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钠素和肺灌注显像判定肺动脉高压程度的研究

张彩霞;张跃祥;刘长平;李志杰;李剑明;夏雁军;徐微娜;裴著果

关键词:血浆心钠素, 肺动脉高压, 肺灌注显像, 心导管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心钠素含量和肺灌注显像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其意义。方法:对制作兔的肺动脉高压各期模型,抽静脉血,应用放免法测其血浆心钠素含量,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同时应用心导管法、肺灌注显像作对照。结果:肺动脉压力轻度升高时,心钠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t=1,P>0.05);心导管测得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无差异;肺灌注显像法获肺背侧、腹侧核素分布计数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间有显著差异(t=2.5,P<0.05)。当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至中度、重度时,心钠素含量上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t分别为4.0, 6.5;P<0.01);另两种方法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此 3 种方法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心钠素含量能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方法简单,但轻度压力升高时,不如肺灌注显像敏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uchenne肌营养不良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比率的估计值分析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杜氏肌营养不良(类DMD)临床特点及其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中的比例。方法:研究8个家系中9例女性类DMD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并估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在DMD中的比例。结果: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患者独立行走的平均时间为(1.47±1.00)岁,症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8.11±4.32)岁,血清肌酸激酶平均水平为(2785.10±1500.29)U/L,这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类DMD占DMD的9.4%。结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与DMD在临床上无法区别,部分被认为是性连锁隐性遗传的DMD,实际上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

    作者:麻宏伟;武盈玉;王阳;高薇;薛燕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鼠慢性压力后负荷心肌肥厚-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肥厚-心力衰竭模型,深入心衰机制的研究。方法:缩窄幼年Wistar大鼠升主动脉,缓慢增加左心室压力后负荷,建立心肌肥厚-心力衰竭模型,并随机分为升主动脉缩窄组和同期假手术组,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大鼠临床表现、尾动脉血压、体重、器官重量、心脏超声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手术成活率87%,缩窄术后4周出现心肌肥厚,12周明显肥厚,20周出现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结论:此方法有效且重复性好,可较理想地模拟慢性压力后负荷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的转变,对心衰机制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峰;邸箐;柏树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青年人原发性肾脏恶性肿瘤临床回顾

    除肾母细胞瘤外,肾脏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青年患者增多。为探讨该病青年组(<40岁)病例发病特点,回顾原发性肾脏恶性肿瘤213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1985年2月~1998年5月成人恶性肾脏非尿路上皮肿瘤病例213例,40岁以上中老年组162人(76%),40岁以下青年组51人(24%) 。临床资料见表1。

    作者:宫大鑫;刘屹立;邵力宇;孙志熙;刘同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胰腺癌MTS1/p16基因纯合性缺失和突变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p16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情况,探讨p16基因异常与胰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检测51例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频率,以正常胰腺组织15例为对照。结果:全部被检胰腺癌组织中有23例发生p16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缺失率45%,有1例发生第1外显子的突变,未发现第1外显子缺失和第2外显子突变。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未发生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缺失及突变。结论:p16基因缺失与胰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p16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关系不大。

    作者:周建平;李继光;詹勇;郭仁宣;李晓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对人结肠癌细胞株的调控及受体后的信息传导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对人结肠癌细胞株的生长调控及受体后的信息传导途径。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生长抑素处理人低分化结肠癌细胞株Clone A细胞,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先分别提取细胞内三磷酸肌醇(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IP3)及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分别应用液体闪烁测量法、γ-闪烁记数仪测定其含量;用Fura-2负载及荧光测定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分别提取细胞浆及细胞膜中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参考Takai法测定其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生长抑素(10-10~10-5 mol/L)能明显抑制Clone A细胞的生长,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生长抑素能显著地抑制Clone A细胞内IP3、[Ca2+]i、cAMP的生成和PKC活性。结论:生长抑素抑制人低分化结肠癌细胞株Clone A的生长,可能通过磷酸肌醇途径,使细胞内IP3和[Ca2+]i减少或通过抑制PKC活性而抑制细胞生长;另一方面可能通过腺苷环化酶途径,使细胞内cAMP减少,抑制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孙明军;庞影;姜若兰;傅宝玉;刘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的护理

    冠状动脉旋磨术是利用高速旋转的带有微细钻石颗粒的旋磨头,将斑块研磨成细小的碎屑,然后细小的碎屑被冲洗至远端,通过毛细血管床,并终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使狭窄病变消除,形成光滑的表面。我院于1998年9月首例开展冠状动脉旋磨术,手术获得成功。本文介绍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1.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2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闷,胸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近期下壁心梗(AMI),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 CA)后3个月。心绞痛发作时可见ST段压低,T波改变,冠脉造影示左前降支90%狭窄及钙化,远端血流较好。

    作者:刘永馥;黄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制多功能活检针的定性诊断价值

    骨肿瘤的定性诊断对于选择合理治疗方式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文应用自制多功能活检针,对908例骨及软组织肿瘤活检行细胞学及组织学病理诊断。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83~1996年,中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临床学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987例骨及软组织肿瘤病人行活检诊断,其中908例病人接受手术治疗。 病人年龄1~75岁,平均年龄32岁,男519例,女389例。活检部位:头部24例,颈部44例,胸部104例,腹部93例,骨盆132例,上肢231例,下肢280例。全部病例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完整,随访2年以上。

    作者:付志民;张军;李晓兵;王恩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对内毒素诱导的实验性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EIU)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E.Coli)免疫家兔后,提取特异性iRNA,将其用于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模型,通过生化检测、细胞计数评价其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影响。结果:在内毒素注射后30 min及3 h,分别经腹腔注射iRNA,可以使EIU的发生推迟3 h,炎症的严重程度明显下降,尤其表现为炎症高峰期,前房内白细胞渗出量下降27.62%,蛋白渗出量减少58.34%。结论:特异性iRNA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秦岭;肖伟;万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辽宁汉族DYS390、DYS389Ⅰ/Ⅱ基因座及单倍型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辽宁汉族群体Y染色体特异基因座DYS390、DYS389Ⅰ/Ⅱ的遗传多态性及其法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结合银染显带的方法,对DYS390、DYS389Ⅰ/Ⅱ基因座在98例辽宁汉族无关男性个体的等位基因分布进行调查。结果:DYS390基因座共检出5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10~0.480之间,个人识别机率为0.637;DYS389Ⅰ基因座共检出3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224~0.439之间,个人识别机率为0.644;DYS389Ⅱ基因座共检出5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20~0.367之间,个人识别机率为0.723。上述基因座组成的单倍型在98名无关男性中共观察到31种,单倍型的个人识别机率达到0.948,家系调查符合单体父系遗传方式。结论:DYS390、DYS389Ⅰ/Ⅱ基因座个人识别机率高,具有重要的法医学应用价值。

    作者:卢岩;王保捷;丁梅;庞灏;孙大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病人血清及瘤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同步测定及意义

    目的:探索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病人体内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3例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及瘤组织中β-G进行同步测定,并对其中3例进行了免疫电镜研究。结果:β-G在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及瘤组织中均呈明显表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β-G进行机能学与形态学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张弘;郑锐;杨波;胡静;许斌;贺书涛;于安民;刘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活动性结核病人血清sTNFR-Ⅰ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活动性结核患者血清可溶性TNF受体-Ⅰ(sTNFR-Ⅰ)水平的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TNFR-Ⅰ水平。结果:活动性结核,特别是播散性结核患者血清sTNFR-Ⅰ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随诊观察抗结核治疗后,患者血清sTNFR-Ⅰ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监测血清sTNFR-Ⅰ水平可作为判断活动性结核患者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劲;李丽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白花前胡提取物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病人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在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及白花前胡提取物(QF-8) 降低肺动脉高压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右心漂浮导管法和放射免疫法同步检测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口服QF-8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体静脉、肺动脉及体动脉血浆ET-1水平。结果:COPD患者体静脉ET-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体静脉(P<0.01)、自身肺动脉(P<0.05)及自身体动脉(P<0.01)血浆ET-1水平,且血浆(包括体静脉、肺动脉及体动脉)ET-1水平均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 与肺血管阻力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PVRI) 呈显著正相关。口服QF-8后, 肺动脉压力和PVRI明显下降, 同时血浆ET-1水平亦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下降幅度依次为体静脉(25%)>肺动脉(21%)>体动脉(10%), 与血浆ET-1水平升高顺序一致。结论:ET-1的合成或分泌功能异常可能参与了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QF-8降低肺动脉高压作用与抑制ET-1合成或分泌的某些环节有关。

    作者:王秋月;康健;李尔然;于润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山莨菪碱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山莨菪碱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18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9例。观察组在再灌注前静脉注入山莨菪碱0.25 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再灌注前后血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并比较2组体外循环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再灌注后血清LDH、CK含量虽仍较再灌注前高,却低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在再灌注后血浆MDA明显升高(P<0.05),而观察组与再灌注前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体外循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好于对照组。结论:再灌注前给予山莨菪碱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贵明;丁学琴;许国忠;王俊科;盛卓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 IgM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1989年Reyes等[1]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基因克隆,作者对15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定期随访,用ELISA检测病人系列血清的抗-HEV IgM,探讨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均为1996年5月~1998年12月本院传染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 121 例,女 36 例,年龄13~80岁。急性黄疸型141例,急性无黄疸型 9 例,亚急性重型 5 例,淤胆型和慢性迁延型各 1 例。

    作者:王占英;李颖;鲁学恒;张琳;田金荣;郑玉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提纯G3PD的修饰蛋白

    目的:从猴的肾上皮细胞(Vero-E6)内提取具有促进细胞生长作用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的修饰蛋白(modifier protein, MP)。方法:将培养液中K+的浓度降低到3.2 mmol/L,在Vero-E6细胞内将产生G3PD的修饰蛋白,用亲和层析及阴离子高效液相层析纯化而获取这种修饰蛋白。结果:蛋白的分子量大约为62 kDa,Westem及免疫吸附实验证实:随着细胞外液中K+的浓度降低,该种蛋白也相应增多,在低k溶液2 h后达大值,与G3PD的活性相平行。结论:从猴的肾上皮Vero-E6细胞分离出G3PD的修饰蛋白,有促进G3PD的活性、增进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任青;严海东;吴岚;李子龙;马健飞;王力宁;周希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关于凝血自动分析装置Thrombo Screen 400C与ACL200对PT、APTT和Fib检测结果及参考值的对比观察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对人体凝血系统分析及临床止血、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检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抢救和溶栓治疗更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109例我院门诊病人,78例健康献血员,同时采用ThromboScreen 400 C(TBS 400 C)半自动凝血仪和ACL 200(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PT、APTT、Fib。对比观察同一检测者(同一份血标本)利用上述两种不同凝血仪的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明;范滨;王金行;张丽霞;刘轩军;赵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钠素和肺灌注显像判定肺动脉高压程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心钠素含量和肺灌注显像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其意义。方法:对制作兔的肺动脉高压各期模型,抽静脉血,应用放免法测其血浆心钠素含量,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同时应用心导管法、肺灌注显像作对照。结果:肺动脉压力轻度升高时,心钠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t=1,P>0.05);心导管测得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无差异;肺灌注显像法获肺背侧、腹侧核素分布计数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间有显著差异(t=2.5,P<0.05)。当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至中度、重度时,心钠素含量上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t分别为4.0, 6.5;P<0.01);另两种方法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此 3 种方法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心钠素含量能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方法简单,但轻度压力升高时,不如肺灌注显像敏感。

    作者:张彩霞;张跃祥;刘长平;李志杰;李剑明;夏雁军;徐微娜;裴著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脱氧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探讨脱氧肾上腺素(PH)和血管紧张素Ⅱ(AT)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双冠脉分别灌流模型,经15 min正常灌注后,将左冠脉血流量减少到原灌流量的5%,灌流12 min,此间将不同药物注入左冠。观察再灌注后 5 min室性心动过速(VT)及室颤(VF)的发生情况。结果:PH可明显加重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单纯应用AT却无明显作用。用选择性 Na+/H+交换(NHE)阻滞剂 HOE 642可完全阻断PH的作用,而用蛋白激酶 C(PKC)阻滞剂GF109203X(GF)只能部分阻断PH的作用,单纯应用AT2受体 阻滞剂PD123319(PD)可增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而PD与AT合用可使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α1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可加重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 其机制可能与NHE活性增加有关, PKC的中介不是 NHE激活的唯一途径。血管紧张素Ⅱ可通过兴奋AT1受体加重再灌注心律失常。AT2受体的兴奋可能有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作者:贾大林;张静;齐国先;李敏;胡健;曾定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5-HT1B/1D受体亚型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及肺动脉表达差异性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三叉神经节与肺动脉5-TH1B/1D受体亚型基因表达,探讨肺动脉高压的5-HT受体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研究5-HT1B和5-HT1D受体基因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及肺动脉的表达。结果:5-HT1B和5-HT1D受体mRNA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均有表达,而在大鼠肺动脉只检测到5-HT1B受体mRNA,且其表达水平在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肺动脉。结论:5-HT1B和5-HT1D受体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肺动脉的分布存在差异;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5-HT1B受体mRNA表达水平增高。

    作者:董旭;王怀良;章新华;邢军;魏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与妊高征病因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改变在妊高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轻、中、重度妊高征病人各10例为实验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对照组,用马尿酸微量比色法检测血清中ACE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ACE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妊高征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水肿程度、尿蛋白及尿酸水平与ACE活性存在正相关。结论:血清ACE活性升高与妊高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王雁;尚涛;刘艳香;吴健;李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