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CR检测疟疾混合感染的现场应用研究

林敏;高世同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疟原虫, 间日, 恶性, 混合感染, 检测
摘要:目的评价PCR检测技术在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区诊断疟疾的现场应用价值. 方法采集海南省疟疾混合感染流行区304份滤纸干血滴样本,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条引物,采用PCR技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不同的DNA片段,检测现场所采样本中的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同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 结果在304份样本中,PCR法阳性15份,其中间日疟7份,恶性疟8份;镜检法阳性11份,其中间日疟6份,恶性疟5份.镜检阳性的样本PCR均为阳性;镜检阴性而PCR阳性的4份样本,其扩增产物经限制性酶切鉴定,证实为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 结论此PCR检测体系灵敏、特异,对诊断或鉴别诊断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具有实用价值.[关健词] 聚合酶链反应; 疟原虫,间日; 疟原虫,恶性; 混合感染; 检测.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波阳县基层血防机构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波阳县位处鄱阳湖畔,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地区之一.自1992年执行<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方案>以来,血吸虫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有大幅度下降,随着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的结束,防治经费尤显不足,疫情反弹将有可能发生.

    作者:宁澄宇;熊衍琨;徐仁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BSA系统检测隐孢子虫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mIL-2R

    目的探讨隐孢子虫感染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方法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iotin-Streptavidin , BSA)法对卵囊阳性患者分别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膜白介素-2受体(mIL-2R)检测. 结果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的CD3+、CD4+、CD8+百分率和CD4+/CD8+比值分别为(54.77±7.33)%、(38.17±7.52)%、(30.64±5.87)% 和1.28±0.72,诱导期mIL-2R表达水平为(32.15±2.42)%,两者分别与卵囊阴性者及静息期mIL-2R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 结论隐孢子虫感染者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T细胞亚群、mIL-2R在抗隐孢子虫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王晓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蒿甲醚及其在预防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

    蒿甲醚是青蒿素的甲基醚衍生物,青蒿素是由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具有抗疟作用的有效成分,青蒿素或蒿甲醚属于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系新类型的抗寄生虫药物.

    作者:张燕萍;黄轶昕;杨坤;洪青标;孙明玉;孙乐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夏津县农村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为了解夏津县农村土源性线虫的分布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2002年5月开展了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李德峰;徐书艳;徐书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核型及其G带带型分析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的制作及其G带显带方法,进一步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特征. 方法日本血吸虫18 d童虫,经20 μ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培养后剪碎,经消化、低渗和固定等处理,然后作滴片、烤片、胰酶消化和Giemsa染色显G带,后在光镜下观察并测量染色体大小,显微摄像,分析染色体核型及其G带显示的特征. 结果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数2n=16,按大小顺序排列分为3组:大型1~2号为A组,其中2号为性染色体,中型3~5号为B组,小型6~8号为C组, 其核型公式为2n=6st+8sm+2m;各对染色体均显示出各自特征性的G带. 结论本研究采用20 μ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日本血吸虫童虫,能获取较理想的染色体图像,进一步证明血吸虫核型为2n=16,n=8,多倍体亦可见. 此外,对日本血吸虫染色体G带显示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作者:龚燕飞;曾庆仁;张祖萍;刘艳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吸虫虫卵沉积致慢性胃溃疡1例

    患者,男,69岁,株洲市人.因阵发性腹痛伴腹胀,腹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于2001年11月8日入院,住院号11-1013.

    作者:钟望云;陈绍雄;何湘华;吴晓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济南市2002年消除丝虫病监测报告

    济南市为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2002年在平阴县、长清区和历城区开展了消除丝虫病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明玉;张昌庆;韩笃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寿宁县农村中小学生驱治肠道寄生虫效果观察

    宁县地处闽东山区,辖14个乡镇,202个行政村,1 044个自然村,总人口25.6万.为探讨寿宁县农村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防治措施,1999~2003年在武曲镇、平溪乡、坑底乡、南阳镇所在地8所中小学校开展了肠道寄生虫试点查治和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缪仕栋;沈雅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刚地弓形虫速殖子表面抗原研究进展

    刚地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由法国学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

    作者:陈少卿;张书静;黄炳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山东省金乡县华支睾吸虫动物宿主感染调查

    华支睾吸虫属后睾科,支睾吸虫属,人体感染是因食生成未煮熟的含有其囊蚴的鱼、虾而引起.

    作者:文其岭;周若群;张清正;赵中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东明县农村肠道寄生虫分布调查

    为了解东明县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布、流行及危害情况,于2002年10月在东明县开展了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西双版纳州登革热2例报告

    2003年7月24日,我院收治登革热2例,父女同时起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余兰;马志强;单西云;张大勇;刘平华;白春海;孔爱丽;肖晓娟;张丽;王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寄生虫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酚氧化酶(Phenol oxidse,PO)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体内,人们已从多种动物体提取纯化并鉴定了PO.依据PO的不同,其分子质量、适温度、适pH、激活剂、抑制剂和催化功能均有所不同.本文就寄生虫酚氧化酶的命名、生化特性、组织学定位、生理功能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蔡国斌;何立;蒋明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甲硝唑霜剂治疗面部毛囊虫皮炎45例效果观察

    作者等用自制甲硝唑霜治疗面部毛囊虫皮炎患者,效果良好.对于2001年7月~2002年7月在本站诊治的45例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孙慧萍;赵学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饱和盐水漂浮法与Kato-Katz法检查肠道线虫卵的效果评价

    肠道寄生虫感染检查方法有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以下简称漂浮法)、沉淀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等[1].其中Kato-Katz法为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推荐方法.

    作者:蒋诗国;杨伟;廖春艳;李继银;肖邦忠;孙家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目的从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尾蚴文库扩增S. japonicum再感染相关蛋白(RIRP)基因,进行克隆并原核表达出RIRP,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根据已登陆的S. japonicum成虫期RIRP基因的序列设计两条特异引物,以S. japonicum尾蚴cDNA文库为模板扩增RIRP基因cDNA, 将该基因的cDNA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 和真核载体 pcDNA3.1.转化的克隆通过氨苄青霉素的筛选、PCR扩增、双酶切和后的测序鉴定. 重组的pGEX-4T-1/RIRP 在大肠埃希菌 BL21(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 鉴定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情况和分子质量.用抗-26 ku GST 单抗作western 杂交进一步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 结果从S. japonicum尾蚴文库中扩增出一条长为462 bp 的cDNA片段,经测序证实其为RIRP基因的全长cDNA.它编码含153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RIRP,预测其分子质量单位为17.545 ku. RIRP cDNA已被成功克隆入 pGEX-4T-1和pcDNA3.1载体, 大肠埃希菌 BL21(DE3) 编码一个约17 ku的蛋白质. 结论 RIRP基因首次从S. japonicum尾蚴文库中扩增出来,并成功构建了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而且,它首次由大肠埃希菌表达,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单位约17 ku.

    作者:李孜;余新炳;吴忠道;徐劲;阮志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常州市牛带绦虫感染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14岁,体重52 kg,西藏人,藏族.2002年8月从拉萨来到江苏常州民族中学就读初中.

    作者:谢轶青;邹永根;冷瑞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湖沼渠网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过多年的对象治疗和扩大化疗,湖沼渠网型地区农村常住人口血吸虫病流行已得到控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随着劳务市场的开放和用工需求量的增加,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为了解该人群血吸虫感染状况,作者于2001年对张金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免疫学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其;张瑞;张娟;舒儒荣;何庆炫;孙维山;胡合举;章伟;杨晖;刘云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安徽省1996~2003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当前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以流行村为单位,统计全省疫区1996~2003年各项疫情指标,结合各年度疫情专题调查材料,分析全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和流行特点,提出防治对策.结果 1996~2003年,全省人群与耕牛感染率下降53.9%和59.6%;疫区人群年均急感发病率呈波动状态,波幅1.8/10万~5.0/10万;全省螺情仍呈上升态势,钉螺面积净增8.10 km2. 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主要表现为:以青少年成批急性感染为主的突发疫情,钉螺面积扩大与螺密度增加,未控制流行区人畜重复感染严重,内陆流行乡村疫情回升等.因此,做好区域性防治规划,控制人群的感染与发病,加强钉螺的监测与控制措施,是当前全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主要内容.

    作者:杨卫平;高风华;张诚;尹年武;谢静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CR检测疟疾混合感染的现场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PCR检测技术在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区诊断疟疾的现场应用价值. 方法采集海南省疟疾混合感染流行区304份滤纸干血滴样本,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条引物,采用PCR技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不同的DNA片段,检测现场所采样本中的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同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 结果在304份样本中,PCR法阳性15份,其中间日疟7份,恶性疟8份;镜检法阳性11份,其中间日疟6份,恶性疟5份.镜检阳性的样本PCR均为阳性;镜检阴性而PCR阳性的4份样本,其扩增产物经限制性酶切鉴定,证实为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 结论此PCR检测体系灵敏、特异,对诊断或鉴别诊断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具有实用价值.[关健词] 聚合酶链反应; 疟原虫,间日; 疟原虫,恶性; 混合感染; 检测.

    作者:林敏;高世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