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群;陆丹;陈志莲;吴军;杨秀鸿;李军;熊志军
预防医学档案是人类社会医疗群体在预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录像等各种形式的有保存价值的真实记录,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原始凭证,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卫生法规与卫生标准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
作者:甘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对渭南市出生缺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出生缺陷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在渭南市19所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孕满28周~出生后7 d的围产儿.结果 在60 412例围产儿中,共查出599例出生缺陷儿,出生缺陷发生率99.1/万.结论 渭南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神经管畸形仍然居首位.工作重点在农村.
作者:叶胜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感染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处理RAW264.7后细胞内脂质蓄积的影响.方法 Cpn在Hep-2细胞内增殖,用RAW264.7进行实验.Giemsa染色检测RAW264.7内Cpn感染情况,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摄取情况,RT-PCR检测ABCA1mRNA表达情况.结果 油红O染色见RAW264.7内脂质摄取增加,RT-PCR检测ABCA1mRNA的表达增加.结论 Cpn感染促使RAW264.7内ox-LDL源性脂质蓄积增加,在此过程中ABCA1mRNA的表达增加,为进一步阐明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艳平;刘录山;余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转颈试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及佳检测方法.方法 三种方法随机选择了三组病人,按双椎动脉转颈组(Ⅰ组),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转颈组(Ⅱ组)及BA转颈组(Ⅲ组),分别对颈椎病伴VBI患者进行TCD转颈试验.结果 Ⅰ组转颈后阳性率由常规检查的74.07%(40/54)提高到90.74%(49/54),提高了16.67%(9/54);Ⅱ组转颈后阳性率由常规检查的73.21%(41/56)提高到91.07%(51/56),提高了17.85%(10/56);Ⅲ组转颈试验后阳性率为62.50%(35/56).结论 TCD转颈试验对颈椎病等引起的VBI患者能提高检出率,优选方法以VA转颈组结果较理想,其优点是时间短、费用低、检出率高.
作者:王明珍;周静;张小丽;陈怡;刘玉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癌(PHC)是位居世界第五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它的发生率几乎就等于其死亡率.其相关危险因素至今仍不是完全清楚.国内外早年均有文献报道了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发生机制.因而,HBV导致PHC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肯定.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与PHC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且也有相当多的文献报道了HCV能引起PHC.除了两种肝炎病毒可以引起PHC外,有学者研究发现,重度饮酒也会导致PHC,尤其是对已有HBV感染的病人,重度饮酒是导致其发生PHC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流行病学还证实,PHC有家族/家庭聚集现象,提示PHC可能具有遗传学上的特点.除了上述肝脏疾病的病因外,环境致病因素在PHC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早年就有报道黄曲霉毒素B1(AFB1)可以诱发肝癌.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也较容易发生PHC.在基因水平上有学者发现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可以促进PHC的形成.
作者:熊文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HIV(+)/AIDS病人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CD4+T淋巴细胞数降低,常合并各种感染,尤以合并TB感染为常见,本文对HIV(+)/AIDS病人合并TB感染的现状、相互影响机制、合并感染的方式和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诊断、预防、预防性化疗、治疗原则以及抗病毒治疗药物和抗结核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大量的研究证明,HIV(+)/AIDS病人合并TB感染,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加快疾病的进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双重感染,可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存条件和延长寿命,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和结核病的快速流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炜;吴学文;陈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种消化系统肿瘤(肝癌、胃癌及肠道肿瘤)患者血清中磷脂(phospholipid,P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 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酶法测定65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磷脂(PL)含量.使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清中磷脂含量的差异,及三种肿瘤患者之间血清中磷脂含量的差异.结果 三种不同类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血清中PL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三种肿瘤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PL相关变化对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治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易斌;刘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唐山市路北区幼儿园儿童营养及健康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辖区内幼儿园儿童统一测量身高、体重、血常规、肝功能,根据WHO推荐标准进行营养评价,统计贫血、肝炎患病率.结果 被调查儿童中,低体重率、发育迟缓率、消瘦率、超重率、肥胖率、贫血率、患乙肝率分别为4.45%、3.89%、1.19%、13.73%、8.61%、11.45%、0.56%.结论 唐山市儿童存在营养不良现象,贫血率及肥胖率较高,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关于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3岁以上儿童应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
作者:陈晓艳;董胜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口腔门诊医疗需在狭小的口腔内进行复杂的侵入性操作,与病人的唾液、血液及口腔粘膜有直接或间接接触,高速运转的气动牙钻及超声洁牙机可使唾液和血液以气溶胶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
作者:何会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胃癌的环境危险因素并进行归因危险度评价.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南京地区121例原发性胃癌病例进行环境危险因素调查,综合评价环境危险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归因危险度.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癌的发病与下列4种因素有关:吸烟、食用腌制食品、三餐不定时、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四因素的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ARc%依次为29.9%、24.3%、21.0%、9.46%,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sAR为54.7%.结论 在胃癌防治中,可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作为重要的Ⅰ级预防对策.
作者:连燕舒;张娇;沈孝兵;马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IVF-ET治疗中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对我中心2005年1月-2006年4月IVF-ET治疗中行选择性单胚胎移植15例患者15个治疗周期的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5个选择性单胚胎移植周期中获得临床妊娠7例,2例足月分娩,5例继续妊娠.结论 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是IVF-ET治疗周期中值得选择的技术手段.
作者:阳翎;高士友;邓朝晖;唐慧珍;陈辉莲;李燕;汤倩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感染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培养法,对2 231例可疑感染者进行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培养并做药敏分析.结果 (1)2 231例标本中,假丝群母菌检出率为81.98%(1 829/2 231).(2)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以21~40岁为主,占阳性患者的78.90%(1 443/1 829).(3)对假丝酵母菌耐药率高的是制霉菌素(耐药率>86%),对氟康唑敏感,其次是伊曲康唑.结论 假丝酵母菌的耐药菌株较常见,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
作者:李丹;周昌菊;彭丽秀;肖松舒;龚亚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我院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查阅1 866份肿瘤患者住院病历,记录其病种分布、营养程度评估、营养支持的方式及药物、动态监测营养指标及其它有关抗癌治疗中耐受性、感染、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有营养支持适应症的973例(52%)肿瘤患者,其中仅387例(40%)患者实施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结论 重视营养评估和规范、合理地使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于提高患者对抗癌治疗的耐受、降低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
作者:曹燕鸣;姚永中;朱胜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怀化市无脊灰证实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 对怀化市70例AFP病例监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各年主动监测旬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现无脊灰目标后,怀化市连续5年AFP病例监测主要评价指标均达到目标要求.5年报告AFP病例70例,0~4岁儿童占70.00%,未进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占21.43%;首次就诊在县级医疗机构多(44.29%),报告较低(59.06%).结论 5年中出现无病例报告的县21县次,初次就诊报告率低,提示须加强监测系统的管理,加大对县、乡、村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OPV免疫接种率.
作者:郑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1970-2005年资兴市麻疹流行特征与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70-2005年资兴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1970-2005年资兴市累计报告麻疹病例8 365例,报告发病率为0.00/10万~693.70/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2.09/10万;1987年实行冷链运转后,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1990年后高发月份从原来的4月推迟到5、6月;1991-2005年15岁以下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8.66%.2000-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65例麻疹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7.69%,免疫史不详者占69.23%,无免疫史者占23.08%.结论 当前资兴市麻疹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保证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高覆盖率,建立和健全麻疹监测信息系统.
作者:樊家伦;李赛香;陈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急症之一,稍一疏忽患者就会失去生命.2001年1月-2006年1月间我科救治院外及急诊观察心脏骤停96例(除外恶性肿瘤、慢性衰竭、中毒、溺水、触电、外伤等致病例),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林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评价1990-2005年金华市鼠疫监测结果,为今后科学、有效制定鼠疫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金华市所辖义乌市、东阳市、兰溪市3个鼠疫历史疫区,按<浙江省鼠疫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就鼠密度、鼠体蚤、游离蚤及血清学细菌学进行监测.结果 鼠密度、染蚤率、总蚤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率分别为3.44%、8.69%和0.2169.啮齿目动物以褐家鼠、黑线姬鼠为主,分别占53.61%和18.42%;蚤类则以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为主,分别占31.01%和25.11%.经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检测共发现鼠类和家犬血清F1抗体阳性标本84份,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和细菌学培养则未检测、分离到阳性标本.结论 3个鼠疫历史疫区,存在着发生鼠疫流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鼠疫流行死灰复燃的可能,应进一步科学地、有效地加强鼠疫监测工作,深入的、全面的了解历史鼠疫疫区的性质,以有效地防止鼠疫流行的发生.
作者:邱银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所生的婴儿脐带血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了解婴儿乙肝感染率及乙肝两对半模式情况,为控制母婴垂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 1 233例脐带血中乙肝两对半全部为阴性的705例,占57.18%,能检测出一项(或多项)为阳性的共计528例,总感染率为42.82%,将乙肝两对半模式情况进行列表并与同期我室所检测的5 572例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模式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P值<0.01,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婴儿脐带血乙肝两对半模式与临床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模式有较大差别.脐带血中HBeAb与HbcAb阳性者126例,占感染率的23.86%,为主要模式,HBeAg与HbcAb阳性者58例,占感染率的10.98%,为较次要模式,与临床血清标本相应模式比较P<0.01,亦与文献报道[1]的检验标本两对半模式出现率差异巨大.脐血中HBsAg阳性总数128例,占感染率的24.24%,阳性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乙肝感染者母亲在孕娠期间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采用其他针对性防治措施进行母婴阻断[2]的积极结果,也使控制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成为可能.
作者:曹继华;叶军;王旭辉;陈新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病原学特点和致病菌耐药酶的产生与抗生素应用的相关性,为临床及时明确病原、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临床疑为脑膜炎的2 038例新生儿住院患者,无菌采集脑脊液(CSF)和其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药敏分析和耐药酶检测,并了解采集标本前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结果 2 038份CSF标本中检出需氧菌156株,阳性率7.7%,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2株,占26.9%,革兰阳性球菌103株,占66.0%.排在前三位的菌种是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溶血葡萄球菌.108份其他标本检出了和CSF相同的菌种,其中血液74例,痰液21例,脓或分泌物6例,尿和脐部分泌物7例;感染产耐药酶菌患儿在检测前使用抗生素比率高于感染但未产耐药酶菌的患儿比率(χ2=7.68,P<0.05),尤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差异更显著(χ2=12.37,P<0.005);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较敏感.结论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但革兰阴性杆菌有上升趋势.加强各类标本的细菌学检测,预防化脑,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先斌;赖源;黄彩芝;尢灿;张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脑囊虫病发病率颇高,约占囊虫病的60%~80%[1].由于囊虫病在颅内寄生的部位、数量不同,以及囊尾蚴在不同时期对脑组织的刺激和破坏程度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症状,治疗也就不尽相同.
作者:韩田;王勇;胡春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