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株洲地区2004-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

杨春柳;刘波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 死亡原因, 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5年来株洲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探讨干预措施. 方法对株洲地区2004-2008年共2 519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株洲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由2004年14.19‰下降到2008年的9.73‰,下降明显.死因前五位:新生儿窒息、肺炎(包括新生儿吸人性肺炎)、意外死亡(包括溺水)、先天畸形(包括先心病)、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山第一顺位降为第五位.但新生儿死亡仍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0%以上.结论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应加大孕期保健及医学干预措施力度,减少早产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降低儿童死亡率.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市部分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与其他疾病的相关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职业的7 573人的体检结果,探讨北京市城市部分成人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方法分析7573例体检人员资料,包括病史,血压、血糖、血脂的检测结果,脂肪肝依据B超诊断.通过性别、年龄分层后比较脂肪肝的患病率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结果脂肪肝的总患病率为31.06%,在20~60岁年龄段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脂肪肝组合并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及糖尿病、血脂异常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TG的升高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高于女性. 结论北京市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高,且与性别、年龄、血脂升高的类型有关,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较高的并存率.

    作者:王晓;朱玉群;栾伟华;张林;徐有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甲醛对小鼠胚胎肢芽和中脑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甲醛对小鼠胚胎肢芽和中脑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 方法分离12 d龄小鼠胚胎肢芽和中脑细胞,与不同浓度的甲醛共培养,观察肢芽和中脑细胞的分化与增殖. 结果随着甲醛染毒浓度的增加,胚胎肢芽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的集落数逐渐减少,中脑细胞形成神经集落数减少、体积小,集落细胞间突起数量减少(P<0.01),肢芽细胞和中脑细胞增殖率下降(P<0.01),均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甲醛对肢芽细胞的半数分化抑制浓度(dID50)和半数增殖抑制浓度(pID50)分别为14.63μmol/L和27.67μmol/L,对中脑细胞的dID50和pID50分别为16.46 μmol/L和26.92μmol/L. 结论甲醛对胚胎中脑及肢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有抑制作用,可能对胚胎骨和脑具有发育毒性.

    作者:旷亦乐;杨双波;吴成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广西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西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状况. 方法按照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结果 6年共检测化妆晶1 851份,检出超标样品46份,超标率为2.49%,带菌样品89份,带菌率为4.81%.其中企业委托送检的1 517份样品中超标样品为14份,超标率为0.92%,带菌样品61份,带菌率为4.02%.监督抽检样品334份,超标样品32份,超标率为9.58%,带菌样品28份,带菌率为8.38%. 结论各年度超标率和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监督抽检样品的超标率和带菌率高于委托送检样品的超标率和带菌率,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作者:蒋震羚;王红;吕素玲;李秀桂;车光;黄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邵阳市2008年0~4岁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目的 掌握邵阳市0~4岁儿童死亡主要原因,为决策部门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提供可靠科学依据. 方法将2008年所监测的全市0~4岁儿童死亡原因进行统汁分析. 结果0~4岁儿童死亡率为12.14‰,死亡原因前五位依次为意外死亡、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早产低体重、肺炎. 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服务与儿童系统管理,加强基层培训,提高产科及儿科医生技术水平,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宣传,发展社会经济,不断完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是降低0~4岁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王跃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延边、吉林地区莱姆病分布调查

    目的 了解该地区莱姆病传播媒介蜱地理分布及其病原菌携带情况与人群、动物莱姆病感染率. 方法应用BSK、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DFA)进行病原体培养、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进行人群、动物lgG抗体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对分离到的伯氏疏螺旋体菌株进行鉴定.应用rrf(23s)间隔区扩增的限制型内切酶,对培养出的流行菌株进行致病性基因分型. 结果媒介蜱带菌率为39.22%(551/1405)、人群平均感染率为6.99%(70/1 002)、四种动物感染率为27.15%(177/652).基因分型至少存在2种基因型B.garinii和B.afzelii. 结论延边、吉林地区存在莱姆病疫原地,人群、动物感染率较高.

    作者:王春生;万康林;杨修军;张国芳;刘福才;施德文;董成;王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300名娱乐场所女性性行为特征与性病患病率调查

    目的 了解娱乐场所女性性行为特征与性病流行病学规律. 方法对湖南株洲某县城关地区承认有商业性性行为的所有女性性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 结果共调查、体检300名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主要来自宾馆、洗浴休闲中心、美容美发室、出租屋等处.平均年龄为(22±4.5)岁,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3.7%.首次性交平均年龄为17.5岁,从事商业性性服务工作平均年龄为20.2岁. 结论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文化程度底,服务场所的卫生条件差,性服务频率高,安全套使用率低,性病患病率高.应加强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娱乐场所大力推行安全套的使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和阻止性病艾滋病通过性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作者:易巧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山市高中学生血生化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中山市高中学生的血生化水平. 方法整群随机抽取中山市四所学校的学生进行血生化水平检测、分析. 结果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P<0.01),TC和LDL-C的异常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1),LDL-C水平城区显著高于镇区(P<0.01);女生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男生(P<0.01);男生的贫血率显著低于女生(P<0.05),镇区学生的贫血率显著低于城区学生(P<0.05);血红蛋白(Hb)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LDL-C和TC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因素HDL-C呈止相关关系(P<0.05). 结论加强对女生和城区学生营养知识宣传教育,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降低贫血的发生以及成年后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性.

    作者:梁建平;郭艳;何伦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企业职业卫生主任培训模式探讨

    建立一种企业职业卫生主任的培训模式,提高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有效性和延续性.通过职业卫生专家培训企业管理者,并进行考核,然后由培训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危害告知和培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促使企业和劳动者主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从而降低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袁青;谭庆平;朱志良;孙世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汉族人群ARCA1基因R219K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目的 探讨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分析其与血脂及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的分析方法,检测中国汉族人群中无血缘关系的132名冠心病患者和157名对照者ABCA1基因R219K位点的多态性,并通过直接测序验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l(apoAI)、载脂蛋白B(apoB)及血糖的水平.分析不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特点以及与血脂、CHD的相关性. 结果 ABCA1基斟R219K多态性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湖南地区汉族人群中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位点存在RR、RK、KK三种基因型,发生频率分别为RR(35.3%)、RK(43.6%)、KK(21.1%);冠心病组KK基因型频率(17.4%)低于对照组(24.2%),KK基因型的HDL-C水平明显高于RR型(P<0.05);R219K各基因型中KK基因型的冠脉病变程度低于RR、RK基因型(P<0.05). 结论汉族人群中存在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ABCA1基因R219K变异KK型产生有益的临床血脂谱,可能是冠心病患者的低危遗传标记;R219K各基因型中KK基因型的冠脉病变程度低于RR、RK基因型.

    作者:史文元;赵战芝;肖东梅;唐朝克;徐桂珍;杨永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妊娠饮食习惯与婴儿湿疹的关系研究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孕期饮食习惯与出生婴儿湿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孕妇饮食的护理干预来影响婴儿湿疹的发生. 方法筛选我院两年来孕检的118名孕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饮食护理干预,通过对脐血和婴儿血清中总IgE抗体(tIgE)含量的检测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变化情况比较,观察其与婴儿湿疹的发生关系;并对发生婴儿湿疹患儿,检测鸡蛋、牛奶和海鲜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 结果脐血清中tIgE和ECP增高与婴儿血清中变化呈正相关(rsIgE=0.67,P<0.01;rECP=0.56,P<0.05);检测过敏原sIgE含量与婴儿湿疹临床诊断之间符合率较高;观察组脐带血清、婴儿血清中tlgE含量和ECP增高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且婴儿湿疹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婴儿湿疹中鸡蛋血清sIgE阳性率高(70.8%),其次为牛奶sIgE(46.3%);同时比较118名婴儿纯母乳、混合和人工喂养三种不同喂养方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孕妇孕期过多食用大分子食物可能是导致婴儿湿疹的主要原因之一;婴儿湿疹与鸡蛋、牛奶和海鲜过敏原密切相关,尤其是鸡蛋;而婴儿喂养方式不同与婴儿湿疹发生无明显关系.

    作者:赵香枝;李宏伟;谭娴玲;樊瑞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某军队老干所103例老年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同一群体的老年人死因构成、死因顺位以及生前B超、心电图改变. 方法收集某军队干部休养所(干休所)463人中在1992-2009年5月间已经死亡的103例患者的死亡病因与生前的B超、心电图等资料与某市立医院老干科2005-2009年58例死亡病例资料对照比较,进行同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103例死亡病因前四位依次是恶性肿瘤(36.89%)、心血管病(26.21%)、脑血管病(21.36%)、除肺癌外其它呼吸系统病(以下简称其它肺病占8.74%).对照组病例前四位死因顺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其它肺病和脑血管病.如果将本组按时段前(1992-1999年)、后(2000-2009年)分为A、B两组统计,发现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03例生前心电图异常占80.58%;腹部B超异常发现人数多的足肝(62.14%),其次是前列腺、胆囊、肾脏、脾脏,分别占48.96%、45.63%、34.95%和19.42%.按时段统计结果显示肝、脾及前列腺在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然是本组军队老干部的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共占本组死亡病例的93.20%,恶性肿瘤中肺癌发病死亡率居首位(占39.47%),消化系统肿瘤居第二位,其它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地方老干部低.

    作者:王璐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送检的下呼吸道标本,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用K-B法做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482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克雷伯菌属148株(30.71%),大肠埃希菌130株(26.97%),鲍曼不动杆菌75株(15.56%),铜绿假单胞菌50株(10.37%),其他革兰阴性杆菌79株(16.39%). 结论我院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以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1.48%和60.00%.

    作者:陈敬群;易新亮;刘利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的研究

    目的 观察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 方法治疗组对患者进行ALA-PDT治疗;对照组采用冷冻治疗. 结果 ALA-PDT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5.2%,复发率为4.8%.而对照组治愈率为76.2%,复发率为23.8%.ALA-PDT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LA-PDT治疗后无感染、溃疡、疤痕和尿道狭窄等剐作用. 结论 ALA-PDT是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高效、复发牢低、无明显副作用的一种新疗法.

    作者:应作霖;吴瑞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广西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主动监测及其危险性分析

    目的 了解广西境内零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污染状况及危险性,为水产品食用消费安全及预警预报系统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副溶血性弧菌榆验>(GB/T4789.7-2003)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监测方案. 结果水产品中VP阳性率为36.09%,其中海产品中VP阳性率为48.42%,明显高于淡水产品中VP阳性率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产品中以牡蛎VP阳性率高,达78.26%,显著高于鱼类、虾类、螺类和蟹类中VP阳性率(P<0.05);非即食淡水伍和即食生食鱼片中VP阳性率34.61%和12.50%;水产品中VP阳性率存在地区差异(P<0.05);74株VP存在9种O抗原(O1、O2、O3、O4、O5、O6、O8、O10、O11)结构,感染性VP株主要是O1和O3血清型. 结论水产品中VP污染较高,特别是海产品中VP污染始终保持在较高风险,其中牡蛎尤其突出.淡水产品vP污染有趋高态势,特别是即食生食鱼片存在更高的食用风险,必须加强预防和摔制措施.

    作者:李秀桂;黄彦;唐振柱;黄兆勇;车光;吕素玲;王红;蒋震羚;方志峰;贺漓漓;张海英;何德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东安县某竹板厂职工皮肤病调查

    目的 了解某竹板厂职工作业环境和皮肤病患病情况. 方法对各车间作业工人进行一般情况、环境条件、个人防护和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 结果全厂作业工人共95人,在作业环境接触酚醛树脂、甲醛蒸气等有毒化学气体工人57人,工人平均年龄35岁,平均接触毒物工龄8个月,引起各种皮肤病发生率56.84%(54/95). 结论作业工人在作业环境中因接触有毒物质而出现急慢性皮肤病和呼吸道刺激症,如果不采取有效个人防护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可导致作业工人职业性皮肤病或中毒.

    作者:易尚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穴位外敷消炎止痛膏加冰片在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穴位外敷消炎止痛膏加冰片在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中的作用. 方法将81例放射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思密达合剂,试验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外敷消炎止痛膏加冰片.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食管放射性反应、放疗完成情况、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及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穴位外敷消炎止痛膏加冰片粉对于食管放射性反应,78.05%维持在0、1级反应;放疗完成率、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稳定提高率为95.12%. 结论穴位外敷消炎止痛膏加冰片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谨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营养门诊饮食指导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营养门诊饮食指导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治疗的作用. 方法 85例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患者在营养门诊接受个体化饮食指导,观察饮食治疗后血糖指标和妊娠结局. 结果饮食治疗一周后,餐后2 h血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85,P<0.01);至分娩前,单纯饮食治疗73例(86%)、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12例(14%),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71、10.314,P<0.01),无酮症、妊娠期高血压征、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巨大儿发生. 结论营养门诊的个体化饮食指导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治疗有一定作用.

    作者:葛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河北省2008年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监测情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以防止其扩散. 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对河北省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与血清定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从407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24株,分离率为5.90%,从24例AFP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株脊灰疫苗株病毒.对分离到的39株单血清型PV进行了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均未发现VDPV和脊灰野病毒. 结论 2008年河北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实验室监测系统敏感有效,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陈玫;郭玉;张俊棉;张振国;赵娜;崔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磁共振片(MRI)确定射频热凝的靶点,设计穿刺途径,计算出靶点在X线正、侧位片的位置,在C型臂引导下穿刺到靶点,通过椎间盘造影确定电极已进入靶点,再行阻抗测试、电生理测试及温度测试后,给予86℃~94℃温度,对靶点进行热凝消融.选定温度治疗4个周期,每个周期100 s.随诊1月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本组205例患者,经过该技术治疗后,其中127例治疗效果达优级,44例治疗效果良好,29例效果较差,5例无效,优良率83.4%.无特殊并发症发生. 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的、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锡榜;夏红;赵新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并探泔其治疗机制. 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K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粘膜的病理改变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变化. 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粘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TNF-α和MCP-1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强. 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蒲对DSS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对TNF-α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可能足其发挥协调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刘凌云;左和宁;杨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