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李孜;余新炳;吴忠道;徐劲;阮志燕

关键词:血吸虫, 日本, 再感染相关蛋白(RIRP), 克隆, 表达
摘要:目的从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尾蚴文库扩增S. japonicum再感染相关蛋白(RIRP)基因,进行克隆并原核表达出RIRP,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根据已登陆的S. japonicum成虫期RIRP基因的序列设计两条特异引物,以S. japonicum尾蚴cDNA文库为模板扩增RIRP基因cDNA, 将该基因的cDNA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 和真核载体 pcDNA3.1.转化的克隆通过氨苄青霉素的筛选、PCR扩增、双酶切和后的测序鉴定. 重组的pGEX-4T-1/RIRP 在大肠埃希菌 BL21(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 鉴定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情况和分子质量.用抗-26 ku GST 单抗作western 杂交进一步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 结果从S. japonicum尾蚴文库中扩增出一条长为462 bp 的cDNA片段,经测序证实其为RIRP基因的全长cDNA.它编码含153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RIRP,预测其分子质量单位为17.545 ku. RIRP cDNA已被成功克隆入 pGEX-4T-1和pcDNA3.1载体, 大肠埃希菌 BL21(DE3) 编码一个约17 ku的蛋白质. 结论 RIRP基因首次从S. japonicum尾蚴文库中扩增出来,并成功构建了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而且,它首次由大肠埃希菌表达,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单位约17 ku.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波阳县基层血防机构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波阳县位处鄱阳湖畔,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地区之一.自1992年执行<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方案>以来,血吸虫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有大幅度下降,随着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的结束,防治经费尤显不足,疫情反弹将有可能发生.

    作者:宁澄宇;熊衍琨;徐仁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在消除丝虫病地区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丝虫特异IgG4检测试剂盒在消除丝虫病地区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深圳市绿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丝虫特异IgG4检测试剂盒,检测原微丝蚴血症者和12岁以下儿童及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特异IgG4,并与病原学方法进行对照. 结果检测原微丝蚴血症343例,特异IgG4阳性6例,阳性率1.75%;检测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出生的儿童542人,未检出抗体阳性者;检测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77人,特异IgG4阳性7例,阳性率9.09%.病原学检查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77人,检出微丝蚴血症2例,阳性率2.59%;其余人群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 结论丝虫特异IgG特异检测试剂盒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合于消除丝虫病地区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治效果考核.

    作者:段绩辉;黄炳成;邓绪礼;孙德建;伍卫平;张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弓形虫表面抗原P22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目的扩增弓形虫表面抗原P22基因编码序列,并进行表达和鉴定. 方法设计合成引物,PCR法从RH株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P22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入载体pET-32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 结果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22基因编码序列,并诱导表达出能被兔抗弓形虫血清识别的重组P22. 结论成功获得弓形虫表面抗原P22的表达产物,为弓形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创造了条件.

    作者:姚永伟;褚宏亮;侯敏;陈玲;芦王英;张耀娟;章子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甲硝唑霜剂治疗面部毛囊虫皮炎45例效果观察

    作者等用自制甲硝唑霜治疗面部毛囊虫皮炎患者,效果良好.对于2001年7月~2002年7月在本站诊治的45例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孙慧萍;赵学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眼蝇蛆病2例

    病例1,男,12岁,吉林市人.2002年10月6日上午10时左右左眼被一飞行虫体撞击,随后自觉左眼磨擦痛、瘙痒、畏光、流泪,且逐渐加重,2 h后感左眼內有小虫爬行,急诊于我院.

    作者:刘丽梅;李春贺;李薇;崔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广州管圆线虫病免疫学研究进展

    广州管圆线虫病,亦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Eosinophilicmeningitis or Meningoencephalitis,EM),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病原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由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首先在广州黑家鼠和褐家鼠体内发现.

    作者:谭峰;潘长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目的从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尾蚴文库扩增S. japonicum再感染相关蛋白(RIRP)基因,进行克隆并原核表达出RIRP,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根据已登陆的S. japonicum成虫期RIRP基因的序列设计两条特异引物,以S. japonicum尾蚴cDNA文库为模板扩增RIRP基因cDNA, 将该基因的cDNA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 和真核载体 pcDNA3.1.转化的克隆通过氨苄青霉素的筛选、PCR扩增、双酶切和后的测序鉴定. 重组的pGEX-4T-1/RIRP 在大肠埃希菌 BL21(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 鉴定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情况和分子质量.用抗-26 ku GST 单抗作western 杂交进一步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 结果从S. japonicum尾蚴文库中扩增出一条长为462 bp 的cDNA片段,经测序证实其为RIRP基因的全长cDNA.它编码含153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RIRP,预测其分子质量单位为17.545 ku. RIRP cDNA已被成功克隆入 pGEX-4T-1和pcDNA3.1载体, 大肠埃希菌 BL21(DE3) 编码一个约17 ku的蛋白质. 结论 RIRP基因首次从S. japonicum尾蚴文库中扩增出来,并成功构建了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而且,它首次由大肠埃希菌表达,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单位约17 ku.

    作者:李孜;余新炳;吴忠道;徐劲;阮志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温州市1994~2003年疟疾流行分析

    温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全市现有11个县(市、区), 700多万人口.上世纪70年代以前,疟疾一直占据全市传染病报告的第一位,通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于1991年经省级考核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来往于高疟区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容易引起疟疾传播.

    作者:张孝和;邵永强;陈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肠蛔虫致急腹症58例

    者统计了1955~1990年我院收治的58例肠蛔虫致急腹症病例资料,其中胆道蛔虫病32例,蛔虫性肠梗阻24例,蛔虫致急性阑尾炎和蛔虫致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各1例.患者多数为儿童(7~15岁),占70.69%(41/58);青壮年(16~60岁)15例,占25.86%;60岁以上2例,占3.45%.现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孙卫国;张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毛滴虫感染致肠炎120例临床分析

    人毛滴虫感染可致肠炎,腹泻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现将我院1999年2月~2003年8月收治的120例人毛滴虫致肠炎患者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赵庆革;郭庆军;冯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NO在IL-12诱导抗伯氏疟原虫感染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NO在IL-12诱导抗伯氏疟原虫(P.b)感染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每只BALB/c小鼠接种5×105个感染P.b 的RBC,分组后分别给予5 mg/d NO合成酶选择性抑制aminoguanidine、0.03 μg/d IL-12和aminoguanidine联合IL-12 处理.观察各组小鼠原虫血症变化及生存时间.感染第5 d收集小鼠血清进行NO水平测定. 结果 aminoguanidine联合IL-12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与单独IL-12组差异不明显,却使小鼠生存率显著降低;IL-12联合aminoguanidine处理组较单独aminoguanidine及感染对照组原虫血症达峰值的时间显著推迟,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IL-12处理小鼠血清NO水平显著上升;给予aminoguanidine后的小鼠血清NO含量较低,与感染对照组水平接近. 结论 aminoguanidine能有效的抑制IL-12诱导的NO的产生,显著降低IL-12处理小鼠生存率,但对原虫血症水平无明显影响.因此,IL-12抗P.b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部分依赖NO介导,且NO的作用可能并非是NO对疟原虫的直接杀伤.

    作者:陈姝;陆惠民;高琪;张山鹰;唐学恒;孙臻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扬中市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状况调查

    蛲虫病是儿童常见寄生虫病.幼儿园是儿童集中的场所,容易发生蛲虫感染.为了解扬中市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状况,2003年10月在3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荣凤;李春兰;徐红梅;肖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吸虫虫卵沉积致慢性胃溃疡1例

    患者,男,69岁,株洲市人.因阵发性腹痛伴腹胀,腹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于2001年11月8日入院,住院号11-1013.

    作者:钟望云;陈绍雄;何湘华;吴晓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用RAPD技术对湖北钉螺遗传变异的研究

    目的对中国不同自然隔离群的湖北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并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国9省17地的湖北钉螺进行PCR扩增,并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计算各地域株间的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绘制系统进化树. 结果各地域株标本PCR产物均呈多态性,其中台、闽与中国大陆其余地域株钉螺遗传距离为0.148 3~0.310 2;滇、川两个地域株间为0.139 5,此两株与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遗传距离达0.126 6~0.310 2,与闽、台株为0.1898~0.2235;湖区型与平原水网型湖北钉螺的遗传距离为0.058 9~0.187 2;山丘型与湖区型及平原水网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32 6~0.310 2;湖北省内各地域株遗传距离为0.042 1~0.244 1. 结论应用RAPD技术为可将湖北钉螺分为6类:①闽、台地域株;②滇、川地域株;③湖北荆门、阳新、武汉、钟祥、沙市、石首、松滋(包括松滋河及庙河上下游的钉螺),赤壁(车埠)、赣、沪、皖地域株;④湖南地域株;⑤湖北应城地域株;⑥湖北赤壁(大田畈)地域株.

    作者:刘蓉;牛安欧;李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儿旋毛虫病8例临床分析

    我院2000年3月~2002年2月收治小儿旋毛虫病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唐远勤;塔娜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犬蠕形螨病病理组织学观察

    目的研究蠕形螨病病犬皮肤、淋巴结及内脏中蠕形螨的寄生情况及病理组织学变化. 方法解剖蠕形螨病病犬,分别对皮肤、腮腺淋巴结、下颌淋巴结等13个部位淋巴结以及肺脏、肝脏、肾脏、脾脏、心脏等分别用5%NaOH消化法和病理组织切片法进行检查,并测量虫体大小. 结果除了在重症蠕形螨病病犬的皮肤组织外,在部分浅表淋巴结中也检查到了蠕形螨虫体和虫卵,而内脏中除了肝脏、肺脏外,其他脏器未查到蠕形螨虫体和虫卵.皮肤病变主要发生于毛囊和真皮,破坏的毛囊周围组织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并有程度不同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病变淋巴结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生性淋巴结炎、出血性淋巴结炎和卡他性淋巴结炎.而各脏器切片均未发现有明显病变.经对皮肤和淋巴结内虫体进行测量,淋巴结内成虫明显比皮肤内的小(P<0.01).而若虫大小及虫卵大小则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蠕形螨不仅寄生于犬皮肤,还能在许多浅表淋巴结寄生,并能造成明显病变.

    作者:杨举;张西臣;尹继刚;李建华;潘耀谦;高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安徽省1996~2003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当前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以流行村为单位,统计全省疫区1996~2003年各项疫情指标,结合各年度疫情专题调查材料,分析全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和流行特点,提出防治对策.结果 1996~2003年,全省人群与耕牛感染率下降53.9%和59.6%;疫区人群年均急感发病率呈波动状态,波幅1.8/10万~5.0/10万;全省螺情仍呈上升态势,钉螺面积净增8.10 km2. 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主要表现为:以青少年成批急性感染为主的突发疫情,钉螺面积扩大与螺密度增加,未控制流行区人畜重复感染严重,内陆流行乡村疫情回升等.因此,做好区域性防治规划,控制人群的感染与发病,加强钉螺的监测与控制措施,是当前全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主要内容.

    作者:杨卫平;高风华;张诚;尹年武;谢静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蒿甲醚及其在预防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

    蒿甲醚是青蒿素的甲基醚衍生物,青蒿素是由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具有抗疟作用的有效成分,青蒿素或蒿甲醚属于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系新类型的抗寄生虫药物.

    作者:张燕萍;黄轶昕;杨坤;洪青标;孙明玉;孙乐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夏津县农村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为了解夏津县农村土源性线虫的分布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2002年5月开展了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李德峰;徐书艳;徐书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猪囊尾蚴液、固相多种抗原对囊虫病免疫诊断效果评价

    目的筛选适合多种寄生虫病流行区使用的特异性较高的囊虫病免疫诊断抗原. 方法制备猪囊尾蚴各类型液相抗原和固相抗原,用ELISA或IEST检测囊虫病流行区患者阳性血清抗体,比较各种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猪囊尾蚴全囊及囊液尿素溶性抗原与水溶性纯化抗原ELISA检测囊虫抗体的特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固相抗原IEST有敏感性好、操作简易的特点. 结论猪囊尾蚴全囊尿素溶性纯化抗原是较理想的囊虫病ELISA诊断抗原,有诊断应用价值.固相石腊切片抗原IEST较为适合流行区现场或基层应用.

    作者:杨毅梅;何作顺;李伟;张莉;方文;邱宗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