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EGF-C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Bcl-2、cyclin D1的表达

魏璇;杜雪;李咏梅;赵曼茵;马雪梅;杜秀英;张一兵

关键词:VEGF-C, 宫颈癌增殖凋亡, Bcl-2, Cyclin D1
摘要:目的 研究VEGF-C对体外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 应用重组人VEGF-C蛋白体外刺激宫颈癌Hda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凋亡相关基因Bcl-2、cyclin D1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10、20、50 ng/μl VEGF-C处理后,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00±0.03)、(1.25±0.05)、(1.55±0.08)、(2.13±0.08),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细胞周期S期比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分别为(30.91±0.09)%、(37.95±0.27)%、(45.05±0.40)%、(64.26±0.20)%;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分别为(12.4±0.3)、(11.4±0.2)、(9.6±0.15)、(5.5±0.25).Bcl-2、cyclin D1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结论 外源性VEGF-C通过细胞内信号的传递,诱导cyclin D1的表达,使肿瘤细胞S期加快,促进细胞周期的进程,来促进Hela细胞增殖;诱导Bcl-2的表达,抑制凋亡.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病原体感染状况及用药研究

    目的 分析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在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生殖道的感染状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93例作为不孕组,同时选取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UU及MH检测,并进行分析. 结果 不孕组CT、UU、MH、CT+UU、UU+MH、CT+ UU+ MH及总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卵管性不孕与CT、UU、CT+UU、UU+MH感染均密切相关(CT:OR=3.371,P=0.045;UU:OR=2.795,P=0.021;CT+ UU:OR=7.538,P=0.016;UU+ MH:OR =4.816,P=0.036).其中CT+UU与输卵管性不孕的联系密切.支原体药敏实验显示,UU对强力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敏感率较高(敏感性均为91.67%);MH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壮观霉素较敏感(敏感性为87.50%、87.50%和75.00%);UU+ MH对交沙霉素较敏感(敏感性为72.72%). 结论 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应重视病原体检测,根据病原体的药敏结果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陈仁;刘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656例的围术期护理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的妇科炎症、分娩流产手术等引起的病原体感染以及内分泌紊乱为其常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在妇女中的总发病率约为25%[1],可影响生殖功能,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随着宫腔镜的不断普及,使得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更加便捷,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之间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65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郭湘平;王玲玲;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庆市九龙坡区1957-2012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1957-2012年九龙坡区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为制订传染病相关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57-2012年九龙坡区甲、乙类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957-2012年56年间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5种,357 152例,其中发生死亡的传染病有19种,死亡人数为896例.年均发病率1 213.27/10万,年均死亡率3.04/10万,病死率0.25%.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代改变,总体呈递减趋势.甲、乙类传染病分类构成变化为50、60、70年代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8.18%~~64.03%,80、90年代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50.44%~~66.07%,21世纪后以血源及性传播为主,占37.01%.甲类传染病、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一些多发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 结论 九龙坡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传染病疫情出现了新的特点,防制形势仍然严峻.应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对策,加强防病工作基础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监测水平.

    作者:谭学筠;梁小华;李大兴;肖伦;熊飞;杨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石门县2003-2012年艾滋病防治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价

    目的 对石门县艾滋病防治效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方法 用卫生经济学方法,结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对2003-2012年石门县艾滋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石门县艾滋病项目投入资金462.9万元,国家与县级财政投入之比为2.86:1,近5年的投入低于工作需求,投入产出的间接效益(CBA间接)为1:4.60,投入产出的直接效益(CBA直接)为1:11.24,项目成本效用(CUA)为847.1元/1人年,即挽救1个DALY为847.1元,项目避免264人感染HIV,避免了母婴感染,挽救病人的平均生存年为3.4年. 结论 以项目管理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疾病控制模式,它将艾滋病工作分开目标化,整合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益.石门县2003-2012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表明,艾滋病防治投入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作者:李先平;占代红;李育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VEGF-C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Bcl-2、cyclin D1的表达

    目的 研究VEGF-C对体外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 应用重组人VEGF-C蛋白体外刺激宫颈癌Hda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凋亡相关基因Bcl-2、cyclin D1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10、20、50 ng/μl VEGF-C处理后,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00±0.03)、(1.25±0.05)、(1.55±0.08)、(2.13±0.08),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细胞周期S期比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分别为(30.91±0.09)%、(37.95±0.27)%、(45.05±0.40)%、(64.26±0.20)%;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分别为(12.4±0.3)、(11.4±0.2)、(9.6±0.15)、(5.5±0.25).Bcl-2、cyclin D1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结论 外源性VEGF-C通过细胞内信号的传递,诱导cyclin D1的表达,使肿瘤细胞S期加快,促进细胞周期的进程,来促进Hela细胞增殖;诱导Bcl-2的表达,抑制凋亡.

    作者:魏璇;杜雪;李咏梅;赵曼茵;马雪梅;杜秀英;张一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食物血糖指数及其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表明,食物血糖指数能有效指导糖尿病人膳食规划,从而控制血糖.本文概述了食物血糖指数概念的发展、数据测定、预测模型建立以及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刘慧颖;任国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某民爆炸药生产企业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某民爆无梯炸药生产企业工人健康状况,探讨相关预防措施. 方法 对该企业420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20名受检人员中心电图异常检出45例(10.7%);肝功能(ALT)异常检出53例(12.6%);脂肪肝检出86例(20.5%),不同性别、不同工龄组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公司生产企业职工存在一定的健康问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

    作者:蔡练功;张养元;彭铁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12年津市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 了解津市市居民死亡水平现状和死因分布特点,为政府制定人口和卫生政策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津市市2012年居民死亡原因资料,按ICD-10死因分类法整理统计. 结果 2012年津市市居民死亡率为568.39/10万,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外部原因、消化系统疾病为津市市居民的前五位死因.滓市市居民2012年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9.21岁. 结论 慢性病和肿瘤已成为危害津市市居民长寿的主要疾病,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孟成;郭文进;向学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食用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影响的现况研究

    目的 研究咀嚼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异常状况的影响情况和影响因素. 方法 在湖南省湘潭市和常德市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开展咀嚼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影响的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中咀嚼槟榔524人,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为12.4%;不咀嚼槟榔521人,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为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黏膜典型纤维化、粘膜充血、张口受限与咀嚼槟榔有统计学联系,口腔黏膜溃疡、出血、白斑、白色角化、扁平苔藓、白斑病及舌活动受限与咀嚼槟榔无统计学联系;性别、年龄、是否嚼槟榔、嚼槟榔年限和量、吸烟、饮酒为口腔黏膜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地域分布、嗜好辣椒、刷牙习惯、嚼口香糖习惯与口腔黏膜健康状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咀嚼槟榔片数的增加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嚼槟榔年限(年)、嚼槟榔片数(片/d)为口腔黏膜健康的影响因素(OR=1.498和1.510). 结论 长时间大量咀嚼槟榔可能损伤口腔黏膜健康.

    作者:萧福元;赵炜哲;王非;桂卓嘉;袁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56名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统一的调查量表,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和相关因素调查. 结果 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平均值为(76.90±9.92),得分率为58.79%.六项因子的得分率依次为:遵医嘱服药(80.38%)、足部护理(60.85%)、饮食控制(59.06%)、高低血糖的处理(56.94%)、运动自我管理(52.25%)、血糖监测(48.59%).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是否有合并症、健康教育等.男性运动自我管理水平高于女性、女性组足部护理水平高于男性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组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水平、高低血糖处理好于文盲和小学文化组;病程10年以上组运动和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水平较高;具有两种以上合并症组遵医嘱服药水平高;接受过健康教育的糖尿病患者组各方面的自我管理水平高于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应根据患者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

    作者:董胜莲;吴保平;刘海娟;邢凤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HBV携带产妇血清与乳汁HBV-DNA变量相关性探讨

    目的 分析HBV携带产妇血清与乳汁HBV-DNA变量相关性,为安全哺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ELISA法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HBV-M,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与乳汁HBV-DNA,统计学方法分析两变量相关性. 结果 以乳汁HBV-DNA小于500拷贝/ml为阴性,其中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乳汁阴性率为11.7% (15/128),B组(HBsAg、HBcAb阳性或HBAg、HBeAg阳性)乳汁阴性率72.3%(11/15),C组(HBsAg、HBAbe、HBcAb阳性)乳汁阴性率94.9%(185/195),三组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8例HBV携带产妇同时检测血清和乳汁HBV-DNA,各组分组情况同上,A组血清HBV-DNA阳性率95.4%(83/87),乳汁HBV-DNA阳性率80.7% (71/87),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2%(6/13),乳汁HBV-DNA阳性率30.8%(4/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与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1.8% (37/148)和4.1% (6/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两变量统计学分析正相关且相关程度高. 结论 不同感染模式的HBV携带产妇,血清与乳汁HBV-DNA病毒载量不同,HBV携带产妇哺乳前应该检测血清和母乳中的HBV-DNA,以指导母乳安全喂养.

    作者:蔡敏;邹智伦;邵细琴;廖巧如;罗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生活方式干预对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

    目的 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方法 对263例参加年度健康体检的受试者给予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对比两年度的生活方式和身体成分结果,并做统计推断.从膳食结构、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体育锻炼、吸烟情况诸方面量化评估生活方式,分析生活方式的调整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结果 经过健康生活方式教育,263例客人在米面、畜禽肉类、新鲜水果蔬菜摄入量和日均锻炼时间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P<0.05);而在粗粮、鱼虾、奶类、油、盐的摄入量及吸烟率和吸烟量方面,尚无显著性变化(P>0.05).体脂率和腰臀比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蛋白质总量、骨总量、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 结论 基于健康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科学化、健康化发展.生活方式的良性调整对体成分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身体脂肪含量的减少上.生活方式的调整,较易做到的是减少肉食量,增加水果蔬菜量,增加身体活动量;而控烟、限油、限盐、增加粗粮和奶类摄入量,较难自觉做到.

    作者:赵润栓;平昭;白雪琴;时敬宇;欧映伟;冯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莱菔硫烷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和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SFN)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和胆碱能系统的影响,为防治AD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健康成年C57BL/6J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雌雄各半.模型组和干预组小鼠饮用含铝水(浓度为0.4 gl100 ml),并隔日皮下注射200 mg/kg D-半乳糖,此外,干预组小鼠每日1次灌胃给予25 mg/kg SFN,模型组小鼠每日1次灌胃等量蒸馏水,同时设立溶媒对照组.每日1次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并每周称重1次,90 d后采用跳台实验测定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脑组织铝含量,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丢失情况,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脑皮层乙酰胆碱(Ach)含量、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ChAT活性,Real-time PCR法检测大脑皮层ChAT mRNA的表达. 结果 在整个受试期间各组小鼠均未见异常表现及死亡,各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P<0.01),脑铝含量增高(P<0.01),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细胞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SFN能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0.01),降低脑铝含量(P<0.01),增加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细胞数(P<0.05).此外,干预组小鼠脑铝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大脑皮层ChAT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o.05);各组小鼠大脑皮层Ach含量、AChE和ChA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FN可明显减少AD模型小鼠胆碱能神经元的丢失,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陈楠;左玥;缪钱炜;于飞;杨军;安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邯郸市1972-2010年猩红热发病的气象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查找研究猩红热发病率和气象因素之间关系的适用方法,探讨邯郸市猩红热的气象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1972-2010年邯郸市猩红热疫情资料、气象资料和人口资料,采用EpiData3.0进行“双重录入”,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气象参数的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本组气象因子数据容差小为0.014,方差膨胀因子大达69.998.②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邯郸市1972-2010年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月平均风速、月日照时数、月小型蒸发量呈正相关,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总降雨量、月极端低气温呈负相关(P<0.05或P<0.01).③猩红热月发病率的曲线估计方程为(Y)=1.369-0.2301n(X).④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月平均风速之间得到曲线拟合方程(Y)=-0.781+ 1.242X-0.585X2+0.097X3.⑤气象参数的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本文中的气象参数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做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1.946+ 0.378Z2(P<0.01). 结论 (D邯郸市10个气象参数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②邯郸市猩红热月发病率的模型曲线为对数模型曲线.③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月平均风速之间呈三次方程曲线关系,月平均风速是影响猩红热月发病率的主要气象因素.④气象因素对猩红热发病的影响在总的影响因素中所占比例较小.

    作者:阮朝良;孙立明;王洪;果丽平;邓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灰色模型和空间聚类的全国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分析及预测

    目的 探索影响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的因素. 方法 收集1997-2010年全国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指标,2010年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城市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保健费等指标.运用灰色模型对中国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进行拟合,并使用此模型进行外推预测;运用空间聚类来分析地区间差异;利用岭回归探索2010年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和城市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和保健费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灰色模型预测精度大于96%,模型基本适合.各地区7岁以下儿童的保健管理率差别较大,保健管理率和社会经济指标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49左右. 结论 灰色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儿童保健管理率变动趋势并进行预测,儿童保健管理率和社会经济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生态学相关关系.

    作者:张健;熊丽;刘合岭;黄德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AKT蛋白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HER-2、P53的关系

    目的 检测P-AKT(Ser473)蛋白、HER-2、P53在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AKT、HER-2、P53在乳腺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讨P-AKT蛋白、HER-2、P53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AKT蛋白、HER-2、P53在10例乳腺增生症、19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疾病、1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及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结果用SPSS12.0软件分析. 结果 P-AKT蛋白、HER-2、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57.6%、65.3%、57.6%)和原位癌的表达(46.2%、61.6%、53.8%)显著高于在乳腺非典型增生性疾病(26.3%、5.3%、0.0%)及乳腺良性增生症的表达(0.0%,P<0.05).P-AKT蛋白、HER-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与其在乳腺原位癌中的表达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乳腺增生症与非典型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P-AKT蛋白的表达与HER-2、P53的表达均有相关性(P<0.01). 结论 P-AKT(Ser473)蛋白、HER-2、P53的高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并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作者:唐蜜;邹斌;李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深圳市2008-2012年疟疾监测与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8-2012年疟疾监测结果与疫情流行特点,为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理深圳市2008-2012年“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疫情报告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8-2012年全市血检监测“三热”病人93 048人次,平均年血检率为1.7‰.5年累计报告疟疾17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31/10万.其中间日疟128例,输入性恶性疟42例.本地病例数逐年下降,至2011年后未再有本地病例报告;输入性疟疾119例,占病例总数的70%.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龙岗区(86例)、罗湖区(35例)和宝安区(28例),其次为南山区(14例)和福田区(7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10月为发病的高峰期.青壮年发病为主,20~39岁年龄段发病114例,占病例总数的67.1%.病例男女性别比为5.3∶ 1.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农民工群体和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 结论 近年来深圳市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输入性恶性疟增加,应加强监测与防控.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晓恒;高世同;谢旭;黄达娜;耿艺介;张仁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离子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甲酸、乙酸)离子色谱检测方法. 方法 采用硅胶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碳酸盐淋洗液1.0 mM Na2CC3/0.1 mM NaHCO3解吸,用AS23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结果 乙酸、甲酸分离良好,检出限分别是0.3、0.03 mg/L;定量限分别为0.91 mg/L和0.12mg/L;回收率分别为96.5%~104%、95.3%~104%;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1~100、0.12~200 mg/L.样品中F-、Cl、NO3-、PO4-、SO4-等常见阴离子对甲酸、乙酸的分离无干扰. 结论 该方法一次采样,同时检测甲酸、乙酸,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的检测.

    作者:李士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沈阳市2006-2012年艾滋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沈阳市2006-2012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HIV/AIDS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2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沈阳市2006-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 1 871例,男女比例为11.1∶1,高发年龄为20~49岁青壮年,占79.9%,未婚占5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8.6%;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1.9%,男男同性传播占70.5%. 结论 沈阳市的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应加大监测力度,加强对男男同性恋等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措施的力度,以控制沈阳市艾滋病传播与流行.

    作者:杨楠;王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疫情分析与防制对策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疫情的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病例累计报告64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病例主要从高疟区获得感染,以间日疟为主;全年皆有发病,呈5月和9-10月两个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六都寨镇、七江乡、荷田乡3个乡镇,以男性青壮年采金农民工为主. 结论 隆回县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当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输入性疟疾的感染率,防止输入继发病例的发生.

    作者:肖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