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张山鹰;许龙善;吴金俊;李莉沙;李清山;连真忠

关键词:疟疾,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为探索社会和自然因素对闽南地区疟疾流行的影响,对与疟疾暴发点有关的调查点人群类型、地理地貌、住房条件、防蚊设备、医疗保健、主要传疟媒介、输入疟疾病例7项社会和自然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传疟媒介、输入病例和调查点人群类型3个变量被选入回归方程,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56、10.92和4.43。结果表明,闽南地区疟疾暴发点主要发生在有微小按蚊分布的、流动人群聚居的工地。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猪囊尾蚴病2例

    例1,女,36岁,工人,吉林市人。左乳腺组织内有1 cm×1.5 cm的肿块,触稍痛。市内医院以“乳腺纤维瘤”于1999年12月手术摘除。病理诊断为乳腺猪囊尾蚴。翌年5月因头痛、癫痫反复发作来我院。头部CT诊断:脑囊虫病。囊虫免疫检查:CAg、IHA及ELISA均(+)。综合诊断:脑合并乳腺囊虫病。经住院抗囊虫治疗,临床治愈出院。

    作者:高晶;栾桦;刘书绵;管凤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金标抗人IgG4单抗浸测试验对脑囊虫病诊断与疗效评价的研究

    为探讨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IgG4对脑囊虫病诊断和疗效考核的价值,应用金标抗人 IgG4单抗浸测试验检测患者血清特异IgG4。结果检测疗前组脑囊虫病患者91例,特异IgG4阳性者84例,阳性率92.3%;同时检测其它寄生虫病2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6例和健康对照25例,除1例肝包虫病病人血清出现弱交叉反应外,其它均为阴性;检测经抗囊药物不同疗程治疗的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发现随着疗程的增加,临床症状的好转,患者血清特异IgG4明显降低或消失。表明检测患者血清特异IgG4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和疗效考核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炳成;李桂萍;贾凤菊;刘凤梅;徐凤全;霍海英;孙广平;李怀菊;程义亮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晚期丝虫病患者调查

    在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1986~1996年),于班氏丝虫病区和马来丝虫病区分别累计检出晚期丝虫病患者49 504例和903例,患病率分别为2.00%和0.17%。班氏丝虫病晚期体征中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和混合体征人数分别占72.30%、25.96%、0.95%和0.79%,25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病程均以11~20年较多;乳糜尿患病率女性较男性为高,病程1~5年为多, 显示在防治后期新发病例以乳糜尿为主,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发生基本趋于控制。马来丝虫病象皮肿体征男性多于女性,以50~69岁年龄组多,19岁以下未检出象皮肿患者,病程大多>21岁,表明已无新发象皮肿病例出现。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张选明;王名佩;席芸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多种寄生虫种群感染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医学是把各种传染病看作由单一病原体引起的一个孤立的整体。而热带医学研究的则是人体感染1种以上病原体的普遍性,这些病原体中的每一种对宿主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有明显的影响。包括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

    作者:尹克霞;李玉民;黄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消灭丝虫病地区病原学监测方法的研究

    为筛选适宜在消灭丝虫病地区应用的简易、经济、实用的病原学监测方法,对单克隆抗体(McAb)-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和快速免疫色谱技术(ICT)检测血清和血浆中的班氏丝虫抗原诊断丝虫病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59例,丝虫特异IgG4阳性57例,阳性率96.61%;ICT丝虫抗原阳性56例,阳性率为94.92%。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分别检测非流行区健康者40人,囊虫病患者30例及25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两种方法均呈阴性,未出现交叉反应,特异性为100%。现场研究两种方法分别检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儿童302人,消灭丝虫病地区人群372人,晚期丝虫病患者55例(乳糜尿41例,象皮肿14例),原微丝蚴血症转阴者60例。结果仅消灭丝虫病地区人群中1例(以往血检阴性)丝虫特异IgG4强阳性,ICT丝虫抗原弱阳性,但反复镜检未发现微丝蚴。其余均为阴性。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用于消灭丝虫病地区病原学的监测。McAb-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可大面积用于消灭丝虫病地区的病原学监测。而ICT检测班氏丝虫抗原更适用于个案病例的检测。

    作者:邓绪礼;高长兰;李桂萍;陈锡欣;徐凤全;赵中平;缪峰;李顺平;刘新;王培义;刘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疟疾的DNA疫苗

    疟疾是世界上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3~5亿,其中100~200万人死于此病。疟疾的感染和发病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儿童,同时也给进入疫区的商人、游客和军队的部署构成严重的威协。随着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按蚊对杀虫剂耐药性的增加,近年,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又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赵稳兴;赵彬;周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抗rSjCTPI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

    为探讨抗重组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rSjCTPI)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吸虫循环酶抗原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和疗效考核中的价值。制备日本血吸虫rSjCTPI表达蛋白,以此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筛选出高效价的抗rSjCTPI单抗,建立以纯化的抗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多克隆抗体(IgG)为捕捉系统,以酶标的抗rSjCTPI单抗为检测系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M-ELISA)法检测血吸虫病人等血清。并对该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交叉反应以及疗效考核与常规的SEA-ELISA比较。结果获得了一株抗rSjCTPI的单克隆抗体,其抗体同型为IgG1。P-M-ELISA检测急性、慢性血吸虫病人、健康人以及华枝睾吸虫病人、肺吸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100%、91.7%、 0、0和0。而SEA-ELTSA为100%、98.3%、6. 69%、10%和20%。P-M-ELISA法对30例同批血吸虫病人治疗前的阳性率和治愈后4个月的阴转率分别为100%和30%;而SEA-ELTSA分别为100%和10%。结果表明,应用抗rSjCTPI单抗检测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P-M-ELISA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

    作者:朱荫昌;管晓虹;杨小红;仇镇宁;余传信;何伟;梁幼生;殷旭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咯萘啶分别与甲氟喹等5种药物伍用的体外抗疟作用

    为比较咯萘啶单用及其分别与甲氟喹、奎宁、阿莫地喹、甲硝唑及诺氟沙星伍用的体外抗疟作用,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上述6种药物单用及其伍用的敏感性。在单一用药组中,咯萘啶、甲氟喹、奎宁、阿莫地喹、甲硝唑与诺氟沙星对疟原虫的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48.6、78.7、142.8、83.2、1 301.5及1 205.2 nmol/L。伍用中咯萘啶的ID50依次13.0、21.5、83.2、176.7及68.6 nmol/L,其它5种药物依次为61.6、344.2、80.2、564.3及489.8 nmol/L。结果提示,咯萘啶分别与奎宁、阿莫地喹、甲硝唑及诺氟沙星伍用在体外无明显增效作用;咯萘啶与甲氟喹伍用似有一定增效作用。

    作者:杨恒林;高白荷;黄开国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结膜吸吮线虫病2例

    例1 男,17岁,农民。因右眼红痛,视力下降4~5 d,于1996年8月10日来本院就诊。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4,且混合充血,角膜后KP(++),房水混,丁达尔现象(+),前房角下方可见约1 mm积脓。

    作者:孙晓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开放前后23年东莞市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解放初期东莞市曾发生过较大面积的疟疾暴发流行。1987年东莞市被列为国家经济开放区,随着经济发展,流动人口迁移,疟疾的流行特点发生变化,为了解开放前后疟疾发病的流行情况,进一步做好疟防工作,现将开放前后23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作者:夏宪照;冯志阶;张巧利;陈婉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扁桃酸对感染小鼠腹水中弓形虫速殖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为探讨扁桃酸的杀虫机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扁桃酸对感染弓形虫小鼠治疗24 h、72 h和死亡后弓形虫速殖子的超微结构变化,扁桃酸20 mg/ml,0.25 ml/只,2次/d经口灌服和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给药,同时用乙胺嘧啶5 mg/ml,0.25 ml/只,1次/d作为药物对照。结果显示,扁桃酸在不同时期对弓形虫的超微结构均有破坏作用,且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其杀虫作用增强。扁桃酸主要破坏虫体的细胞膜、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棒状体和内质网等,致密颗粒减少或消失。虽然乙胺嘧啶较扁桃酸对虫体的破坏程度稍强,但乙胺嘧啶在杀灭虫体的同时也破坏了腹水中正常细胞,而扁桃酸对正常细胞几乎无损伤。结果表明,扁桃酸的杀虫机制主要是破坏虫体细胞膜、细胞器和染色质,从而破坏了虫体赖以生存的理化环境和物质能量的代谢,破坏了虫体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抑制虫体的增殖。扁桃酸是高效低毒的抗弓形虫药物。

    作者:司开卫;李哲;程彦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31/32 kDa抗体的影响

    为探讨化疗对日本血吸虫31/32 kDa抗体的影响,应用纯化日本血吸虫31/32 kDa抗原(Sj31/32)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对94例经吡喹酮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3和6个月血清31/32 kDa IgG水平分别为1.26±0.15和0.6 5±0.14(治疗前为2.03±0.20,P<0.01),而SEA IgG水平则分别为2.87±0.19和2.30±0 .20(治疗前为3.01±0.17,P>0.05)。各年龄组治疗前后血吸虫抗体水平均随治疗进展而降低,其中儿童和青少年(3~20岁年龄组)Sj31/32 IgG水平下降快,治疗后6个月时几乎接近正常值。治疗前Sj31/32 IgG与SEA IgG水平之间高度相关(r=0.90),治疗后3和6个月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降低(r分别为0.30和0.40)。结果表明,吡喹酮治疗后患者血清中S j31/32 IgG下降较快,Sj31/32 IgG似可作为一种短期抗体用于疗效考核。

    作者:沈定文;罗金萍;陈喜王圭;覃金红;彭胜国;王松茂;陈爱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

    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曾经是疟疾高发地区,经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疟疾发病已大幅度下降。为了解近几年疫情报告情况及1997年的疟疾实际发病数,于1998年4月对滁州市来安县3个乡镇6个行政村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作者:许陆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抗弓形虫表膜抗原P3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为制备抗弓形虫主要表膜抗原P30单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进而为弓形虫病诊断、抗原的提纯及亚单位疫苗的制备等提供可靠依据。用弓形虫速殖子膜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高滴度抗P30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测定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亚类和抗体效价,用IFAT进行单抗识别的抗原定位,并通过SDS-PAGE 和Western-Blot 分析鉴定。结果获得了两株抗P30抗原的杂交瘤细胞株E3和G2,其分泌的抗体与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2株单抗均属IgG1亚类,且识别的抗原定位于速殖子表膜。结果表明,制备的抗P30抗原的杂交瘤细胞株能分泌高滴度和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作者:李永华;张洪花;陈秀春;刘锦华;扬春贵;李新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调查及估算方法

    为了解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的象皮肿、乳糜尿和鞘膜积液的患病情况,以便为制订减轻慢性丝虫病症状体征的计划提供依据。于1991~1996年对湖南省43个县、市进行了慢性丝虫病抽样调查,并应用简便法、虫种法、流行程度法及流行程度和虫种4种方法估算全省现阶段各种临床类型慢性丝虫病病人数,以期探讨能较实际地反映病人数的估算方法。

    作者:段绩辉;李正祥;李军;张开仁;谭正德;唐光宜;王修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氯喹的抗疟作用方式及其抗药性的产生机制

    氯喹(CQ)在30年代合成后即作为安全、有效而价廉的一线抗疟药物被迅速广泛使用,直至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亚洲和南美证实了有抗性产生,非洲在70年代末亦报道了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对氯喹的抗性(CQR)。然而,氯喹作为抗疟药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数十年,但仍有许多未阐明之处,而这一现状又为CQR产生机制的阐明带来困难。本综述对氯喹的抗疟机制及CQR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作者:陈泽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弓形虫保种的实验观察

    弓形虫保种常用小鼠腹腔转种传代,该法费时费力,若转种不及时容易断种,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对弓形虫在4℃存放不同时间后的感染力,及应用保护剂在不同温度下存放不同时间后弓形虫的死亡率进行了观察。

    作者:张洪花;辛福敏;贾凤菊;岳继娥;李怀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为探索社会和自然因素对闽南地区疟疾流行的影响,对与疟疾暴发点有关的调查点人群类型、地理地貌、住房条件、防蚊设备、医疗保健、主要传疟媒介、输入疟疾病例7项社会和自然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传疟媒介、输入病例和调查点人群类型3个变量被选入回归方程,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56、10.92和4.43。结果表明,闽南地区疟疾暴发点主要发生在有微小按蚊分布的、流动人群聚居的工地。

    作者:张山鹰;许龙善;吴金俊;李莉沙;李清山;连真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多房棘球绦虫基因研究进展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属绦虫纲(Class cestode),其成虫寄生于狐等终宿主小肠内,呈扁平多带状小型寄生虫,幼虫寄生于以野生啮齿动物为主的中间宿主,如野鼠等的肝、肺等器官中。流行区家养的食肉动物如猫、狗等可因捕食中间宿主或喂食被Em幼虫感染的动物内脏而感染成为终宿主,排泻虫卵,造成与之接触的人的感染[1]。继绦期幼虫寄生于人体内(多见于肝)浸润迁移生长,类似癌症,危害极大,被视为致命的蠕虫感染之一。Em幼虫寄生所致的疾病称为多房包虫病或多房型棘球幼病(Alveolaris Echinococcosis,AE)。

    作者:李淑萍;陈雅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特殊表现的小儿脑囊虫病19例分析

    脑囊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寄生虫病。病变以大脑皮质为常见。主要见于青壮年,但目前小儿发病亦见增多。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精神障碍等多种症状。现将1995~1998年诊治的特殊表现的小儿脑囊虫病19例报道如下。

    作者:哲增科;张驰;王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