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惠;沈毓祖;高琪;方强
1998年河南信阳平桥区的洋河乡二十里河村部分居民组发生了间日疟暴发流行,访问居民疟史率>50%,原虫率为2.00%。1999年6~8月在暴发流行的蔡湾居民组,对媒介的人血指数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尚乐园;陈建设;刘辉;李爱民;苏玉杰;顾政诚;罗曼珍;郑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评价间日疟原虫PCR检测试剂盒在疟疾现场监测中的效果,采用该试剂盒和常规镜检法对安徽省疟疾流行区的940份血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PCR检测试剂盒对234例在校中学生的人群带虫调查的阳性检出例数(5例)高于常规镜检(2例),所需检测时间和费用均低于常规镜检。同时,采用两法对519例门诊发热病人血片(镜检初检阳性16例,阴性503例)进行复核,镜检复核发现漏诊2例,PCR复核发现漏诊6例,所需复核时间和费用也均低于常规镜检。采用两法对187例门诊“三热”病人进行被动病例检测,PCR检出阳性例数略高于镜检,但单位检测时间和费用也高于镜检。现场评价结果提示,该PCR检测试剂盒可替代镜检用于疟疾监测中大样本检测,且具有敏感、特异、高效和价廉的特点。
作者:夏惠;沈毓祖;高琪;方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了解经大规模防治及经济发展后,江苏省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特点,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方法,1999年在江苏省33个县(市)进行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总感染率为20.39%,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9.95%和20.82%。共查出21种人体寄生虫,包括线虫8种、吸虫2种、绦虫3种和原虫8种。感染1、2、3、4种虫者分别占感染人数的88.70%、9.73%、1.48%和0.09%。人群中蛲虫、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44%、6.97%、5.78%和4.66%。华支睾吸虫和姜片虫感染率分别为0.12%和0.07%。蛲虫和蛔虫感染率高的年龄组在10岁以下,钩虫感染率高的是40~60岁年龄组。结果表明,江苏省人体寄生虫的感染率较10年前已有大幅度下降,但寄生虫病仍是危害欠发达地区居民的主要疾病之一。
作者:孙凤华;钱益新;曹汉钧;陈锦英;吴中兴;赵兰凤;徐振刚;徐祥珍;赵勇进;葛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证实保山地区有无肺吸虫病的自然疫源地以及人群感染情况,我站寄防科在3个县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在昌宁县更戛乡的溪蟹中查出肺吸虫囊蚴。为进一步核实其自然疫源地的存在及确定虫种,又对此地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肺吸虫动物感染实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富;邓永元;李加全;李赵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东径119°~120°,北纬32°11′~33°25′。总面积6 638 km2,人口443万。7个县(市)区161个乡(镇)2 663个行政村(居委会)。历史上为纯丝虫病中低度流行区。以乡为单位,防治前微丝蚴率在2.09%~8.86%。患病人数全市达15万人,其中微丝蚴血症者97 285人,慢性丝虫病患者7 443人。经反复查治结合重点地区普服海群生药盐等防治措施,1983~1987年7个县(市)区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掌握丝虫病流行动态,1984~1998年各县(市)区相继进行了病原学和蚊媒监测。
作者:邵靖鸥;顾玉兰;毛一扬;贺小明;陈世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例1 男,17岁,农民。因右眼红痛,视力下降4~5 d,于1996年8月10日来本院就诊。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4,且混合充血,角膜后KP(++),房水混,丁达尔现象(+),前房角下方可见约1 mm积脓。
作者:孙晓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进一步提高重组SjGST-Sj32(rSjGST-Sj32)的免疫保护作用,用IL-12 作为佐剂进行免疫增强效果的观察。在0、2、6周用rSjGST-Sj32经皮下免疫小鼠3次,攻击感染后1、3、5、7、9 d经腹腔注射佐剂IL-12,用减虫率及减卵率表示保护性免疫力。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rSjGST-Sj32/IL-12组减虫率为38.2%(P<0.01),每克肝卵数(LEP G)减少率为75.1%(P<0.01),每雌肝卵数(LEPF)减少率为72.9%(P<0.01);与单独注射rSjGST-Sj32组相比,rSjGST-Sj32/IL-12组减虫率为26.8%(P<0.05),LEPG减少率为72.5%(P<0.01),LEPF减少率为66.2%(P<0.05)。表明IL-12作为佐剂,可同时增强rSjGST-Sj32诱导小鼠产生的抗感染和抗生殖免疫保护力。
作者:蔡春;易新元;周金春;张顺科;舒新华;曾宪芳;Larry McReynol ds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探讨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IgG4对脑囊虫病诊断和疗效考核的价值,应用金标抗人 IgG4单抗浸测试验检测患者血清特异IgG4。结果检测疗前组脑囊虫病患者91例,特异IgG4阳性者84例,阳性率92.3%;同时检测其它寄生虫病2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6例和健康对照25例,除1例肝包虫病病人血清出现弱交叉反应外,其它均为阴性;检测经抗囊药物不同疗程治疗的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发现随着疗程的增加,临床症状的好转,患者血清特异IgG4明显降低或消失。表明检测患者血清特异IgG4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和疗效考核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炳成;李桂萍;贾凤菊;刘凤梅;徐凤全;霍海英;孙广平;李怀菊;程义亮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又称短小绦虫,是鼠体内常见的寄生虫,亦可寄生于人体。该虫发育中除需昆虫(蚤、甲虫)作为中间宿主外,也可在人、鼠体内直接孵出幼虫进而发育为成虫,造成人自体内重复感染。尤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体内,可大量繁殖。关于该虫在终宿主体内是如何孵化,导致大量感染的报道较小。现将笔者试验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报道如下。
作者:张维真;马学斌;赵建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在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1986~1996年),于班氏丝虫病区和马来丝虫病区分别累计检出晚期丝虫病患者49 504例和903例,患病率分别为2.00%和0.17%。班氏丝虫病晚期体征中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和混合体征人数分别占72.30%、25.96%、0.95%和0.79%,25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病程均以11~20年较多;乳糜尿患病率女性较男性为高,病程1~5年为多, 显示在防治后期新发病例以乳糜尿为主,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发生基本趋于控制。马来丝虫病象皮肿体征男性多于女性,以50~69岁年龄组多,19岁以下未检出象皮肿患者,病程大多>21岁,表明已无新发象皮肿病例出现。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张选明;王名佩;席芸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所刊文献已编入美国蚊虫控制学会的文献索引(Literature References Section of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osquito Control Association),热带病公报(Tropical diseases Bulletin),卫生学及传染病文摘(Abstracts on Hygiene and Communicable Diseases),蠕虫学文摘A辑(Helminthological Abstracts Series A),医学和兽医昆虫学评论(Review of 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世界卫生组织TDR所编的主要热带病文摘季刊(Quarterly Bibliography of Major Tropical Diseases)也收录其发表的文献,是一份在寄生虫学及寄生虫病学科内有影响的期刊。作者对该刊的引文作一统计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振琼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疟疾是世界上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3~5亿,其中100~200万人死于此病。疟疾的感染和发病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儿童,同时也给进入疫区的商人、游客和军队的部署构成严重的威协。随着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按蚊对杀虫剂耐药性的增加,近年,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又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赵稳兴;赵彬;周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rSj97)对水牛的保护效果。20头水牛随机分为佐剂(Quil A)对照组和抗原(rSj97)免疫组。对照组仅注射Quil A,而免疫组注射Quil A加rS j97,在第0、2、15周肌肉注射。第3次免疫后两周经腹部贴片攻击感染1 0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第49 d剖杀冲虫,计数虫数和肝卵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Sj97免疫组的减虫率为49.9%(P<0.05),肝脏减卵率57.3%(P<0.01)。提示rSj97可诱导水牛产生一定程度的抗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病作用,进一步证实了副肌球蛋白可作为抗血吸虫病的候选疫苗分子。
作者:周金春;易新元;曾宪芳;张顺科;曾庆仁;蔡春;Joanna Wong;Don McManus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氯喹(CQ)在30年代合成后即作为安全、有效而价廉的一线抗疟药物被迅速广泛使用,直至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亚洲和南美证实了有抗性产生,非洲在70年代末亦报道了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对氯喹的抗性(CQR)。然而,氯喹作为抗疟药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数十年,但仍有许多未阐明之处,而这一现状又为CQR产生机制的阐明带来困难。本综述对氯喹的抗疟机制及CQR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作者:陈泽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一般来说,医学是把各种传染病看作由单一病原体引起的一个孤立的整体。而热带医学研究的则是人体感染1种以上病原体的普遍性,这些病原体中的每一种对宿主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有明显的影响。包括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
作者:尹克霞;李玉民;黄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一般来说,医学是把各种传染病看作由单一病原体引起的一个孤立的整体。而热带医学研究的则是人体感染1种以上病原体的普遍性,这些病原体中的每一种对宿主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有明显的影响。包括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
作者:尹克霞;李玉民;黄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阐明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滩地开发利用及其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对长江安徽段江湖洲滩血吸虫病流行区人文、滩貌结构与植被分布、滩地开发利用以及钉螺分布等进行现况调查,结合三峡大坝工程对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长江安徽段江湖洲滩16.28%的滩地面积被农业开发利用,7.88%的滩地面积被开发为水产养殖,有10%左右的滩地被翻耕植树,已被农业开发的江洲湖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小麦。三峡建坝后长江中下游秋季水位将有所下降,使滩地露滩时间提前。表明三峡工程将有利于滩地农作物的播种,使滩地可开发耕种的面积扩大而有利于消灭滩地钉螺。
作者:张世清;汪天平;葛继华;何家昶;陶承国;张功华;吕大兵;吴维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观察不同感染度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急、慢性期心脏的病理、超微结构及相关生化代谢的变化,采用光镜、电镜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的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同时检测血清心肌酶AST、CK活性,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显示,自感染后第8 wk轻、重度感染组心肌组织均可见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内膜、心肌及心肌血管急性炎性病变及慢性过程中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局部间质纤维化,线粒体肿胀,肌浆网扩张,糖原颗粒增多等变化。在心肌组织内发现有虫卵沉着,但未发现成虫。AST活性在第8、18 wk,CK活性在第13、18 wk均显著升高。SOD活性先升高(第8 wk)后降低(第13、18 wk),MDA含量自第8 wk起持续升高。结果提示,日本血吸虫感染致宿主心脏损伤是虫卵沉着、氧自由基的继发损伤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韩定芬;姚万红;陈静卿;李瑛;张培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枝江市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属平原丘陵过渡地带,为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2.83%, 通过采取“反复查治,全民服药,防蚊灭蚊”等防制措施,1983年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年起连续11年开展人群及蚊媒监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自然感染,1998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本文对我市丝虫病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作者:阮绍玉;杨开芬;赵生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在钩虫病现场防治工作中,为探索一种驱虫效果好、排虫快的药物或疗法,我们曾采用阿苯达唑合并噻嘧啶治疗人体肠道线虫感染,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1]。为进一步了解两种药物混合使用的疗效及给药后的排虫情况,1992年特做了大白鼠和犬的驱虫实验观察。
作者:唐中玖;陈闯;张孝蓉;张德洪;陈亚伟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