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蒿琥酯敏感与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本芴醇、蒿甲醚、双氢青蒿素的体外敏感性

杨恒林;高白荷;黄开国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本芴醇, 蒿甲醚, 双氢青蒿素, 青蒿琥酯, 敏感性, 体外测定
摘要:为了解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本芴醇、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是否存在交叉抗性,本芴醇与青蒿琥酯伍用是否有增效作用,运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上述3种药物对青蒿琥酯敏感株恶性疟原虫的ID50分别为72.3、14.6及13.4 nmol/L;对抗性株的ID50依次为66.8、80.5及72.6 nmol/L.蒿甲醚、双氢青蒿琥酯对抗性株的ID50分别较敏感株高出4.5及4.4倍,本芴醇对敏感株的ID50与抗性株相似.在本芴醇与青蒿琥酯伍用中,两者对抗性株的ID50分别为44.8及39.6 nmol/L,为单用组的1/1.54(44.7/66.8)和1/2.2(39.6/85.1).结果提示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本芴醇无交叉抗性,青蒿琥酯与本芴醇伍用在体外测定中具有一定增效作用;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有明显的交叉抗性.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转移瘤误诊为脑囊虫病15例临床分析

    颅内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病人,一般发病较急,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3~6个月.约有30% 的病人未能找到原发病灶.

    作者:李明;夏国真;吴晓燕;葛凌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妇科门诊病人阴道毛滴虫感染调查

    阴道毛滴虫是引起人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其传播方式主要为性接触,常伴有淋球菌的感染,被列为性传播疾病.阴道毛滴虫可吞噬淋球菌, 是淋病单用青霉素治疗无效的原因之一.我们对本院妇科门诊病人中阴道毛滴虫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苑广盈;郭晓华;刘冰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赛特斯的驱蛔效果观察

    肠道蛔虫感染在学生中甚为常见.我们于1998年4月对本市留村镇小学生的肠道蛔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粪检阳性者给予赛特斯治疗,对其驱虫效果进行了观察.

    作者:于可松;王军芳;姜爱英;高绪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囊虫病快速ELISA诊断试剂盒的应用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诊断脑囊虫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除与包虫病存在交叉反应外,与其它脑部疾患均无交叉反应[1~4],尤其在鉴别诊断有癫痫发作的脑部疾病中,本法更显示出特有的优越性.为此,我们在常规ELISA的基础上,从试剂到方法重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并选用特制定量的滴瓶分装试剂,研制成功一种更快速、简便、敏感、特异、安全、稳定、实用的脑囊虫病诊断试剂盒,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桂珍;刘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弓形虫动物转种条件的研究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群与动物的弓形虫感染率很高.有关弓形虫在实验动物体内传代、虫株分离以及致病力等方面的研究虽有报道[1~3],但鼠龄、接种途径对感染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以及感染时间与收虫数量的关系的报道甚少.为了全面了解弓形虫动物转种的影响因素,本文用胰蛋白酶消化与不消化法收集的弓形虫速殖子、不同虫数经不同途径接种,以及感染不同龄鼠,观察了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及不同感染时间收虫量的动态变化,为弓形虫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董强;高兴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LPO与GPT的观察分析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与衰老、炎症、缺血和再灌注综合症、某些肿瘤有密切关系[1].但LPO与寄生虫感染间的关系了解得甚少.据报道[2],无论癫痫型和非癫痫型脑囊尾蚴病人,其外周血LPO含量均明显增高,认为脑囊尾蚴病的病理过程中有LPO参与.为探讨LPO在华支睾吸虫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对30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蔡连顺;肖景莹;陈光;车世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囊虫病免疫诊断的研究进展

    囊虫的诊断除皮肌型患者可采取皮下结节检查确诊外,单纯脑型患者的诊断常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和免疫学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获得,当临床症状、影像学指标不典型及疾病早期时,诊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免疫学诊断弥补了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诊断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囊虫病的免疫诊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诊断试剂的不断更新,免疫检测手段的换代,使得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在抗原分析与研究方面已日益扩展到了异种抗原、纯化抗原、基因重组抗原等领域;在检测技术上亦从简单的凝集试验涉及到了免疫标记、酶联免疫印渍、杂交瘤制备、DNA重组技术等领域.现将国内外有关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殷竹君;张耀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生物素探针在疟疾基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报道了用光敏生物素标记恶性疟原虫特异克隆pBF2 DNA片断作探针,以斑点杂交试验检测不同疟区疟疾病人血样和蚊体内的疟原虫.探针检测蚊媒时,在20只蚊虫中有1只感染蚊虫即可被检出,也可将单个蚊虫直接压在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检测;探针检测血样亦取得良好结果,与镜检的符合率,恶性疟96.6%,正常人对照99.7%,检测的敏感度为90个原虫/μl血.表明该探针在疟防后期的监测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作者:黄炳成;陈锡欣;张洪花;刘玉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鸭、鹅的实验研究

    并殖吸虫病是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界中广泛流行于豺、狼、虎、豹、犬、猫等动物体中.1976年Miyazaki[1]报告野猪肌肉内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自然感染情况,1978年Habe等[2]实验感染猪、家兔、大鼠、小鼠、豚鼠和鸡获得成功.1984年董长安等[3]进一步报告了卫氏并殖吸虫在小鼠体内的滞育现象.1991年陈黛霞[4]实验感染黑线姬鼠、花背仓鼠、大仓鼠和沟鼠成功.虫体在这些动物体内长期滞育,但当感染适宜宿主时,仍可发育为成虫.1991年陈桂光[5]在总结各地研究结果时对卫氏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和转续宿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禽类中只有鸡为转续宿主,而未见鸭、鹅为宿主的报告.自然界中,鸭、鹅与疫河和人关系密切,特别是鸭经常觅食喇蛄,它们能否感染并殖吸虫,成为卫氏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或转续宿主,值得探讨.为此,我们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鸭、鹅进行了观察.

    作者:张永刚;宫志军;于吉安;胡志钢;文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TNF-α及其拮抗剂对血吸虫病小鼠的TGF-β1和Ⅲ型胶原的影响

    为探索TNF-α及其拮抗剂对血吸虫病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Ⅲ型胶原的影响,用免疫组化计算机分析、EIA和ELISA检测血清和肝内TGF-β1、Ⅲ型前胶原肽(PCⅢ)和Ⅲ型胶原.结果显示,感染鼠肝内TGF-β1和Ⅲ型胶原主要分布在汇管区、肉芽肿内及其周围.感染后第10 wk,未用药感染鼠血清和肝内TGF-β1高于健康鼠(血清P>0.05,肝内P<0.001)和注射TNF-α感染鼠的血清和肝内TGF-β1水平低于未用药感染鼠(血清P<0.002,肝内P>0.05);注射抗TNF-α感染鼠血清和肝内TGF-β1水平则高于未用药感染鼠(P<0.05)和注射TNF-α感染鼠(P<0.01).同期未用药感染鼠肝内Ⅲ型胶原高于健康鼠(P<0.001)和注射TNF-α感染鼠(P<0.05),血清PC Ⅲ则高于健康鼠(P<0.001)而与后者差异不大(P>0.05).注射抗TNF-α感染鼠血清PCⅢ和肝内Ⅲ型胶原则高于未用药感染鼠(P<0.02)和注射TNF-α感染鼠(P<0.05~P<0.001).表明TGF-β1与胶原的增加密切相关,TNF-α在感染的急性期对TGF-β1有抑制效应.血清和肝内的检测结果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贺永文;朱传武;曾令兰;高勇;罗端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超高压对生鲜肉类寄生虫杀灭效应的研究

    寄生虫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仅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就高达62.68%[1],绝大部分是经口或通过食物感染所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饮食业正向生鲜方面发展,各类炝、涮、灼等均追求鲜、活、生、嫩.为寻求既满足人们对生鲜肉品的需求,又能确保健康的方法,我们采用超高压技术对肉类寄生虫进行杀灭效应的研究,同时观察了其对微生物和营养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秀琴;王家玮;刘爱芹;李懿宏;舒晶;王光岳;郭万俊;薄丽艳;李文延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海南省高疟区1990~1994年大劣按蚊监测

    1990~1994年我们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地区,对海南省山林地带和近山丘陵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成蚊进行了为期5年的监测.大劣按蚊为外栖性蚊种,在当地居民点内早出现时间为19:30,夜间活动高峰在22:00~23:00,室内外叮人比率为1∶2.79.山寮叮人率是村内叮人率的15倍,自然感染率可高达8.3%,雨季对大劣按蚊的孳生繁殖有极大的影响,溴氰菊酯浸帐村与对照村的大劣按蚊密度和经产蚊比率无显著性差异,在当地多种因素影响下,溴氰菊酯浸帐防制大劣按蚊的效果不理想.未对居民点邻近的山涧小溪及两岸边进行环境整治的开发,对大劣按蚊的密度和活动无影响.

    作者:林翠芬;何贻基;汤杜环;吉文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滴金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弓形虫IgG抗体的研究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孕妇感染弓形虫后,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引起胎儿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而致畸形或智力障碍.由于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诊断上发现病原体很困难,所以主要依靠血清学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目前,已建立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ELISA和RIA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或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不够高,或由于操作繁琐,需一定设备条件等而使应用受到限制.我们以胶体金-SPA作为标记物,建立了一种检测血清弓形虫抗体的快速、简便的滴金免疫检测法.

    作者:徐霞;谢瑾灼;陈柏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一起人芽囊原虫病暴发流行的调查研究

    江西省崇义县横水镇在1996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发生了1122例人芽囊原虫病,人群总发病率为2.39%.为查明本次暴发流行的原因,1997年我们采用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和病原体实验研究的方法,证实本次暴发流行是通过污染的水而传播,同时与带虫者粪便中病原体的耐低渗性和居民饮用水的不良卫生习惯有关.

    作者:吴国宏;熊以树;曹镐禄;黎光明;刘茂壮;朱经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洪涝灾害后疟疾流行早期预测的探讨

    通过对1989~1997年湖北省汉川市和老河口市的疟疾疫情资料分析,求出逐月及年疟疾病例之总合,并分别计算出逐月发病均数和标准差,以均数加标准差为标准绘出曲线,以此双曲线作为标准曲线与既往各年逐月的实际发病曲线相比较,找出各月疟疾上升的突破点.结果显示,平均数加两个标准差是疟疾上升的预警指标,此指标的准确性为95%.一般而言,湖北省回升预警点出现在每年的4~5月,出现突破预警后需立即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将疟疾控制在回升之初.

    作者:徐博钊;张绍清;张华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肺吸虫病误诊1例

    患者,女,25岁,陕西长安县人,因反复发热2月,伴咳嗽、胸闷、气短3 d,于1995年9月10日入院.患者于1995年7月初受寒出现咽痛、发热,经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好转.但稍感风寒即有病情反复,午后低热(体温37.8℃),无盗汗,未予重视.9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右侧胸痛,深吸气时明显,被动右侧卧位,无脓血痰及高热,来我院就诊.

    作者:史健;行利;李锋;张仲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989~1996年湖北省丝虫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从1989 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1989~1996年,全省共监测1237871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0例,其中,1989~1993年的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05%、0.02%、0.01%、0.01%和0.004%,从1994年以后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蚊媒89957只,从1993年以后,未发现蚊媒人体幼丝虫.结果提示,湖北省的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作者:彭国平;张绍清;张庆军;王莉莉;霍细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晚期血吸虫病与肝炎肝硬化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初步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学者从事肝硬化合并亚临床肝性脑病(Subclinic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HE)的研究[1,2],但有关肝炎肝硬化与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并发SHE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故我们对50例肝功能代偿良好(Paugh-Child改良法A级)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兮;李长春;虞涤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家蝇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产卵观察

    为观察家蝇在不同温度、湿度下首次产卵时间及产卵高峰期和产卵总量.采用饲养笼饲养法,将成蝇分12组,在不同温度,湿度,空间为30 cm3,饲养30d,观察产卵时间22 d.结果显示,以29~30℃,相对湿度为70%时的产卵量高;首次产卵时间为成蝇羽化后第3~4 d,产卵高峰期为产卵后第4~5 d开始,可持续10~11 d,然后进入衰减期.因此,家蝇在实验室批量饲养以温度29~30℃、相对湿度70%条件下为佳.

    作者:纪伟华;杨昆;刘津华;高成军;王晨昌;邢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恶性疟原虫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的建立及在疫苗宿主保护性试验中的初步应用

    本实验以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使恶性疟原虫在猕猴体内进行短期的生长发育;并以此模型进行了抗疟疫苗保护性试验,以探索此猴模在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在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中生长良好;在猴模外周血中可以见到除疟原虫配子体外的各种虫体形态;原虫生存期为13~14 d;3只实验猴高感染率分别达到8.6%、6.5%和5.4%;接种了恶性疟原虫复合多价疫苗-痘苗病毒的猕猴,在疟原虫的攻击试验中受到了保护.结果表明,通过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可建立起供短期实验的恶性疟原虫-猕猴模型;该动物模型可以适用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疫苗宿主保护性试验.

    作者:吴军;洪佳冬;杨晓明;黄建成;何建国;江静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