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红;孔庆鑫;邱丽华;韦凌娅;沈林海;倪晓平
目的 掌握宁波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登革热媒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宁波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监测,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宁波市白纹伊蚊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布雷图指数分别为9.26%、8.88%和10.57,于8月达到密度高峰;永久性容器密度明显高于暂时性容器,且以水池、水缸高;居民区密度明显高于公园、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学校、医院等特殊单位低.结论 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规律由多方面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作者:马晓;范飞能;吕辉;徐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等本底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诱捕成蚊,并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捕获成蚊22 715只,密度为44.54只/(灯·h),密度高峰期为8-9月.所捕成蚊隶属3属4种,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7.95%.结论 初步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季节消长等情况,为蚊虫防治以及蚊媒疾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建议加强首都机场周边蚊虫的防制工作,同时,对蚊虫密度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并结合蚊媒疾病进行相关分析,建立病媒生物预警体系,有效预防媒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田波;张松建;马铁铮;全菲;唐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基孔肯雅热流行与诱蚊诱卵指数的关系,调查白纹伊蚊成幼虫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状况.方法 基孔肯雅热流行期间,通过诱蚊诱卵器和布雷图指数调查蚊虫密度和采集蚊虫,用实时荧光PCR和细胞分离2种方法对野外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病毒进行检测.结果 确认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后,启动包括应急灭蚊的综合控制措施1周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下降到5以下;采集的蚊样品按照时间和地点分成27份进行病毒检测,成蚊标本都显示病毒阴性,有3份乙醇浸泡处理的蚊幼虫标本为可疑阳性,占总幼虫标本(24份)的12.5%.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均为阴性.该社区共报告病例253例,应急控制在22d结束.结论 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时,诱蚊诱卵器法作为应急灭蚊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尤其在成蚊控制效果评价和捕获成蚊检测带病毒指数上有优势,流行期间白纹伊蚊对基孔肯雅病毒的感染率、传播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段金花;蔡松武;吴德;刘文华;吴军;周惠琼;邹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布鲁氏菌病(布病)老疫区.近年来,在布病疫情较重的阿勒泰地区家畜间进行了布鲁氏菌病原分离和鉴定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福海、青河县、阿勒泰市虎红玻片凝集试验(RPST)阳性、试管凝集试验(SAT)凝集效价在1:50以上的牛、羊标本共776份.虎红玻片凝集和试管凝集试剂,鉴定布鲁氏菌使用的标准阳性、阴性血清,单项因子A、M、R血清,硫堇,复红染料纸片,H2S实验纸条,噬菌体等试剂,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在有效期内使用.布鲁氏菌鉴定参考菌种A544、M16、S1330,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提供.分离细菌所用胰蛋白示培养基为DIFCO产品;纯分离及鉴定试验用布氏琼脂、布氏肉汤为BD公司生产,按说明书制备.
作者:李金平;闫昊;闫晶华;地力夏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温州市蜱类种群和分布情况,为相关蜱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对温州市2个山区县(泰顺、永嘉)的黄牛、猎狗、野猪以及6个鼠疫监测点(文成、乐清、瑞安、永嘉、鹿城和龙湾)捕获的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蜱进行调查.结果 从各类宿主动物体表捕获蜱1科4属7种353只,长角血蜱为优势种,黄牛、猎狗、野猪和鼠形动物的香浓-威纳指数分别为0.8905、0.5879、0.8760和0,黄牛和野猪体表寄生蜱群落的物种丰富多样.结论 温州市存在媒介蜱类,应加强蜱类种群季节消长及莱姆病、埃立克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疾病监测.
作者:余向华;张孝和;倪庆翔;陈祎;包长献;林小邀;陈胜则;朱锦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近12年来广西隆林县鼠疫监测结果,为制定鼠疫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0-2011年广西隆林县鼠疫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12年中共捕获鼠类6064只,隶属2目3科11种,年平均鼠密度为3.21%,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共检鼠体蚤5865匹,隶属6种,年平均鼠体染蚤率为26.59%,平均蚤指数0.97,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培养鼠6030只,分离出10株鼠疫菌,对3663份鼠血清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出阳性血清2份,阳性率为0.05%,对1792份指示动物血清进行IHA试验,检出阳性血清24份,阳性率为1.34%.结论 综合地理、宿主动物、媒介蚤及病原体等因素分析认为,广西隆林县存在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是防治鼠疫的重要手段.
作者:梁江明;周树武;曾竣;吴声荣;廖生华;王利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克隆表达鼠疫菌caf1基因上的特异性片段并检测.方法 分别选取F1上C端(caf1-C)及N端(caf1-N)两段B细胞表位进行克隆表达;PCR扩增目的基因,并与表达质粒pET32a(+)进行连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并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并以Western-blot法检测其抗原与抗体反应.结果 分别诱导表达出大小为26000的Caf1-C和25000的Caf1-N两个片段,2个重组蛋白均以可溶形式存在,并与鼠疫免疫血清有良好的反应.结论 克隆表达出具有抗原与抗体反应的鼠疫菌F1抗原上的两段B细胞表位,为鉴定是否是F1位点交叉奠定了基础.
作者:杜春红;王鹏;Tiffany C Ho;张建中;宋志忠;董兴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确定口岸蝇类携带病原菌种类及分布.方法 将蝇类体表、体内细菌分离培养,单克隆菌株经Vitek 2Compact微生物自动分析及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在7种蝇体表检出18种菌,其中致病菌2种,条件致病菌14种,包括1株国内未报道的条件致病菌株Wohlfahrtiimonas chitiniclastica;蝇体内检出14种菌,其中致病菌1种,条件致病菌12种;携带菌种类多的是酱麻蝇,其次为亮绿蝇.结论 口岸蝇体携带病原菌的调查,有利于对新型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鉴别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作者:陈拓;曹晓梅;邓耀华;房健慧;李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综合防治措施对超市蜚蠊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择3家超市,其中2家作为试验场所,1家作为对照.试验场所采取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相对密度下降率为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超市蜚蠊种类均为德国小蠊;主要侵害生鲜区、熟食区、库房、面包房、食品区和蔬果区等,百货区密度较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3d后蜚蠊密度明显下降,超市A及超市B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9.96%和81.38%;3周后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3.89%和90.21%;2个月后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5.05%和89.27%.结论 超市蜚蠊侵害严重,优势种为德国小蠊;综合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地降低蜚蠊密度,并且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作者:褚宏亮;张育富;刘大鹏;杨维芳;刘慧;陈志龙;孙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淡色库蚊可以传播多种蚊媒传染病,是重要的卫生害虫.越冬代蚊虫在种群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冬季恶劣的气候,越冬代蚊虫的生理生态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该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淡色库蚊越冬蚊的研究工作,探讨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为淡色库蚊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刘丽娟;李亚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病媒生物综合防治中应用化学杀虫剂控制家蝇密度成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之一.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家蝇抗药性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银川市测定了家蝇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1],近20多年未再开展抗药性监测.为掌握银川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了解其抗性动态进行了调查.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昆虫家蝇采自银川市某社区垃圾集散处,在实验室进行正常饲养,繁殖一代,取羽化后3~7 d、重约18~20 mg/只的雌性成蝇供试.
作者:韩坤;张术斌;付大仁;曾家慧;马学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溴氰菊酯抗性中华按蚊的代谢酶活性,探讨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代谢抗性机制.方法 2010年8月在河南省桐柏、淮滨县和永城市采集中华按蚊样本,子1代成蚊用接触筒内成蚊药膜滤纸接触法,按照WHO标准,区分溴氰菊酯抗性与敏感样本,并用微量滴定板法测定抗性样本的非特异性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P450单加氧酶活性.以实验室敏感品系蚊为对照.结果 淮滨、永城和桐柏三地中华按蚊抗性样本的A、B型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t=2.41,3.30,10.31,7.67,7.90,11.17,均P<0.05);永城和淮滨地区中华按蚊抗性样本GST活性高于对照组的敏感品系(t=3.687,2.484,均P<0.05);淮滨、永城及桐柏三地的中华按蚊抗性样本和敏感品系的P450单加氧酶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89,0.397,-0.413,均P>0.05).结论 永城、淮滨两个地区中华按蚊的溴氰菊酯抗性与酯酶和GST活性增高有关;桐柏地区中华按蚊的溴氰菊酯抗性与酯酶活性增高有关.
作者:祁欣;张红卫;徐铁龙;汤林华;周水森;郑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近郊三带喙库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现状,研究武昌罗索线虫的寄生对其抗性的影响,为蚊虫治理和疾病预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湖北省黄州区一中(QYZ)感染了武昌罗索线虫的三带喙库蚊种群和东方广场(DFGC)未感染的三带喙库蚊种群对常用杀虫剂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判定抗性等级.结果 DFGC种群对对硫磷、毒死蜱、敌敌畏、残杀威、巴沙、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胺菊酯9种杀虫剂的LC50分别为1.854 74、0.295 74、24.865 10、2.179 81、6.137 24、0.040 87、0.016 69、0.009 60和2.071 32 mg/L;DFGC种群的LC50均高于QYZ种群,比率为1~7倍.与敏感品系相比,黄州区三带喙库蚊对敌敌畏、残杀威、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比率分别为388、9、11、8和24倍.结论 黄州区近郊三带喙库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抗性较高,而武昌罗索线虫的寄生可能是显著降低其对杀虫剂抵抗性的原因.
作者:董循;潘海;雷桂兰;吴中华;崔峰;乔传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天台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宿主带病毒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天台县HFRS疫情资料,调查宿主动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FA)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 2001-2011年全县累计报告病例452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7.27/10万,病死率0.66%;全县HFRS发病具有相对集中和稳定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始丰溪两岸地势平坦的乡镇村;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但以5-7月和10-12月发病较多,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1.19%和34.29%;发病以26~64岁人群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6.0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52%;男女性别比为2.90:1;病例的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2.83%;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1.27%;鼠类血清阳性率为5.20%,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其次为黄毛鼠;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鼠肺带病毒率为10.62%.结论 天台县每年均有HFRS病例发生,且宿主动物带病毒率较高,需继续加强监测,进一步加大综合防制力度.
作者:庞卫龙;崔清荣;裘先前;葛君华;陈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余姚市养犬密度、犬伤后就诊情况和狂犬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加强狂犬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先在余姚市随机抽取5个镇(街道),之后在被抽取的镇(街道)中随机各抽取2个村(社区),以户为调查对象,采用入户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 3.0和SPSS 11.5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调查3000户,383户(12.77%)家庭养犬,平均犬密度为16.13只/100户,犬免疫率为63.43%,犬伤率为0.69%;犬伤规范处理率为75.00%;93.91%的人知道犬伤后需接种狂犬病疫苗,88.13%的人知道狂犬病是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仅30.32%的人知道被犬咬伤后应用水冲洗伤口;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城区人群明显高于农村地区.结论 余姚市农村地区犬密度较高,部分犬伤患者伤口处理不规范或未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提示要加强居民狂犬病防治知识及控制全市养犬数量和提高犬免疫率.
作者:石亚锋;苗超;王凌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2005-2011年人间狂犬病疫情资料及2008-2011年狂犬病病例暴露后处置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该病在全省的流行状况,探讨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收集河北省2005-2011年人间狂犬病疫情及2008-2011年狂犬病病例暴露后处置资料,用Excel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北省狂犬病疫情自2005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至2007年达到发病高峰,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病例集中于中南部的保定、沧州和石家庄市,其病例数占全省发病总数的49.15%;东北部地区秦皇岛市、唐山市和北部地区张家口市疫情上升较快.发病以农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5~70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占病例总数的68.18%.全年均有病例报告,9月出现发病高峰.狂犬病患者在暴露后伤口处理率(45.35%)及疫苗接种率(11.16%)均较低,Ⅲ级暴露者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用率仅为6.47%.结论 河北省狂犬病发病以农民为主,患者在暴露后伤口处理及疫苗接种率均较低,建议政府在狂犬病高发地区,将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纳入医保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以降低居民的经济负担,提高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接种率,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张艳波;韩占英;魏亚梅;韩旭;许永刚;李琦;齐顺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2010-2011年通过对大学生运动会(大运会)相关场所主要病媒生物进行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和密度消长情况,为病媒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成蚊监测采用C02诱蚊灯法,伊蚊专项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蝇类、鼠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大运会场馆蚊虫的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获总数的89.47%(476/532);蝇类优势种为大头金蝇,占捕获总数的37.83%(2428/6419),铜绿蝇占19.16%(1230/6419),棕尾别麻蝇占17.36%(1114/6419);鼠类优势种为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88.37%(38/43);蜚蠊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7.15%(477/491).2011年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2010年相比下降显著,在大运会期间均处于低密度水平,成蚊密度下降20.55%,伊蚊诱卵指数下降77.70%,蝇密度下降91.29%,鼠密度下降44.38%,蜚蠊密度下降73.10%.结论 及时开展监测和控制使得大运会相关场所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大幅度下降,确保了大运会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
作者:周志峰;庄厚雄;王永刚;方琼;曹丽;林宝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年来,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时有发生,周边地区鼠间鼠疫连年流行,一旦采取的控制措施不力,很容易发生人间鼠疫,鼠疫防制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更好地控制鼠疫流行,筛选出安全、高效、使用方便的灭蚤药物,我们选用磷化铝、灭鼠烟雾剂进行野外现场试验,以期通过试验和比较,选出理想的灭蚤药物用于动物间鼠疫的控制.
作者:王治宇;史献明;高文林;陈永江;崔耀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贵州省鼠疫疫源地兴义市疫源乡镇黄胸鼠对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水平.方法 采用无选择摄食实验,对试鼠单笼饲养,进行9d攻毒后正常饲养观察,总实验期25 d.结果 实验共选合格试鼠23只(12 ♂/11♀),体重67~170 g,其中13只鼠死亡,死亡剂量117.65~293.75 mg/kg,死亡时间6.62(4~10)d;10只鼠成活,成活剂量284.76~522.73mg/kg;抗药性发生率为43.48%.结论 兴义市黄胸鼠对杀鼠灵存在抗药性个体和抗药性种群.
作者:黄红武;邹志霆;田珍灶;胡兴耀;赵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不同开口方向放置黑箱的捕蚊效果,探讨蚊虫黑箱法的操作规范.方法 不同开口朝向放置法以及24h昼夜观察法.结果 不同开口朝向黑箱的捕蚊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82,P<0.05),开口朝西的黑箱捕蚊多;24 h昼夜观察捕获结果表明,蚊虫入箱高峰主要出现在清晨(05:00--07:00)和傍晚(18:00--20:00),各个时段均以开口朝西的黑箱捕获蚊虫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9.56,P<0.05);人工小时法和黑箱法成蚊季节消长趋势一致,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r=0.696,P<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的蚊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54,P>0.05),蚊虫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1.13,P<0.05).结论 黑箱开口朝西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可适用于常规蚊虫监测以及特定场所蚊虫控制评估.
作者:任文军;熊建菁;冷培恩;刘洪霞;黄瑾;陈天民;陈仁朝;张锦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