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青;魏兴武
目的 分析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期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的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手术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及原因. 结果分析患儿348例,术后48 h以内有97例出现各型心律失常(27.9%);手术前心胸比值≥0.6、合并肺部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术后血氧分压≤60 mmHg、酸中毒、低心排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患儿年龄、VSD直径、手术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修复手术后的常见早期并发症,心功能差、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长、术后低心排是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作者:罗元芝;胡南;杨哲;刘勇;张晓桂;朱通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硝苯地平缓释片对血压波动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应用动态血压监护仪记录用药第15 d和第30 d 24 h动态血压情况,由此计算出血压波动情况. 结果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患者24 h血压波动性小于硝苯地平缓释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苯地平控释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低于硝苯地平缓释片组(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能够24 h平稳控制血压,血压波动性小,且副作用较少.
作者:李凤云;赵立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血液炎症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142例多发伤患者分别在伤后第1、3、5、7和14 d检测血清CPK、LDH、ALT、AsT的含量及血浆PCT、血清TNF-α、IL-6浓度水平变化,分别根据ISS评分和预后情况分组,比较检测结果. 结果 (1)严重伤组伤后第1 d CPK、AST、ALT、LDH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均明显高于与轻伤组同期指标(P<0.01或P<0.05);(2)轻伤组患者伤后第3 d起血浆PCT浓度测定均无明显升高,严重伤组患者血浆PCT浓度自发病起始终于高水平范围内波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严重伤组TNF-α、IL-6在第3 d已开始升高,均明显高于轻伤组同期指标(P<0.01或P<0.05);(3)死亡组血清酶和炎症因子的浓度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 结论严重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体内炎症反应程度,监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血清酶、PCT、TNF-α及IL-6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顸后.
作者:叶恭水;丁宁;陈晓雄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该地区莱姆病传播媒介蜱地理分布及其病原菌携带情况与人群、动物莱姆病感染率. 方法应用BSK、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DFA)进行病原体培养、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进行人群、动物lgG抗体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对分离到的伯氏疏螺旋体菌株进行鉴定.应用rrf(23s)间隔区扩增的限制型内切酶,对培养出的流行菌株进行致病性基因分型. 结果媒介蜱带菌率为39.22%(551/1405)、人群平均感染率为6.99%(70/1 002)、四种动物感染率为27.15%(177/652).基因分型至少存在2种基因型B.garinii和B.afzelii. 结论延边、吉林地区存在莱姆病疫原地,人群、动物感染率较高.
作者:王春生;万康林;杨修军;张国芳;刘福才;施德文;董成;王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在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高血压伴MS、单纯高血压、健康人群各50例.检测所有对象的FFA、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和外周胰岛素敏感度(SI)等指标. 结果①MS高血压病组的血清FFA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②血清FFA与SI呈负相关(r=-0.785,P<0.05),与BMI、WHR、收缩压(SBP)呈正相关(r=0.801、0.856、0.872,P<0.05). 结论高血压伴MS患者的高血清FFA与胰岛素抵抗片存,并有可能是引起高血压伴MS患者其他病理生理改变的主要机制.
作者:艾新忠;余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肠道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8年的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和相关分析. 结果 2005-2008年,深圳市龙岗区共报告甲乙类肠道传染病7种2 76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3.49/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7.09%;5岁以下儿童高发,占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37.20%;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r=0.45,P=0.01)和痢疾发病率(r=0.44,P=0.01)与蝇密度相关密切,但与蟑螂密度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深圳市龙岗区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还处于较高水平,应霞点加强儿童尤其是1岁以下婴幼儿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刘凤仁;刘渠;张起文;陈嘉慧;王文玲;叶伟雄;曹桂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为建立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PCR检测方法. 方法选择gyrB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对副溶血弧菌和10株非副溶血弧菌进行PCR扩增,并且用此方法对30份临床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扩增片断表现出极好的剐溶血弧菌特异性,低检出限为190 cfu/ml.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PCR检测方法为一种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
作者:高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护理专业足我院重点及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目标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病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作者:黄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影响囚素.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342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接触情况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结果化疗药物暴露组护理人员的脱发、疲乏、月经不调等异常症状发生率、胎儿发育异常率和妊娠自然流产率高于非暴露组(P<0.05),以脱发和疲劳的发生率高;护理人员的异常健康状况发生率与化疗药物的接触年限、接触频次呈正相关;化疗药物接触年限、接触频次、对化疗约物认知情况及防护措施的采取等是导致脱发和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化疗药物可导致护理人员多种不适症状,并造成护理人员不良生殖结局.
作者:刘攀桂;邓暑芳;罗森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采取现场检查及知情人访谈等调查方法,对永州市零陵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搞好学校卫生监督工作作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作者:黄四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5-杂氮-2'-脱氧胞苷(5-aza-2dC)对HL-60细胞Galectin-1基因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药物处理后Galectin-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的改变. 方法用5 μmol/L的5-aza-2dC处理HL-60细胞,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Galectin-1基因在药物处理与未处理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榆测Galectin-1基因启动子区域在药物处理与未处理HL-60细胞中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Galectin-1在处理后的HL-60细胞中表达上调,MSP结果显示,HL-60细胞Galectin-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高甲基化,经5-aza-2dC处理后能够使Galectin-1基因去甲基化.使其甲基化水平下降. 结论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是Galectin-1基因低表达的原因之一,5-aza-2dC能够使Galectin-1基因去甲基化,逆转Galectin-1基因的表达,5-aza-2dC可能在抗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汤参娥;苏涛;谭潭;彭芳;易红;肖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并探泔其治疗机制. 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K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粘膜的病理改变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变化. 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粘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TNF-α和MCP-1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强. 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蒲对DSS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对TNF-α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可能足其发挥协调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刘凌云;左和宁;杨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分析珠海市香洲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登革热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对珠海市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珠海市香洲区2007年报告登革热病例128例,本地感染127例,输入病例1例,发病率为16.30/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5例以上的暴发疫情3起.疫情波及8个镇、街道办事处.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25~39岁为主,职业以工人、家务和待业、学生为主. 结论珠海市香洲区2007年登革热流行波及面广、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散发与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珠海市香洲区已成为地方性登革热流行区.
作者:梁蔚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探寻行之有效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 方法随机选取糖尿病患者120名.分为干预组60人与对照组60人.所有患者填写测查问卷、并测定身高、体重、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客观指标.干预组实施为期3个月的健康管理,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再次填写问卷,并测定相关客观指标. 结果干预组经健康管理后,其体重指数、血压值、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均有显著下降,其中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餐后2 h m糖值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经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有所降低,其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较3个月前有所增加. 结论干顶组通过正规的健康管理后,其客观指标没有进一步恶化,而且有显著的好转,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了糖尿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健康管理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作者:马东晔;张美琼;谭莹;段小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5年来株洲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探讨干预措施. 方法对株洲地区2004-2008年共2 519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株洲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由2004年14.19‰下降到2008年的9.73‰,下降明显.死因前五位:新生儿窒息、肺炎(包括新生儿吸人性肺炎)、意外死亡(包括溺水)、先天畸形(包括先心病)、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山第一顺位降为第五位.但新生儿死亡仍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0%以上.结论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应加大孕期保健及医学干预措施力度,减少早产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降低儿童死亡率.
作者:杨春柳;刘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人血清中7种游离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方法人血清中的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十八碳三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通过加入正十七酸内标,经硫酸/甲醇甲酯化,正己烷萃取浓缩,气相色谱法定性定量. 结果 7种脂肪酸甲酯化后可完全分离,重复性好,在5.0~500/μg/ml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1.1 μg/ml,20、100、300 μg/ml三个浓度的加标试验平均回收率在91.7%~98.1%之间,RSD 1.9%~4.1%之间.结论 本法适掰于人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测定.
作者:邹晓春;徐小作;李行方;李红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查明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病因和来源. 方法在学校、医疗机构进行病例主动搜索,开展病例个案、病例对照专题调查和现场勘察,及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测. 结果该起事件涉及学校3个年级的45个班,暴发始于3月17日,持续11 d,发病高峰在3月19-23日间;共报告91名病例,罹患率为2.5%(91/3 721);症状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水样腹泻为主;病例暴露于学校食堂,可疑食物不确定;实验室检测结果,2份病例和3份厨工的肛拭子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其中2份病例和1份厨工肛拭子检出的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菌株间高度同源. 结论这是一起食源性疾病局部暴发,由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暴露来源与途径不单一.建议规范和落实学校饭堂餐饮卫生监管,开展学校突发卫生事件症状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学生健康异常状况对学校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黄利群;吴兆伦;周伴群;张丽荣;阮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高频超声调查120例乳腺肿块,对比分析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 120例乳腺肿块中,手术病理征实恶性肿块14例,良件肿块106例,超声诊断符合率84.2%. 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肖耀成;胡玉凤;李海霞;李朝阳;曹迎盈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穴位外敷消炎止痛膏加冰片在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中的作用. 方法将81例放射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思密达合剂,试验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外敷消炎止痛膏加冰片.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食管放射性反应、放疗完成情况、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及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穴位外敷消炎止痛膏加冰片粉对于食管放射性反应,78.05%维持在0、1级反应;放疗完成率、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稳定提高率为95.12%. 结论穴位外敷消炎止痛膏加冰片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谨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羧基末端结合有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结构的膜蛋白,称为GPI锚定蛋白(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anchored protein);它们功能广泛,涉及细胞识别、生长、分化和程序性死亡等重要生命过程,与许多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体内水解GPI锚定蛋白中的肌醇磷酸酯键的只有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spe-cific phospholipaseD GPI-PLD).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有关GPI锚定蛋白的研究状况,包括它的结构、组成、功能和水解酶GPI-PLD,GPI锚定蛋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智英;唐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