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成
目的: 探究创伤性脑外积液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的26例创伤性脑外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因以及诊疗过程进行记录,从而得出临床资料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创伤性脑外积液的治愈情况较好,占九成以上,患者在术后的三到四周内积液基本消失,并且脑组织复位后患者的满意程度较高.结论:对于患有创伤性脑外积液的患者,首先应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停止脱水剂的使用,加强血管的扩张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脑部微循环.手术对于创伤性脑外积液患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术过后脑外积液患者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作者:马敏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个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6例依据其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对比组,对比组患者予以一种抗抑郁药系统治疗,并接受常规心理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每周进行个体心理治疗,于治疗前后,使用HAMD与WHOQOL-BREF对两组患者加以评定,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WHOQOL-BREF评分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治疗后,研究组HAMD评分要明显低于对比组且WHOQOL-BREF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实施个体心理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杨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的临床应用效果,结合多个方面分析中医结合疗法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接收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且处于加重期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试验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的治疗效果,结合患者的各项指标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展情况分析治疗的临床价值.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都有了一定的好转,试验组重患者的病情有了更为明显的控制,同时实验组中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有着更为显著的疗效.结论: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肺病的控制以及治疗有着更明显的效果和作用.
作者:米向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尿液中的有效成分用三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探讨.讨论:选取2016年10-2016年12月我服务中心检验科采集的500例尿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对500例尿液标本采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尿流式细胞仪法与尿液沉渣镜检法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红细胞检测阳性127例,白细胞检测阳性164例.尿流式细胞仪法检验结果:红细胞检测阳性146例,白细胞检测阳性202例.镜检法检测结果:红细胞检测阳性171例,白细胞检测阳性241例,管型检出率为1.20%.讨论:通过对比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尿流式细胞仪法与尿液沉渣镜检法对尿液中有效成分检测结果,尿液沉渣镜检法对有效成分检测阳性率较高.
作者:杜凯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法莫替丁联合硫糖铝对急性胃炎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我院将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胃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B组,2组患者各30例,A组予以法莫替丁单一治疗,B组予以法莫替丁联合硫糖铝治疗,并将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B组急性胃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A组急性胃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67%,2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B组急性胃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33%,与A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予以急性胃炎患者法莫替丁联合硫糖铝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作者:王淑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将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时间.方法:搜集2015年01月份-2017年01月份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全部患者都采取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的时间.结果:治疗后患者NIHSS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数值明显比治疗前小,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将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应用.
作者:李彩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笔者本文为了探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甲状腺功能的应用价值及其推广的前景.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对游离三碘甲状腺元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及(Anti-TG)5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每个指标的批间精密度为FT3:0.15,FT4:0.57、Anti-TG:3.09、Anti-TPO:2.47、TSH:0.11,各指标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FT3:0.10,FT4:0.39、Anti-TG:1.52、Anti-TPO:0.03、TSH:0.03.结论:在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检测中采用联合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测定.这种测定方法能够大大的提高甲状腺系统疾病的检出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本文便探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的临床研究,发现其临床价值.
作者:郭绪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肾结核属于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结核,近年来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肾结核病例明显增多,由于检查方式的不当导致不少患者发生误诊情况,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参阅肾结核诊断的相关文献资料,特对肾结核的诊断进行了归纳综述,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提高肾结核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改善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
作者:李军;陈戬;詹辉;韦海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超市酱腌菜,熟菜食品等当地生产的散装食品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想要了解散装食品具体卫生状况,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保障,就应该对这些食品卫生状况进行检测,然后依据检测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从本文终检测结果可知,超市里面散装食品产生的微生物污染十分严重,潜藏很大安全隐患,必须提高食品安全控制、监管、监测力度.
作者:张汉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梧州市龙圩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治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6年梧州市龙圩区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4~2016年梧州市龙圩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360例,年均发病率为92.77/10万,其中重症病例27例,占8.04‰,死亡2例,占0.60‰.该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5~7月,共发病1949例,占58.01%,各乡镇均有发病.3360例病例中男性2049例,占60.98%;女性1311例,占39.02%.男女性别比为1.56∶1.发病病例年龄2月龄~64岁,其中以0~5岁儿童为主,共3229例,占96.10%.实验室确诊161例,占病例总数的4.79%.其中EV71型92例,占57.14%;Cox A16型39例,占24.22%;其他肠道病毒30例,占18.63%.结论:梧州市龙圩区2014~2016年手足口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应重视病原学监测,并对重点人群加强防控.
作者:陈汉朝;刘锦钧;潘露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Ⅱ组).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2.0mg/kg,0.17%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肌间沟注入.记录注药后15分钟(T0)30分钟(T1)时完全感觉阻滞的比较.结果:T0 、T1时Ⅱ组注药后上肢感觉的阻滞程度优于Ⅰ组.结论: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阻滞程度优于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
作者:乔永贵;李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CT影像对照后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72例肺癌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进行CT扫描,记录相关结果,对两组患者的CT影像进行对照分析,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T表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厚壁、薄壁、壁结节、钙化、分叶、毛刺、周围卫星灶、胸膜凹陷征分别为6例、22例、8例、16例、4例、2例、18例、14例,占比为21.43%、78.57%、28.57%、57.14%、14.29%、7.14%、64.29%、50%,对照组患者厚壁、薄壁、壁结节、钙化、分叶、毛刺、周围卫星灶、胸膜凹陷征分别为72例、0例、50例、2例、68例、64例、2例、64例,占比为100%、0%、69.44%、2.78%、94.44%、88.89%、2.78%、88.89%,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CT影像对照分析,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两种疾病CT图像的区别,为两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作者:张新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制霉菌素与甲硝唑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局部免疫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7年1月90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并随机分组.单一药物组用甲硝唑,联用组制霉菌素与甲硝唑联合.比较两组患者真菌性阴道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局部免疫和微循环指标的差异.结果:联用组患者真菌性阴道炎治疗效果高于单一药物组,单一药物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16例,21例和8例,总有效率82.22%;联用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32例,11例和2例,总有效率95.56%,P<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治疗前两组局部免疫和微循环指标(TNF-α、IL-1β、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用组局部免疫和微循环指标(TNF-α、IL-1β、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制霉菌素与甲硝唑联用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局部免疫及微循环改善作用确切,可有效提高局部免疫力,促进微循环的改善,且药物对患者无不良影响,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
作者:陈艳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进行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240例呼吸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采用常规救治措施,观察组患者治疗采用呼吸机,进行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结果:观察组120例患者中116例患者为有效、4例患者为无效,具有96.7%治疗有效率;对照组120例患者中66例患者治疗有效、42例患者为无效、12例患者死亡,具有55.0%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均比对照组好,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运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具有无创、安全性高的优点,能够促进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田景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目标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对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镇痛镇静,根据患者术前血压和病情,制定目标血压及目标血压监测的频率.结果:24例患者术后血压能有效控制在目标血压内,6例患者血压稍有波动.结论:加强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血压的观察和护理干预,提高了目标血压的控制效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促进了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张婷;黄金定;王丹;蔡文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分期手术在治疗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分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实践证明,对所有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生存率进行比较,实践证明,临床Ⅰ期生存率75%,Ⅱ期生存率为89.7%,整体治疗优势比较明显.结论: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应用分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预后优势明显,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早产儿采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6月期间新生儿监护室80例早产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产后1个月母亲焦虑评分及家属掌握护理知识评分方面,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出院1个月后门诊再诊率及再住院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及家属身心健康方面应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的家庭护理非常有利,在临床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陈琴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分析乌梅汤加减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中医肛肠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经临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0例,A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B组采用乌梅汤加减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及6月后的复发率.结果:连续治疗2月后A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9%,B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P<0.05);治疗结束6月后A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8.6%,B组的复发率为5.7%(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乌梅汤加减法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推广使用.
作者:李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为今后指导该疾病有效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取随机选择法,选择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这一时间段中所收治5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之后对其术后视力情况、眼压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①术后一段时间患者复查视力达0.5-1.0为35例(70%),0.3-0.5为11例(22%),低于0.3为4例(8%);②患者术后并发症中,前房出血2例(4%)、角膜水肿4例(8%)、虹膜眼睫状态体炎5例(10%)以及一过性高眼压7例(14%),并且患者在进一步治疗后并发症均得到有效处理.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可知,针对白内障临床治疗中,相比与传统方法,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不仅能够较为有效地提升患者视力,同时并且其还具有并发症率较低、切口小以及预后效果较为理想等优点,因而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吴显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近年来艾滋病的感染率具有逐步升高的趋势,但也已被视为一种可治疗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这主要得益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抗病毒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够持续有效抑制HIV病毒复制,帮助机体免疫重建,推迟HIV感染到艾滋病的发病时间,从而降低艾滋病发病率的疗法[1].其中,终身性的抗病毒治疗,高度的服药依从性和良好的病毒学结果与临床疗效具有正相关[2].因此,成立专门的抗病毒治疗门诊不但有利于病人的接诊、咨询和沟通,而且方便管理、随访,并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避免与减少相关门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仍是临床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浅谈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职业暴露与防范.
作者:谭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