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饮酒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吴雪霁;潘冰莹;周琴;董航;李科

关键词:20~59岁男性, 饮酒, 重度饮酒, 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 分析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饮酒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对广州市31个街道/乡镇,114个居委/村委2 625名20~~59岁男性进行调查. 结果 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的总饮酒率是33.8%,其中重度饮酒率是8.3%.40岁以下男性重度饮酒发生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上的男性;农村高于城市;中学文化程度的重度饮酒率高.由于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而导致(非)重度饮酒率的危险性是从未饮酒1.46~ 1.77倍.分层分析显示,具有中学文化程度、已婚、城市男性青壮年由于感到工作或生活压力而发生重度饮酒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没有这种压力的人群(P均<0.05). 结论 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是导致广州市20~59岁的男性发生重度饮酒的主要原因.而中学文化程度、已婚和城镇的男性青壮年易采取过度饮酒的方式缓解压力,此类人群应为干预重点.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用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影响的现况研究

    目的 研究咀嚼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异常状况的影响情况和影响因素. 方法 在湖南省湘潭市和常德市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开展咀嚼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影响的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中咀嚼槟榔524人,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为12.4%;不咀嚼槟榔521人,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为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黏膜典型纤维化、粘膜充血、张口受限与咀嚼槟榔有统计学联系,口腔黏膜溃疡、出血、白斑、白色角化、扁平苔藓、白斑病及舌活动受限与咀嚼槟榔无统计学联系;性别、年龄、是否嚼槟榔、嚼槟榔年限和量、吸烟、饮酒为口腔黏膜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地域分布、嗜好辣椒、刷牙习惯、嚼口香糖习惯与口腔黏膜健康状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咀嚼槟榔片数的增加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嚼槟榔年限(年)、嚼槟榔片数(片/d)为口腔黏膜健康的影响因素(OR=1.498和1.510). 结论 长时间大量咀嚼槟榔可能损伤口腔黏膜健康.

    作者:萧福元;赵炜哲;王非;桂卓嘉;袁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石门县2003-2012年艾滋病防治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价

    目的 对石门县艾滋病防治效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方法 用卫生经济学方法,结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对2003-2012年石门县艾滋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石门县艾滋病项目投入资金462.9万元,国家与县级财政投入之比为2.86:1,近5年的投入低于工作需求,投入产出的间接效益(CBA间接)为1:4.60,投入产出的直接效益(CBA直接)为1:11.24,项目成本效用(CUA)为847.1元/1人年,即挽救1个DALY为847.1元,项目避免264人感染HIV,避免了母婴感染,挽救病人的平均生存年为3.4年. 结论 以项目管理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疾病控制模式,它将艾滋病工作分开目标化,整合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益.石门县2003-2012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表明,艾滋病防治投入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作者:李先平;占代红;李育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AKT蛋白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HER-2、P53的关系

    目的 检测P-AKT(Ser473)蛋白、HER-2、P53在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AKT、HER-2、P53在乳腺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讨P-AKT蛋白、HER-2、P53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AKT蛋白、HER-2、P53在10例乳腺增生症、19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疾病、1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及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结果用SPSS12.0软件分析. 结果 P-AKT蛋白、HER-2、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57.6%、65.3%、57.6%)和原位癌的表达(46.2%、61.6%、53.8%)显著高于在乳腺非典型增生性疾病(26.3%、5.3%、0.0%)及乳腺良性增生症的表达(0.0%,P<0.05).P-AKT蛋白、HER-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与其在乳腺原位癌中的表达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乳腺增生症与非典型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P-AKT蛋白的表达与HER-2、P53的表达均有相关性(P<0.01). 结论 P-AKT(Ser473)蛋白、HER-2、P53的高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并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作者:唐蜜;邹斌;李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06-2011年青岛市城阳区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06-2011年青岛市城阳区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伤害监测系统,收集2006-2011年城阳区伤害监测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累计报告伤害51 995例,伤害发生率为17.81‰,男性(24.95‰)高于女性(11.04‰).25~44岁年龄组病例构成比高,占38.76%.9-10点是伤害发生高峰时间段.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30.40%)、道路交通事故(27.50%)和钝器伤(21.6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公路/街道(32.39%)、工业和建筑场(21.81%)和家中(19.92%),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37.25%)、有偿工作时(25.34%)和驾乘交通工具(21.89%).本地人口伤害发生以在公路/街道常见,占35.47%,外地人口则为工业和建筑场,占37.55%,本地人口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占40.67%,外地人口为在有偿工作时,占40.86%.外地人口、男性、较大年龄、较低文化程度、道路交通事故、晚上是伤害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事故和钝器伤,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程度者为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流行特点,科学开展伤害干预工作.

    作者:刘娟;贾存显;栾素英;徐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某高校直饮水细菌污染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某高校直饮机的水质在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污染现状,为改善水质提供科学依椐. 方法 随机抽取56台的终端水质作为研究对象,按照GB/T 5750-2006规定的标准方法对样本进行细菌学指标检测,检测结果按GB547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CJ94-2005《饮用净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加热前后直饮水大肠菌群合格率为100%.加热前水质菌落总数合格率为64.28%,加热后合格率为82.14%.加热前后菌落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3,P<0.05);直饮水机每日使用频率≥10次的水质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87.09%,而每日使用频率<10次的水质合格率仅为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82,P<0.05);水质在管道内停留0、1、3、5d,菌落总数合格率分别为71.43%、64.3%、51.8%、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直饮水的水质受到了细菌的污染.加热、减少直饮水在管道内停留的时间、增加饮水机的使用频率能提高水质细菌学指标的合格率.

    作者:唐美秀;刘娟;刘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某民爆炸药生产企业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某民爆无梯炸药生产企业工人健康状况,探讨相关预防措施. 方法 对该企业420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20名受检人员中心电图异常检出45例(10.7%);肝功能(ALT)异常检出53例(12.6%);脂肪肝检出86例(20.5%),不同性别、不同工龄组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公司生产企业职工存在一定的健康问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

    作者:蔡练功;张养元;彭铁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慈溪市城区159例流动孕妇孕期保健现状

    目的 了解流动孕妇孕期保健行为与保健知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方法对来慈溪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妇保健门诊的159名流动孕妇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流动孕妇中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在不同文化程度及职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收入水平的流动孕妇在叶酸的服用率、孕3月内第一次产检、按时产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要求产后访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流动孕妇的文化程度及职业是孕期保健知识与保健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重点根据流动孕妇的文化程度及不同职业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孕期保健的认识与依从性,确实保障流动孕妇的母婴健康安全.

    作者:卢筱华;于丽青;陈利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清omentin-1与代谢性风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网膜素-1(omentin-1)浓度与代谢风险相关因素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脂肪组织对代谢性风险因素的影响. 方法 对336名41~81岁的绝经后女性进行横断面研究,测量受试者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水平;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浓度;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脂肪因子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雌激素、胰岛素浓度;全自动生化仪测量血脂浓度;并运用双能X线骨扫描仪(DEXA)测定体脂、躯干体脂、瘦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结果 (1)血清网膜素水平与身高、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压相关无显著性(P>0.05),其与BMI(r=-0.248)、体重(r=-0.220)、腰围(r=-0.176)、躯干体脂(r=-0.446)、体脂(r=-0.815)、体脂百分比(r=-0.599)负相关;(2)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代谢性风险因素数目组网膜素水平,发现含有1个及以上代谢性风险因素数目组的网膜素水平明显低于无代谢性风险因素组的水平(P<0.05). 结论 (1)绝经后女性血清omentin-1与体重、BMI、腰围、体脂、躯干体脂、体脂百分比负相关;(2)血清omentin-1随代谢性风险因素聚集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可作为代谢性风险因素的预测因子.

    作者:张云林;唐四元;蒋岳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深圳市2008-2012年疟疾监测与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8-2012年疟疾监测结果与疫情流行特点,为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理深圳市2008-2012年“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疫情报告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8-2012年全市血检监测“三热”病人93 048人次,平均年血检率为1.7‰.5年累计报告疟疾17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31/10万.其中间日疟128例,输入性恶性疟42例.本地病例数逐年下降,至2011年后未再有本地病例报告;输入性疟疾119例,占病例总数的70%.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龙岗区(86例)、罗湖区(35例)和宝安区(28例),其次为南山区(14例)和福田区(7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10月为发病的高峰期.青壮年发病为主,20~39岁年龄段发病114例,占病例总数的67.1%.病例男女性别比为5.3∶ 1.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农民工群体和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 结论 近年来深圳市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输入性恶性疟增加,应加强监测与防控.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晓恒;高世同;谢旭;黄达娜;耿艺介;张仁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长沙地区2012年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分析

    目的 探讨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人员构成和血液安全性差异. 方法 统计2012年长沙地区互助献血群体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年龄、性别、学历构成及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进行对比. 结果 互助献血人群年龄和学历构成比较均匀,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以18~35岁的年轻人为主,学历越高,献血意愿越强;互助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高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 结论 互助献血存在的血液安全隐患更大,应当适度控制.

    作者:孙妮;张钢;郭洪波;张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离子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甲酸、乙酸)离子色谱检测方法. 方法 采用硅胶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碳酸盐淋洗液1.0 mM Na2CC3/0.1 mM NaHCO3解吸,用AS23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结果 乙酸、甲酸分离良好,检出限分别是0.3、0.03 mg/L;定量限分别为0.91 mg/L和0.12mg/L;回收率分别为96.5%~104%、95.3%~104%;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1~100、0.12~200 mg/L.样品中F-、Cl、NO3-、PO4-、SO4-等常见阴离子对甲酸、乙酸的分离无干扰. 结论 该方法一次采样,同时检测甲酸、乙酸,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的检测.

    作者:李士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昼夜轮班护士氧化应激状态和代谢活动情况的评估

    目的 评估护士在昼夜轮班中的氧化应激状态和代谢活动情况,以探讨护士的健康问题. 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重症监护病房护士(intensive care unit,ICU)组和普通病房护士(ordinary service,0S)组,各100例.在轮班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受试者血液中的氧化应激指标总氧化能力(total oxidant status,TOS)、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status,TAS)和氧化应激指数(oxidative stress index,OSI),并分析研究对象的代谢活动情况. 结果 与轮班开始阶段相比,在轮班的结束阶段氧化应激指标在ICU组和OS组护士均有所改变.ICU组护士的TAS、TOS和OSI水平在轮班结束时与OS组护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和ICU组护士的代谢活动表现相似. 结论 OS组和ICU组护士的氧化应激指标和代谢活动并无不同,所有的护士在昼夜轮班中受到相似的影响.

    作者:陈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改善医生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 方法 于2011年10-11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辽宁省有代表性的三个大、中、小城市的6所医院工作6个月以上1 004名医生为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为78.2%.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评价职业紧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果 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率为56.6%.按OR值的顺序,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是医患关系严重紧张(OR =2.351)、高付出回报比(OR=1.723)、已婚同居组的医生(OR=1.683)、职务是科室主任(OR=1.330). 结论 辽宁省医生的睡眠障碍与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及职业紧张密切相关.

    作者:高菲;赵雪;李皙睿;王索艳;吴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模式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初探

    目的 观察“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模式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杭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2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即:传统社区治疗措施组(对照组)、“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组(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除给予常规干预外,还采取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疗效、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有效率(87.03%)显著高于对照组(78.07%,x2=3.96,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依从性、各项生活质量经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00、0.306,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为83.78%,对照组为67.57%,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6,P<0.01).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P<0.05). 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互动干预模式,不仅可有效提高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依从性,而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红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某大型钢铁公司359名尘肺病人死亡年龄分析

    目的 研究影响尘肺病人死亡年龄的因素. 方法 利用Cox回归分析方法,以生前曾经合并过结核、潜伏期时间、接尘工龄作为协变量,以死亡年龄为失效事件,进行Cox回归分析. 结果 影响尘肺病人死亡的因素为是否曾经合并肺结核及潜伏期两个因素.尘肺病人如果曾经合并肺结核,其相对危险度为未合并肺结核尘肺病人的1.453倍;而发病的潜伏期每减少1年,尘肺病人死亡风险增加0.034. 结论 尘肺病人的死亡年龄与工人接尘到发病的潜伏期长短及是否合并肺结核有关.

    作者:石义琼;漆骏;李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13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疫情形势分析

    目的 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来临之前,分析2013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特点,了解循环毒株的变化趋势和重点关注地区,为指导下一步手足口病的防控和应对工作提供支持. 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3年1-3月手足口病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严重程度和病原学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2013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病例数比2012年同期下降4.9%,严重程度(重症数、重症比例、死亡数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分别下降47%、45%、16%和11%).大部分省市疫情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是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和安徽的重症数和(或)死亡数增加明显,疫情相对较重,需要重点关注.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其他肠道病毒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在2013年1-3月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在40% ~50%左右波动,甚至超过EV71成为优势毒株,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的比例也较往年同期有所上升. 结论 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的上升需要重点关注.需进一步加强病原学监测,重点地区应加强其他肠道病毒毒株的分离鉴定工作并积累相应的临床特征,为加深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下一步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孙军玲;常昭瑞;王丽萍;余宏杰;马会来;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饮酒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饮酒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对广州市31个街道/乡镇,114个居委/村委2 625名20~~59岁男性进行调查. 结果 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的总饮酒率是33.8%,其中重度饮酒率是8.3%.40岁以下男性重度饮酒发生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上的男性;农村高于城市;中学文化程度的重度饮酒率高.由于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而导致(非)重度饮酒率的危险性是从未饮酒1.46~ 1.77倍.分层分析显示,具有中学文化程度、已婚、城市男性青壮年由于感到工作或生活压力而发生重度饮酒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没有这种压力的人群(P均<0.05). 结论 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是导致广州市20~59岁的男性发生重度饮酒的主要原因.而中学文化程度、已婚和城镇的男性青壮年易采取过度饮酒的方式缓解压力,此类人群应为干预重点.

    作者:吴雪霁;潘冰莹;周琴;董航;李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VEGF-C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Bcl-2、cyclin D1的表达

    目的 研究VEGF-C对体外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 应用重组人VEGF-C蛋白体外刺激宫颈癌Hda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凋亡相关基因Bcl-2、cyclin D1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10、20、50 ng/μl VEGF-C处理后,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00±0.03)、(1.25±0.05)、(1.55±0.08)、(2.13±0.08),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细胞周期S期比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分别为(30.91±0.09)%、(37.95±0.27)%、(45.05±0.40)%、(64.26±0.20)%;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分别为(12.4±0.3)、(11.4±0.2)、(9.6±0.15)、(5.5±0.25).Bcl-2、cyclin D1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结论 外源性VEGF-C通过细胞内信号的传递,诱导cyclin D1的表达,使肿瘤细胞S期加快,促进细胞周期的进程,来促进Hela细胞增殖;诱导Bcl-2的表达,抑制凋亡.

    作者:魏璇;杜雪;李咏梅;赵曼茵;马雪梅;杜秀英;张一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656例的围术期护理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的妇科炎症、分娩流产手术等引起的病原体感染以及内分泌紊乱为其常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在妇女中的总发病率约为25%[1],可影响生殖功能,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随着宫腔镜的不断普及,使得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更加便捷,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之间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65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郭湘平;王玲玲;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生活方式干预对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

    目的 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方法 对263例参加年度健康体检的受试者给予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对比两年度的生活方式和身体成分结果,并做统计推断.从膳食结构、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体育锻炼、吸烟情况诸方面量化评估生活方式,分析生活方式的调整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结果 经过健康生活方式教育,263例客人在米面、畜禽肉类、新鲜水果蔬菜摄入量和日均锻炼时间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P<0.05);而在粗粮、鱼虾、奶类、油、盐的摄入量及吸烟率和吸烟量方面,尚无显著性变化(P>0.05).体脂率和腰臀比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蛋白质总量、骨总量、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 结论 基于健康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科学化、健康化发展.生活方式的良性调整对体成分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身体脂肪含量的减少上.生活方式的调整,较易做到的是减少肉食量,增加水果蔬菜量,增加身体活动量;而控烟、限油、限盐、增加粗粮和奶类摄入量,较难自觉做到.

    作者:赵润栓;平昭;白雪琴;时敬宇;欧映伟;冯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