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江;孙烨祥;平建明;马寅;李保军
目的 调查腮腺炎疫苗对流行性腮腺炎的保护效果,为制定免疫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区3~15岁2 1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预防接种证(或接种卡)和监护人问卷调查(含儿童患病史),分别确定疫苗接种信息和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按1:1匹配选择对照,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腮腺炎疫苗对流行性腮腺炎的保护效果. 结果 共有121对病例及对照纳入研究,腮腺炎疫苗对流行性腮腺炎的保护效果为86.8%(95%CI:76.2~92.7). 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对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作者:辛秀梅;熊菲;朱洋;郭琪;周晓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黑龙江省2007-2013年三甲综合医院的运行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变化,为医院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管理依据和决策参考. 方法 采用CCR、BCC模型对2007-2013年样本医院分别进行年度效率横断面分析,并结合Malmquist指数模型进行纵向的动态分析. 结果 7年间27家三甲医院一直在扩大自身规模和容纳量,但运行效率反而下降.年均有17.43家医院为总体无效,11.15家医院为纯技术效率无效,17.29家医院为规模无效.2007-2013年27家医院中连续两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医院依次有10家(37.04%)、11家(40.74%)、20家(74.07%)、13家(48.15%)、5家(18.52%)和10家(37.04%). 结论 7年间黑龙江省三甲医院连续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医院应适度调整医院规模,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医院的运行状况.
作者:胡真真;李金梅;江海冰;隋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母体血清抗-HBs水平是否对婴儿乙肝疫苗0-1-6个月接种方案免疫效果产生影响.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滨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且在该院足月出生,并全程按时完成乙肝疫苗0-1-6个月三针免疫接种程序的8~24月的婴幼儿109名,对婴幼儿血清抗-HBs的定量检测结果与其母住院分娩时血清抗-HBs的定量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母体血清抗-HBs<10 mIU/ml且HBsAg阴性56例,其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6例(10.71%),有应答者50例(89.29%),血清抗-HBs水平为411.39(58.81,1 435.81)mIU/ml;母体血清抗-HBs≥10mIU/m153例,其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1例(1.89%),有应答者52例(98.11%),其血清抗-HBs水平为457.11(114.54,1 475.49) mIU/ml,母体抗-HBs水平对两组婴幼儿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8,P=0.308),两组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抗-HB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5,P=0.628);不论母体血清抗-HBs<10 mIU/ml还是≥10 mIU/ml,16~24月龄婴幼儿血清抗-HBs水平均较8~16月龄下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37、-3.742,均P=0.000),而同一月龄段(不论是8~16月龄段间还是16~24月龄间)婴幼儿血清抗-HBs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496、-0.881,P=0.620、0.378);对于母体血清抗-HBs≥10 mIU/ml者,其婴幼儿血清抗-HBs水平与母体抗-HBs水平无相关性(r=-0.046,P=0.746). 结论 母体血清抗-HBs水平对婴儿乙肝疫苗0-1-6个月接种方案免疫效果不产生影响.
作者:郭山春;康丽娟;李宝强;李艳飞;徐传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脐带血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在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早期诊治中的意义,为早期筛查诊治新生儿溶血病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482例母婴ABO血型不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ABO溶血三项试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脐带血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析脐带血血清总胆红素与HDN溶血三项不同试验结果、母亲血型、黄疸出现时间的相关性. 结果 482例新生儿中ABO-HDN发生率为31.95%,其中母婴O-O型、O-A型、O-B型各占22.08%、46.75%、31.17%;77例发生高胆红素血症,HDN发生率、脐带血胆红素水平、抗体释放试验与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母婴O-A/B血型明显高于母婴O-O血型组(P<0.05),HDN发生率、脐带血胆红素水平在母婴O-A血型及母婴O-B血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释放试验与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母婴O-A血型明显高于母婴O-B血型组(分别x2=5.265,P=0.021;x22=9.075,P=0.000),脐带血总胆红素在日龄≤3 d组明显高于日龄>3 d组,脐带血总胆红素水平DAT阳性患者明显高于DAT阴性患者(P<0.05),脐带血总胆红素水平在DAT阳性患者之间、DAT阴性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试验阳性与阴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脐带血总胆红素水平越高,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越高(r=0.741,P<0.05). 结论 对于ABO血型不合新生儿脐带血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及溶血三项试验在早期诊治ABO-HDN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方声;黄邀;卢洪萍;范海玲;周露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皮炎湿疹类患者主要变应原种类分布情况. 方法 对178例皮炎湿疹类患者依据疾病类型分为面部皮炎组(103例)、手部湿疹组(48例)和外阴湿疹组(27例),均进行斑贴试验,并以同期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 结果 三组患者斑贴试验总阳性率为74.16%,面部皮炎患者阳性率为69.90%,手部湿疹患者阳性率为79.17%,外阴湿疹患者阳性率为81.48%,对照组阳性率为5.00%,四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859,P<0.01),3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357,P>0.05);常见过敏原依次为硫酸镍(25.28%)、卡巴混合物(19.66%)、芳香混合物(19.10%)、重铬酸钾(16.85%)、对苯二胺基质(13.48%),男女性患者斑贴试验卡巴混合物阳性率分别为31.48%、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54,P<0.01);3组病例中均有超过半数的病例存在2种及以上的阳性变应原. 结论 硫酸镍、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重铬酸钾、对苯二胺基质是引起湖州地区皮炎湿疹类患者的主要变应原,通过斑贴试验寻找相应变应原,可指导患者避免接触含有此类物质的物品,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宗宝生;宋颖劼;徐月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评估珠三角某市出厂水中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风险. 方法 于2015年1-12月,每个季度对珠三角某市24个市政水厂的出厂水中5种基因毒物质(砷、六价铬、镉、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和12种躯体毒物质(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铁、氨氮、锰、铜、锌和挥发酚)进行检测,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上述17种化学污染物通过饮水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做出初步评价. 结果 珠三角某市出厂水中17种化学污染物所引起的总健康风险为3.61×10-5/a,致癌总风险为3.61×10-5/a,非致癌总风险为155.02× 10-11/a.在致癌总风险和非致癌总风险中,枯水期均高于丰水期,普通滤池水厂均高于V型滤池水厂.个人致癌风险由高至低分别为六价铬>砷>三氯甲烷>镉>四氯化碳,个人非致癌风险由高至低分别为氟化物>硝酸盐>铅>汞>硒>氨氮>铜>铁>氰化物>锰>锌>挥发酚. 结论 珠三角某市出厂水中17种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个人健康风险水平均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定的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a)范围内.
作者:邓春拓;何伦发;郭艳;黄隽;梁锡念;吴惠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3种临床意识量表评估意识障碍程度,比较各量表间敏感性,为其临床使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9月-201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97例植物状态(VS)患者,应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进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中国植物状态量表(CVSS)对患者进行评分,以24周或患者脱离小意识状态(MCS)为评分终点.分析患者由VS转换为MCS时各量表的敏感性及CRS-R量表中各子量表的敏感性. 结果 各量表敏感性分析显示,CRS-R量表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GCS和CvSS(分别为x2=29.35,P=0.000x2=44.34,p=-0.000),其中又以视觉子量表敏感性高.各量表总分相关性分析显示CRS-R量表与GCS量表在急性期及慢性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VSS仅在急性期有一定相关性(P<0.05). 结论 CRS-R量表对患者意识障碍恢复过程中的评估敏感性高,其中视觉子量表判断MCS较敏感.而对于意识障碍程度严重且没有明显恢复的患者,各量表的判断一致.因此,CRS-R量表可广泛应用于对患者各阶段意识障碍的评估.
作者:邓新;刘嘉胜;王璐;乔军;付丽娜;刘睿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孕期个体化膳食指导,对体重指数正常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并结束分娩的体重指数正常孕妇1 490名,比较营养干预组(n=711)与对照组(n=779)孕妇的妊娠结局. 结果 ①孕妇妊娠结局:干预组的剖宫产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及子痫前期轻度、重度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38.0% vs.53.7%;11.7%vs.15.9%;7.5%vs.13.5%;1.5%vs.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儿结局:干预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9.71±0.64vs.9.53±0.94);干预组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及早产、胎儿窘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 vs.5.0%;4.4%vs.8.3%;8.7%vs.13.4%;4.8% vs.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体重指数正常的孕妇给予妊娠期个体化膳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高了新生儿的出生质量.
作者:姚雪梅;丁桂凤;王倩;杨蕾;张国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方法 肺炎链球菌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 STREP 5药敏板条,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 HAEMO药敏板条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其它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CLSI 2013年版为判断标准,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5.6软件. 结果 临床所分离的1 880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9.5%(1 307/1 880),革兰阳性菌占30.5%(573/1 88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1.5% (34/158)和78.6% (88/112).166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PSSP)、中介(PISP)和耐药(PRSP)的菌株分别占88.6% (147/166)、10.8%(18/166)和0.6% (1/166).未检出糖肽类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高度敏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4.7%(186/340)、423% (80/189)和18.9%(7/37).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测试抗菌药的耐药率均高于40%.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测试的抗菌药物耐药率不高,均低于20%.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33.3%(57/171)和93.9% (92/98). 结论 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及其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李明;周湧;郭文婷;江俊兵;卢炯堂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广州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干预在慢性病管理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88例慢性病患者,根据投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4例每组,以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为干预.分析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前和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一年后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和生存质量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率.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21) mmol/L比(2.19±0.18) mmol/L,(4.18±0.76) mmol/L比(5.06±0.98)mmol/L,(2.36±0.18)mmol/L比(3.87±0.3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1.87±0.46) mmol/L比(1.53±0.3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为90.91%、88.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5%、6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的社会关系领域、心理领域、生理领域及环境领域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通过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周全、更好的服务社区慢性病患者,使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莫海韵;陈少华;罗志荣;欧文森;王金明;王家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永州市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PLWHA)自我羞耻感和歧视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老年艾滋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从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系统中下载1993-2013年现住址为永州市的现存活的老年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历史卡片.在自愿的原则下,用自拟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 结果共收集318份有效问卷.结果 显示,老年PLWHA的自我感知的羞耻和歧视的得分总分为(31.01±9.03),其中社交距离、自责、偏见三个维度得分分别是(9.79±3.33)、(12.69±3.01)、(8.53±2.94).在不同特征老年PLWHA自我感知的羞耻和歧视的得分中:汉族的PLWHA的自我感知的羞耻和歧视的得分总分明显高于瑶族和其他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85,P<0.001),且汉族的PLWHA在社交距离、自责、偏见分量表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其他民族;离异/丧偶的PLWHA的自我感知羞耻和歧视的总分高,其次是在婚/同居,未婚的PLWHA的总分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2,P<0.05);独自一人居住的PLWHA的自我感知的羞耻和歧视总分得分高,并且在社交距离和偏见分量表中,独自一人居住的PLWHA的得分高.随着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感到的羞耻和歧视程度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68,P<0.05).对于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情况,羞耻和歧视总分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在家休养、在家搞种植、打工或做生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5,P<0.05).配偶和子女对PLWHA的HIV感染情况知晓的自我感知的羞耻和歧视得分高,其次是配偶知道、家人都不知道、所有子女知道,得分低的是所有子女知道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00,P<0.05). 结论 不同民族、婚姻状况、居住状况、每年可支配收入情况、目前的工作状况和家庭成员对患者感染状况的知晓情况对老年PLWHA自我羞耻感及歧视水平有影响.其中,汉族、年可支配收入高的、离异/丧偶的、独自一人居住的、在家休养的、配偶和子女知晓PLWHA的HIV感染情况的老年PLWHA自我羞耻感及歧视水平得分高.
作者:杨海霞;李杏莉;罗芮;陈伯中;万彦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贺州市两区三县14岁以下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社会救助、健康保障等现状. 方法 采用自制自评量表以及访谈的方式获得86名艾滋病致孤儿童的主观满意度评价.通过民政部门获得他们所在家庭的领取救助情况. 结果 贺州市大部分艾滋病孤儿是以家庭寄养的方式生活在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家,但是这样的抚养方式还是让24.42%的调查对象称生活不够稳定,并有20.93%的调查对象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在政府救助和医疗保障方面,政府救助覆盖了所有接受调查的对象家庭.91.86%的调查对象参加了医疗保险,参加接种国家免费疫苗达到100%.96.51%的调查对象接受过1次以上健康体检,76.74%的调查对象还每年接受1次体检.调查对象除1例患“肌萎缩”、1例患“皮痒”、2例“鼻炎”外,其他儿童未有常见疾病及传染病. 结论 贺州市艾滋病致孤儿童在当地政府、社会组织的关心扶持下,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教育得到了有力保障,身心都保持健康.综合抚养模式可能有利于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更稳定、更有保障.
作者:黄冬瑞;周一心;罗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完成乙肝疫苗0、1、6月龄三针基础免疫后表面抗体衰减情况,探讨再次强化免疫乙肝疫苗的小年龄,为制定科学的强化免疫策略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襄阳市1 431名年龄18月龄~7岁儿童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未感染儿童表面抗体阳性率,计算表面抗体衰减的小年龄. 结果 本次调查的襄阳市区1 431名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100%,首针及时率98%.59例儿童的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56例儿童经过免疫接种后未感染乙肝,3例儿童(0.2%)处于乙肝病毒不同感染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b阳性率显著降低,18月龄~<2岁为90.3%,2~<3岁为48.6%,3~<4岁为49.7%,4~<5岁为52.7%,5~<6岁为44.3%,6~<7岁为40.8%(趋势性卡方检验x2=118.61,P=0.000);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儿童的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及时接种者(x2=5.798,P=0.019).而HBsAb阳性率在不同性别、不同乙肝疫苗接种剂量和其母是否HBsAg阳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可提高HBsAb阳性率.对于完成乙肝疫苗三针基础免疫后的儿童,HBsAb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降低,有必要在2~3岁时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及时复种,建议推行2岁及以上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策略.
作者:鲍春;陈德黎;王秀华;司谦;潘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Six1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并研究其在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法检测胃癌患者(GAC组)肿瘤组织和胃炎患者(CON组)胃组织Six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比较其差异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对比GAC组中Six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患者和未甲基化患者手术切除、3年死亡率和PFS的差异. 结果 GAC组胃癌患者癌组织Six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24.0%)显著低于CON组(95.0%)(均P<0.05).GAC组胃癌患者癌组织中Six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Lauren's分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x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患者的D2根治性手术率(100.0%)、切缘阴性率(100.0%)及PFS(23.6±3.5月)均显著高于未甲基化患者[分别为57.9%、47.4%、47.4%、(16.2±2.7)月](均P<0.05),3年死亡率显著低于未甲基化患者(均P<0.05). 结论 胃癌患者Six1基因启动子处于低甲基化状态,作为胃癌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作者:孔繁静;于红刚;周中银;操寄望;陈明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不同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下的服务效果,探讨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差异,为社区公共卫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某市选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比较其在不同时间实施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服务效果. 结果 该社区实施过的三种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分别为全科医生模式、全科团队模式和家庭医生模式.全科医生模式下的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90.10%)完成效果较好,家庭医生模式在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100.00%)、高血压患者管理率(91.80%)、糖尿病患者管理率(88.91%)、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100.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61%)及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0.51%)的服务效果中,均优于全科医生模式和全科团队模式,但在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83.02%)方面的服务效果不如全科医生模式和全科团队模式. 结论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在公共卫生服务各方面的服务效果均较好,具有较高的推广性,可为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马晓薇;郑玉建;谢慧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使用状况,发现当今消化内科营养支持治疗的问题. 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采样的方法,对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使用NRS2002进行连续营养风险筛查,记录患者住院期间营养支持使用情况,包括营养支持方式、热卡量、蛋白质入量以及使用天数.分析消化内科不同疾病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 结果 连续筛查患者1 103例,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786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8.88%,营养支持 率为32.44%.有营养风险、无营养风险患者营养支持率分别为67.4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中青年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0.00%、2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依次是结核(85.71%)、胰腺疾病(72.58%)、肠梗阻(62.50%)、缺血性肠病(53.33%)、消化道出血(50.79%)、胆道疾病(40.91%)、炎症性肠病(37.63%).肠外营养(PE)支持169例,肠内营养(NE)支持93例,PN∶EN为2∶1. 结论 201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老年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与中青年患者无明显差别,营养支持既有忽视又有滥用现象,应继续推广营养风险理念,规范营养支持.
作者:魏天桐;王卉;高媛;怀鑫馨;王化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方法 对2011-2015年在丹阳市辖区各医院832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儿,于出生后12 h内接种100 IUHBIG及10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并按0、1、6方案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在儿童>12月龄时采集血样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并调查母亲分娩方式、出生医院信息,分析其与乙肝母婴阻断效果的关系. 结果 832例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幼儿HBsAg阳性34例,阻断成功率为95.91%,抗-HBs阳性793例,阳性率95.31%.母亲HBeAg阳性阻断成功率(90.95%)低于母亲HBeAg阴性的婴儿(97.47%) (x2=16.409,P<0.0001),婴儿抗-HBs阳性率(92.46%)也是低于HBeAg阴性母亲(96.21%)(x2=4.756,P=0.029);未发现出生医院、分娩方式和监测月龄与阻断效果有关. 结论 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有较高的阻断率和保护率,且不受出生医院、分娩方式和监测月龄的影响.
作者:眭志祥;袁卫建;郑彬;朱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居民的营养知识水平现状,评价营养教育对提高营养知识水平的干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社区居民建立正确的膳食结构和习惯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6年5-7月分别在选定的10个社区对自愿参与营养知识讲座的居民进行培训及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培训前后问卷的正确率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在有效回收问卷的524名研究对象中,培训前不同年龄及文化程度人群的膳食相关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仅不同年龄膳食相关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0);培训前平均得分为(49.46±16.28),培训后平均得分为(73.75±13.8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0);居民膳食营养知识知晓率方面,培训后调查对象对大部分题目回答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培训前. 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居民的营养知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营养教育有助于提高居民营养知识水平,促进居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杜田;居来提·麦麦提;杨梅;陈网旋;李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伤害及伤害危险行为的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广州3所高校1 500名大学生的伤害及伤害危险行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结果 广州大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为25.60%,伤害危险行为发生率为84.66%,大学生伤害类型排在前三位的是扭伤(30.65%)、跌倒坠落伤(27.42%)、刀锐器伤(10.75%).伤害危险行为中发生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不规范运动(38.40%)、打架(34.39%)和学习/生活压力大(31.77%).随着伤害危险行为发生种类的比例增加,伤害发生率也增加(rs=0.21,P<0.00).“骑自行车违规”、“不规范运动”、“受欺辱”等伤害危险行为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1.35~ 1.82). 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伤害及伤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对于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男性大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其的自我保护能力.
作者:罗旭;周亚敏;韩璐;刘晓玲;陈青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掌握中山市户籍人口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对策、开展防控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 方法 通过中山市2014年内所有有诊断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能力的医疗机构和国家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收集户籍人口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疾病信息等现况. 结果 户籍人口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病例9 885例,其中医疗机构收集7 734例(78.24%),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收集2 151例(21.76%).户籍人口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为594.3/10万(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标化数据进行标化),其中心源性猝死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8/10万,急性心梗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00.4/10万,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445.3/10万;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比为1.77:1;脑卒中发病率高于急性心梗发病率,发病率比为4.1∶1;急性心血管事件院前死亡率高于急性脑卒中院前死亡率,心源性猝死院前死亡率高达85.19%,急性心梗院前死亡率为48.82%;脑卒中病例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缺血性脑卒中占80.6%,出血性脑卒中占19.0%;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月份是1月份;45岁以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占总发病人数的95.99%. 结论 年龄和性别对中山市户籍人口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影响较大,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危险因素专题调查和健康干预,终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
作者:黄国贤;胡凯旋;范木耿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