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衍琨;杨国瑛
目的在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经不同抗原刺激后诱生的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 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6、9和12周,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分别用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非特异性抗原刀豆素(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应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含量. 结果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IFN-γ和IL-4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IFN-γ均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7~9周达到高峰,10~12周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感染前水平;IL-4均在感染后第6周开始逐渐升高,直至12周仍维持高水平;而正常组IFN-γ和IL-4均无明显变化.新模型组经SEA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以及经SWAP和SEA刺激后产生的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模型组(P<0.05);而经SWAP刺激产生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在3种不同的抗原中,ConA组产生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SEA组和SWAP组(P<0.05). 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与血吸虫常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感染早期以Th1细胞应答为主,然后逐渐向Th2细胞极化.
作者:陈辉;何立;蒋明森;杨孟祥;张培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南昌地区人群弓形虫感染的现状和动态,为制定科学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卫生习惯等;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弓形虫IgG抗体. 结果南昌地区人群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为8.01%,比1990年上升了37.39%.城乡结合部人群IgG抗体阳性率高于城区和农村地区人群,猫犬等动物密切接触者、临床免疫功能低下者和不良饮食卫生习惯者阳性率高于其他人群. 结论南昌市居民弓形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喂养宠物及不良饮食习惯是弓形虫感染的重要因素.应采取健康教育、早期检查及治疗等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并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
作者:陈海婴;肖红茂;曾小军;熊昌辉;葛军;胡广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指导疟疾防治. 方法以疫情报告和重点疫区、疫点调查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 结果河南省疟疾处于低水平流行,但疫情波动;局部暴发流行屡有发生;发病以当地感染为主,病例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各年度病例主要集中在有嗜人按蚊分布的复媒介地区和暴发流行地区. 结论 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与此前40年相比,除流行程度较低外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其间实施的防治措施效果肯定,防治与监测仍是长期任务.
作者:尚乐园;陈建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和阿苯哒唑驱虫效果,于2000~2004年对本校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刘德祥;袁丽杰;纪书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确定Sj43B基因编码蛋白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组织及亚细胞水平定位. 方法取新鲜日本血吸虫成虫标本,按电镜生物样品制备方法常规固定、包埋,制成超薄切片,与鼠源纯化的抗重组Sj43B基因编码蛋白的IgE抗体(对照组试验为正常鼠血清)反应,再与大鼠抗小鼠IgE的IgG抗体结合,后与蛋白A-胶体金连接,透射电镜下观察胶体金颗粒的分布. 结果用正常鼠血清处理虫体切片,从皮层、肌层到皮层细胞体,未见有明显的电子致密的胶体金颗粒分布.用特异性IgE抗体处理的样品上,胶体金颗粒分布较广泛,见于皮层、肌层、胞质、核膜和核质内. 结论Sj43B基因编码蛋白在血吸虫成虫体内的分布无组织和亚细胞结构特异性.
作者:蔡晓萍;王勇;苏川;张兆松;刘丰;季旻珺;吴观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性传播寄生虫病(Sexually transmitted parasitosis, STP)是指以寄生虫为病原体,可以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等方式传播的多种寄生虫病的总称.然而,性接触或类似性行为并非这类疾病的唯一传播途径,所以绝大多数STP既属于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范畴,又属于医学寄生虫病范畴.STP的病原体包括阴道毛滴虫、疥螨、耻阴虱、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由前4种病原体引起的阴道毛滴虫病、疥疮、阴虱病和阿米巴病较多见,已被列为重点防治和监测的STD.近年来,随着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在全球的迅速蔓延,过去认为对人类危害不明显的寄生虫,如肺孢子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粪类圆线虫、等孢球虫、微孢子虫和棘阿米巴等可成为这类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这些机会致病寄生虫也被认为与STD密切相关,从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2].
作者:杨维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55岁,农民,因头昏、眼花、耳鸣、乏力、气促1周,咽痒、咯血1 d,于2005年6月27日入本院治疗.体检:贫血貌.T 37.4 ℃,R 33次/min,P 90次/min,BP 13/9 kPa.巩膜苍白,咽部充血;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偶可闻及湿罗音,无哮鸣音;心浊音界不大,心音中等,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8~12次/min;双足轻度水肿,趾间有抓破溃疡和红色点状丘疹,局部充血,双侧腹股沟均触及肿大淋巴结2枚,直径2.0 cm,稍感压痛,活动度好,质地软,其他浅表淋巴结不大.血象:Hb 72 g/L,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占85%,血小板190×109/L.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按支气管扩张治疗,行抗感染、输液、止血、输血对症治疗,无好转.
作者:胡永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杭州市余杭区原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历史上有19个镇(乡、街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4.3%,仓前镇曾高达27.8%[1].通过积极防治,1996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但还存在慢性丝虫病病人,这些病人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有的甚至已丧失了劳动力.为改善慢性丝虫病病人病情,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在余杭区仓前镇和崇贤镇开展了对慢性丝虫病人的关怀照料工作,并进行了效果观察和评价.
作者:沈根慧;王来根;张群勇;唐爱奇;刘群力;姚立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特异抗原组分,为建立特异、敏感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研制抗斯氏狸殖吸虫药物和疫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 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对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 结果 SDS-PAGE分离出22条蛋白带, 其中主带8条,分子质量单位为13~64 ku,未见65 ku以上条带.Western blot显示20条显色带, 主带6条,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 13、18、22、28、35 和 64 ku.2-DE电泳分离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48个多肽斑点, 分子质量单位为14~70 ku,绝大部分分布于pI 3.10~7.14,少数分布于pI 8.78~9.85,在 pI 7.14~8.78之间几乎未见多肽斑点.Western blot分析出其中的10个主要多肽斑点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大部分为集中在酸性区域的小分子多肽. 结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经SDS-PAGE电泳分离出的22条蛋白带中,有6条蛋白含量较高,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2-DE电泳分离出的48个多肽斑点中,有10个含量较高,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大部分为偏酸性的小分子多肽.
作者:陈文碧;张锡林;王光西;许颖;张跃辉;佘俊萍;杨兴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自从1972年Mattern等[1,2]首次在溶组织阿米巴的某些虫株中发现病毒样粒子后,人们相继在阴道毛滴虫[3]、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4]、艾美尔球虫[5]、巴贝斯虫[6]及利什曼原虫[7]等原虫中发现特异性双链RNA病毒,目前原虫病毒已成为寄生虫学研究的热点.蓝氏贾第虫病毒(Giardia lamblia virus,GLV)是继阴道毛滴虫病毒发现后确认的第2个原虫病毒,GLV的发现为贾第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原虫与病毒及宿主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刘全;张西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态势,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计划提供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 结果共查出10种寄生虫,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7.68%,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74%,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1.75%,囊虫病血清学阳性率为0,特殊人群弓形虫血清学阳性率为7.19%.在162所县级以上医院调查,10年共有3 746例寄生虫病住院病例,其中85%是由蛔虫寄生引起.苏南地区主要以钩虫感染为主,苏中地区钩虫、蛲虫感染率较高,苏北地区蛔虫、蛲虫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和中老年农民是感染寄生虫的高危人群,苏北地区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结论与第一次寄生虫分布调查相比,虽然总感染率和各虫种感染率均大幅度下降,但土源性线虫病目前仍是江苏省流行的主要寄生虫病.
作者:孙凤华;钱益新;曹汉钧;沈明学;徐祥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958年将乐县首次开展丝虫病普查,共发现微丝蚴阳性者9 218例,人群平均微丝蚴率12.18%,发现体征病人4 862例,体征率为8.86%,属丝虫病中度流行区[1].全县均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要防治措施的反复查治后,于1983年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7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现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22年综合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黄锦源;江天兵;张良应;郑爱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掌握河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 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制定的方法和要求,抽取17个县51个调查点进行肠道寄生虫调查,10个县20个点进行旋毛虫病调查,10个县30个点进行囊虫病调查,5个县进行弓形虫病调查,1个县进行包虫病调查,2个县进行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 结果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25 894人,总感染率为14.96%(3 873/25 894),其中蠕虫感染率为9.80%(2 537/25 894),原虫感染率为6.61%(1 609/24 348).查出肠道寄生虫29种,其中蠕虫18种,原虫11种.人群血清学调查,旋毛虫、囊虫、包虫和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7%(300/1 0103)、 0.05%(1/2 200)、0.60%(6/1 007)和4.64%(216/4 660);黑热病媒介调查2个县,发现2种白蛉,共317只,中华白蛉占98.42%(312/317). 结论河南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10年前显著下降,但不同地区流行情况仍有较大差异,低年龄组仍是寄生虫感染的高危人群.人群旋毛虫和囊虫感染率较低,弓形虫感染率相对较高,包虫病仅有局部发病灶点.
作者:许汴利;赵旭东;苏云普;李辉;贺丽君;蔺西萌;颜秋叶;黄倩;闫旭霞;刘辉;陈建设;王昊;邓艳;鲁德领;李鹏;李东方;尚乐园;李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囊虫病是一种呈世界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尤其是脑囊虫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使人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建立从院前预防、院内治疗至院后康复的健康教育一体化是囊虫病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随着医学模式及服务理念的改变,治疗疾病不仅是消除临床症状,而是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目的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健康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是通过卫生知识的传播,致力于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佳健康状态,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医院的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的工作范围已从单纯的护理向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发展[2].实施健康教育措施,达到解决囊虫病病人的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方面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作者:刘书绵;王艳;赵明辉;刘德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蚊媒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叮咬行为和疟疾子孢子率以研究出它们在云南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传疟作用的关系. 方法村内采取诱蚊灯和人工诱捕方法捕蚊;现场采取显微镜解剖蚊虫的方法观察唾腺子孢子,实验室采用ELISA技术检测蚊虫体内环子孢子蛋白(CSP). 结果村内共捕获16种按蚊.现场显微镜解剖7种按蚊,1 010只经产蚊中,发现了7只唾液腺感染子孢子;ELISA方法检测现场捕回的8种按蚊,5 154只各龄期蚊中,发现11只环子孢子蛋白阳性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子孢子阳性率(包括ELISA环子孢子蛋白阳性和镜检唾腺子孢子感染蚊)分别是0.37%、0.22%、0.32%, 昆虫接种率分别估算为9.82、3.97、2.69.这些蚊媒叮咬活动起始于黄昏,并整夜有活动,但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于子夜,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的高峰则在21:00之前.它们的人血指数都在80%以上. 结论以上结果显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是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的重要传疟媒介.
作者:周红宁;张再兴;李春富;吴超;王丕玉;Chris Curtis;Nigel Hill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云南省的26个民族的居民大多生活在边境地区及内地疟疾高度流行区.在与疟疾抗争的过程中,各民族逐步掌握了当地一些植物和动物的抗疟药性,积累了不少缓解疟疾症状和治疗疟疾的验方.为了解当前云南省边境地区和内地疟疾流行区民间治疗疟疾情况,于2002~2003年开展了云南省民间治疗疟疾验方剂型调查.
作者:夏敏;张再兴;吴超;许建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 种类经检索鉴定所收集的淡水贝类隶属为1纲4科12属22种,其名录是:
作者:陈斌;杨绍金;陈连璋;余凤苹;刘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肝纤维化合并胆囊炎,胆石症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年来文献报道,慢性肝病肝硬化是胆道疾病的好发因素之一.
作者:熊衍琨;杨国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淮安市地处江苏北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现辖4县4区,总人口515万人,总面积10 072 km2,年平均气温15 ℃,相对湿度77%,年平均降雨量850 mm.全市为水旱轮作区,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1989对淮阴市(2001年更名为淮安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总感染率为71.97%[1].90年代后期,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了服药驱虫工作,至1999年全市第二次人体寄生虫分布抽样调查时,总感染率已降至12.23%[2].2002年,为了解淮安市近几年人群肠道蠕虫虫种分布及感染情况,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的要求再次进行了调查.
作者:杨文洲;李发彬;贾从英;孙道宽;桂如刚;范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三氯苯达唑(Triclabendazole)是20世纪80年代由瑞士汽巴-嘉基(Ciba-Geigy)药厂开发生产的一类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已证明该药对牛、羊体内肝片形吸虫的各期幼虫和成虫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有效率接近100%[1,2],同时该药对人体肝片形吸虫病也有良好的疗效[3].近年来,三氯苯达唑亦被用于并殖吸虫病的治疗,本文就三氯苯达唑对并殖吸虫的杀虫机理、动物实验治疗、临床治疗及效果综述如下.
作者:严亚军;王文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