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张晓琳
目的:揭示p53、nm23 基因表达与肾盂输尿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53、nm23的表达。结果:肾盂输尿管癌p53、nm23阳性表达分别为51.1%(23/45)和 46.7%(21/45)。p53阳性表达T2-T3为60%(21/35),T1为20%(2/10),P<0.05;G2-G3为59.0%(23/39),G1为0%(0/6)。nm23阳性表达T2-T3为48.6%(17/35),T1为40%(4/10),P>0.05,G2-G3为 48.7%(19/39),G1为33.3%(2/6),P>0.05。p53阳性表达术后再发膀胱癌与阴性表达相比较P>0.05。nm23阳性表达术后膀胱癌再发为61.9%(13/21),阴性表达为20.8%(5/24), P< 0.01。p53、nm23阳性表达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P<0.05。结论:p53 阳性表达与肾盂输尿管癌病理分期、分级有关,nm23阳性表达与术后再发膀胱癌有关。p53和nm23可能是判断肾盂输尿管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军;刘贤奎;孔垂泽;刘同才;何三光;杨涛;袁中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DNA检测以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诊断及普查。疟原虫DNA的分离方法虽多,但多以静脉血分离为主[1]。有学者应用指尖取血制作滤纸片干血滴及静脉全血制作的薄血膜进行疟原虫DNA的分离[2]。本文就两种方法对疟原虫DNA的分离进行比较,探讨其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血样制备1.1.1 恶性疟原虫血样品制备:用采自非疟疾流行区、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检查确诊恶性疟原虫阴性的正常人静脉血对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R3株进行倍比稀释,制成恶性疟原虫浓度分别为1.5×104/μl、1.5×103/μl、1.5×102/μl、1.5×101/μl、1.5/μl、1.5×10-1/μl、1.5×10-2/μl血样。
作者:罗恩杰;王继春;牟玲;刘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除肾母细胞瘤外,肾脏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青年患者增多。为探讨该病青年组(<40岁)病例发病特点,回顾原发性肾脏恶性肿瘤213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1985年2月~1998年5月成人恶性肾脏非尿路上皮肿瘤病例213例,40岁以上中老年组162人(76%),40岁以下青年组51人(24%) 。临床资料见表1。
作者:宫大鑫;刘屹立;邵力宇;孙志熙;刘同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原发性肺癌肿瘤细胞中DNA含量,并探讨其与肺癌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TUNEL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1) DNA指数(DI)的分布范围从0.829~2.514,异倍体肿瘤41例(77.4%),DI值和异倍体肿瘤发生率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2) DI值和异倍体肿瘤发生率与TNM分期有关,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加(P<0.05);(3) 低分化肺癌的DI值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肺癌(P<0.05和P<0.01);(4) 异倍体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I)显著高于二倍体肿瘤(P<0.01),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低于二倍体肿瘤(P<0.01)。结论:肺癌肿瘤细胞DNA含量与肺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有关。
作者:师恩;江晓菁;李玉;许顺;殷洪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病人体内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3例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及瘤组织中β-G进行同步测定,并对其中3例进行了免疫电镜研究。结果:β-G在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及瘤组织中均呈明显表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β-G进行机能学与形态学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张弘;郑锐;杨波;胡静;许斌;贺书涛;于安民;刘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89年Reyes等[1]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基因克隆,作者对15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定期随访,用ELISA检测病人系列血清的抗-HEV IgM,探讨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均为1996年5月~1998年12月本院传染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 121 例,女 36 例,年龄13~80岁。急性黄疸型141例,急性无黄疸型 9 例,亚急性重型 5 例,淤胆型和慢性迁延型各 1 例。
作者:王占英;李颖;鲁学恒;张琳;田金荣;郑玉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物质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性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外引导单位放电的电生理手段,记录P物质对大鼠PO/AH温度-雌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在PO/AH共记录到9例热-雌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4例冷-雌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雌激素兴奋热敏神经元,而抑制冷敏神经元的电活动;尾静脉注射P物质分别反转了雌激素对这两类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论:P物质对体温调节活动影响的途径之一是改变PO/AH的温度-雌激素敏感相关神经元的活动。
作者:陈颖;冯甲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从猴的肾上皮细胞(Vero-E6)内提取具有促进细胞生长作用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的修饰蛋白(modifier protein, MP)。方法:将培养液中K+的浓度降低到3.2 mmol/L,在Vero-E6细胞内将产生G3PD的修饰蛋白,用亲和层析及阴离子高效液相层析纯化而获取这种修饰蛋白。结果:蛋白的分子量大约为62 kDa,Westem及免疫吸附实验证实:随着细胞外液中K+的浓度降低,该种蛋白也相应增多,在低k溶液2 h后达大值,与G3PD的活性相平行。结论:从猴的肾上皮Vero-E6细胞分离出G3PD的修饰蛋白,有促进G3PD的活性、增进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任青;严海东;吴岚;李子龙;马健飞;王力宁;周希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骨肿瘤的定性诊断对于选择合理治疗方式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文应用自制多功能活检针,对908例骨及软组织肿瘤活检行细胞学及组织学病理诊断。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83~1996年,中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临床学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987例骨及软组织肿瘤病人行活检诊断,其中908例病人接受手术治疗。 病人年龄1~75岁,平均年龄32岁,男519例,女389例。活检部位:头部24例,颈部44例,胸部104例,腹部93例,骨盆132例,上肢231例,下肢280例。全部病例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完整,随访2年以上。
作者:付志民;张军;李晓兵;王恩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对人体凝血系统分析及临床止血、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检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抢救和溶栓治疗更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109例我院门诊病人,78例健康献血员,同时采用ThromboScreen 400 C(TBS 400 C)半自动凝血仪和ACL 200(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PT、APTT、Fib。对比观察同一检测者(同一份血标本)利用上述两种不同凝血仪的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明;范滨;王金行;张丽霞;刘轩军;赵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杜氏肌营养不良(类DMD)临床特点及其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中的比例。方法:研究8个家系中9例女性类DMD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并估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在DMD中的比例。结果: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患者独立行走的平均时间为(1.47±1.00)岁,症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8.11±4.32)岁,血清肌酸激酶平均水平为(2785.10±1500.29)U/L,这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类DMD占DMD的9.4%。结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与DMD在临床上无法区别,部分被认为是性连锁隐性遗传的DMD,实际上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
作者:麻宏伟;武盈玉;王阳;高薇;薛燕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心钠素含量和肺灌注显像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其意义。方法:对制作兔的肺动脉高压各期模型,抽静脉血,应用放免法测其血浆心钠素含量,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同时应用心导管法、肺灌注显像作对照。结果:肺动脉压力轻度升高时,心钠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t=1,P>0.05);心导管测得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无差异;肺灌注显像法获肺背侧、腹侧核素分布计数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间有显著差异(t=2.5,P<0.05)。当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至中度、重度时,心钠素含量上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t分别为4.0, 6.5;P<0.01);另两种方法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此 3 种方法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心钠素含量能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方法简单,但轻度压力升高时,不如肺灌注显像敏感。
作者:张彩霞;张跃祥;刘长平;李志杰;李剑明;夏雁军;徐微娜;裴著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三叉神经节与肺动脉5-TH1B/1D受体亚型基因表达,探讨肺动脉高压的5-HT受体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研究5-HT1B和5-HT1D受体基因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及肺动脉的表达。结果:5-HT1B和5-HT1D受体mRNA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均有表达,而在大鼠肺动脉只检测到5-HT1B受体mRNA,且其表达水平在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肺动脉。结论:5-HT1B和5-HT1D受体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肺动脉的分布存在差异;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5-HT1B受体mRNA表达水平增高。
作者:董旭;王怀良;章新华;邢军;魏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肥厚-心力衰竭模型,深入心衰机制的研究。方法:缩窄幼年Wistar大鼠升主动脉,缓慢增加左心室压力后负荷,建立心肌肥厚-心力衰竭模型,并随机分为升主动脉缩窄组和同期假手术组,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大鼠临床表现、尾动脉血压、体重、器官重量、心脏超声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手术成活率87%,缩窄术后4周出现心肌肥厚,12周明显肥厚,20周出现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结论:此方法有效且重复性好,可较理想地模拟慢性压力后负荷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的转变,对心衰机制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峰;邸箐;柏树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EIU)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E.Coli)免疫家兔后,提取特异性iRNA,将其用于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模型,通过生化检测、细胞计数评价其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影响。结果:在内毒素注射后30 min及3 h,分别经腹腔注射iRNA,可以使EIU的发生推迟3 h,炎症的严重程度明显下降,尤其表现为炎症高峰期,前房内白细胞渗出量下降27.62%,蛋白渗出量减少58.34%。结论:特异性iRNA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秦岭;肖伟;万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活动性结核患者血清可溶性TNF受体-Ⅰ(sTNFR-Ⅰ)水平的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TNFR-Ⅰ水平。结果:活动性结核,特别是播散性结核患者血清sTNFR-Ⅰ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随诊观察抗结核治疗后,患者血清sTNFR-Ⅰ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监测血清sTNFR-Ⅰ水平可作为判断活动性结核患者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劲;李丽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p16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情况,探讨p16基因异常与胰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检测51例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频率,以正常胰腺组织15例为对照。结果:全部被检胰腺癌组织中有23例发生p16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缺失率45%,有1例发生第1外显子的突变,未发现第1外显子缺失和第2外显子突变。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未发生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缺失及突变。结论:p16基因缺失与胰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p16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关系不大。
作者:周建平;李继光;詹勇;郭仁宣;李晓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全唾液部分无机物水平与成人牙周炎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活动期成人牙周炎患者(AP组)25例,年龄、性别配对正常对照(N组)25例。采集非刺激性全唾液,自动分析仪测定唾液中总钙(TCa)、磷(P)、镁(Mg2+)、钠(Na+)、钾(K+)、氯(Cl-)浓度。AP组进行临床牙周检查与记录,基础治疗后4周重复测定以上各指标。结果:AP组基础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牙龈指数、探诊出血、牙石指数显著下降;AP组唾液TCa、Na+浓度显著高于N组;治疗后TCa浓度无显著性变化,Na+浓度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Na+初诊浓度与探诊深度、牙龈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牙周炎患者唾液TCa浓度升高为患者唾液中的特征性因素,有利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Na+浓度可反映牙周袋深度及牙龈炎症程度,与牙周炎病程、病情密切相关。
作者:唐晓琳;潘亚萍;王兆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脱氧肾上腺素(PH)和血管紧张素Ⅱ(AT)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双冠脉分别灌流模型,经15 min正常灌注后,将左冠脉血流量减少到原灌流量的5%,灌流12 min,此间将不同药物注入左冠。观察再灌注后 5 min室性心动过速(VT)及室颤(VF)的发生情况。结果:PH可明显加重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单纯应用AT却无明显作用。用选择性 Na+/H+交换(NHE)阻滞剂 HOE 642可完全阻断PH的作用,而用蛋白激酶 C(PKC)阻滞剂GF109203X(GF)只能部分阻断PH的作用,单纯应用AT2受体 阻滞剂PD123319(PD)可增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而PD与AT合用可使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α1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可加重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 其机制可能与NHE活性增加有关, PKC的中介不是 NHE激活的唯一途径。血管紧张素Ⅱ可通过兴奋AT1受体加重再灌注心律失常。AT2受体的兴奋可能有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作者:贾大林;张静;齐国先;李敏;胡健;曾定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兔角膜上皮广泛丧失对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两组,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作对照眼。将一组兔左眼角膜中央8 mm上皮刮除,另一组兔左眼角膜上皮广泛刮除,仅保留角膜缘部0.2 mm上皮。术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4周后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中央曲率。结果:广泛刮除角膜上皮眼上皮愈合时间明显延长,角膜厚度明显变薄,前房深度明显变深,角膜中央曲率明显变大。结论:兔角膜上皮广泛丧失可使角膜变薄,引起角膜曲率变大。
作者:张阳;聂庆珠;盖春柳;徐旭;尹树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