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2-2004年吉首市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黄生权;梅华;吴周建;覃章世;彭顺佳;龙春平

关键词:公共场所, 卫生质量, 监测结果
摘要:目的 为了解吉首市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状况.方法 选择餐饮业、旅店业、娱乐业为监测对象,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采样、检测和结果评判.结果 三年来共监测样品4 041份,合格3 712份,合格率为91.86%,各年度之间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χ2=1628.93,P<0.01),三个行业之间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χ2=3.64,P>0.05).结论 随着卫生监督和监测力度的加大,公共场所卫生质量在不断提高.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起O139型霍乱暴发的流行特征及原因

    目的 调查O139型霍乱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原因.方法 对腹泻、呕吐、发热等具有临床症状的病人及参与聚餐和收吃剩菜的人员进行个案调查、肛管采样和疫区环境卫生学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对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生霍乱病人20例,罹患率为2.61%,带菌者9例,带菌率为1.17%,无死亡病例.三起霍乱暴发疫情的流行原因均为酒宴聚餐,可疑食物为从外地进购的冷藏甲鱼.经调查三起霍乱暴发疫情均为单独引起,无相互之间传播的证据,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 预防控制霍乱的发生与流行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特别注意监测从外地进购的冷藏食品及海水产品;②加强霍乱疫源内、外环境监测和疫源地消毒;③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④做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及在霍乱流行期和疫区限制酒宴聚餐规模和数量.

    作者:王鹏飞;仇武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江西省首例人禽流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简称人禽流感)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全球所有报告的病例中有约1/3的病例报告并非发生在动物疫源地,约1/3的病例感染禽流感途径不明,对人禽流感感染与致病机制、流行因素尚不甚清楚,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报告了江西省于2005年12月发生的首例人禽流感(H5N1)确诊病例的发病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虽然该病例在发病前有明确的禽类及其排泄物接触史,可疑的病死禽接触和食用史,发病后农业部门确定其所居村庄为动物疫源地,存在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环境,发病的流行病学环节相对完整,但仍难于确定其何时感染和如何感染的问题.

    作者:谢昀;彭恢潮;曾晓星;刘讯力;彭应飞;张昆照;王力和;周卫东;刘珊珊;付俊杰;胡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微波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微波术联合保妇康栓阴道给药在中重度宫颈糜烂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04年6月-2006年6月间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行微波联合应用保妇康栓治疗的160例及同期行单纯微波治疗的156例治疗效果的临床资料.结果 (1)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微波+保妇康栓联合治疗组的治愈率为78.8%,单纯微波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8.5%,前者与后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对乳头型宫颈糜烂的治愈率以治疗组高(P<0.01);(3)微波+保妇康栓联合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单纯微波治疗对照组(P<0.01);(4)阴道出血时间,阴道流液量,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微波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方法对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48名桐乡市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桐乡市居民中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为慢性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桐乡市10个村或社区,对248名年龄在15~69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享受医疗保健的居民的占84.27%;人群吸烟率为44.35%,被动吸烟率为25.36%;11.69%的居民从未测量过血压,76.52%的居民从未做过血脂检查;13.31%的居民有过主动性体育锻炼.结论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在居民中普遍存在,慢性病防控不容忽视.

    作者:陈俊;沈美清;沈元鸿;钱一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隆回县中小学生乙型肝炎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隆回县中小学生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感染状况,为指导中小学生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隆回县2005年9-11月在校生3 887名为检测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 隆回县中小学生乙肝感染率为10.96%,城镇与农村学生HBV感染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BV感染以HB-sAg(+)、HBeAg(+)、抗HBc(+)为主要感染模式.结论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加强HBV感染学生的卫生管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是学校乙肝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丁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广州市荔湾区部分职业人群肝吸虫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荔湾区部分职业人群肝吸虫感染状况,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氏厚片法进行粪便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共检查275人,阳性34人;感染率12.36%,其中城管部门105人,阳性22人,感染率20.93%;工商银行99人,阳性8人,感染率8.08%;事业单位40人,阳性3人,感染率7.50%;公安部门31人,阳性1人,感染率3.23%.结论 所检职业人群感染率高,其中城管职业人群感染率高,应加强健康教育和食品卫生管理.

    作者:何国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综述中国对女性乳腺癌患者危险因素研究的现状和新进展,并与国外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何嵘;阳爱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湖南省资兴市197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1970-2005年资兴市麻疹流行特征与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70-2005年资兴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1970-2005年资兴市累计报告麻疹病例8 365例,报告发病率为0.00/10万~693.70/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2.09/10万;1987年实行冷链运转后,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1990年后高发月份从原来的4月推迟到5、6月;1991-2005年15岁以下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8.66%.2000-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65例麻疹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7.69%,免疫史不详者占69.23%,无免疫史者占23.08%.结论 当前资兴市麻疹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保证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高覆盖率,建立和健全麻疹监测信息系统.

    作者:樊家伦;李赛香;陈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新形势下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思考

    预防医学档案是人类社会医疗群体在预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录像等各种形式的有保存价值的真实记录,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原始凭证,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卫生法规与卫生标准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

    作者:甘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谈开展安全性毒理学常规实验的基本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待评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全使用条件,以达到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作用,保护人民健康的目的[1].

    作者:胡怡秀;刘秀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000-2005年浙江省部分地区并殖吸虫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浙江省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村民有无半生吃或生吃溪蟹史等;采集4县部分村的淡水蟹类检查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对9个村的部分人群作并殖吸虫成虫抗原皮内试验,采血ELISA法检测并殖吸虫抗体.结果 问卷调查发现村民生吃蟹率为37.66%;解剖的溪蟹中,囊蚴感染率为7.93%;庆元及景宁县并殖吸虫皮试阳性率为15.94%和2.27%,人群抗体阳性率为0.80%和2.27%,天台和绍兴县人群抗体阳性率为0和14.29%.结论 浙江省并殖吸虫病老疫区流行情况变化较大,需定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

    作者:阮卫;姚立农;余可根;夏生荣;陈华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5 226名苗族中小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苗族中小学生对结核病的感染情况及免疫状况,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幼儿园、中小学的5 226名苗族学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皮肤硬结≥5 mm为阳性,≥20 mm或局部发生水泡、坏死者为强阳性.结果 5 226名苗族学生PPD试验阳性率为19.36%,其中强阳性率为3.62%;有卡痕者阳性率高于无卡痕者;幼儿园儿童阳性率明显高于小学生和中学生,但不同性别PPD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对结核杆菌易感性较高,故应加强对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策略,重视学生的结核菌素(PPD)试验在学生结核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实施,是控制学生结核病工作的关键.

    作者:张俊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德莫林外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糖尿病足是在糖尿病基础上,由于局部缺血、神经营养障碍以及感染引起的.在治疗上多年来一直以抗感染及手术截肢为主.本院采用德莫林外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本病3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 231例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感染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培养法,对2 231例可疑感染者进行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培养并做药敏分析.结果 (1)2 231例标本中,假丝群母菌检出率为81.98%(1 829/2 231).(2)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以21~40岁为主,占阳性患者的78.90%(1 443/1 829).(3)对假丝酵母菌耐药率高的是制霉菌素(耐药率>86%),对氟康唑敏感,其次是伊曲康唑.结论 假丝酵母菌的耐药菌株较常见,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

    作者:李丹;周昌菊;彭丽秀;肖松舒;龚亚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TCD转颈试验的诊断价值及检测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转颈试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及佳检测方法.方法 三种方法随机选择了三组病人,按双椎动脉转颈组(Ⅰ组),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转颈组(Ⅱ组)及BA转颈组(Ⅲ组),分别对颈椎病伴VBI患者进行TCD转颈试验.结果 Ⅰ组转颈后阳性率由常规检查的74.07%(40/54)提高到90.74%(49/54),提高了16.67%(9/54);Ⅱ组转颈后阳性率由常规检查的73.21%(41/56)提高到91.07%(51/56),提高了17.85%(10/56);Ⅲ组转颈试验后阳性率为62.50%(35/56).结论 TCD转颈试验对颈椎病等引起的VBI患者能提高检出率,优选方法以VA转颈组结果较理想,其优点是时间短、费用低、检出率高.

    作者:王明珍;周静;张小丽;陈怡;刘玉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苏丹红的理化性质与人体毒性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The Food Standard Agency,FSA)对含有添加苏丹红色素的食品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可能含有苏丹红Ⅰ号的474种产品清单,包括香肠、泡面、熟肉、馅饼、辣椒粉、调味酱等产品.

    作者:王伟红;闫香君;董殿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与血清五项指标对比分析

    目的 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与血清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HBV抗原、抗体,FQ-PCR测定HBV DNA.结果 在 1 600例血清标本中,FQ-PCR273例阳性,阳性率17.1%;在五项指标组合模式中以HBsAg、HBeAg和HBcAb均阳性者FQ-PCR检出HBV-DNA阳性率高为98.9%(180/182),HBV DNA平均拷贝数2.48×107;其次为257例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者,FQ-PCR186例阳性,阳性率72.3%,HBV DNA平均拷贝数3.92×105.结论 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都是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HBV DNA定量PCR的检测,更有利于临床对HBV感染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断.

    作者:陈建设;刘友生;陈安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新生儿脐带血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

    目的 通过对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所生的婴儿脐带血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了解婴儿乙肝感染率及乙肝两对半模式情况,为控制母婴垂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 1 233例脐带血中乙肝两对半全部为阴性的705例,占57.18%,能检测出一项(或多项)为阳性的共计528例,总感染率为42.82%,将乙肝两对半模式情况进行列表并与同期我室所检测的5 572例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模式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P值<0.01,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婴儿脐带血乙肝两对半模式与临床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模式有较大差别.脐带血中HBeAb与HbcAb阳性者126例,占感染率的23.86%,为主要模式,HBeAg与HbcAb阳性者58例,占感染率的10.98%,为较次要模式,与临床血清标本相应模式比较P<0.01,亦与文献报道[1]的检验标本两对半模式出现率差异巨大.脐血中HBsAg阳性总数128例,占感染率的24.24%,阳性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乙肝感染者母亲在孕娠期间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采用其他针对性防治措施进行母婴阻断[2]的积极结果,也使控制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成为可能.

    作者:曹继华;叶军;王旭辉;陈新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从基因水平探讨TNF-αmRNA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方法 将2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2组,皮下注射Ⅱ型胶原蛋白配合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TNF-αmRNA在正常组有少量表达;25、45 d模型组TNF-α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45 d模型组表达高于25 d模型组(P<0.05).结论 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TNF-α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高,提示了TNF-α基因表达与关节症状轻重有关,是介导RA炎症发展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春燕;梁清华;王安宇;包太成;罗徐;蔡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厦门市区2004-2005年食品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厦门市区近两年来各类食品在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为卫生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防止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 对2004-2005年度各类食品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测954份样品,总合格率为88.46%,食品制作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几率大.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的食品是非发酵性豆制品、肉制品.不同年度食品检测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场所、不同采样方式检测的样品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豆制品、肉制品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经常性监督、指导.

    作者:李金坤;柯明月;梁英;杨帆;潘志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