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礼;任山;李章
目的 评估护士在昼夜轮班中的氧化应激状态和代谢活动情况,以探讨护士的健康问题. 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重症监护病房护士(intensive care unit,ICU)组和普通病房护士(ordinary service,0S)组,各100例.在轮班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受试者血液中的氧化应激指标总氧化能力(total oxidant status,TOS)、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status,TAS)和氧化应激指数(oxidative stress index,OSI),并分析研究对象的代谢活动情况. 结果 与轮班开始阶段相比,在轮班的结束阶段氧化应激指标在ICU组和OS组护士均有所改变.ICU组护士的TAS、TOS和OSI水平在轮班结束时与OS组护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和ICU组护士的代谢活动表现相似. 结论 OS组和ICU组护士的氧化应激指标和代谢活动并无不同,所有的护士在昼夜轮班中受到相似的影响.
作者:陈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网膜素-1(omentin-1)浓度与代谢风险相关因素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脂肪组织对代谢性风险因素的影响. 方法 对336名41~81岁的绝经后女性进行横断面研究,测量受试者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水平;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浓度;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脂肪因子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雌激素、胰岛素浓度;全自动生化仪测量血脂浓度;并运用双能X线骨扫描仪(DEXA)测定体脂、躯干体脂、瘦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结果 (1)血清网膜素水平与身高、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压相关无显著性(P>0.05),其与BMI(r=-0.248)、体重(r=-0.220)、腰围(r=-0.176)、躯干体脂(r=-0.446)、体脂(r=-0.815)、体脂百分比(r=-0.599)负相关;(2)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代谢性风险因素数目组网膜素水平,发现含有1个及以上代谢性风险因素数目组的网膜素水平明显低于无代谢性风险因素组的水平(P<0.05). 结论 (1)绝经后女性血清omentin-1与体重、BMI、腰围、体脂、躯干体脂、体脂百分比负相关;(2)血清omentin-1随代谢性风险因素聚集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可作为代谢性风险因素的预测因子.
作者:张云林;唐四元;蒋岳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改善医生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 方法 于2011年10-11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辽宁省有代表性的三个大、中、小城市的6所医院工作6个月以上1 004名医生为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为78.2%.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评价职业紧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果 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率为56.6%.按OR值的顺序,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是医患关系严重紧张(OR =2.351)、高付出回报比(OR=1.723)、已婚同居组的医生(OR=1.683)、职务是科室主任(OR=1.330). 结论 辽宁省医生的睡眠障碍与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及职业紧张密切相关.
作者:高菲;赵雪;李皙睿;王索艳;吴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人员构成和血液安全性差异. 方法 统计2012年长沙地区互助献血群体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年龄、性别、学历构成及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进行对比. 结果 互助献血人群年龄和学历构成比较均匀,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以18~35岁的年轻人为主,学历越高,献血意愿越强;互助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高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 结论 互助献血存在的血液安全隐患更大,应当适度控制.
作者:孙妮;张钢;郭洪波;张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鹦鹉热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Cps) CPSIT 0531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该融合蛋白,检测其免疫原性. 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Cps 6BC基因组中扩增CPSIT_ 0531基因,并构建pET30a-CPSIT_ 0531原核表达载体,然后转化到宿主菌E.coli BL21中,IPTG诱导His-CPSIT_ 0531融合蛋白表达,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分析His-CPSIT_ 0531蛋白的免疫原性. 结果 成功构建了pET30a-CPSIT_ 0531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和纯化较稳定的重组蛋白;GST-CPSIT_ 0531免疫小鼠后,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为1:640 000. 结论 成功克隆表达了His-CPSIT_ 0531,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作者:贺庆芝;曾怀才;陆春雪;王川;吴移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某民爆无梯炸药生产企业工人健康状况,探讨相关预防措施. 方法 对该企业420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20名受检人员中心电图异常检出45例(10.7%);肝功能(ALT)异常检出53例(12.6%);脂肪肝检出86例(20.5%),不同性别、不同工龄组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公司生产企业职工存在一定的健康问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
作者:蔡练功;张养元;彭铁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来临之前,分析2013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特点,了解循环毒株的变化趋势和重点关注地区,为指导下一步手足口病的防控和应对工作提供支持. 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3年1-3月手足口病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严重程度和病原学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2013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病例数比2012年同期下降4.9%,严重程度(重症数、重症比例、死亡数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分别下降47%、45%、16%和11%).大部分省市疫情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是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和安徽的重症数和(或)死亡数增加明显,疫情相对较重,需要重点关注.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其他肠道病毒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在2013年1-3月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在40% ~50%左右波动,甚至超过EV71成为优势毒株,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的比例也较往年同期有所上升. 结论 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的上升需要重点关注.需进一步加强病原学监测,重点地区应加强其他肠道病毒毒株的分离鉴定工作并积累相应的临床特征,为加深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下一步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孙军玲;常昭瑞;王丽萍;余宏杰;马会来;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2006-2011年青岛市城阳区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伤害监测系统,收集2006-2011年城阳区伤害监测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累计报告伤害51 995例,伤害发生率为17.81‰,男性(24.95‰)高于女性(11.04‰).25~44岁年龄组病例构成比高,占38.76%.9-10点是伤害发生高峰时间段.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30.40%)、道路交通事故(27.50%)和钝器伤(21.6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公路/街道(32.39%)、工业和建筑场(21.81%)和家中(19.92%),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37.25%)、有偿工作时(25.34%)和驾乘交通工具(21.89%).本地人口伤害发生以在公路/街道常见,占35.47%,外地人口则为工业和建筑场,占37.55%,本地人口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占40.67%,外地人口为在有偿工作时,占40.86%.外地人口、男性、较大年龄、较低文化程度、道路交通事故、晚上是伤害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事故和钝器伤,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程度者为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流行特点,科学开展伤害干预工作.
作者:刘娟;贾存显;栾素英;徐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疫情的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病例累计报告64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病例主要从高疟区获得感染,以间日疟为主;全年皆有发病,呈5月和9-10月两个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六都寨镇、七江乡、荷田乡3个乡镇,以男性青壮年采金农民工为主. 结论 隆回县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当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输入性疟疾的感染率,防止输入继发病例的发生.
作者:肖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沈阳市2006-2012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HIV/AIDS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2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沈阳市2006-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 1 871例,男女比例为11.1∶1,高发年龄为20~49岁青壮年,占79.9%,未婚占5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8.6%;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1.9%,男男同性传播占70.5%. 结论 沈阳市的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应加大监测力度,加强对男男同性恋等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措施的力度,以控制沈阳市艾滋病传播与流行.
作者:杨楠;王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HBV携带产妇血清与乳汁HBV-DNA变量相关性,为安全哺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ELISA法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HBV-M,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与乳汁HBV-DNA,统计学方法分析两变量相关性. 结果 以乳汁HBV-DNA小于500拷贝/ml为阴性,其中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乳汁阴性率为11.7% (15/128),B组(HBsAg、HBcAb阳性或HBAg、HBeAg阳性)乳汁阴性率72.3%(11/15),C组(HBsAg、HBAbe、HBcAb阳性)乳汁阴性率94.9%(185/195),三组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8例HBV携带产妇同时检测血清和乳汁HBV-DNA,各组分组情况同上,A组血清HBV-DNA阳性率95.4%(83/87),乳汁HBV-DNA阳性率80.7% (71/87),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2%(6/13),乳汁HBV-DNA阳性率30.8%(4/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与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1.8% (37/148)和4.1% (6/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两变量统计学分析正相关且相关程度高. 结论 不同感染模式的HBV携带产妇,血清与乳汁HBV-DNA病毒载量不同,HBV携带产妇哺乳前应该检测血清和母乳中的HBV-DNA,以指导母乳安全喂养.
作者:蔡敏;邹智伦;邵细琴;廖巧如;罗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的妇科炎症、分娩流产手术等引起的病原体感染以及内分泌紊乱为其常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在妇女中的总发病率约为25%[1],可影响生殖功能,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随着宫腔镜的不断普及,使得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更加便捷,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之间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65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郭湘平;王玲玲;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对比宫腔纱条填塞和子宫捆绑式缝合应用于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7月间入院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Ⅰ组(56例)和Ⅱ组(42例),Ⅰ组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止血,Ⅱ组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止血.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止血时间、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的两组患者恶露持续时间、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产后月经周期. 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Ⅰ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Ⅰ组在止血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Ⅱ组(P<0.05).随访半年期间,两组患者恶露持续时间、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产后月经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是一种操作简便、操作时间短、止血迅速有效、保留子宫且无并发症发生的止血方法.
作者:周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P-AKT(Ser473)蛋白、HER-2、P53在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AKT、HER-2、P53在乳腺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讨P-AKT蛋白、HER-2、P53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AKT蛋白、HER-2、P53在10例乳腺增生症、19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疾病、1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及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结果用SPSS12.0软件分析. 结果 P-AKT蛋白、HER-2、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57.6%、65.3%、57.6%)和原位癌的表达(46.2%、61.6%、53.8%)显著高于在乳腺非典型增生性疾病(26.3%、5.3%、0.0%)及乳腺良性增生症的表达(0.0%,P<0.05).P-AKT蛋白、HER-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与其在乳腺原位癌中的表达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乳腺增生症与非典型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P-AKT蛋白的表达与HER-2、P53的表达均有相关性(P<0.01). 结论 P-AKT(Ser473)蛋白、HER-2、P53的高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并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作者:唐蜜;邹斌;李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甲酸、乙酸)离子色谱检测方法. 方法 采用硅胶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碳酸盐淋洗液1.0 mM Na2CC3/0.1 mM NaHCO3解吸,用AS23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结果 乙酸、甲酸分离良好,检出限分别是0.3、0.03 mg/L;定量限分别为0.91 mg/L和0.12mg/L;回收率分别为96.5%~104%、95.3%~104%;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1~100、0.12~200 mg/L.样品中F-、Cl、NO3-、PO4-、SO4-等常见阴离子对甲酸、乙酸的分离无干扰. 结论 该方法一次采样,同时检测甲酸、乙酸,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的检测.
作者:李士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模式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杭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2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即:传统社区治疗措施组(对照组)、“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组(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除给予常规干预外,还采取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疗效、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有效率(87.03%)显著高于对照组(78.07%,x2=3.96,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依从性、各项生活质量经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00、0.306,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为83.78%,对照组为67.57%,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6,P<0.01).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P<0.05). 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互动干预模式,不仅可有效提高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依从性,而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红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咀嚼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异常状况的影响情况和影响因素. 方法 在湖南省湘潭市和常德市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开展咀嚼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影响的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中咀嚼槟榔524人,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为12.4%;不咀嚼槟榔521人,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为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黏膜典型纤维化、粘膜充血、张口受限与咀嚼槟榔有统计学联系,口腔黏膜溃疡、出血、白斑、白色角化、扁平苔藓、白斑病及舌活动受限与咀嚼槟榔无统计学联系;性别、年龄、是否嚼槟榔、嚼槟榔年限和量、吸烟、饮酒为口腔黏膜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地域分布、嗜好辣椒、刷牙习惯、嚼口香糖习惯与口腔黏膜健康状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咀嚼槟榔片数的增加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嚼槟榔年限(年)、嚼槟榔片数(片/d)为口腔黏膜健康的影响因素(OR=1.498和1.510). 结论 长时间大量咀嚼槟榔可能损伤口腔黏膜健康.
作者:萧福元;赵炜哲;王非;桂卓嘉;袁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流动孕妇孕期保健行为与保健知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方法对来慈溪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妇保健门诊的159名流动孕妇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流动孕妇中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在不同文化程度及职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收入水平的流动孕妇在叶酸的服用率、孕3月内第一次产检、按时产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要求产后访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流动孕妇的文化程度及职业是孕期保健知识与保健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重点根据流动孕妇的文化程度及不同职业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孕期保健的认识与依从性,确实保障流动孕妇的母婴健康安全.
作者:卢筱华;于丽青;陈利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温岭地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该地区孕妇早期防治该病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温岭地区1 658名孕妇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GDM筛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影响GDM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温岭地区1 658名孕妇中有85例发生GDM,发病率为5.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35岁)、产次(≥1次)、孕前BMI≥25 kg/m2、既往有不良孕产史、有糖尿病家族史、孕早期H-b>130 eL、C反应蛋白增高者的GDM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产次(0次)、孕前BMI<25 kg/m2、既往无不良孕产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孕早期Hb< 130g/L、C反应蛋白正常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25 kg/m2、既往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C反应蛋白增高及孕早期Hb> 130 g/L是影响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及时进行血糖筛查,早发现、早诊断GDM,给予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高危孕妇中GDM的发生风险,确保母婴健康.
作者:杨幼林;赵荷兰;安利红;蒋莉;张霞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重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传染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四川省581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显示能正确区分传染病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仅占12.56%,能正确回答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母婴传播途径)的有155人,占26.68%;仅有17.56%的调查对象完全知道乙肝的传播途径;肺结核的临床症状知晓率较高,占73.49%.影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重点传染病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P<0.05)、文化程度(P<0.01). 结论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及相关政策的认知水平均较低,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其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从而提高其健康水平.
作者:邬孟汛;何兵;卓晓建;郑利平;潘池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