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丰;陈浩祥;孙品晶;陆国飞;凌锋;吴方
目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描述三江源地区布鲁氏菌病(布病)的空间分布,研究其空间流行特征。方法建立三江源布病现况调查数据库,采用QHEndem ic?GIS和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制图,以感染率、患病率叠加分析流行特征。结果三江源地区布病现况调查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考核期相叠加,囊谦(2.00%/1.03%)、久治(0.81%/0.63%)、达日(0.58%/0.33%)县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考核期。考核前后相叠加,疫情均有上升之势。结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直观、准确地反映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布病疫情现状,区域内各县布病疫情呈散发,并向周边县(区)扩散,总体分析显示该地区布病疫情呈回升趋势。
作者:徐立青;魏荣杰;崔步云;马丽;杨旭欣;秦豫民;赵志军;金星;赵延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我国丰富的气候条件、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孕育了多样性的病原、宿主动物和病媒生物,导致病媒传播疾病广泛分布和频繁发生,对我国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是病媒传播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根本措施。20世纪之前,鉴于人类对病媒生物认识不足,致使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相对迟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得到重视和加强,但也走过一些弯路[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加强了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工作。2014年,结合世界卫生日宣传活动[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爱国卫生月主题确定为“远离病媒侵害,你我同享健康”,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政府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受全球化、气候变化[3]、城市化[4]、杀虫剂抗性及生态环境变化等自然、社会及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病媒传播疾病呈现出一些新的流行态势[2],增加了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现状、存在的挑战及对策,以期引起公众的关注。
作者:刘起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掌握大沙鼠的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为提高疫情监测水平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弓形夹法昼夜捕鼠,单只装袋,送实验室梳检体外寄生物进行鉴定;路线洞群法调查大沙鼠种群分布,观察活动规律及综合分析。结果在新疆北部边境11个口岸中5个有大沙鼠分布,从新疆西端,东经80°37′,北纬43°40′的都拉塔口岸到东经82°48′,北纬46°41′的克图口岸,特别是阿拉山口及两翼区密度高,在新疆东部东经93°20′31″,北纬44°14′32″的老爷庙口岸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沙鼠分布区。发现大沙鼠不仅与野栖鼠类混居,也与家栖鼠类、媒介交换转移。在大沙鼠分布口岸平均捕获率为3.2%,染蚤率为89.6%,蚤指数为14.0,在中哈边境地区大沙鼠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臀突客蚤,而在东部中蒙口岸为簇鬃客蚤。同时调查了大沙鼠年度季节性、日间活动规律,洞群、筑巢、栖息、觅食特征等。结论大沙鼠是中哈、中蒙口岸周边地区的优势种,根据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为指导、提高疫情监测水平提供了基础资料。
作者:尹小平;田延河;骄娃;阿布都·扎伊尔;陈胤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继续调查湖北省蚊媒和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状况。方法2010年夏季在湖北省恩施州、神农架林区、江陵县和随州市采集蚊虫标本,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阳性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新分离病毒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采集到3属4种12845只蚊虫标本,共分离到38株阳性分离物,经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32株阳性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5株阳性分离物为盖塔病毒,1株为JEV和盖塔病毒感染混合株。JEV E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新分离JEV均为基因Ⅰ型JEV。盖塔病毒NS2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新分离病毒与中国河北省和韩国毒株同源性高,与俄罗斯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首次在湖北省分离到盖塔病毒,并再次在湖北省分离到基因Ⅰ型JEV。
作者:高晓艳;付士红;邹文菁;彭延;刘红;曹玉玺;江永忠;梁国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和分析同一区域不同季节及不同昼夜监测时段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方法选取中心城区蚊虫较容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上海市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区域),按照地理分布设置5个监测点,每天分为3个连续时段,连续224 d采用CO2诱捕法进行成蚊监测。结果上海市城区中心地带不同蚊种的月份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923,P<0.01),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13.35只/(d·台)〕;季节分布,淡色库蚊高峰期分布于5-6月〔19.93和28.19只/(d·台)〕,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高峰期在7月〔10.77和8.79只/(d·台)〕;昼夜节律方面,成蚊密度在3个时段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夜晚和清晨时段(20:00至次日08:00)、傍晚时段(16:30-20:00)和白天时段(08:00-16:30);白天时段白纹伊蚊为优势种(构成比为65.70%),其他2个时段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78.14%和66.05%)。结论不同季节及不同昼夜时段成蚊密度和种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主要由不同成蚊的生态习性决定,研究中还发现较多与文献记载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认为可能与上海市的城市环境及城市光污染有关,该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高强;曹晖;周毅彬;冷培恩;熊成龙;姜庆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调查韶关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按照WHO生物测试法,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并与敏感品系进行比较得出抗性指数。结果韶关市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残杀威的LC50分别为0.0036、0.0060、0.2606和2.1266 mg/L,抗性指数分别为3.60、2.73、1.53和1.24倍。结论韶关市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已产生低度抗性,在实际防治中应注意轮换、合理用药。
作者:邓惠;刘旭振;蓝志忠;胡应辉;邹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从四川省成都地区采集三带喙库蚊样品,快速检测蚊虫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并确定JEV基因型别。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蚊体内的JEV。利用一步法RT?PCR试剂盒扩增阳性样品PrM区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测序后应用Clustal X1.83和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基因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2012年采集三带喙库蚊雌蚊10656只,分为219份,检测出7份JEV阳性核酸样品,阳性率为3.2%。扩增PrM区域特异性核苷酸序列674 bp,经鉴定均为基因Ⅰ型。与国内外部分GⅠ型的相关序列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1.5%~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4.9%~100%,其中与四川省SC09-X08株同源性高。结论实时荧光RT?PCR法能快速检测三带喙库蚊中的JEV,成都地区存在基因Ⅰ型JEV流行。
作者:田汶佳;邓良利;李鹏;张伟;刘竹;马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2012年秦皇岛口岸的首例登革热输入性病例进行分子溯源,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感染来源。方法应用ELISA方法和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患者进行初筛,利用RT?PCR法扩增病毒的NS1基因并测序,根据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遗传距离计算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从患者2份血清(QHD-01-BS1和QHD-01-BS2)中检测到IgM抗体阳性,从QHD-01-BS1及尿液(QHD-01-US)中检测到登革热2型病毒的NS1基因。同源性分析发现QHD-01-BS1(US)与COM基因型中的印度株GWL39 INDI-01和GWL18 INDI-01同源性高,为97.3%;QHD-01-BS1(US)的遗传距离与COM基因型遗传距离小,为0.04;进化分析显示QHD-01-BS1(US)与GWL39 INDI-01和GWL18 INDI-01亲缘关系近。结论分子溯源证实患者感染的登革热病毒与来源于印度的登革热2型病毒亲缘关系近,指示其传染源极有可能在印度。
作者:杨鹏飞;燕清丽;张丽萍;聂维忠;甄维;马雪征;白红岩;刘纯成;时玉军;陈跃;孙肖红;胡孔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疟疾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传统镜检法、OptiMAL法及巢式PCR法,对辽宁省2011-2013年的102份疟疾疑似病例血样进行检测。结果镜检法、OptiMAL法和PCR法阳性率分别为54.90%、63.73%和70.59%,三者两两比较,只有镜检法和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8,P=0.030)。3种方法中,PCR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结论镜检法结合OptiMAL法和PCR法会提高疟疾病例的诊断水平。
作者:雷露;刘学升;毛玲玲;王博;滕聪;姚文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现状,对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促进南京市病媒控制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病媒生物控制的人员、设备、技术能力和开展工作等现状,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人员中工作年限>10年的占总人数的49.1%,高学历人员和高职称人员偏少,人才问题突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有独立病媒生物监控工作部门占总数的33.33%,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占总数的58.33%,病媒生物控制体系有待完善。结论应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控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病媒控制机构建设。
作者:孙燕群;熊丽林;郑一平;王冲;吴起新;何隆华;张守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浙江省一犬伤多人事件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处置情况,为进一步做好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2011-2013年一犬伤多人事件的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1-2013年浙江省共发生55起一犬伤多人事件,主要分布在浙中西部地区,肇事犬的狂犬病病毒阳性率为85.00%。共有352名暴露者,以农民为主,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的接种率分别为95.73%和80.63%。有2名暴露者因未接受暴露后的规范化处置而死亡,患病率为0.57%。结论一犬伤多人事件危害大,要加强监测及健康教育,做好暴露后的规范化处置。
作者:任江萍;王玮;王欣莹;刘社兰;吕华坤;龚震宇;柴程良;林君芬;张严峻;孙继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济南市丘陵地区蜱的种类、宿主、分布及其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宿主体表捡拾法采集寄生蜱、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并进行分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结果在宿主动物和环境中分别捕获蜱614和108只,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其中,羊体表捕获蜱596只,占调查宿主动物的97.1%。所有宿主动物中,羊携带蜱比例高(53.3%),带蜱指数高(6.7只/只或头)。在3组蜱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1组蜱样本中检测到立克次体阳性,4份样本均来自羊群。结论济南市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放养羊群是当地蜱主要宿主动物;部分蜱可能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和立克次体。
作者:辛正;王东;杨国樑;王永明;彭文广;李羡亭;齐梅;王蕾;李殿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辽宁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订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种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村内和村外2种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2009-2013年辽宁全省共布放鼠夹506806夹次,有效夹485792夹次,捕获鼠类7548只,平均鼠密度为1.55%,农村(2.25%)远高于城市(0.93%),自然村(2.25%)>特殊行业(1.09%)>居民区(0.78%);总体鼠密度、各年间鼠密度和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在4-5月和9-10月出现2个密度高峰;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结论2009-2013年鼠密度呈小幅升高趋势,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农村鼠密度应重点防控。鼠类防控应根据其季节消长特点,在2个密度高峰期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目的。
作者:张家勇;白玉银;张稷博;丁俊;李志;关玉辉;王纯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掌握浙江省海宁市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2009-2012年海宁市蚊类平均密度为2.31只/(灯·h),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23%;蝇密度指数为5.21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40%和27.46%;蜚蠊密度为0.53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0.35%;鼠类捕获率为0.69%,优势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4.27%和35.88%。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蚊类于8月达到高峰,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3-10月蜚蠊密度较高,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海宁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丁丰;陈浩祥;孙品晶;陆国飞;凌锋;吴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为了解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不同家畜、家禽中的分布规律,对不同地区家畜、家禽进行带菌状况调查。方法采集中国不同地区家畜、家禽咽拭子,肛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毒力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猪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高为12.91%,其次为犬,携带率为9.80%,两者分离的致病性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73.50%和59.44%。而其他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较低,鸡、牛和羊分别为4.50%、2.78%和0.89%,且主要以非致病性菌株为主,分别占100%、94.44%和93.33%。结论首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家畜、家禽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调查。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率存在较大物种差异和地域性分布特征,猪、犬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而牛、羊、鸡、鸭等主要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属于偶然宿主。
作者:李旭;梁俊容;肖玉春;邱海燕;段然;景怀琦;王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感染来源,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例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史,并对其居家周围的宿主动物(鼠、羊、犬)和蜱进行监测,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肝、脾标本和蜱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特异核酸,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血清和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SFTSV抗体。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病例乙可以确诊为SFTS新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无蜱接触史,很可能是在护理期间接触病例甲的分泌物被感染;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村存在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而且该村家畜和野生动物(鼠)携带蜱,提示该村可能存在SFTSV的疫源地。结论 SFTS可以经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体防护。
作者:黄文忠;余向华;吴红照;张磊;缪梓萍;吕华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调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分析黑热病传播媒介与保存宿主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黑热病流行严重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调查传播媒介活动期的优势动物种类;采集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用未吸血的雌性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的优势动物和限制活动的优势动物进行吸血实验。结果当地优势野生动物主要有科氏三趾矮跳鼠、毛脚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塔里木兔和大耳猬。在自由活动的5种受试吸血动物中,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其他3种动物吸血率为0。但限制活动的毛脚三趾跳鼠和子午沙鼠均能被白蛉吸血,吸血率分别为24.6%和2.4%;白蛉主要从动物的无毛部位吸血。结论影响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动物吸血的主要因素是动物无毛部位暴露面积的大小和动物肢体驱赶活动。当动物的肢体驱赶活动被限制时,白蛉的吸血率升高。吸血实验可查明供血动物的种类、吸血部位、吸血时间和影响吸血原因的调查。通过塔里木兔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栖息地分析以及吸血实验,认为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主要供血动物和保存宿主。
作者:廖力夫;乌守巴特;章建民;燕顺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掌握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小兽类动物种群格局与区系分布,为林业部门和旅游业预防鼠害及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小兽类动物研究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方法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贺兰山东麓滚钟口和苏峪口两个区域的4个有林垂直带,采集小兽类标本,结合以前文献进行综合整理,建立小兽类动物种群分布信息数据库,运用Excel 2003软件和动物群落相似度进行分析。结果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小兽类动物43种,隶属6目10科33属。分析表明,啮齿目仓鼠科、鼠科和跳鼠科共计26种,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小兽类动物的基本类群,北社鼠为优势种。在贺兰山的43种小兽类动物中,属古北界的30种,广布的12种,东洋界1种。结论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部分地区小兽类动物的种群格局与区系分布,也为该地区进一步研究鼠传疾病提供了依据。
作者:吴建华;郑艳娟;雷静;白学礼;张涛;张家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南阳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要求,对市辖13个县(市、区)分别抽取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1家,专科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1家以及所辖村卫生所2家共5个单位,查阅2013年度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化验室和放射科登记簿中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随机抽查≥30例、专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分别抽查≥12例(病例不足者,全部抽取),村卫生所登记诊断的所有法定传染病,核查传染病漏报情况。结果共调查各级医疗机构66家,其中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13家、乡镇卫生院13家、村卫生所26家、专科医院14家。查出应报法定传染病病例755例,实报739例,漏报16例,漏报率为2.12%;其中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1.51%(8/531)和3.57%(8/22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9,P=0.128);县、乡、村和专科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1.76%(7/397)、1.92%(3/156)、5.56%(1/18)和2.72%(5/18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614,P=0.656)。结论南阳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存在漏报现象。
作者:李士正;彭阳;卢千超;王世赋;张小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虫媒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多数省份均有流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我国乙脑流行的高发地区,全区各市均有病例发生。该文查阅了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从流行趋势、流行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疫苗、病原学等几个方面对广西乙脑的流行现状进行了阐述,回顾了广西乙脑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研究前景。
作者:于德宪;刘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