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仁;刘渠;张起文;陈嘉慧;王文玲;叶伟雄;曹桂华
目的 探讨DR在放射检查中的防护优势和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我院放射检查几种常规标准的胸部摄影条件,根据曝光量的计算公式:Q=mAs,求出平均mA和平均曝光时间,计算出所有胸部放射检查的平均曝光量,以DR的X线剂量值为参照,评估它们的防护性能.根据影像质量综合评价法评价它们的影像质量及应用价值. 结果一次胸部放射检查平均X线曝光结果为:DR-2.8 mAs,胸透-12.6 mAs;普通胸片-48 mAs,CR-32 mAs,胸部CT平扫一1 800 mAs.DR的空间分辨力为高,摄影间隔时间少于5 S,图像如CT一样能够调节,影像细致清晰,X线曝光量少,检测剂量平均值为0.349 mGy和0.896 dGy*cm2. 结论 DR胸片的图像质量优,成像速度快,其X线曝光量在放射检查中少,吸收辐射剂量少,值得推广普及.
作者:罗远红;左富琪;周金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甲醛对小鼠胚胎的体内发育毒性. 方法随机选择健康性成熟的昆明种小鼠,雌雄介笼产生孕鼠,孕鼠被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分别在小鼠妊娠第6~15 d用5、10、20 mg/kg.d的甲醛进行灌胃染毒,每天一次,同时设生理盐水对照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观察孕鼠的体重增长情况;于妊娠第18 d处死孕鼠取出胚胎,观察胚胎的生长发育状况、死胎和吸收胎鼠数及畸形发生情况. 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中、高剂量甲醛染毒可降低孕鼠体重的增长率(P<0.05),高剂量甲醛染毒孕鼠能使胚胎吸收和死亡发生率增加(P<0.05),并可抑制胎盘和胎仔生长发育,中、高剂量甲醛染毒导致胎鼠畸形发生率增加(P<0.05),但对孕鼠和胎仔的毒作用影响均弱于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P<0.05). 结论甲醛在体内对小鼠胚胎具有发育毒作用和致畸形作用.
作者:李解生;李纯颖;李勇;吴成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辅酶Q10片对小鼠缓解体力疲劳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从小鼠游泳时间、血清尿素氮水平、肝糖原含量和血乳酸变化四方面观察辅酶Q10片对小鼠缓解体力疲劳功能影响. 结果辅酶Q10片能明显延长小鼠游泳时间、提高小鼠肝糖原含量;同时显著降低小鼠血清尿素氮水平及血乳酸曲线下面积. 结论 辅酶Q10片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辅酶Q10参与氧化磷酸化作用有关.
作者:郭金铭;蒋东升;徐颖;刘长青;呼亚伟;张俊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为了解铜川市餐饮业餐饮具消毒的卫生质量,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建议. 方法大肠菌群纸片法,按国家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抽检的5 061份餐饮具样品总合格率为71.67%,合格率低的为碗、盘、汤盆. 结论应加强餐饮业餐具消毒的监管力度,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餐饮具卫生消毒质量.
作者:李悦玲;陈小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冠心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93例,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75例,常规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UA,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支数及冠心病危险因素与血清UA水平的关系.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血清UA水平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脉狭窄各组血清UA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且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清UA增高明显(P<0.01);各组间血清UA比较,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UA增高明显(P<0.01);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172,P<0.05);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168,P<0.05);UA升高组伴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UA正常组(P<0.05). 结论血清UA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对其早期干预有可能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旭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形势的需要,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流行病学教学中,引入了新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通过半结构访谈方法深入了解授课教师和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反馈,并分析了该方法实施时的注意事项.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流行病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疾病控制实践相联系.
作者:关鹏;尹智华;李雪莲;宋维军;蔡原;周宝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前瞻性队列研究肝癌高发区HBsAg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HBV)e系统及HBV DNA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PLC)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2004年对广西隆安县2 544例30~55岁HBsAg携带者,进行四年的随访,监测PLC的发生.采集系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eAg、HBeAb,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血清HBV DNA.选其中发生肝癌的68例患者与68例非肝癌HBsAg携带者作对照,组成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分析两组间各HBV标志物的阳性率. 结果血清HBeAg阳性率在PLC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76%、13.23%.HBeAb阳性率在PLC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41%、86.77%.两阳性率在PLC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均<1,P>0.05);血清HBV DNA阳性率在PLC组(76.47%)明显高于对照组(51.47%)(OR=3.06,P=0.02). 结论血清HBV DNA阳性与肝癌的发生密切关联,可作为HBsAg携带者肝癌发生的风险指标.
作者:陈钦艳;董柏;杨进业;黄坚;方孔雄;王学燕;方钟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主动脉夹层发病率虽然不高,但逐年呈上升的趋势,死亡率高.其发病机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商度重视,其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趣压、冠心病,其次为先天性与遗传性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和损伤.现对其相关危险因素做一综述,提醒临床工作者警惕此病,合理用药,积极防治.
作者:朱爱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为建立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PCR检测方法. 方法选择gyrB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对副溶血弧菌和10株非副溶血弧菌进行PCR扩增,并且用此方法对30份临床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扩增片断表现出极好的剐溶血弧菌特异性,低检出限为190 cfu/ml.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PCR检测方法为一种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
作者:高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肠道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8年的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和相关分析. 结果 2005-2008年,深圳市龙岗区共报告甲乙类肠道传染病7种2 76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3.49/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7.09%;5岁以下儿童高发,占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37.20%;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r=0.45,P=0.01)和痢疾发病率(r=0.44,P=0.01)与蝇密度相关密切,但与蟑螂密度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深圳市龙岗区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还处于较高水平,应霞点加强儿童尤其是1岁以下婴幼儿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刘凤仁;刘渠;张起文;陈嘉慧;王文玲;叶伟雄;曹桂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营养门诊饮食指导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治疗的作用. 方法 85例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患者在营养门诊接受个体化饮食指导,观察饮食治疗后血糖指标和妊娠结局. 结果饮食治疗一周后,餐后2 h血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85,P<0.01);至分娩前,单纯饮食治疗73例(86%)、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12例(14%),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71、10.314,P<0.01),无酮症、妊娠期高血压征、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巨大儿发生. 结论营养门诊的个体化饮食指导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治疗有一定作用.
作者:葛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株洲市狂犬病流行特征及发病影响因素,为狂犬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狂犬病发病资料,描述狂犬病例分布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狂犬病发病影响因素,资料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株洲市农村地区是狂犬病主要发病地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伤口性质(单处伤、多处伤)、伤口深浅、伤口部位和伤后狂犬疫苗注射情况是狂犬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结论犬伤后及时、全程、规范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途径.
作者:庞力娟;李晓明;谭初明;盛剑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此起群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处理分析,推断其暴发的可能因素,为今后的学校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工作提供依据,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并推断. 结果是一起发生在校内的由福氏志贺痢疾杆菌所敛的细菌性痢疾疫情;经水传播可能性极大,不排除日常生活接触和经食物传播的可能. 结论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堂卫生、传染病防治监管,向学生宣传防病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应继续作为开展学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的日常工作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作者:刘建明;丁志军;李云甫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单组分固体二氧化氯消毒剂的稳定性(含配制的水溶液)、安全性,并提供一种简便的制备方法. 方法按比例称量各组分,将各组分(活性成分除外)分别烘干,再将烘干后的各组分(激活剂除外)与活性剂成分密封搅匀,后加入激活剂密封搅匀. 结果本消毒剂二氧化氯含量≥80%,活性成分转化率>88%,稳定性与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保质期可达2年;配制的消毒剂水溶液十分稳定,与同类消毒剂比较,二氧化氯浓度递减速度下降一倍. 结论本消毒剂二氧化氯含量高、安全、稳定、使用方便.
作者:张英姿;张应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无痛肠镜术的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6月-2008年5月间104例行肠镜检查的患者,比较52例普通肠镜检查术和52例无痛肠镜检查术患者,检查过程中严密病情观察,麻醉监护以及抢救准备.结果 普通肠镜术34例顺利完成,有18例未完成检查,无痛肠镜术51例顺利完成,有1例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0%未完成. 结论无痛肠镜术能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消除疼痛,完成率明显高于普通肠镜检查术.提高了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检查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麻醉监测,无痛肠镜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甘存良;唐青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某电力机车厂职业性健康现状,为制定职业病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该厂职业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该厂主要的职业性损伤为职业性噪声聋,对噪声聋与工龄的延长作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rs=0.786,P=0.036,表明在α=0.05的水平上二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龄和年龄是职业性噪声聋的危险因素. 结论应重点加强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工作.
作者:黄耀宇;陈九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对株洲市1998-2007年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方法应用Topsis法,采用5项指标对全市1998-2007年AFP监测质量进行纵向分析,对2003-2007年各县(市)、区级的AFP监测质量进行横向评价. 结果株洲市AFP监测质量整体上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各县、区AFP监测工作不平衡.全市以2007年监测质量好,2006年次之,1998年差;2003-2007年间9个县(市)、区AFP监测质量以茶陵县好,攸县次之,炎陵县差. 结论应用Topsis法评价AFP监测质量,其方法简单,结果客观、全面,与实际情况相符,是一种较科学的量化综合评价方法.
作者:任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监测情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以防止其扩散. 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对河北省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与血清定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从407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24株,分离率为5.90%,从24例AFP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株脊灰疫苗株病毒.对分离到的39株单血清型PV进行了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均未发现VDPV和脊灰野病毒. 结论 2008年河北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实验室监测系统敏感有效,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陈玫;郭玉;张俊棉;张振国;赵娜;崔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7年登革热监测、疫情处理的血清样本,用ELISA法检测IgM和lgG抗体,C6/36细胞分离病毒,荧光RT-PCR法检测核酸片分型;对登革热监测、疫情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7年报告登革热205例;抗体检测、荧光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均证实疫情由登革病毒引起,血清型为登革病毒Ⅰ型;IgM阳性率发病第1~3 d为0,第4~7 d为11.8%~76.9%;不同性别患者IgM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岁组患者IgM阳性率高于20~79岁组(P<0.005);暴发疫点健康人群lgM阳性率为15.0%. 结论多种检测方法综合诊断有利于登革热疫情的控制;荧光RT-PCR法对暴发疫情的早期、快速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清学法对早期诊断帮助有限;监测系统发现病例敏感性不高,有待改进.
作者:陈嘉琳;叶国强;梁光;柯广强;王洁;凌木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农村地区8省42个项目县儿童患腹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运用多水平模型对该地区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调查地区2岁以下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为19.3%.腹泻两周治疗率为84.7%,治疗地点以村个体医生(31.6%)和乡卫生院(24.8%)为主.多元分析发现母亲接受产前检查,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配备高压消毒锅和口服补液盐可以促进儿童患腹泻两周治疗率的提高.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将残差分解到各个层次上,使结果更加精确.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相比较,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比较保守. 结论母亲提高妇幼保健意识,乡村卫生服务系统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可以促进母亲及儿童对医疗服务的利用.
作者:沈洁;安琳;丁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