA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均有表达,而在大鼠肺动脉只检测到5-HT1B受体mRNA,且其表达水平在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肺动脉。结论:5-HT1B和5-HT1D受体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肺动脉的分布存在差异;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5-HT1B受体mRNA表达水平增高。
作者:董旭;王怀良;章新华;邢军;魏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肿瘤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 TD)与原发性肺癌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肿瘤或阴影的直径,计算TD,然后按Geddes' nomogram图表预测病人的生存时间(PST),并与病人的实际生存时间(AST)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D值在不同病理类型病变中无差异(P>0.05)。TD>100 d的病人累计生存率比TD≤100 d的病人高,两者差异显著(P<0.05)。经手术治疗后的病人生存时间(平均36.1月)明显高于预测的生存时间(平均25.65月),说明手术治疗有效。结论:TD对判定肺癌的预后和治疗方法的评价有价值。
作者:卢敏;胡永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p16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情况,探讨p16基因异常与胰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检测51例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频率,以正常胰腺组织15例为对照。结果:全部被检胰腺癌组织中有23例发生p16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缺失率45%,有1例发生第1外显子的突变,未发现第1外显子缺失和第2外显子突变。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未发生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缺失及突变。结论:p16基因缺失与胰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p16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关系不大。
作者:周建平;李继光;詹勇;郭仁宣;李晓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病人体内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3例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及瘤组织中β-G进行同步测定,并对其中3例进行了免疫电镜研究。结果:β-G在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及瘤组织中均呈明显表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β-G进行机能学与形态学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张弘;郑锐;杨波;胡静;许斌;贺书涛;于安民;刘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