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市涪陵区疟疾流行及防治

黎永成;甘业光

关键词:重庆市, 涪陵区, 疟疾流行, 防治经验, 传染病, 疟疾发病率, 丘陵地带, 流行规律, 解放初期, 江河流域, 防治成果, 解放前, 感染率, 居民
摘要:解放前和解放初期50年代疟疾在涪陵区流行蔓延.1951年疟疾发病率为183.21,江河流域丘陵地带居民疟疾感染率在60%以上,居涪陵各种传染病首位,占传染病总数的80%.经过多年的防治,疟疾发率降至较低水平.为探索疟疾流行规律,总结防治经验,巩固防治成果,现将涪陵区疟疾流行及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云南省元阳县人群肠道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元阳县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之一,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红河与老猛河之间的分水岭上,所以气候比较复杂,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段可分别出现雨、雾和阳光的立体气候特征,历史上该县未作过系统性的肠道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为掌握当地人群肠道原虫的流行情况,作者对该县黄茅岭乡戈它办事处所属3个自然村进行了调查.3个自然村分别为黄茅岭、头道桥和丫勒,其海拔高度为700 m,地处河谷地带,气候炎热,湿度大.居民为傣族,依老猛河而居,人群饮用半处理的自来水,习惯于食生凉拌菜.村内有公厕(为流动水冲入河内).种植橡胶、水稻和玉米等.多施用化肥.

    作者:张炳翔;俞慧;陶洪;白志明;何永清;李永亮;王有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DNA疫苗诱导小鼠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

    目的观察用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基因HGFSP构建的DNA疫苗pc-HGFSP免疫小鼠诱导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 方法用pc-HGFSP肌注免疫C57BL/6小鼠并加强免疫2次,取小鼠脾淋巴细胞及血清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MTT法);NK细胞活性和CTL活性(LDH法);脾脏CD4+及CD8+T细胞亚群(免疫荧光法);血清pc-HGFSP抗原特异性抗体(ELISA法)及一氧化氮(NO)含量. 结果与pcDNA3对照比较,pc-HGFSP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高24%~37%;NK细胞活性增高38%~90%;CTL活性增高65%~153%;CD8+ T细胞亚群增加.免疫血清产生HGFSP抗原特异性IgG抗体;NO含量也有所增高. 结论恶性疟DNA疫苗pc-HGFSP有一定的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

    作者:姚朗;李英杰;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牛皮蝇幼虫所致蝇蛆病1例

    患者,男,10岁,内蒙古科右中旗牧区人.2001年11月6日家长从患儿腹部右侧感染化脓处挤出一条长约2 cm乳白色虫体,随即到我院就诊.患者伴有低热、厌食、烦躁不安、夜里惊醒等症状.因虫体已干瘪破损无法鉴定,只进行了伤口局部治疗.12月30日患儿腹部肚脐附近又有一处红肿化脓并有白色虫体钻出,家长挤出后带患儿及时到我院就诊并鉴定虫体.虫体乳白色,长约1.8 cm,稍有干瘪萎缩,经浸泡处理后虫体伸展,镜下可见虫体分节,具头部、胸部、腹部,第7腹节背腹面均无刺,气门后面不平,向中心钮扣区小孔凹入呈漏斗状,气门板色较浅,气门几丁质强,深黑色,气门裂较窄,圆点集合.经鉴定该虫体为牛皮蝇二龄幼虫,诊断为牛皮蝇幼虫所致皮肤蝇蛆病.经治疗4周后电话回访,患者体温、饮食、精神状况均恢复正常,腹部感染化脓处也已痊愈.

    作者:胡群;王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大剂量吡喹酮冲击疗法治疗儿童脑囊虫病-附252例临床分析

    作者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治疗儿童脑囊虫病,经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满意,疗效快,病程短.现将1994年1月~1999年12月跟踪观察治疗2年以上的252例患儿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张凤华;苏日娜;于福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天津市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调查

    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对饮食的需求趋于多样化,许多人曾有过生食或半生食的经历,使得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时有发生,甚至流行[1,2].因而,为了解天津市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作者于2001年9月23日~12月13日在天津市18个区县进行了调查.

    作者:王毅;曹金钟;祁妙;高宏伟;李路;纪伟华;佟小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山东省寄研所寄防专业人才5年情况分析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是山东省唯一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肩负着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训、科技开发、指导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等任务.该所的寄防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和疟疾三大寄生虫病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解寄防专业人才的近况,给上级有关部门及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现对该所近5年的寄防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杨国华;刘和平;江有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广西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型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广西间日疟原虫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其地理分布. 方法用滤纸法采集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原虫阳性病人血样31份, Chelex-100离子交换法用于提取滤纸血样中的DNA,改进的套式-等位特异-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鉴别性片段的扩增、分析和鉴定. 结果在19份广西当地间日疟病例血样中17份鉴定为温带族虫株(89.5%),2份为热带族虫株(10.5%);12份输入病例血样中,温带族8份(66.7%),热带型3份(25.0%),PV-2型1份(8.3%). 结论目前广西当地流行的间日疟以温带族虫株为主,少数热带族病例出现在环江和防城县;但输入间日疟病例中热带族虫株感染占较大比例.

    作者:郭传坤;黎学铭;林睿;林珍;李锦辉;黄亚铭;黄天谊;许洪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3种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基因的测序和序列分析

    目的测定我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富集蛋白(GARP)、丝氨酸重复抗原(SERA)和裂殖子表面蛋白1(MSA1)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 方法采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GARP、SERA和MSA1基因片段,分别插入到测序载体上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辅助分析3种抗原基因的结构及3种抗原在不同恶性疟原虫株间的分化情况. 结果恶性疟原虫FCC1/HN株GARP基因全长2 263 bp,编码682个氨基酸残基,谷氨酸占23.61 %,包含5个典型的氨基酸重复序列;SERA基因全长3 448 bp,编码995个氨基酸残基,丝氨酸含量为10.65 %,包含1个连续32个丝氨酸(S)残基的序列;MSA1基因全长5 085 bp,编码1 694个氨基酸残基,MSA1的氨基酸序列符合MAD20型特征.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3D7、FC27株GARP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C-末端;FCC1/HN株与FCR3、3D7、FCBR、Hondulas-1株SERA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N-端.FCC1/HN株与MAD20、3D7、HN1、HN2、FC27、RO-71、RO-33、CAMP和Palo-alto株MSA1的同源性高,K1和WELLCOME株MSA1的同源性高,各分离株MSA1的序列差异主要处于第2至16分区. 结论了解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GARP、SERA和MSA1的初级结构及其编码基因结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GARP和SERA的氨基酸序列差异集中于特定区段,FCC1/HN株MSA1不同分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分离株MSA1的对应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徐劲;吴忠道;马长玲;李学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武警医学院学员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1996~1999年,作者调查了武警医学院学员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邢杰;李浴峰;阎玉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宿迁市1997~2000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宿迁市系间日疟流行区,解放以来曾先后暴发过两次较大流行,经过多年防治,有3个县1个区先后于20世纪80和90年代分别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但1998年以来,疫情有所上升.为掌握该市疟疾流行特征,制定今后相应的防治措施,现将宿迁市1997~2000年疟疾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凌莉;臧玉英;徐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青少年儿童肠道蠕虫感染驱治季节与效果的实验观察

    肠道蠕虫感染是农村青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为了探讨为适宜的驱虫治疗季节,提升防治效果,减少驱虫次数,选择沈丘县青少年儿童肠道线虫感染者进行了驱治季节与效果的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韩国焘;梁照升;黄光前;鲁予周;方向明;韩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隐孢子虫病病原分类及虫种

    1976年Nime及Meisel等[1,2]首先报告人的隐孢子虫病.此后证实隐孢子虫可致急性肠道感染,临床特征是腹泻.免疫正常人群感染呈自限性,免疫缺损者特别易感,可引起严重的慢性腹泻,并可发生胃肠道外感染甚至可导致死亡.目前已经证明,隐孢子虫病是一人畜共患疾病,分布广泛,世界上已有六大州74个国家,至少300个地区发现隐孢子虫病流行.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20%与4.0%~20%[3],是致儿童和免疫缺陷病人腹泻的重要的病原.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 000万5岁以下儿童感染.在一些工业化国家中,隐孢子虫病的水源性暴发流行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4].目前隐孢子虫病被列为世界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内.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将人的隐孢子虫病列为艾滋病(AIDS)的怀疑指标之一[5].至1998初,我国共调查44 789人,发现隐孢子虫感染者938例,其中14个省(区、市)对20 977例腹泻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隐孢子虫感染者共449例,各地感染率为0.9%~9.7%,平均感染率2.14%[6].近年来国内对隐孢子虫病的报道不少,但对其病原之介绍甚少.现将隐孢子虫的分类及虫种作一简述.

    作者:王莉莉;杨振琼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我国辽宁省嗜人按蚊群体与其它分布地群体的遗传分化研究

    目的研究我国辽宁省嗜人按蚊群体与其他分布地群体的遗传分化现象. 方法应用RAPD-PCR技术研究我国辽宁、四川和河南3省5个代表点的嗜人按蚊自然群体和江苏省实验室群体共52个样本的遗传多态现象,依据59个RAPD等位基因座进行分析. 结果嗜人按蚊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5.8%~71.2%,平均61.58%,期望杂合度为0.163~0.256,平均0.224;分别用Wright(Fst)、Lynch和Milligan(Fst)、Weir和Cockerham(θ)的方法计算固定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24、0.198和0.281,其相应的Nm分别为0.9、1.0和0.6,可见嗜人按蚊的基因流水平极低,致使群体产生了分化;嗜人按蚊各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性为0.0287~0.1397,属种内变异;聚类图显示,辽宁省的3个群体与其他群体分为两枝. 结论辽宁省的嗜人按蚊群体与其他分布地的群体已出现分化现象.

    作者:马雅军;宋关鸿;李翔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大鼠脾微量元素的测定

    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PC)感染对大鼠脾脏中6种微量元素(Ca++、Mg++、Fe++、Cu++、Zn++、Mn++)的影响.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 mg/次,每周2次,诱导PC感染.10周后将大鼠处死,取脾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微量元素的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PC感染组脾脏中Zn++、Cu++的含量(23.82 μg/g干重、18.31 μg/g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45.49 μg/g干重、26.35 μg/g干重)(P<0.05),Ca++、 Mg++、Fe++、Mn++的含量(218.55 μg/g干重、234.78 μg/g干重、217.96 μg/g干重、0.96 μg/g 干重)变化不明显. 结论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大鼠脾脏中微量元素发生了变化.

    作者:段义农;李荣;彭光仁;周全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肠蝇蛆病1例报道

    患者,男,11岁,小学生,微山县马坡人.因腹疼、腹泻、大便中见大量蠕动小虫,于2001年8月22日入院就诊.

    作者:张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膀胱内乳糜凝块的B超表现

    乳糜尿是班氏丝虫病晚期症状之一,重型患者尿中常伴有乳糜凝块.近年来作者应用B超观察到24例患者膀胱内有乳糜凝块,将其影像表现总结如下.

    作者:贾凤菊;于爱芝;魏庆宽;胡颖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1 246例住院儿童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研究弓形虫感染与小儿疾病的关系. 方法以1 246例住院儿童为实验组,267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使用统一调查表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一步法检测血清弓形虫循环抗原.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53%和1.87%,两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早产儿、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肺炎、癫痫组弓形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腹泻病组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喉炎(包括喉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热性惊厥、哮喘(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组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05>P>0.01或P≤0.01). 结论虽然住院儿童与健康儿童血清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但某些疾病患儿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弓形虫急性感染可能是这些疾病的一种病因.

    作者:廖洪;赵毅;徐龙;郭奕明;丁贞英;周文艺;唐红;曾友元;张松;张立民;吴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兖州市大安镇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为进一步摸清兖州市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作者于2002年8~9月对大安镇大安村、小安村村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李绪臣;赵民章;裴建茹;仲玉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新杀螟丹室内杀灭钉螺效果的初步观察

    目的评价新杀螟丹的灭螺效果,探讨适宜的杀螺剂量,为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25±1)℃恒温下,采用不同浓度(剂量)进行浸泡法和喷洒法实验. 结果用新杀螟丹1.0 mg/L、2.0 mg/L分别浸泡24 h~72 h的杀螺率,成螺:76.7%~100.0%和86.7%~100.0%;幼螺:80.0%~100.0%和100.0%.均接近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P≥0.05).而用1.0、2.0 g/m2新杀螟丹喷洒3 d、7 d后,能使钉螺70.0%~83.3%和73.3%~86.7%死亡,略低于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P≤0.05). 结论新杀螟丹无论在浸泡法和喷洒法中均显示了较好的杀灭成螺、幼螺和螺卵的作用,其杀螺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与时间效应关系,但现场的杀螺效果如何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吴锋;姜玉骥;奚伟萍;洪青标;黄轶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利什曼病疫苗研究进展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不同虫种的感染导致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内脏利什曼病是致死性疾病,皮肤及皮肤粘膜利什曼病则可能造成广泛而严重的皮肤损害甚至留下疤痕.虽然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想获得有效的疫苗,但直至体外前鞭毛体的培养成功后才揭开了抗利什曼病疫苗研究的序幕,而绝大多数的科学试验是立足于抗皮肤利什曼病.

    作者:马莹;胡孝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