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吸虫、绦虫抗原的研究进展

胡媛;姜昌富

关键词:血吸虫, 绦虫, 基因重组抗原, 噬菌体肽库技术, 寄生蠕虫病, 血清学诊断, 重组技术, 预防, 模拟抗原, 进展综述, 交叉反应, 分布, 免疫学, 寄生虫, 疫苗, 宿主
摘要:血吸虫、绦虫是重要的寄生蠕虫,呈全球性分布.此类寄生虫宿主繁多,分布广泛,且抗原成分复杂,交叉反应多,给诊断、预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基因重组技术和噬菌体肽呈现技术的出现,人们期望通过血清学诊断和研制疫苗解决寄生蠕虫病的诊断和预防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蠕虫抗原按其来源或制备途径分为:天然抗原、基因重组抗原、噬菌体肽库技术模拟抗原.现对血吸虫和绦虫抗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吸虫、绦虫抗原的研究进展

    血吸虫、绦虫是重要的寄生蠕虫,呈全球性分布.此类寄生虫宿主繁多,分布广泛,且抗原成分复杂,交叉反应多,给诊断、预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基因重组技术和噬菌体肽呈现技术的出现,人们期望通过血清学诊断和研制疫苗解决寄生蠕虫病的诊断和预防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蠕虫抗原按其来源或制备途径分为:天然抗原、基因重组抗原、噬菌体肽库技术模拟抗原.现对血吸虫和绦虫抗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媛;姜昌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并观察其在Hep-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据已知的EGF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并引入Hind Ⅲ和EcoR Ⅴ酶切位点.应用PCR技术,从含有EGFP的pAdTrack-CMV中扩增EGFP编码基因.通过TA连接将其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经PCR及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后,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转化Escherichia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于Amp+ LB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重组子经 Hind Ⅲ和EcoRⅤ双酶切、PCR鉴定,将该载体转染人喉癌细胞Hep-2 后48 h观察EGFP表达情况. 结果成功构建了含EGFP 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并成功转染Hep-2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光. 结论获得可产生绿色荧光的EGFP,能方便地用作报告基因和筛选标记.

    作者:李小月;何金生;沈继龙;宋蔚;汪学龙;胡元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流行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血吸虫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局部地区成功地控制了传播,从全球而言,感染还在增加[1].社会经济因素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早为人类学家和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人员所认识,随着防治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对其所发挥影响的认识程度也愈来愈深入.社会经济不仅影响着血吸虫病的感染、流行和传播,同时影响着防治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及其实际效果.本文就血吸虫病流行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家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清流县人体寄生虫感染及流行因素调查

    为建立技术档案,指导今后寄生虫病防治,在开展清流县人体寄生虫调查的基础上,对构成当地寄生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作者:刘源彬;邹水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国云南湄公河上游乙型脑炎传播媒介生物学及行为的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脑炎病毒媒介在人房的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和叮人行为,以及其幼虫相关的生物学习性, 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 方法 2001年6~12月,在云南南部湄公河上游,选取一个种植场,采用CDC 诱蚊灯和人工诱捕的方法捕蚊;蚊胃血源环状沉淀法鉴定其嗜血习性以及孳生地调查幼虫孳生习性. 结果共捕获乙脑病毒媒介蚊虫5属、11种、5 726只.无论是诱蚊灯还是人工诱蚊法,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季节密度高峰都出现于6~8月的雨季;3种库蚊在村内和村外有整夜叮咬活动,但中华按蚊的叮人高峰出现在21:00 之前.人房室内诱蚊灯捕蚊与室外人诱观察发现,室内捕捉乙脑病媒数量远高于室外.蚊胃血检测结果发现它们的人血指数都比较高;幼虫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分布. 结论湄公河上游地区人房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生物学及行为与以往畜圈调查的结果存在着差异.

    作者:周红宁;李春富;吴超;张再兴;王丕玉;Nigel Hill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苏州市郊区人群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

    吴中区位于东经119°55′~120°54′,北纬30°56′~31°21′之间,地处苏州西、南部的太湖之滨.总人口540 942人,其中农业人口362 970人.年平均气温17.3℃,年降水量1 376 mm左右.农作物以稻、麦、蔬菜为主,水产品丰富.适宜自然环境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和传播.现将1988年以来的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尤明方;顾建国;马菊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SjAWMAg免疫血清和吡喹酮联用体内杀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S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 方法提取SjAWMAg,并用SDS-PAGE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 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 d、第14 d和第35 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 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 联合用药的3个治疗组(感染2、14、35 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38.79%、29.80%和46.82%,其中以感染35 d治疗组提高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62.04%,42.78%和29.81%,以感染2 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作者:张祖萍;曾庆仁;龚燕飞;言敢威;沈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从基因水平对新型佐剂在旋毛虫疫苗中免疫调节作用的探讨

    目的从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水平探讨两种新型佐剂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和皂素(Saponin)在旋毛虫疫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 36只NIH小鼠随机分为CT-B佐剂免疫组、Saponin佐剂免疫组和对照组.将CT-B和Saponin分别与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混匀后,以口服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小鼠,隔周1次.第3次免疫后1周,经口感染旋毛虫感染期肌幼虫.感染后第8 d,采用RT-PCR技术分析各组小鼠脾细胞在体外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刺激下,转录细胞因子IFN-γ、IL-2、IL-4及IL-5 mRNA的水平 . 结果各组小鼠的脾细胞在体外抗原诱导下均未能转录IL-2和IFN-γmRNA,但均有不同程度的IL-4和IL-5特异扩增,两免疫组的IL-4及IL-5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机体抗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佐剂角度提高旋毛虫疫苗的保护性是可行的.

    作者:姜春燕;薛燕萍;黄敏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内江市1994~2003年疟疾防治效果分析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东经104.78°,北纬29.15°~30.48°,海拔400~1 000 m,属川中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17.9 ℃,湿度达80%,为亚热带盆地湿润气候,适于疟疾传播.内江市为间日疟流行区.传疟媒介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其流行特征是长年低发,病例、病灶点分散,偶有外源病例输入.现将1994~2003年疟疾防治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童学娅;林朝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弓形虫表面抗原P22蛋白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专性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组织有核细胞内的原虫,呈世界性分布.近年来关于弓形虫细胞表面抗原作为诊断试剂及免疫疫苗的双重潜在价值得到广泛研究,主要发现有5种表面抗原:P22、P23、P30、P35、P43.其中P22基因依据克隆的顺序也被称为SAG2.本文就弓形虫重要抗原P22的基因和蛋白结构,及该抗原在弓形虫虫株的分型、血清诊断、疫苗方面的研究作简要介绍.

    作者:陈义忠;林建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邹城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监测结果分析

    邹城市位于鲁西南,历史上曾是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全市辖1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889个行政村,110万人.20世纪70年代人群微丝蚴阳性率为22.1%,经过综合防治,至1974年,全市以自然村为单位,居民微丝蚴阳性率均降至1%以下,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

    作者:孔德怡;顾卓;李自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信阳市浉河区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浉河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麓,淮河之滨,东经114°,北纬32°.农村多为山区和浅山区,海拔300~1 000 m,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和茶叶为主.该区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2 ℃,夏季平均气温26.2 ℃,年平均降雨量1 117.3 mm,适宜蚊子孳生.本文总结1956~2003年浉河区疟疾疫情资料,对疟疾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胡宝文;贾春玲;葛永胜;李如记;洪玲;张莉;黄芳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伊维菌素治疗肠道线虫感染临床试验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疗程的国产伊维菌素治疗肠道线虫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以饱和盐水浮聚法筛选肠道线虫感染者,并观察伊维菌素疗效及不良反应.第1阶段对蛔虫、钩虫、鞭虫感染者分别以伊维菌素0.1、0.15和0.2 mg/kg,蛲虫感染者0.2 mg/kg顿服治疗,并与阿苯达唑6.7 mg/kg(蛲虫感染者13 mg/kg)顿服作疗效比较.第2阶段以伊维菌素0.3、0.4 mg/kg口服1 d或2 d治疗钩虫、鞭虫感染,并与阿苯达唑6.7 mg/kg相同疗程作疗效比较. 结果第1阶段:伊维菌素0.1、0.15、0.2 mg/kg顿服治疗蛔虫感染的治愈率均达100%(44/44、8/8、8/8),与阿苯达唑疗效相同(100%)(34/34);治疗中度、重度钩虫感染者的治愈率分别为12.50%(2/16)、18.75%(3/16)、17.39%(8/46),显著低于阿苯达唑治愈率76.47%(26/34)(P<0.01);治疗鞭虫感染者治愈率分别为83.33%(10/12)、100%(12/12)和76.09%(35/46),显著高于阿苯达唑治愈率47.06%(16/34)(P<0.01);0.2 mg/kg伊维菌素治疗蛲虫感染者治愈率为58.82%(20/34),低于阿苯达唑13 mg/kg治愈率100%(34/34)(P<0.01).第2阶段:伊维菌素0.3 mg/kg口服1 d或2 d疗法对轻度钩虫感染者治愈率分别为85.29%(29/34)和79.41%(27/34),0.4 mg/kg口服1 d或2 d的治愈率分别为75.76%(25/33)和79.41%(27/34),与阿苯达唑6.7 mg/kg口服1 d的治愈率84.85%(28/33)差异无显著性(P>0.05).伊维菌素对人体血液和心、肝、肾功能均无不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8%(3/442),显著低于阿苯达唑不良反应发生率11.02%(26/236)(P<0.01). 结论国产伊维菌素治疗人体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肠道线虫感染均有效,治疗蛔虫感染的疗效与阿苯达唑相似,对中度和重度鞭虫感染者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具有用药剂量小、抗虫谱广、排虫快、安全阈大、不良反应轻微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詹福初;闻礼永;邵坚强;杨纪顺;李土荣;李思温;寿申岚;吴玲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氧苯达唑抗小鼠细粒棘球蚴效果的初步观察

    目的通过比较氧苯达唑(Oxibendazole, OBZ)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灌注治疗小白鼠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观察OBZ抗小白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药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感染细粒棘球蚴10周的78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个组:1)阿苯达唑粉剂组(Po-ABZ)75.0 mg/kg;2) OBZ 37.5 mg/kg 组;3)OBZ 75.0 mg/kg 组;4)OBZ 150.0 mg/kg 组;5) 生理盐水对照组(NS),每次0.3 ml/只.每周用药3次,连续用药10周后剖检.测定棘球蚴囊湿重和减重率;观察棘球蚴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用HPLC法测定血液、肝脏、肺脏中的药物浓度. 结果 OBZ低剂量(37.5 mg/kg)、中剂量(75.0 mg/kg)和高剂量(150.0 mg/kg)组小鼠棘球蚴囊平均湿重分别为(159.33±263.21) mg、(49.75±43.62) mg和(191.5±98.36) mg,平均减重率分别为82.49%、94.53%和78.96%. ABZ组平均囊湿重和减重率分别为(145.13±162.47) mg和84.05%;各药物治疗组与NS对照组(910.11±1 496.28) mg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BZ 75.0 mg/kg、150.0 mg/kg组与ABZ(75.0 mg/k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BZ不同剂量组小鼠囊壁病理改变只数和程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而与ABZ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OBZ具有抗继发感染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作用,其作用强度可能与ABZ相当.OBZ低剂量(37.5 mg/kg)组作用可能优于OBZ中剂量(75.0 mg/kg)和高剂量(150.0 mg/kg)组.

    作者:买买提江·阿不都卡得尔;温浩;王建华;林筱琦;张薇;马旭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编码弓形虫表面抗原P30、P22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编码弓形虫RH株表面抗原P30、P22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为进一步表达融合蛋白及研制核酸疫苗做准备. 方法用弓形虫RH株腹腔接种小鼠,收集腹水,酚/氯仿法抽提弓形虫基因组DNA;用PCR技术从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表面抗原P30、P22的基因片段,分别重组入pMD18-T载体中.将pMD18-T载体中的P30、P22基因片段分别酶切,定向克隆入pUC18克隆载体中, pUC18-P30-P22中的P30-P22片段经酶切、纯化后,亚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用酶切、PCR及测序的方法对重组子进行鉴定. 结果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P30及P22片段;大小均与预测值相符;克隆pUC18-P30-P22重组质粒的酶切片段分别与P30、P22基因大小一致;经亚克隆、筛选鉴定获得了pcDNA3.1-P30-P22重组质粒,所测P30、P22基因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成功构建弓形虫pUC18-P30-P22重组质粒和pcDNA3.1-P30-P22重组质粒,为研制弓形虫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岚;古钦民;李瑛;周怀瑜;赵群力;丛华;何深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肠道线虫感染调查

    2001年调查武进区农村肠道线虫感染率为1.23%,感染人群以种植蔬菜的中老年妇女为主,学生感染率很低.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外来民工逐年增多,各地相继建起了民工子弟学校.为了解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2003年在湖塘镇1所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调查.

    作者:高佳方;宣小菊;许莉;陈灿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感染旋毛虫大鼠免疫功能的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大鼠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7、14、21、28、35、60 d大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E水平. 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CD4+T细胞减少, CD8+T细胞增多,CD4+/CD8+比值下降(P<0.01),以感染后第14 d明显,直到感染后60 d仍未见恢复;大鼠外周血中IgE水平在感染旋毛虫后7 d增加,21 d达到高峰. 结论感染旋毛虫的大鼠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感染急性期的免疫抑制程度高,感染大鼠的免疫抑制主要发生在成虫产新生蚴及新生蚴移行期.IgE是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作者:邢杰;李鹏;阎玉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强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发展新趋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的的三大目标,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社会学、生物学分析发现,农业结构改变后,可使社会经济因素及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影响钉螺孳生范围[1].为了解农业结构改变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作者等在本市张金镇幸福村开展了本项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其;王文梁;张汉忠;孙维山;秦琴;章伟;刘凤春;马则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曲靖市马龙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为了解和分析曲靖市马龙县重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和态势,2003年4月3日~4月13日,对马龙县大庄、盛家田、王家庄3个中签点进行了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丽芳;刘琼芬;舒自云;崔柱全;李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奶牛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哺乳动物、鸟类以及冷血动物普遍易感,可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牛弓形虫感染的报道,我国部分省牛弓形虫感染率也较高[1].为了解国内奶牛弓形虫的感染状况,作者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了奶牛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有方;王小红;陈会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