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吉林省通化市经济开发区布鲁氏菌病暴发调查

姜铁万;马骏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近几年来,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09年通化市1-7月发生布病患者13例.其中5月22日至6月29日通化市经济开发区湾湾川村四组村民暴发布病,发病5例,是通化市近年来严重、集中的一次.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自制汉坦病毒N蛋白IgM直接捕捉ELISA诊断试剂盒的初步评价

    目的 初步评价应用自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汉坦病毒(HV)重组N蛋白(rNP)的rNP-IgM直接捕捉ELISA诊断试剂盒.方法 考核该试剂盒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比较其与同类商品试剂盒的临床检测结果,以评估检测血清抗HV-IgM的敏感性.结果 (1)该试剂盒仅与抗HV-IgM阳性血清发生反应,而与抗水痘病毒-IgM(抗VZV-IgM)、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IgM(抗JEV-IgM)、抗登革热病毒-IgM(抗DV-IgM)、抗手足口EV71病毒-IgM(抗EV71-IgM)阳性血清均无反应;试剂盒放置37℃ 3 d,检测血清抗HV-IgM的活性,无明显降低.(2)在120例临床疑似.肾综合征出血热的144份血清中,2种试剂盒仅对12例的12份血清抗HV-IgM检测结果不一致,其中8例的首份血清,该试剂盒阳性,商品试剂盒阴性(第2份血清2种试剂盒均阳性);3例的首份血清(未采到第26血清),该试剂盒为临界值,商品试剂盒阴性;另1例的首份血清该试剂盒阳性,商品试剂盒阴性(2种试剂盒第2份血清和第3份血清均阳性).结论 实验室研制的捕获法ELISA抗HV-IgM诊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和敏感性,适于H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监测.

    作者:姚苹苹;朱函坪;姚晨辉;徐芳;梅玲玲;张政;朱智勇;邓小昭;张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蚤类区系分布

    目的 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蚤类种群区系分布.方法 结合鼠疫疫源地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体外拎蚤,采集蚤类标本并分类鉴定.结果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共发现蚤类104种(含亚种),隶属于6科33属,以角叶蚤科、细蚤科、栉眼蚤科种类居多,分别占33.65%(35/104)、27.88%(29/104)和24.04%(25/104).羌塘高原亚区发现蚤类5科16属34种,青海藏南亚区蚤类6科33属100种,其中三江源地区特有蚤类28种.结论 进一步开展蚤类生物学调查,加强媒介生物控制研究,为鼠疫防治提供理伦依据.

    作者:郑谊;李超;魏绍振;罗军;魏荣杰;杨汉青;张珊瑚;吴海生;何健;杨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008年四川省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调查四川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分布情况,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对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中的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结果 10个监测点幼虫的容器指数为27.50%,成蚊总密度为8.08只/人工小时.以废旧轮胎容器指数高,为60.28%;特殊场所和养殖耕种区密度较高,分别为18.17和10.08只/人工小时;夏季密度也较高,峰值达到9.79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的密度有地区差异,但无地理位置差异;各个监测点幼虫与成蚊密度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白纹伊蚊在四川省分布广泛,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就可能造成疫情扩散.因此,应加强监测.

    作者:曹一鸥;钱薇萍;刘学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全球变暖与蚊媒疾病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气候变暖可以扩大蚊虫的分布范围,缩短其发育历期,提高其存活率,而且能缩短病原体的增殖时间、提高其致病力,从而影响蚊媒疾病的发生程度和范围.气候变暖为很多蚊媒疾病的扩大流行或重新暴发创造了条件,如何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蚊媒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成为人们需要面对和迫切解决的问题.该文就气候变暖对蚊虫和病原生物的影响、与蚊媒疾病发生程度的关系等进行综述,并对全球变暖下的蚊媒疾病控制提出建议.

    作者:邓天福;莫建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青海省青藏铁路沿线鼠疫防治思考

    目的 通过对青藏铁路建设以来青海省境内沿线鼠疫监测资料的总结分析,科学评估这一地区鼠疫流行动态,探讨青藏铁路沿线鼠疫防治思路.方法 监测点按照<青藏铁路鼠疫防治技术方案>和<青藏铁路鼠疫防控工作方案>实施监测工作,铁路沿线的国家级监测点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工作.汇总分析2001-2008年青藏铁路沿线青海省境内的鼠疫监测资料.结果 2001-2008年监测面积达224 190 km~2,收集可检啮齿动物材料5822份、媒介材料2617份、动物血清4966份.分离到鼠疫菌93株,监测到阳性血清249份.结论 近年来青藏铁路沿线动物间鼠疫流行活跃且呈上升趋势.青藏铁路沿线的乌兰县、天峻县是鼠疫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怎样预防鼠疫沿青藏铁路线远距离传播,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作者:陈洪舰;王虎;王祖郧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生态位研究

    目的 应用现代生态学中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对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11种医学革螨在39种小兽宿主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方法 生态位宽度用Levins模型测定;生态位重叠用ColwellFutuyma模型测定,并在此基础上用系统聚类分析进行生态位重叠群的划分.结果 (1)11种革螨中,互助真厉螨及巴氏下盾螨的生态位宽,分别为0.1067和0.1044,特氏厉螨及三峡血革螨的生态位窄,分别为0.0390和0.0365;(2)特氏厉螨与土尔克厉螨的种群分布相似性及金氏厉螨、橄形血革螨与巴氏下盾螨的种群分布相似性大.结论 生态位宽度可以作为评价革螨宿主特异性的定量指标,革螨种群分布的相似性与其宿主的相似性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并受其动物分类学远近的影响.

    作者:任天广;郭宪国;李伟;吴滇;王乔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绵阳市地震灾区病媒生物控制与监测分析

    目的 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密度变化情况,给灾区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人兽共患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08年6月13日至10月31日,在地震灾区北川县、平武县、安县和江油市的灾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每周1次监测蚊、蝇、鼠密度.采用目测法测定蚊、蝇密度,采用鼠迹法测定鼠密度,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蚊虫平均密度为4.60只/人工小时,较地震前(1.26只/人工小时)上升了265.08%;鼠类平均密度为0.74处/2000m,与历史鼠密度(0.32处/2000 m)相比上升了131.25%;蝇类平均密度为0.35只/m~2,较地震前(2.47只/m~2)下降了85.83%.结论 地震灾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及开展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媒生物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仕一;刘昌弟;向定全;史映红;李永清;黄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海南省小型兽类巴尔通体的分离培养和序列分析

    目的 调查海南省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状况以及携带巴尔通体的种类,为巴尔通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鼠笼法捕获小型兽类,取心脏血,抗凝,取100 μl抗凝血用胰酶大豆肉汤按1:4稀释后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置含5%CO_2的培养箱中37℃培养45 d.挑选疑似菌落涂片,革兰染色、Gimanez染色后做镜检进行初筛,将革兰阴性杆菌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然后对其PCR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提交到GenBank,做相似性比较及序列分析.结果 从65份样本中分离培养出疑似菌落6株,革兰染色镜检均见阴性小杆菌,Gimanez染色为红色杆菌,经PCR证实6株均为巴尔通体,其中分离自黄毛鼠和屋顶鼠各2株,针毛鼠和臭(鼠句)(鼠青)各1株.经过序列分析证实,所分离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rattimassiliensis、B. tribocorum和B.queenslandeasis 3种巴尔通体相似度高.结论 海南省小型兽类中有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人群感染的风险.

    作者:宋秀平;刘起勇;鲁亮;赵伟;李贵昌;栗冬梅;孙继民;黄儒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华按蚊对3种细菌的产卵反应

    目的 具吸引作用的细菌或其挥发物能提高按蚊与杀虫或抗疟工程细菌接触的机会,为此,拟测定中华按蚊对A4细菌(未鉴定)、气单胞菌和肠杆菌的产卵反应特性,以明确3种细菌对中华按蚊是否具有吸引特性,为应用这3种细菌开展阻断疟疾传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已交配雌按蚊吸饱血48~60 h后,将含不同细菌的滤纸产卵器放人蚊笼中供按蚊产卵.保持黑暗12 h,待按蚊产卵后计数产卵器中按蚊卵的数量,应用成对t检验法比较中华按蚊在不同处理的产卵器中产卵量的差异.结果 中华按蚊在含肠杆菌产卵器中的产卵量多,在含A4菌和气单胞菌的产卵器中的产卵量明显低于对照和含肠杆菌的产卵器中的产卵量,P值分别为0.026、0.012、0.048和0.016;含肠杆菌的产卵器中的按蚊卵数量略高于对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华按蚊产卵时对A4菌和气单胞菌具有明显的负趋性,而对肠杆菌仅具有微弱的趋向性,推测这3种细菌可能不是中华按蚊食物的优先选择,但具有在蚊中肠内较为稳定存活的可能性,因此更适合于作为蚊幼生物杀虫基因的寄主细胞和仿转基因按蚊抗疟基因的寄主细胞被应用.

    作者:李美;汤林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河北省滦南县3例狂犬病疫情分析

    河北省滦南县狂犬病疫情20余年来一直为零,但2009年6月21日至8月7日出现3例狂犬病病例.为预防控制该病的进一步蔓延,做好防治工作,现将3例疫情分析如下.

    作者:常艳存;王春波;焦秀春;陈霞;孙志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缅甸北部克钦地区蚊类种群组成初报

    目的 了解缅甸北部地区的蚊类种群构成及对蚊类物种多样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2008年8-9月分别在靠近中国边境地区的4个居民点用CDC诱蚊灯捕蚊,对所获蚊虫进行分类计数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人房共捕获蚊虫2亚科8属17亚属45种2268只,牛房共捕获蚊虫2亚科7属12亚属33种1703只,其中发现人房主要优势蚊种和优势度依次为微小按蚊(58.16)、可赫按蚊(46.27)、伪杂鳞库蚊(45.68)、三带喙库蚊(41.97)、杰普尔按蚊(40.18);牛房主要优势蚊种和优势度分别为可赫按蚊(34.37)、三带喙库蚊(34.30)、微小按蚊(29.13)、美彩按蚊(27.68).人房、牛房蚊虫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2.61、1.58和2.68、0.48.结论 主要疟疾媒介微小按蚊是当地人房的优势种,牛房捕获的微小按蚊绝对数量少于人房.

    作者:赵玲玲;王学忠;施文琦;王剑;李艳君;周晓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学习、贯彻《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

    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卫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并颁布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规定>),已从2010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这在本领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海藻不同成分诱螺效果研究

    目的 利用分离和提取的海藻主要成分,作为钉螺食物引诱素在灭螺药物中应用,以提高灭螺药物的杀灭效果.方法 提取和分离海藻主要成分,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用不同成分提取物对钉螺进行诱食实验.结果 初步确定海藻主要诱螺物质成分为膳食纤维和褐藻糖胶.膳食纤维和褐藻糖胶在25℃时,48 h诱螺率分别为79.33%和56.33%,高于15℃和35℃下的诱螺率;湿度在60%环境下,褐藻糖胶、膳食纤维48 h诱螺率分别为47.67%和72.33%,高于湿度在30%的环境.结论 海藻中膳食纤维成分具有很好的诱螺效果,是一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物质.

    作者:马安宁;倪红;张云;耿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吉林省通化市经济开发区布鲁氏菌病暴发调查

    近几年来,吉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09年通化市1-7月发生布病患者13例.其中5月22日至6月29日通化市经济开发区湾湾川村四组村民暴发布病,发病5例,是通化市近年来严重、集中的一次.

    作者:姜铁万;马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锦州市凌河城区旅店业蜚蠊现状及防治对策

    近几年随着环境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区旅店业蜚蠊侵害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蜚蠊是多种传染病及寄生虫的传播媒介,为保障广大住宿旅客的卫生安全,探讨城区旅店业蜚蠊防治的有效对策,我们于2008年4-11月,对辖区内大、中、小型旅店进行了调查.

    作者:陆伟;李月明;单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北京市顺义区人群蜚蠊防治认知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顺义区人群蜚蠊防治认知水平,为全区蜚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蜚蠊防治知识调查问卷,现场组织填写.结果 调查人群中90%以上对蜚蠊有所了解,并对蜚蠊生活习性认知程度较高.在蜚蠊防治知识方面人群首先考虑方式以自行处理为主,占59.98%,咨询居委会、爱卫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占比例分别为17.34%、12.92%和5.42%.日常采取的蜚蠊防治措施以使用药剂比例高,占32.13%.结论 调查人群对蜚蠊的一般认知程度较高,但在防治知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应加快蜚蠊防治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全区各行业蜚蠊防制技术指导和培训.

    作者:程文龙;李长青;田波;马铁铮;全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河南省安阳市鼠肝毛细线虫、旋毛虫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安阳地区鼠体肝毛细线虫、旋毛虫的感染情况,为肝毛细线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市区老城区和城郊农村,用鼠夹捕鼠,将捕获鼠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鼠种和鼠生理年龄鉴定、解剖,取其全肝和部分鼠后腿肌肉压片镜检肝毛细线虫及旋毛虫.结果 解剖的199只动物中感染肝毛细线虫的有29只,感染率14.57%;其中褐家鼠感染率高为20.83%,其次是小家鼠为17.05%,黄胸鼠低为4.65%,解剖3只(鼠句)(鼠青)未检出;城市居民区捕获的18只小家鼠镜检全部阴性.在镜检的199只动物腿肌肉中均未发现旋毛虫感染.结论 郊区农村是肝毛细线虫重感染区,通过阳性鼠家庭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尚无人感染现象,但存在人感染肝毛细线虫的隐患.市区老城区和城郊农村未监测到鼠类感染旋毛虫.

    作者:王文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江西省宜春市城区蚊类调查

    目的 了解宦春市城区蚊类的种群组成、密度和消长规律,为制定防蚊、灭蚊措施和创建卫生城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电动吸蚊器法捕捉居民住宅和牲畜棚内成蚊.结果 宜春市城区蚊类年平均密度为20.82只/人工小时,城区成蚊一年四季均有分布,1-2月密度低,3月下旬逐渐增高,5-6月为密度高峰期,9-11月又出现一个小高峰,之后逐渐减少.结论 宜春市蚊虫季节消长变化明显,需加强蚊虫孳生地的治理、灭蚊防蚊和疫苗接种工作,防治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作者:吴惠英;龙海;何秋霞;陈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世博会召开前病媒生物控制策略探讨

    病媒生物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可以传播多种疾病.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值病媒生物繁殖高峰期,降低其密度,减少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威胁,成为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环节.通过召开世博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咨询会,接受和采纳了专家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各行业病媒生物的检查力度,制定适官于世博会的各类控制技术文件,同时还加强了对上海市病媒生物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为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尤其是病媒生物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冷培恩;刘洪霞;徐仁权;朱江;金培武;彭桂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008年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监测结果及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目的 掌握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近况及疫情动态变化,为预警、预报、防控提供新的信息.方法 在口岸城区、郊区、野外15个不同生境监测点布夹、布笼捕鼠,探洞、采集体外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取血、脏器用微量法进行鼠疫F1抗体、抗原检测,对阳性结果用试管法复判.结果 2008年在口岸地区捕获小型哺乳动物4目6科10属13种599只,年平均捕获率2.8%,其中城区捕获率为0.5%,郊区2.1%,野外4.6%;dx家鼠为城区优势种,大沙鼠为郊区、野外的优势鼠种.采集蚤类6科12属17种6050匹,臀突客蚤为优势蚤种.采集蜱类238只,螨类23只.血清学检测F1抗体873份,抗原548份.从入境交通工具中查到夹带的啮齿动物4批、犬类尸体1批、蜱类3批338只.结论 2008年口岸城区鼠密度降至历史低.大沙鼠在郊区、野外均为优势种,臀突客蚤为主要传播媒介,预示大沙鼠鼠间疫情没有停息,入境交通工具夹带媒介生物种类多,存在传疫风险.

    作者:尹小平;叶志辉;骄娃;马东虎;郭刚;阿布都·扎伊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