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臀突客蚤重要生态学调查与流行病学意义的探讨

尹小平;叶志辉;彭定希;骄娃;张江国;阿布都·扎伊尔

关键词:臀突客蚤, 生态学, 季节消长
摘要:目的 掌握大沙鼠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臀突客蚤的生态学动态规律,为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在口岸鼠疫监测区采集鼠、动物体蚤,洞干、洞口蚤,镜下观察孕蚤数量,将年度内逐月采集的鼠体、洞口洞干、孕蚤数的优势蚤种经鉴定、分类后绘制成臀突客蚤季节消长图.结果 臀突客蚤不仅在野外、郊区,而且在口岸城区均有分布.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占采蚤总数的66.3%,也是该区多种啮齿类和野生动物的次要蚤种.臀突客蚤鼠体蚤密度高峰在4月,蚤指数为12.87,其他各月也有臀突客蚤分布.洞干、洞口游离蚤密度高峰在7月,蚤指数为1.70.臀突客蚤雌性在3-9月为繁殖产卵期,但高峰在4-6月,占全年孕蚤数的68.3%.结论 臀突客蚤是中哈边境口岸周边四季均能生存的多宿主、广泛分布的蚤种.该蚤不仅能自然感染鼠疫菌,并可叮人吸血.在鼠体蚤、洞干、洞口游离蚤高峰期应高度警戒,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新疆乌鲁木齐南山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监测分析

    目的 监测乌鲁木齐南山大小松沟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人群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与莱姆病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蛋白免疫印迹(WB)方法,对223人检测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M、IgG),2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尿液中伯氏疏螺旋体DNA.对有蜱叮咬和犬咬史,并有莱姆病相关临床表现者,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结合血清学检测和尿液PCR结果,确定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与莱姆病病例.结果 伯氏疏螺旋体平均感染率为16.14%(36/223),确诊莱姆病27例(1999-2002年6例;2003-2006年21例),包括皮肤、神经系统、眼、心脏和关节多系统损害.少年儿童感染后,出现各型红斑占44.44%(12/27).结论 乌鲁木齐市山地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群均存在较高的莱姆病感染率,并有典型病例,当地应重视莱姆病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谭毓绘;刘勇;孙荷;于鲁海;曼古努尔;朱丽;朱沂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埃及伊蚊的研究进展

    登革热是经蚊虫叮咬人体传播的重要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媒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旅游业及交通业的迅速发展,该蚊在我国的分布发生了区域上的变化;长期的蚊虫控制措施,引起了一些生态习性的改变;通过对埃及伊蚊及登革热病毒传播关系的研究表明,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方式是该蚊保存登革热病毒的重要方式,该蚊对登革热病毒高度易感和带病毒率较高.现就埃及伊蚊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及与登革热传播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谢晖;周红宁;杨亚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都江堰市地震灾后居民安置点病媒生物密度调查

    为了解都江堰市地震灾后居民临时安置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分布特点、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为病媒生物性疾病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于2008年6-10月对灾民安置点内不同场所的病媒生物密度及分布进行了调查.

    作者:李观翠;刘竹;何建邯;邓小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新发和再肆虐虫媒病毒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一些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及人兽共患病的一群病毒.蚊虫和蜱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鸟类、蝙蝠、灵长类和家畜是重要的脊椎动物宿主.目前,一些虫媒病毒仍在世界各地引起严重的传染病流行,甚至导致死亡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日益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张海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1959-2009年三峡库区宜昌段蚊类变动趋势研究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水利工程梯级开发过程中的蚊类变动趋势,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的医学评估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方法 研究整理与分析本单位1959年以来所调查的库区蚊类记录,通过调查补充1971-2009年数据,用人工小时法调查蚊密度.结果 三峡库区宜昌段不同时期蚊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牛房蚊密度高于人房.1971-1980年蚊密度较前后临近时段达到高值[239.0只/(间·人工小时)].2001-2009年,三峡工程完成二、三期建设,全线竣工,该时段蚊密度降至历史低点[75.2只/(间·人工小时)].人房、牛房蚊种构成均有很大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与蚊虫的孳生环境改变有关,也决定了病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结论 三峡库区宜昌段蚊密度目前已降至历史低点,相关疾病发病率未见异常波动,库区水利工程兴建对其未呈现显著影响.

    作者:李慧甫;朱彬彬;李枝金;徐勇;董美阶;沈超;薛宏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上海口岸输入的蚊虫

    目的 掌握上海口岸蚊虫输入情况.方法 蚊虫形态鉴定.结果 上海口岸输入的蚊虫有7属30种.这些蚊虫来源地域广泛,以欧洲和美洲为主,占输入蚊虫总数的80.0%,其中18种为上海无分布种类,6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结论 上海口岸输入的蚊虫传播疾病的风险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和检疫查验.

    作者:曹敏;何宇平;李平;田桢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中国媒介蚊虫对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蚊虫由于其特殊的行为、生理以及与人类生活关系紧密而成为传播人类疾病的重要媒介,自20世纪化学杀虫剂广泛使用后,蚊虫就与这种环境变化协同进化,即通过生理生化多种机制产生抗药性.该文综述了自90年代以来,我国7种媒介蚊虫尖音库蚊复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微小按蚊、雷氏按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对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调查结果.这些媒介蚊虫对两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对有机磷类杀虫剂进行抗性检测比较多的农药是马拉硫磷和敌敌畏,只有少数地区表现为敏感,大部分地区的蚊虫对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近年使用广泛的杀虫剂,大部分检测地区的蚊虫对该类杀虫剂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

    作者:刘斯璐;崔峰;燕帅国;乔传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家蝇过氧化物酶性质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家蝇抗药性产生机制,为选择快速准确的监测技术和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实验室培育的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抗性衰减品系及敏感品系家蝇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观察过氧化物酶对家蝇抗性产生的作用.结果 抗性家蝇GSH-PX的活性明显增高,抗性品系家蝇相对活性达到165.89%,抗性衰减品系活性降低到70.13%.3个家蝇品系的电泳图谱中6组条带有较明显的差别.结论 抗高效氯氰菊酯家蝇的过氧化物酶性质发生改变,对家蝇的抗药性产生可能起比较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德国;霍新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例输入性莱姆病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WB)3种实验方法,对此例患者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查,并结合临床疾患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种试验方法IgG均为阳性,其中IFA的IgG抗体滴度达到1:128,WB的IgG有2条蛋白带P83和P39;3种试验方法IgM均为阴性.结论 患者临床发展病程符合莱姆病的特征,实验室结果阳性,莱姆病的诊断可以成立.

    作者:侯学霞;薄涛;刘晓琳;耿震;史晓燕;郝琴;万康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北川地震灾区农田鼠类种群动态初步调查

    目的 调查北川地震灾区的鼠类种群、密度及其动态变化,监测北川新县城的鼠类种群动态.方法 2009年7、10月和2010年1、4月,采用夹夜法在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农田进行鼠类种群动态调查.结果 2009年7月捕获鼠形动物44只,隶属2科4属4种,密度为20.66%,雌雄比为1:0.87,雌鼠怀孕率为50.00%,平均胚胎数为3.6个;2009年10月捕获鼠形动物28只,隶属2科2属2种,密度为16.47%,雌雄比为1:1,雌鼠怀孕率为25.00%,平均胚胎数为3.0个;2010年1月捕获鼠形动物8只,隶属2科2属2种,密度为4.00%,雌雄比为1:0.33,雌鼠怀孕率为0,平均胚胎数为0个;2010年4月捕获鼠形动物18只,隶属2科2属2种,密度为8.37%,雌雄比为1:0.64,雌鼠怀孕率为71.43%,平均胚胎数为4.0个.4次捕获鼠形动物均以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结论 不同月份农田间鼠形动物密度随着季节变化而消长,可能受季节、气温变化,农作物生长状况,鼠类动物繁殖时间等因素影响,加之大地震对鼠类活动异常的影响.

    作者:张建漂;杨孔;李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宁波市狂犬病病毒NB0901株核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目的 通过RT-PCR方法对2009年宁波市狂犬病病毒分离株(NB0901)的N基因扩增并测序,了解宁波地区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特点.方法 运用RT-PCR方法和序列测定方法获得NB0901株的N基因序列,并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疫苗株(3aG和CNT-1)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狂犬病病毒NB0901株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86.6%~90.1%和95.5%~98.8%之间.NB0901株N蛋白的抗原表位与疫苗株相比后发现在N Ⅰ和NⅡ抗原表位存在突变.而在Th细胞表位上,NB0901株与CNT-1株完全一致,与3aG株相比变异较大.进化结果表明NB0901株属于狂犬病病毒Ⅰ群中的A亚型.结论 狂犬病病毒NB0901株和当前疫苗株虽同属于Ⅰ群,但是与疫苗株相比存在差异,从氨基酸序列水平上分析,CNT-1株较3aG株更能有效保护流行毒株感染.

    作者:易波;倪红霞;方挺;李永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首次实验室证实北京平谷地区恙虫病东方体暴发流行

    目的 了解北京市平谷地区是否存在恙虫病东方体感染.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对平谷地区采集的30份临床标本进行恙虫病东方体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和56×103蛋白扩增并测序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血清标本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抗体检测.结果 采用PCR共检测血液标本30份,均阳性(100%);用IFA检测28份患者血清抗体,25份阳性(89.3%);长片段PCR扩增,3份标本扩增阳性,阳性结果测序比对所有核苷酸序列相同,与Kawasaki的同源性为96%.结论 首次从分子流行病学和血清流行病学的角度证实北京平谷地区存在恙虫病东方体.

    作者:付秀萍;刘玉英;张宝华;王景泉;张景山;贺金荣;张守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转基因蚊的抗疟研究

    疟疾每年造成近百万人死亡,随着蚊虫抗药性的增加,导致现有抗疟策略的效率降低.转基因蚊研究为抗疟提供了新的途径,成为防治疟疾的新方法.现将转基因技术在蚊虫中的应用、基因调控机制以及转基因蚊发挥作用的途径等做一综述.

    作者:代玉华;张本光;魏继波;公茂庆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硼酸木材防虫剂预防建筑物白蚁药效研究

    目的 研究硼酸木材防护剂对危害建筑物的台湾乳白蚁和栖北散白蚁的预防效果.方法 用涂刷法和浸泡法处理木材,然后采用群体法测定5%和10%浓度的药液对台湾乳白蚁和栖北散白蚁的毒效以及药剂的残效性.结果 用硼酸防虫剂处理后的木块,对危害建筑物的台湾乳白蚁和栖北散白蚁具有良好的防蛀效果,2个浓度、2种处理方法均可导致台湾乳白蚁和栖北散白蚁100%死亡;硼酸更容易导致台湾乳白蚁死亡,试虫全部死亡时间相对较短;未经老化处理的木块导致台湾乳白蚁全部死亡时间为(12.6±2.4)d,导致栖北散白蚁全部死亡时间为(16.8±1.7)d;经老化处理的木块,导致白蚁全部死亡时间较未老化处理组相对长一些;对于台湾乳白蚁,试虫全部死亡时间为(19.1±2.7)d;对于栖北散白蚁,试虫全部死亡时间为(21.8+5.0)d;对照组白蚁死亡率<0.1%;而从防蛀效果来看,栖北散白蚁对硼酸更为敏感,全部处理组木块完好值均在90以上;对于台湾乳白蚁,经5%涂刷处理和10%涂刷处理或浸泡处理的木块,未老化或老化处理,完好值均可达到90;对照组木块被严重蛀食,完好值分别为60和40.试验结果表明:硼酸木材防护剂对白蚁的毒性并未受到老化处理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持效性.结论 硼酸木材防虫剂,用于处理建筑物木构件具有良好的防白蚁效果.

    作者:尹红;隋晓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室内条件下自动感应式声光驱鼠器在舰船常用缆绳上驱鼠效果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室内条件下自动感应式声光驱鼠器在舰船常用缆绳上的驱鼠效果,以便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方法 在窜内斜拉的舰船常用缆绳上放置食物,引诱饥饿的试鼠爬上缆绳,当试鼠接近食物但未吃到前,自动感应式声光驱鼠器即自动感应驱鼠,同时用监控设备对试鼠活动及自动感应式声光驱鼠器驱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录像.结果 自动感应式声光驱鼠器可重复自动感应到在缆绳上距其50 cm处活动的试鼠,并自动启动驱鼠迫使饥饿的试鼠放弃即将得到的食物在瞬间(1 s内)逃离.结论 在室内设置的舰船常用缆绳上自动感应式声光驱鼠器对在其感应区域内活动的试鼠反应敏感,刺激强烈,驱鼠快,重复性好,驱鼠效果可靠.

    作者:李伍全;张磊;郝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鼠疫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包括同义SNPs(synonymous SNPs,sSNPs)和非同义SNPs(non-synonymous SNPs,nSNPs).随着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获得了大量细菌全基因组序列,使得通过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潜在的SNPs位点成为可能.并且,由于SNPs本身的特性,使其作为一种新的分子标记,在细菌分型与进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主要阐述基于全基因组寻找SNPs位点,并建立以SNPs数据为基础的鼠疫菌微进化研究分析的研究进展状况.

    作者:王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全国2004-2009年疟疾疫情分析及预测

    目的 探讨应用时间序列季节滑动平均混合模型法(seasonal ARIMA)进行疟疾发病率预测的可行性,为降低疟疾发病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2004-2009年疾发病率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差分方法对序列资料进行平稳化及定阶,建立2010年全国疟疾发病率数据的序列分析预测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2004-2009年疟疾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趋势,每年的7-10月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季节ARIMA模型拟合结果较理想,残差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图显示残差均为白噪声序列,其很好地拟合了既往时间段上的发病率序列,进一步用该模型对2010年各月的发病率进行预测,提示2010年全国疟疾发病较临近年份有所下降,应继续巩固加强防治效果.结论 用季节ARIMA模型对疟疾发病率数据拟合较为满意,预测效果良好,可为进一步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刘洁;曲波;何钦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上海市青浦区钉螺再生性研究

    目的 了解钉螺在青浦区环境中再生的能力.方法 采用环境法取全区10个镇(街道)的10块土壤作为试验组及近年来上海市有螺地区的松江、金山区2块土壤作为对照组,随机分配植入试验基地.将不同颜料标记后的雌雄钉螺各25只采用随机法放入每个试验地块中,经过1年的试验,观察是否有新螺出现,以及越冬后次年钉螺的生存状况.结果 自2008年5月22日开始放养钉螺后,经过147 d首次发现有新螺出现,钉螺繁殖、孵化时的月平均气温为27.1~34.3℃,至2009年5月17日,所有试验地块均有新螺出现,春季钉螺产卵、孵化时的月平均温度仅为3.2~9.8℃.试验前后土壤pH值分别为5.5±0.7和5.4±1.0,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P=0.87).结论 钉螺在青浦区可以再生,并可以越冬生存;春季钉螺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即可繁殖孵化.

    作者:田建国;仲文江;黎桂福;彭丽霞;项晓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臀突客蚤重要生态学调查与流行病学意义的探讨

    目的 掌握大沙鼠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臀突客蚤的生态学动态规律,为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在口岸鼠疫监测区采集鼠、动物体蚤,洞干、洞口蚤,镜下观察孕蚤数量,将年度内逐月采集的鼠体、洞口洞干、孕蚤数的优势蚤种经鉴定、分类后绘制成臀突客蚤季节消长图.结果 臀突客蚤不仅在野外、郊区,而且在口岸城区均有分布.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占采蚤总数的66.3%,也是该区多种啮齿类和野生动物的次要蚤种.臀突客蚤鼠体蚤密度高峰在4月,蚤指数为12.87,其他各月也有臀突客蚤分布.洞干、洞口游离蚤密度高峰在7月,蚤指数为1.70.臀突客蚤雌性在3-9月为繁殖产卵期,但高峰在4-6月,占全年孕蚤数的68.3%.结论 臀突客蚤是中哈边境口岸周边四季均能生存的多宿主、广泛分布的蚤种.该蚤不仅能自然感染鼠疫菌,并可叮人吸血.在鼠体蚤、洞干、洞口游离蚤高峰期应高度警戒,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作者:尹小平;叶志辉;彭定希;骄娃;张江国;阿布都·扎伊尔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革螨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定边县鼠疫疫区革螨种群构成,为进一步研究革螨在传播和保存鼠疫菌中的作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鼠体螨采集法、窝巢螨采集法.采集的革螨用霍氏液封片,制成革螨玻片标本,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螨种.结果 共收集革螨3科5属6种463只,北野血革螨占检获总数的40.6%,格血厉螨占33.0%,仓鼠真厉螨占24.8%;其它为少量宫卵巨螯螨、褪色巨螯螨和阿尔及利亚厉螨.捕鼠859只,挖巢135个.长爪沙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占总捕鼠数的90.9%.长爪沙鼠鼠体带螨率7.3%,窝巢带螨率23.7%.收集的革螨绝大多数为雌性个体.结论 主要鼠种寄生革螨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北野血革螨、格血厉螨、仓鼠真厉螨为长爪沙鼠寄生的优势螨种.

    作者:佘建军;范锁平;阮春来;孙养信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