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国;李艳玲;王跃平
目的加强消毒供应室的管理,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消毒供应室实行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对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监测.结果未发现因消毒供应室物品不合格而引起的医院感染.结论加强专业人员责任心,提高人员专业素质,严格质量监测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作者:李冬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了解张家界6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制定的中、重度营养不良调查表进行询问,身高、体重的评价采用WHO推荐0~6岁儿童正常身高、体重标准值为参考值进行评价,中、重度营养不良率采用x2检验.结果中、重度营养不良与年龄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均<0.01);3~6岁组中度营养不良率高,6个月至1岁中度营养不良低.重度营养不良率小于6个月高,3~6岁组重度营养不良率低.中、重度营养不良与出生体重的关系更为密切,出生体重<2.5 kg有42人,中度营养不良16人,率为38.1%,重度营养不良8人,率为19.05%;出生体重>2.5 kg有1 179人,中度营养不良122人,率为10.39%,重度营养不良5人,率为0.43%,经x2检验,中度营养不良x2=31.26,P<0.01,重度营养不良x2=133.45,P<0.01,差异均非常显著.结论中、重度营养不良与城市和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高与低、出生体重的低与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美菊;陈劲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对中山市某强制戒毒所2 468名吸毒人员HIV感染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吸毒人员的不同吸毒方式感染艾滋病毒危险度的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表对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血用ELISA法进行HIV抗体检测,初筛试验阳性者采用WB法确认,并对吸毒人员HIV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 468名吸毒人员HIV抗体检测阳性85人,阳性率3.44%.吸毒行为中单纯口吸吸毒者占31.7%(783/2 468),有5名HIV抗体检测阳性,阳性率0.64%(5/783);静脉注射吸毒者占68.3%(1 685/2 468),有80名HIV抗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75%(80/1 685),经x2检验,两者有统计学意义(x2=27.144,P<0.001);1 685名静脉注射吸毒者有701名有共用注射针具史,共用针具史占41.6%,有67名HIV抗体阳性,阳性率9.56%,984名无共用针具静脉吸毒者,有13名HI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32%,经x2检验,两者有统计学意义(x2=61.411,P<0.001);而单纯口吸吸毒者与不共用针具静脉吸毒者HIV感染情况比较,经x2检验,两者无统计学意义(x2=2.015,P=0.156>0.05).结论静脉注射吸毒特别是共用针具静脉注射吸毒是HIV感染的主要因素,应在吸毒人群中持续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干预措施.
作者:罗小铭;高赛珍;吴宝燕;阮坛凤;李兆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西柳州市中小学生血铅水平和铅中毒流行率.方法随机整群抽样和分层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柳州市21 802例中小学生进行血铅测定.结果血铅平均值(12.273±4.332)μg/dl,铅中毒率62.00%,轻、中、重度铅中毒比例为57.497%、4.499%、0.005%;男性血铅水平较女性明显增高(P<0.01);随着年龄增加血铅水平增高(P<0.01);工业区学生血铅水平较市中心区及普通市区血铅水平高(P<0.01).结论柳州市儿童血铅水平(62.0%)远远高于我国城市铅中毒的流行率(51.6%),且以轻度铅中毒为主(占57.497%).
作者:冯献湘;黎明强;蒙进怀;余冬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被犬咬伤人群不同年龄组受伤类型和采取综合预防措施的及时率和正确率的现况调查,为探索与狂犬病相关危险因素和制定相应的狂犬病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动物咬伤门诊2004~2005年316例因犬类咬伤者进行现况调查,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受伤类型、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和狂犬疫苗免疫应答的差异.结果暴露后人群受伤类型的构成:受伤部位0~组头面颈部46%,10~组上肢部位45%,20~以上年龄组下肢部位58%~73%;伤口构成:Ⅰ度11%~19%,Ⅱ度44%~57%,Ⅲ度23%~42%;受伤后采取预防措施:采用标准清洗消毒方法28%(19%~32%);受伤后首次狂犬病纯化疫苗注射时间构成:<24 h注射疫苗者85%(84%~94%);Ⅲ度伤口使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占应使用者为57%(36%~96%).228例Vero细胞狂犬病纯化疫苗全程免疫血清抗体阳转率91.2%(82%~100%).结论犬咬伤后低幼年龄组与20~以上年龄组人群受伤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当前犬咬伤人群中存在综合预防措施不及时、不完整,5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免疫应答减弱等风险因素.
作者:彭元;朱玉英;周易溪子;刘浩;张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致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对泌尿道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深部真菌致泌尿道感染的68例患者,其平均年龄47岁,均有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均应用广谱抗生素月余,患者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深部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82.43%,二种以上深部真菌混合感染者占10.29%,及时抗真菌治疗效果尚好.结论在深部真菌致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中,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广谱抗生素是重要的诱因,应引起足够重视,应合理使用抗生素,警惕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防治.
作者:欧阳录明;杨志英;杨群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构建荧光实时定量PCR(FQ-PCR)标准品测定铜绿假单胞菌oprⅠ基因,以此测定铜绿假单胞菌菌量.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的oprⅠ基因为目的基因设计探针引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与pMD 18-T Vector连接并转化到大肠杆菌中.用氨卞青霉素筛选出白色菌落,提取含目的基因质粒,并用HindⅢ限制酶进行线性化处理,通过直接PCR、OD值测定及DNA片段测序鉴定其特异性.根据OD值确定浓度,制备FQ-PCR梯度浓度参考标准品,做出标准曲线,检测各样品菌菌量.结果铜绿假单胞菌oprⅠ基因的目的片段成功制备,获得稳定的重组质粒,保持了目的片段的特异性和序列完整性,并获得很好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4),成功检测了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培养株的菌量,而大肠杆菌及阴性对照无扩增.结论成功构建FQ-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oprⅠ基因的定量参考标准,荧光实时定量法可以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作者:钟礼立;张兵;贺蓉;林小娟;张爱民;蔡瑞云;段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对病原菌的分布和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美国DADE产病原菌分布MicroscanAutoscan-4型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并作药敏试验.结果2005年分离病原菌86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57株;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74.85%,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2.44%,肠球菌占2.7%;革兰阴性菌307株构成比例大的前3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革兰阴性菌的35.83%,26.05%和14%;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酶(ESBLs),产酶率分别为39.1%和43.6%.结论我院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细菌耐药率普遍较高,且多重耐药占很大的比例,应引起临床和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周萍;付元元;杨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同时测定液态食品和可溶性固态食品中的对羟基苯甲酸甲(丙)酯、阿斯巴甜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1%~104.3%,RSD<3%.结论该法操作简单、方便,令人满意.
作者:孙边成;张艳;吴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子宫小于妊娠12周的稽留流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将156例子宫小于妊娠12周的稽留流产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予以口服米非司酮50 mg,每12 h1次,共3次,后一次服完后30 min阴道上或直肠塞米索前列醇400~600μg,在用药后2~4 h之内行清宫术,对照组76例予以直接吸宫终止妊娠,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时间、人流综合征及刮宫次数等进行比较.结果米非司酮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及需行第二次刮宫术者均明显低于直接吸宫组.结论根据临床观察,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稽留流产更为适当,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作者:肖美满;薛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咽环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的感染及其T细胞内抗原1(TIA-1)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EBER1/2原位杂交及三步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6例咽环部鼻NK/T细胞淋巴瘤患者EB病毒感染及T细胞内抗原1表达情况,选用的抗体有TAI-1、CD56、CD20、CD45RO,并选择10例同时期发生在鼻咽部的鼻咽癌病例做为对照.结果(1)36例病例中,男女之比为3:1,平均年龄为44岁,以老年人为主.发病部位以鼻咽部多.(2)36例病例的瘤细胞以大细胞、高度恶性为主,几乎所有病例临床上都有大片凝固性坏死的特点.(3)在36例病例中,EBV检出率为63.89%(23/36),T细胞内抗原1阳性表达率为91.6%(33/36).10例鼻咽癌病例EBV检出率为80%(8/10).结论在咽环部鼻NK/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高水平的EB病毒隐性感染,肿瘤细胞表达TIA-1抗原可能与瘤细胞来源和其特殊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陈云华;刘东;蔡宇;谢云;唐丽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如何及时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并及时处理、提高疗效.方法对2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有瞳孔和意识改变的患者及时行CT检查,均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结果再次手术清除颅内血肿18例,保守治疗7例,治愈11例,轻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手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机理与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手术前后颅内压改变有关.对首次CT提示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或小出血灶、术后病情有变化者应考虑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宜动态复查CT,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作者:陈春林;何汉杰;黄志勇;陈力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的心理与生活状况以及社会需求.方法通过面对面交谈方式,完成预先设计好的调查表.结果感染者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社会歧视严重,生活贫困和就医困难等问题.结论感染者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作者:覃碧云;陈曦;阚志明;黄竹林;李建良;宋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Ⅰ期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状态及肺通气功能损害的类型、年龄、接尘时间、工种、心肺合并症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美能MINATOAs-500型肺功能测定仪对160例Ⅰ期煤工尘肺及60名非粉尘作业工人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对所测定的结果比较分析.结果Ⅰ期煤工尘肺通气功能减退者99例,占61.9%.各项通气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尤以大呼气中期流速(FEF)显著.结论160例Ⅰ期煤工尘肺通气功能障碍以混合型为主,并随着接尘工龄、年龄增加以及心肺合并症加重而肺通气功能随之下降,但与工种关系不密切.
作者:龙双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系统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对梅毒血清固定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38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及23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并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CD3+、CD8+、Th2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Th1、Tc、NK低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Ts细胞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在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病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包图雅;于娜沙;曾抗;李莉;方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老年人心脑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82例老年人心脑疾病患者和42例健康人血清抗Hp抗体IgG、IgA、IgM的含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心肌梗塞组与脑梗死组的抗Hp抗体IgG、IgA、IgM阳性率均分别达到80%、60%、20%以上,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抗Hp抗体IgG、IgA、IgM阳性率分别为44.6%、25.5%、12.8%,明显低于心肌梗塞组和脑梗死组.结论Hp感染可能与老年人心脑疾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熊正南;张光辉;刘久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深圳某社区性病的流行特征,为性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3年深圳观澜社区性病报告卡资料.结果深圳观澜社区2003年性病报告病例总数232例,其中男性发病数162例、女性发病数70例,男性发病数为女性的2.56倍;5种性病构成比中,淋病高,占44.83%,不同性别构成比不同,男性淋病高,占64.20%,女性梅毒高,占48.57%;5种性病的传染来源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69.83%,不同性病传染来源性别方面也存在不同.结论性病发病数占当年社区传染病总数的77.08%(232/301)、主要传播途径为非婚性接触、先天性梅毒形势不容乐观,提示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洁身自爱,尽可能多的使用安全套,大力加强对孕产妇的产前性传播疾病体检工作.
作者:王金明;周海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在2001级口腔医学专业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推动学生自主性,我们尝试改革了牙体牙髓病学的实验教学过程,运用PBL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尹晓敏;高义军;夏宇;米大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次或多次无偿献血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保留高质量的献血者,确保血液质量.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献血者血液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多次参加无偿献血171人高敏C反应蛋白与第一次献血者30人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且每组男女献血者之间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多次参加无偿献血后,hs-CRP不升高,无偿献血后不会被感染疾病,经过一次献血全面体检后,第二次以上献血血液交付合格率大大提高,血液质量安全可靠,为献血者保留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在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命华;毛福青;龙国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初步探明株洲市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成因及防治对策效果,为制定控制血吸虫病疫区扩散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自然环境是否适宜钉螺孳生;常规法查螺查病评估血吸虫病疫区的防治效果;调查血吸虫病疫区流动人群、家畜及物流等.结果在疫区农贸市场活鱼虾中查获活钉螺16个;经常有病人和病畜进入疫区,流动人群中血吸虫病阳性率为15.76%;在株洲市范围内各县(市)、区自然环境均适合钉螺生长;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由1998年的17.97%下降到2005年的1.89%(U=26.06,P<0.001).家畜感染率由13.45%下降到3.75%(U=20.26,P<0.05);活螺平均密度由1998年的2.19只/0.11m2下降到2005年的0.12只/0.11m2,钉螺阳性率下降了85.7%.结论株洲市血吸虫病经过几年来的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尚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仍有向周边扩散的可能,因株洲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和非流行区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相似.疫区成因,钉螺夹带输入可能性较大,传染源可能与进入本地的病人、病畜相关.
作者:黄劲;李理;颜进取;冀乃宏;李伟;熊新平;陈茂生;陈建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