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赵毅;徐龙;郭奕明;丁贞英;周文艺;唐红;曾友元;张松;张立民;吴伟
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PC)感染对大鼠脾脏中6种微量元素(Ca++、Mg++、Fe++、Cu++、Zn++、Mn++)的影响.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 mg/次,每周2次,诱导PC感染.10周后将大鼠处死,取脾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微量元素的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PC感染组脾脏中Zn++、Cu++的含量(23.82 μg/g干重、18.31 μg/g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45.49 μg/g干重、26.35 μg/g干重)(P<0.05),Ca++、 Mg++、Fe++、Mn++的含量(218.55 μg/g干重、234.78 μg/g干重、217.96 μg/g干重、0.96 μg/g 干重)变化不明显. 结论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大鼠脾脏中微量元素发生了变化.
作者:段义农;李荣;彭光仁;周全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进一步摸清兖州市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作者于2002年8~9月对大安镇大安村、小安村村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李绪臣;赵民章;裴建茹;仲玉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新杀螟丹的灭螺效果,探讨适宜的杀螺剂量,为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25±1)℃恒温下,采用不同浓度(剂量)进行浸泡法和喷洒法实验. 结果用新杀螟丹1.0 mg/L、2.0 mg/L分别浸泡24 h~72 h的杀螺率,成螺:76.7%~100.0%和86.7%~100.0%;幼螺:80.0%~100.0%和100.0%.均接近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P≥0.05).而用1.0、2.0 g/m2新杀螟丹喷洒3 d、7 d后,能使钉螺70.0%~83.3%和73.3%~86.7%死亡,略低于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P≤0.05). 结论新杀螟丹无论在浸泡法和喷洒法中均显示了较好的杀灭成螺、幼螺和螺卵的作用,其杀螺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与时间效应关系,但现场的杀螺效果如何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吴锋;姜玉骥;奚伟萍;洪青标;黄轶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弓形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和抗精子抗体在男性不育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对112例男性不育病人和62例正常生育者的精液进行精浆弓形体DNA、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DNA的检测,用金标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精浆抗精子抗体(AsAb). 结果男性不育组弓形体阳性20例(17.86%),解脲支原体阳性35例(31.25%),沙眼衣原体阳性18例(16.07%),抗精子抗体阳性33例(29.46%).3种病原体感染率与抗精子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多种病原体感染患者抗精子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感染者. 结论男性不育患者多种病原体感染后,导致抗精子抗体的产生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免疫因素.
作者:于爱莲;邢友莲;苏延友;李忠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桂林市辖12县和5个城区,总人口480多万人,建国后,1955年和1961年曾两次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为336.73和339.83.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1980年疟疾发病率降到1.02.1981年开始开展以发热病人血检为主的查源拔灶.1994年全市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巩固防治成果,1995~2000年进行了6年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邓群;赵玉林;文富香;陶锡成;蒋祖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乳糜尿是班氏丝虫病晚期症状之一,重型患者尿中常伴有乳糜凝块.近年来作者应用B超观察到24例患者膀胱内有乳糜凝块,将其影像表现总结如下.
作者:贾凤菊;于爱芝;魏庆宽;胡颖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测定我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富集蛋白(GARP)、丝氨酸重复抗原(SERA)和裂殖子表面蛋白1(MSA1)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 方法采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GARP、SERA和MSA1基因片段,分别插入到测序载体上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辅助分析3种抗原基因的结构及3种抗原在不同恶性疟原虫株间的分化情况. 结果恶性疟原虫FCC1/HN株GARP基因全长2 263 bp,编码682个氨基酸残基,谷氨酸占23.61 %,包含5个典型的氨基酸重复序列;SERA基因全长3 448 bp,编码995个氨基酸残基,丝氨酸含量为10.65 %,包含1个连续32个丝氨酸(S)残基的序列;MSA1基因全长5 085 bp,编码1 694个氨基酸残基,MSA1的氨基酸序列符合MAD20型特征.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3D7、FC27株GARP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C-末端;FCC1/HN株与FCR3、3D7、FCBR、Hondulas-1株SERA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N-端.FCC1/HN株与MAD20、3D7、HN1、HN2、FC27、RO-71、RO-33、CAMP和Palo-alto株MSA1的同源性高,K1和WELLCOME株MSA1的同源性高,各分离株MSA1的序列差异主要处于第2至16分区. 结论了解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GARP、SERA和MSA1的初级结构及其编码基因结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GARP和SERA的氨基酸序列差异集中于特定区段,FCC1/HN株MSA1不同分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分离株MSA1的对应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徐劲;吴忠道;马长玲;李学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50年代疟疾在涪陵区流行蔓延.1951年疟疾发病率为183.21,江河流域丘陵地带居民疟疾感染率在60%以上,居涪陵各种传染病首位,占传染病总数的80%.经过多年的防治,疟疾发率降至较低水平.为探索疟疾流行规律,总结防治经验,巩固防治成果,现将涪陵区疟疾流行及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黎永成;甘业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卡氏肺孢子虫包囊抗原的纯化方法. 方法肌肉注射地塞米松诱发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瑞-姬氏染液复合染色法检获肺组织中的肺孢子虫包囊,用改进的胶原酶消化法、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超声粉碎纯化卡氏肺孢子虫包囊抗原. 结果采用浓度为0.05%胶原酶消化2次,30 min/次,在1.030 g/ml密度层可获得相对纯净而完整的卡氏肺孢子虫包囊抗原. 结论本研究可提供高纯度卡氏肺孢子虫抗原,为进一步建立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有效诊断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佟小莺;纪伟华;吴增强;杨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是山东省唯一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肩负着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训、科技开发、指导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等任务.该所的寄防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和疟疾三大寄生虫病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解寄防专业人才的近况,给上级有关部门及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现对该所近5年的寄防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杨国华;刘和平;江有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体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27例脑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代表Th1水平)和IL-10(代表Th2水平)两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结果 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3例未测出.在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的患者中,7例表达IFN-γ和IL-10两种细胞因子,17例仅表达IL-10. 结论脑囊虫病患者存在Th1/Th2的漂移现象,明显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功能升高,存在Th1/Th2平衡失调.
作者:徐宏秀;李文;时发茂;魏庆宽;付婷霞;毛德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基因特征. 方法选择13种随机引物对嗜人按蚊江苏、广西和四川实验株以及从湖北和广东现场捕获的嗜人按蚊进行随机引物PCR扩增,并以中华按蚊江苏实验株为对照. 结果 13种随机引物中有7种随机引物对中华按蚊和5个地区的嗜人按蚊PCR扩增的结果存在差别.S-随机引物对中华按蚊和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扩增结果出现明显差异.中华按蚊和不同地区的嗜人按蚊均出现450 bp 较强扩增条带.但240 bp的强扩增条带为中华按蚊所特有.嗜人按蚊江苏和四川实验株分别在230 bp和320 bp处有1条强扩增条带,而从湖北和广东现场采集的嗜人按蚊分别在400 bp和260 bp处出现较强的扩增条带. 结论采用随机引物PCR技术对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基因分析已显示明显差异.已发现的一些特有的DNA扩增条带可被用作进一步的基因特征分析和鉴别.
作者:高琪;周华云;潘波;杨文;郭传昆;黄光全;李菊林;沈宝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我国辽宁省嗜人按蚊群体与其他分布地群体的遗传分化现象. 方法应用RAPD-PCR技术研究我国辽宁、四川和河南3省5个代表点的嗜人按蚊自然群体和江苏省实验室群体共52个样本的遗传多态现象,依据59个RAPD等位基因座进行分析. 结果嗜人按蚊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5.8%~71.2%,平均61.58%,期望杂合度为0.163~0.256,平均0.224;分别用Wright(Fst)、Lynch和Milligan(Fst)、Weir和Cockerham(θ)的方法计算固定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24、0.198和0.281,其相应的Nm分别为0.9、1.0和0.6,可见嗜人按蚊的基因流水平极低,致使群体产生了分化;嗜人按蚊各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性为0.0287~0.1397,属种内变异;聚类图显示,辽宁省的3个群体与其他群体分为两枝. 结论辽宁省的嗜人按蚊群体与其他分布地的群体已出现分化现象.
作者:马雅军;宋关鸿;李翔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江苏省武进市位于东经119°5′,北纬31°45′,地处长江下游,属河湖密布的太湖平原地区,全区120万人,30个镇,面积1 581 km2,年平均气温15.5 ℃,年降雨量1 094 mm,年相对湿度76%.1989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肠道线虫总感染率41.31%,其中钩虫、蛔虫、鞭虫分别为10.02%、21.66%、17.42%,混合感染率19.40%.从1995年起,采取以区域性群体化疗驱虫和开展健康教育的综合性措施,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在全市范围内防治肠道线虫病,至2001年感染率降至1.23%,达到江苏省颁布的肠道线虫病有效控制指标(总感染率<5%).
作者:高佳方;郑耀群;徐琴兰;陈灿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6~1999年,作者调查了武警医学院学员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邢杰;李浴峰;阎玉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10岁,内蒙古科右中旗牧区人.2001年11月6日家长从患儿腹部右侧感染化脓处挤出一条长约2 cm乳白色虫体,随即到我院就诊.患者伴有低热、厌食、烦躁不安、夜里惊醒等症状.因虫体已干瘪破损无法鉴定,只进行了伤口局部治疗.12月30日患儿腹部肚脐附近又有一处红肿化脓并有白色虫体钻出,家长挤出后带患儿及时到我院就诊并鉴定虫体.虫体乳白色,长约1.8 cm,稍有干瘪萎缩,经浸泡处理后虫体伸展,镜下可见虫体分节,具头部、胸部、腹部,第7腹节背腹面均无刺,气门后面不平,向中心钮扣区小孔凹入呈漏斗状,气门板色较浅,气门几丁质强,深黑色,气门裂较窄,圆点集合.经鉴定该虫体为牛皮蝇二龄幼虫,诊断为牛皮蝇幼虫所致皮肤蝇蛆病.经治疗4周后电话回访,患者体温、饮食、精神状况均恢复正常,腹部感染化脓处也已痊愈.
作者:胡群;王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铜陵县位于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南岸,江岸线长55.5 km,沿江有8个乡镇49个村流行血吸虫病,疫区人口12.7万人,耕牛4 107头,江滩历史累计有螺面积3 499.7万m2,累计血吸虫病人1.6万人,经过近50年的防治,现有螺江滩52块,面积2 389.21万m2,占全县总面积的76.65%(2389.21/3117.08),江滩每年都有急性血吸虫病人成批发生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散在发生,成为全县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的主要疫源地,也是安徽省血吸虫病重度易感地带之一.因此,感染性钉螺的分布与防治对控制疫区人畜感染血吸虫至关重要.
作者:金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3~1995年,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与金乡县卫生防疫站协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控制肠道线虫病试点研究[1].肠道线虫总感染率由防治前的31.5%降至1995年的9.0%,下降率为71.4%;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下降71.1%、100%和41.2%.为评价其远期防治效果,于2000年作者又对3个试点人群进行了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张海萍;高春芝;王曼;付斌;赵中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蠕形螨是一类永久性寄生小型螨类.因其种类不同而寄生于不同宿主体内.目前,发现与人类关系密切永久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cuzorum,Df)和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Db).主要寄生在人体皮肤的皮脂腺与毛囊,人体蠕形螨感染具有高感染、低致病性、条件致病性等特点.当蠕形螨寄生部位皮脂腺排泄通道受阻,虫体分泌物、代谢产物等不易排出,对宿主造成机械性与化学性损害.如果合并继发细菌感染则可引起痤疮、脂溢性皮炎和酒糟鼻等病症[1].为了解从化市中、小学生人体蠕形螨感染状况,笔者等于1998 年 11月~1999年 3月间对779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人体蠕形螨感染状况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予云;刘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弓形虫感染与小儿疾病的关系. 方法以1 246例住院儿童为实验组,267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使用统一调查表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一步法检测血清弓形虫循环抗原.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53%和1.87%,两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早产儿、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肺炎、癫痫组弓形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腹泻病组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喉炎(包括喉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热性惊厥、哮喘(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组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05>P>0.01或P≤0.01). 结论虽然住院儿童与健康儿童血清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但某些疾病患儿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弓形虫急性感染可能是这些疾病的一种病因.
作者:廖洪;赵毅;徐龙;郭奕明;丁贞英;周文艺;唐红;曾友元;张松;张立民;吴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