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曲波;何钦成
目的 掌握上海口岸蚊虫输入情况.方法 蚊虫形态鉴定.结果 上海口岸输入的蚊虫有7属30种.这些蚊虫来源地域广泛,以欧洲和美洲为主,占输入蚊虫总数的80.0%,其中18种为上海无分布种类,6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结论 上海口岸输入的蚊虫传播疾病的风险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和检疫查验.
作者:曹敏;何宇平;李平;田桢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在鉴定采自黑龙江省逊克口岸的吸血蠓标本期间,发现库蠓属一新种,逊克库蠓Culicoides xunkeeasis sp.nov..该新种的翅斑与Culicoides corniculus Liu et Chu,1981和Culicoides koreensis Arnaud,1956相近似,但二者雄虫尾器阳茎中叶和阳基侧突的形状与本新种明显不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黑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标本馆.
作者:杨军;李明;刘国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大沙鼠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臀突客蚤的生态学动态规律,为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在口岸鼠疫监测区采集鼠、动物体蚤,洞干、洞口蚤,镜下观察孕蚤数量,将年度内逐月采集的鼠体、洞口洞干、孕蚤数的优势蚤种经鉴定、分类后绘制成臀突客蚤季节消长图.结果 臀突客蚤不仅在野外、郊区,而且在口岸城区均有分布.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占采蚤总数的66.3%,也是该区多种啮齿类和野生动物的次要蚤种.臀突客蚤鼠体蚤密度高峰在4月,蚤指数为12.87,其他各月也有臀突客蚤分布.洞干、洞口游离蚤密度高峰在7月,蚤指数为1.70.臀突客蚤雌性在3-9月为繁殖产卵期,但高峰在4-6月,占全年孕蚤数的68.3%.结论 臀突客蚤是中哈边境口岸周边四季均能生存的多宿主、广泛分布的蚤种.该蚤不仅能自然感染鼠疫菌,并可叮人吸血.在鼠体蚤、洞干、洞口游离蚤高峰期应高度警戒,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作者:尹小平;叶志辉;彭定希;骄娃;张江国;阿布都·扎伊尔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新形势下不同车型旅客列车蜚蠊的生活习性及分布特点,为旅客列车更有效地进行蜚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药激法喷洒,10 min后检查爬出或击倒的蜚蠊数,计算蜚蠊侵害率及平均密度.结果 旅客列车蜚蠊侵害率平均为27.7%,其中22系列(45.5%)>25B(37.7%)>25G(24.2%)>SYZ25B(16.7%)>25K(7.4%),CA(90.0%)>YZ(32.3%)>YW(17.1%)>RW(5.0%).蜚蠊平均密度为2.51只/辆,其中22系列(4.58只/辆)>25B(3.75只/辆)>25G(2.01只/辆)>SYZ25B(1.17只/辆)>25K(0.43只/辆),CA(6.35只/辆)>YZ(3.51只/辆)>YW(1.30只/辆)>RW(0.15只/辆).蜚蠊栖息部位主要在车厢的四个角落、乘务室、储藏间、冰箱电机旁及灶底通风口和配电室等处,洗脸间灯箱、厢顶通气口出现蜚蠊并呈聚集状态.结论 旅客列车蜚蠊侵害严重,蜚蠊分布发生改变,洗脸间灯箱、厢顶通气口、中铺等高部位出现蜚蠊,不同车型有差别.灭蠊时需注意这些部位及配电室等隐蔽处,可采取喷雾、胶饵等方式.
作者:王辉;贺毅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不同营养物质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雌蚊产卵选择的影响,为新型诱卵器的研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室内测定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对不同种类糖和维生素溶液的产卵趋性.结果 淡色库蚊怀卵雌蚊偏好在1000 mg/L和100mg/L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及1000mg/L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产卵,而白纹伊蚊则对供试的各种糖液没有明显的产卵选择偏好;浓度为100mg/L的盐酸硫胺(VB1)溶液和抗坏血酸(VC)溶液、10mg/L的VB1溶液能显著引诱淡色库蚊产卵,10mg/L的VB1溶液还能显著引诱白纹伊蚊产卵.结论 葡萄糖对淡色库蚊、VB1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在室内有较好的产卵引诱效果.
作者:邓天福;莫建初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RT-PCR方法对2009年宁波市狂犬病病毒分离株(NB0901)的N基因扩增并测序,了解宁波地区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特点.方法 运用RT-PCR方法和序列测定方法获得NB0901株的N基因序列,并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疫苗株(3aG和CNT-1)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狂犬病病毒NB0901株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86.6%~90.1%和95.5%~98.8%之间.NB0901株N蛋白的抗原表位与疫苗株相比后发现在N Ⅰ和NⅡ抗原表位存在突变.而在Th细胞表位上,NB0901株与CNT-1株完全一致,与3aG株相比变异较大.进化结果表明NB0901株属于狂犬病病毒Ⅰ群中的A亚型.结论 狂犬病病毒NB0901株和当前疫苗株虽同属于Ⅰ群,但是与疫苗株相比存在差异,从氨基酸序列水平上分析,CNT-1株较3aG株更能有效保护流行毒株感染.
作者:易波;倪红霞;方挺;李永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对浙江口岸蚊类的种群结构、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以及主要蚊媒病原体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和控制口岸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器收集法捕捉浙江口岸的蚊虫,对其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蚊类样品进行登革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及疟原虫等病原体检测.结果 浙江口岸蚊类隶属5属12种,其中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57.87%,其次是中华按蚊,占23.75%;平均密度0.38只/(台·h),活动高峰期为6-8月;蚊类可能携带的登革热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及疟原虫等病原体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浙江口岸主要优势种与地方数据基本一致,但各口岸又有不同特点;输入性疟疾在浙江口岸地区有暴发流行的可能;浙江口岸蚊类受登革热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较低;台州、嵊泗口岸蚊密度偏低,可能与台州口岸特殊的港区环境、嵊泗口岸当地特有的海岛型气候相关;空港蚊密度明显高于海港,可能与其特有的蚊类生活环境和人员较多有关.
作者:沈若川;陈勇;骆江洪;张严峻;王欣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龙游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方法 对2004-2010年HFR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开展人间疫情与宿主动物带病毒监测.结果 龙游县2004-2010年HFRS年平均发病率为0.78/10万,患者以40~50岁为主,占63.64%,农民占77.27%,男女比例为2.14:1.季节高峰呈夏季和冬季的双峰型,全县多个乡(镇)均有发病,以龙南山区发病率高.患者诊断符合率为82.35%.鼠类带病毒率为2.95%,室内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占80.28%;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89.29%.鼠血清HFRS抗体阳性率为4.81%.结论 龙游县HFRS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流行特征并未发生明显改变.监测结果显示,龙游县是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HFRS疫区.
作者:陈忠兵;雷金宝;兰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以黑箱法替代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可能性.方法 在3个现场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为1.51只/箱,低于人工小时法(3.13只/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5,P=0.0025).2种监测方法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高,且有统计学意义(r=0.8833,P=0.0084).分析雌蚊的密度和消长规律,人工小时法捕捉雌蚊密度(1.88只/点)高于黑箱法(0.50只/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3,P=0.0023);两方法逐月密度指数无相关性(r=0.4812,P=0.2743).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种和构成有所不同,黑箱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0.6%),有少量的三带喙库蚊(4.1%)、白纹伊蚊(2.4%)、骚扰阿蚊(2.9%),未监测到中华按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42.8%)和骚扰阿蚊(40.3%)为主,除三带喙库蚊(11.7%)和白纹伊蚊(4.7%)外,还监测到中华按蚊(0.5%).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虫性别比不同,黑箱法雄蚊多于雌蚊,人工小时法则相反.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雌蚊数接近,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8,P<0.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雄蚊数差异较大,黑箱法高于人工小时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1,P<0.0001).结论 研究均表明蚊虫监测方法能否捕获某一蚊种与该地区此蚊种密度的丰富度有密切关系,黑箱法适合于多种蚊种监测,捕获雌蚊数量少于雄蚊.作为蚊虫监测方法的规律性和标准操作程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冷培恩;刘洪霞;姬淑红;张文革;田霞;刘丽军;徐仁权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北川地震灾区的鼠类种群、密度及其动态变化,监测北川新县城的鼠类种群动态.方法 2009年7、10月和2010年1、4月,采用夹夜法在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农田进行鼠类种群动态调查.结果 2009年7月捕获鼠形动物44只,隶属2科4属4种,密度为20.66%,雌雄比为1:0.87,雌鼠怀孕率为50.00%,平均胚胎数为3.6个;2009年10月捕获鼠形动物28只,隶属2科2属2种,密度为16.47%,雌雄比为1:1,雌鼠怀孕率为25.00%,平均胚胎数为3.0个;2010年1月捕获鼠形动物8只,隶属2科2属2种,密度为4.00%,雌雄比为1:0.33,雌鼠怀孕率为0,平均胚胎数为0个;2010年4月捕获鼠形动物18只,隶属2科2属2种,密度为8.37%,雌雄比为1:0.64,雌鼠怀孕率为71.43%,平均胚胎数为4.0个.4次捕获鼠形动物均以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结论 不同月份农田间鼠形动物密度随着季节变化而消长,可能受季节、气温变化,农作物生长状况,鼠类动物繁殖时间等因素影响,加之大地震对鼠类活动异常的影响.
作者:张建漂;杨孔;李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疟疾每年造成近百万人死亡,随着蚊虫抗药性的增加,导致现有抗疟策略的效率降低.转基因蚊研究为抗疟提供了新的途径,成为防治疟疾的新方法.现将转基因技术在蚊虫中的应用、基因调控机制以及转基因蚊发挥作用的途径等做一综述.
作者:代玉华;张本光;魏继波;公茂庆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WB)3种实验方法,对此例患者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查,并结合临床疾患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种试验方法IgG均为阳性,其中IFA的IgG抗体滴度达到1:128,WB的IgG有2条蛋白带P83和P39;3种试验方法IgM均为阴性.结论 患者临床发展病程符合莱姆病的特征,实验室结果阳性,莱姆病的诊断可以成立.
作者:侯学霞;薄涛;刘晓琳;耿震;史晓燕;郝琴;万康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钉螺在青浦区环境中再生的能力.方法 采用环境法取全区10个镇(街道)的10块土壤作为试验组及近年来上海市有螺地区的松江、金山区2块土壤作为对照组,随机分配植入试验基地.将不同颜料标记后的雌雄钉螺各25只采用随机法放入每个试验地块中,经过1年的试验,观察是否有新螺出现,以及越冬后次年钉螺的生存状况.结果 自2008年5月22日开始放养钉螺后,经过147 d首次发现有新螺出现,钉螺繁殖、孵化时的月平均气温为27.1~34.3℃,至2009年5月17日,所有试验地块均有新螺出现,春季钉螺产卵、孵化时的月平均温度仅为3.2~9.8℃.试验前后土壤pH值分别为5.5±0.7和5.4±1.0,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P=0.87).结论 钉螺在青浦区可以再生,并可以越冬生存;春季钉螺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即可繁殖孵化.
作者:田建国;仲文江;黎桂福;彭丽霞;项晓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为了解都江堰市地震灾后居民临时安置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分布特点、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为病媒生物性疾病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于2008年6-10月对灾民安置点内不同场所的病媒生物密度及分布进行了调查.
作者:李观翠;刘竹;何建邯;邓小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蚊虫由于其特殊的行为、生理以及与人类生活关系紧密而成为传播人类疾病的重要媒介,自20世纪化学杀虫剂广泛使用后,蚊虫就与这种环境变化协同进化,即通过生理生化多种机制产生抗药性.该文综述了自90年代以来,我国7种媒介蚊虫尖音库蚊复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微小按蚊、雷氏按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对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调查结果.这些媒介蚊虫对两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对有机磷类杀虫剂进行抗性检测比较多的农药是马拉硫磷和敌敌畏,只有少数地区表现为敏感,大部分地区的蚊虫对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近年使用广泛的杀虫剂,大部分检测地区的蚊虫对该类杀虫剂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
作者:刘斯璐;崔峰;燕帅国;乔传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为了解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5-2009年HFRS疫情监测报告如下.
作者:贯长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定边县鼠疫疫区革螨种群构成,为进一步研究革螨在传播和保存鼠疫菌中的作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鼠体螨采集法、窝巢螨采集法.采集的革螨用霍氏液封片,制成革螨玻片标本,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螨种.结果 共收集革螨3科5属6种463只,北野血革螨占检获总数的40.6%,格血厉螨占33.0%,仓鼠真厉螨占24.8%;其它为少量宫卵巨螯螨、褪色巨螯螨和阿尔及利亚厉螨.捕鼠859只,挖巢135个.长爪沙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占总捕鼠数的90.9%.长爪沙鼠鼠体带螨率7.3%,窝巢带螨率23.7%.收集的革螨绝大多数为雌性个体.结论 主要鼠种寄生革螨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北野血革螨、格血厉螨、仓鼠真厉螨为长爪沙鼠寄生的优势螨种.
作者:佘建军;范锁平;阮春来;孙养信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在北海口岸的密度、季节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对成蚊进行监测,对幼虫的监测分别采用指数调查法、集卵器法和100ml记数法.结果 在北海港捕获的697只及铁山港捕获的317只伊蚊成虫及两口岸所监测的幼虫,经鉴定均为白纹伊蚊.两地伊蚊成蚊平均密度分别为17.2和7.4只/人工小时,伊蚊幼虫的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诱器指数及100 ml记数法幼虫密度指数分别为4.0%和13.0%,19.2%和27.2%,5.0和17.2,12.0%和23.2%,2.0和2.8条/100 ml.结论 两地伊蚊密度及其幼虫相关指数较高,提示口岸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北海口岸伊蚊的种类构成、密度和幼虫相关的指数等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口岸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防制以及登革热防控提供技术数据.
作者:林伟青;陈健超;吕良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监测乌鲁木齐南山大小松沟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人群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与莱姆病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蛋白免疫印迹(WB)方法,对223人检测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M、IgG),2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尿液中伯氏疏螺旋体DNA.对有蜱叮咬和犬咬史,并有莱姆病相关临床表现者,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结合血清学检测和尿液PCR结果,确定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与莱姆病病例.结果 伯氏疏螺旋体平均感染率为16.14%(36/223),确诊莱姆病27例(1999-2002年6例;2003-2006年21例),包括皮肤、神经系统、眼、心脏和关节多系统损害.少年儿童感染后,出现各型红斑占44.44%(12/27).结论 乌鲁木齐市山地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群均存在较高的莱姆病感染率,并有典型病例,当地应重视莱姆病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谭毓绘;刘勇;孙荷;于鲁海;曼古努尔;朱丽;朱沂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家蝇抗药性产生机制,为选择快速准确的监测技术和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实验室培育的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抗性衰减品系及敏感品系家蝇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观察过氧化物酶对家蝇抗性产生的作用.结果 抗性家蝇GSH-PX的活性明显增高,抗性品系家蝇相对活性达到165.89%,抗性衰减品系活性降低到70.13%.3个家蝇品系的电泳图谱中6组条带有较明显的差别.结论 抗高效氯氰菊酯家蝇的过氧化物酶性质发生改变,对家蝇的抗药性产生可能起比较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德国;霍新北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