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沙市德国小蠊抗性测定

李平非;彭莱;田冰

关键词:德国小蠊, 抗性, 测定
摘要:目的 为了解长沙市德国小蠊自1985年来,20年后的抗性情况.方法 点滴法.结果 5种杀虫剂2005年LD50与1985年LD50的比值分别为杀灭菊酯35.65、氯氰菊酯13.74、敌敌畏11.16、溴氰菊酯9.71.结论 长沙市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相比于1985年,增长10~35倍.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48名桐乡市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桐乡市居民中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为慢性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桐乡市10个村或社区,对248名年龄在15~69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享受医疗保健的居民的占84.27%;人群吸烟率为44.35%,被动吸烟率为25.36%;11.69%的居民从未测量过血压,76.52%的居民从未做过血脂检查;13.31%的居民有过主动性体育锻炼.结论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在居民中普遍存在,慢性病防控不容忽视.

    作者:陈俊;沈美清;沈元鸿;钱一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776例剖宫产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剖宫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 对我院2003年7月-2005年6月的剖宫产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7月-2005年6月的剖宫产率为55%.剖宫产的前五位原因是产程异常、头盆不称、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窘迫、瘢痕子宫.结论 开展产前教育,加强产时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谷春华;向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005年湖南省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结果与分析

    目的 对2005年湖南省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湖南省监测地区流感流行情况,为流感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流感样病例(ILI)的咽拭子标本用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方法(H1)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 全年共检测2所监测医院ILI咽拭子标本481份,分离到流感病毒57株,阳性分离率为11.85%,经分型鉴定A(H3N2)亚型29株,A(H1N1)亚型14株,B型7株,7株因HA<1:8未能分型;疑似流感疫情ILI咽拭子标本144份,分离到流感病毒25株,阳性分离率为17.36%,其中16株为A(H3N2)亚型,A(H1N1)亚型6株,B型2株,1株未定型.结论 2005年湖南省年监测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流行,流行的优势毒株仍为A(H3N2)亚型,但同时有A(H1N1)亚型和B型毒株的存在.

    作者:刘运芝;龙智钢;张红;戴德芳;王媛;陈长;黄一伟;黄铭华;夏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就发病率对麻疹疫苗免疫程序的再分析

    在国家计划免疫的基础上,湖南省于2001年开始,对4岁组儿童加强一次麻疹疫苗接种.笔者搜集整理了1997-2004年祁阳县小儿麻疹发病资料,对232例小儿麻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4岁年龄组加强免疫前后,4~7岁年龄组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趋势明显,前后对比发病率有显著差异(χ2=9.46,P<0.01);8月龄前麻疹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8月龄儿童麻疹发病人数月龄构成比集中在6~8月龄(占86.4%).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湖南省推行的4岁组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对提高儿童群体免疫力,控制麻疹的发病和流行上意义重大;为减少≤8个月龄婴儿麻疹的发病,麻疹疫苗初免时间提前的问题值得研究与探讨.

    作者:曾陵君;尹德利;周小红;王巧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苏丹红的理化性质与人体毒性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The Food Standard Agency,FSA)对含有添加苏丹红色素的食品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可能含有苏丹红Ⅰ号的474种产品清单,包括香肠、泡面、熟肉、馅饼、辣椒粉、调味酱等产品.

    作者:王伟红;闫香君;董殿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57例随访观察

    目的 了解早期治疗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预后的影响及新生儿筛查工作的意义.方法 对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治疗的57例甲低患儿进行数年的追踪观察,并评价其体格发育和智力水平.结果 3个月以前开始治疗者体格发育及智力可达到同龄儿童正常水平,治疗越早,预后越好.结论 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减少残疾儿童的发生,同时提示新生儿筛查工作对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蓓;黄广文;刘艳萍;胡建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医学统计学双语教学之实践与探索

    双语教学正逐渐步入各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开展好双语教学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本文介绍了广州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在开展非预防医学专业之<医学统计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作者:雷毅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5 319例大学生SCL-90量表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CL-90问卷,对5 319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 ①5 319例学生检测中,至少一个因子≥3分的人数为244人,占4.59%,优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男女之间,文理科之间,城乡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而本专科之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有显著差异.检出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F2(强迫症状)、F6(敌对)、F3(人际关系敏感)、F8(偏执)等.②抽取其中3 450人作项目分及总分测试:项目分≥3分并超过43项的人数为544人,占15.8%;总分超过160分的人数为395人,占11.4%.③对专科校区1 873人作15项、59项的检测发现,15项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2分的人数有35人,占所测人数的1.87%,59项即想到死亡的事≥2分的有103人,占所测人数5.50%.结论 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蒋玉翠;罗桂莲;唐启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5 212名学龄前儿童龋病患病情况调查

    龋病是WHO宣布的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文献报道学龄前儿童是龋病的高发人群[1~3].我们于2005年5-6月对城区80所托幼机构的学龄前儿童进行了患龋病情况调查,旨在了解丽水市学龄前儿童的龋病患病情况.

    作者:徐萍;魏以群;雷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 231例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感染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培养法,对2 231例可疑感染者进行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培养并做药敏分析.结果 (1)2 231例标本中,假丝群母菌检出率为81.98%(1 829/2 231).(2)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以21~40岁为主,占阳性患者的78.90%(1 443/1 829).(3)对假丝酵母菌耐药率高的是制霉菌素(耐药率>86%),对氟康唑敏感,其次是伊曲康唑.结论 假丝酵母菌的耐药菌株较常见,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

    作者:李丹;周昌菊;彭丽秀;肖松舒;龚亚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应用PCR法检测沙门菌

    目的 研究沙门菌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引物选择沙门菌的hilA基因,应用PCR法检测沙门菌.结果 PCR能检测经选择性增菌液培养的沙门菌,扩增片段在497 bp.结论 应用PCR检测沙门菌,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和简便的特点.

    作者:詹铭;沈小明;赵冰;汤琰;章红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食品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改进

    国家标准检验方法GB/T5009.34-2003(以下称国标法),盐酸付玫瑰苯胺法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硫,遇到36%甲醛聚合沉淀时,需要标定其浓度,然后稀释成0.2%甲醛溶液.

    作者:吕华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湖南省资兴市197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1970-2005年资兴市麻疹流行特征与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70-2005年资兴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1970-2005年资兴市累计报告麻疹病例8 365例,报告发病率为0.00/10万~693.70/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2.09/10万;1987年实行冷链运转后,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1990年后高发月份从原来的4月推迟到5、6月;1991-2005年15岁以下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8.66%.2000-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65例麻疹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7.69%,免疫史不详者占69.23%,无免疫史者占23.08%.结论 当前资兴市麻疹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保证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高覆盖率,建立和健全麻疹监测信息系统.

    作者:樊家伦;李赛香;陈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脏骤停96例急救体会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急症之一,稍一疏忽患者就会失去生命.2001年1月-2006年1月间我科救治院外及急诊观察心脏骤停96例(除外恶性肿瘤、慢性衰竭、中毒、溺水、触电、外伤等致病例),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林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SD大鼠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学指标参考值探讨

    目的 探讨SD大鼠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学指标的参考值.方法 收集3个批次雌雄共586只大鼠的17项血液学、血清生化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项指标的平均值及其95%参考值范围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RBC在不同批次的雌雄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鼠WBC、AST的测定值批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雄鼠批间差异无显著性.雄鼠ALB、TG的测定值批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雌鼠批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D大鼠亚慢性经口(试验前)17项血液学和血清生化学指标参考值与文献报道一致;并且雌雄鼠可以合并计算.

    作者:马新群;陆丹;陈志莲;吴军;杨秀鸿;李军;熊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癌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其归因危险度分析

    目的 分析胃癌的环境危险因素并进行归因危险度评价.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南京地区121例原发性胃癌病例进行环境危险因素调查,综合评价环境危险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归因危险度.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癌的发病与下列4种因素有关:吸烟、食用腌制食品、三餐不定时、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四因素的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ARc%依次为29.9%、24.3%、21.0%、9.46%,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sAR为54.7%.结论 在胃癌防治中,可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作为重要的Ⅰ级预防对策.

    作者:连燕舒;张娇;沈孝兵;马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Lp(a)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Lp(a)、血糖(FBG)、24 h尿微量总蛋白(M-TP)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寻找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危险预测因素.方法 测定90例糖尿病患者(包括38例无肾病组、36例早期肾病组及16例临床型肾病组)和2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Lp(a)、FBG、M-TP和UAER,分析Lp(a)、FBG、M-TP、UAER与早期DN的关系.结果 Lp(a)和尿M-TP水平与肾损害程度(UA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27,0.8125,P<0.05).血糖与肾损害程度无明显相关(r=0.054).糖尿病无肾病组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肾病组的M-TP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及对照组(P均<0.01).结论 血清Lp(a)水平与糖尿病肾损害程度有关,并早于各项尿蛋白指标的异常,有可能作为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预测因素.

    作者:周光纪;马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002-2004年吉首市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为了解吉首市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状况.方法 选择餐饮业、旅店业、娱乐业为监测对象,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采样、检测和结果评判.结果 三年来共监测样品4 041份,合格3 712份,合格率为91.86%,各年度之间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χ2=1628.93,P<0.01),三个行业之间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χ2=3.64,P>0.05).结论 随着卫生监督和监测力度的加大,公共场所卫生质量在不断提高.

    作者:黄生权;梅华;吴周建;覃章世;彭顺佳;龙春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病原学特点和致病菌耐药酶的产生与抗生素应用的相关性,为临床及时明确病原、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临床疑为脑膜炎的2 038例新生儿住院患者,无菌采集脑脊液(CSF)和其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药敏分析和耐药酶检测,并了解采集标本前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结果 2 038份CSF标本中检出需氧菌156株,阳性率7.7%,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2株,占26.9%,革兰阳性球菌103株,占66.0%.排在前三位的菌种是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溶血葡萄球菌.108份其他标本检出了和CSF相同的菌种,其中血液74例,痰液21例,脓或分泌物6例,尿和脐部分泌物7例;感染产耐药酶菌患儿在检测前使用抗生素比率高于感染但未产耐药酶菌的患儿比率(χ2=7.68,P<0.05),尤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差异更显著(χ2=12.37,P<0.005);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较敏感.结论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但革兰阴性杆菌有上升趋势.加强各类标本的细菌学检测,预防化脑,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先斌;赖源;黄彩芝;尢灿;张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HIV(+)/AIDS病人合并结核(TB)感染的研究进展

    HIV(+)/AIDS病人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CD4+T淋巴细胞数降低,常合并各种感染,尤以合并TB感染为常见,本文对HIV(+)/AIDS病人合并TB感染的现状、相互影响机制、合并感染的方式和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诊断、预防、预防性化疗、治疗原则以及抗病毒治疗药物和抗结核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大量的研究证明,HIV(+)/AIDS病人合并TB感染,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加快疾病的进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双重感染,可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存条件和延长寿命,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和结核病的快速流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炜;吴学文;陈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