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红
目的: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此教学方式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老年护理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级护理专业中99人为实验组,与2015级护理专业50人进行对照,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传统式教学,与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课程设计后的教学方式进行对照,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知识的考试,并现场向实验班同学发放问卷调查表,后收集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老师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馈.结果:实验组教学方法理论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传统教学法,经t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问卷结果显示新的授课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热情及效率并激发对课程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各项学习能力,带教老师反馈表明在临床,经过课程设计改革后的学生更善于与病人友好沟通.结论: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年护理学》课程设计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对改进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胡徐娟;张红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对比观察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辅助椎管内麻醉作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拟行椎管内麻醉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芬太尼符合咪唑安定,观察组患者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芬太尼符合咪唑安定,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辅助椎管内麻醉效果更为理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庆小斌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甲状腺全切除术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外科病房2015年7月-2017年7月诊治的甲状腺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取甲状腺患侧腺叶全切术联合峡部切除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分是(85.01±2.51)分,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分是(52.37±9.06)分.因此,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为6.45%,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9.3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对照组患者的是6.45%,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结论:使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在临床上该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朱建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感情的问题等,大多数人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心理疾病,无法及时疏导治疗继而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而运动是一种治疗方式,能够促进人体内啡肽的产生,使人感到愉悦,从而缓解精神压力,还能够影响到性格,对于精神病患者,健康的运动是否能够促进他们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天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我院癌痛治疗药物使用及癌痛规范化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门急诊2017第一季度(1月-3月)麻醉药品处方关于癌痛治疗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价癌痛治疗药物效果.结果:分析表格,发现2017年第一季度我院门急诊麻醉药品处方共231张,共使用5种麻醉药品,其中癌痛处方216张,占处方总数的93.5%;处方诊断共32种,其中诊断为恶性肿瘤为25种,其他类共7种.其中合格处方229张,占处方总数99.1%,不合格处方2张,占处方总数0.9%.结论:我院医生对于规范化使用癌痛治疗药物的意识有所提高,规范化用药为癌痛患者减轻痛苦,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环境.
作者:江茜;胡晓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值得应用.
作者:陈亦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析胃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修补术和开腹修补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于2013年2月-2017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穿孔患者中选出8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开腹组患者行开腹修补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20.0%,P<0.05.结论:在胃穿孔的修补术治疗中,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王启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本篇论文旨在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凹陷整形美容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我们随机选取了来我院进行面部凹陷整形美容的患者70位,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人.对于对照组的成员,实行的是硅胶整形美容手术,而对于观察组的成员,则采用的是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技术,然后观察两组成员在经过各自的临床治疗之后的成功几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具体情况.结果:就手术的成功率而言,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明显地高于对照组,而且在术后的并发症,比如面部移位、感染、自体排斥等方面,都明显的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技术来对面部凹陷部位进行整形美容,效果明显,而且还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应当在临床医学上进行大范围的使用和推广.
作者:张彦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方法:采集9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比组利用开腹术治疗;治疗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转归率;手术、住院时间、术后排气和疼痛情况;手术并发症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转归率比对比组高,P<0.05;治疗组手术、住院时间、术后排气和疼痛情况比对比组好,P<0.05;治疗组手术并发症率比对比组低,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预后,减轻创伤,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
作者:苏广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讨论多用电子表格式长期医嘱转抄执行单(以下简称表格式转抄执行单)在儿科应用的优点.方法:将原本较凌乱的手工抄录长期医嘱转抄执行单,通过采用电子表格形式进行分类、整理,使每个病区患儿的需执行医嘱更加清晰、明了,杜绝了由于手工抄录常见的纸张过多、字迹不清而带来的错执行、漏执行现象,极大的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安全.符合当下信息化医疗环境,并对医嘱转抄单优点进一步挖掘,明确治疗计划,优化工作安排,简便准确记录.结果:A.表格式转抄执行单查看清晰,更改方便.B.明显提高工作效率.C.准确体现护理行为,反应医嘱执行情况.D.降低成本.结论:表格式长期医嘱转抄执行单相比传统医嘱转抄单优势明显,应推广应用.
作者:刘婷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纳的54例产后抑郁症产妇作为研究组,再选取同期无产后抑郁症的5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研究组产妇产后抑郁原因,同时给予研究组产妇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产妇的抑郁情况.结果:研究组顺产、性格开朗、夫妻关系良好、对收入水平与婴儿性别满意及婴儿健康状况良好的产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后,研究组产妇EPDS评分为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
作者:和丽秀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针对老年房颤患者采用不同方案的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90例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华法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TIA(短暂性脑缺血)、新发脑梗死、急性心梗、下肢动脉栓塞等心血管血栓事件发生率为8.89%,远低于对照组的24.44% (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56%,对照组为1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抗凝、抗栓效果,血栓事件发生率较低,且通过密切的INR监控,可以实现较高的安全性,有效降低出血事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庆才;梁雪梅;郭武松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诺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氯霉素滴眼液,观察组为诺氟沙星滴眼液,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诺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作者:张丹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化痰祛瘀汤联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针对3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使用化痰祛瘀汤联合康复治疗干预,并归为观察组,针对另外30例患者采用康复治疗干预,并归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在干预前无明显差异,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改善明显较优;评价两组生活质量后,按照组别计算其平均值并进行比较,可见两组患者在干预前无明显差异,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情况明显较佳,组间比较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化痰祛瘀汤联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发现,其能够帮助患者得到有效恢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董洪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原因,提出合理解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留置导管患者临床资料,研究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提出有效措施.结果:在本次研究的200例留置导管患者中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7.00%,尿管占据14.28%;胃管占据35.71%;气管插管占据14.28%;中心静脉置管占据21.42%,腹腔引流管占据7.14%;胸腔引流管占据7.14%.14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患者中,自行拔管占据57.14%;不慎脱管占据14.28%,导管固定欠稳占据28.57%.非计划性拔发生之后重新置管占据28.57%.患者是否约束、不同性别是否躁动等之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具有显著差异,计划性拔管平均年龄(49.27±3.54)岁与非计划性拔平均年龄(57.11±2.31)岁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在分析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原因之后,使用合理的约束工具,提升培训知识力度,更改排班模式等方式降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几率.
作者:宋桂花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国产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孕产妇分娩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区妇幼保健院院妇产科就诊的孕产妇,共60例,根据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产期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产程短、产后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围产期孕产妇时,与常规护理相比,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极大的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刘天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骨牵引能对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经常用于骨折患者的保守治疗以及术前准备.但由于骨牵引针孔处皮肤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发生感染.本文总结了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归纳了骨牵引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方法两个方面.
作者:叶丽丽;任晓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综合分析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的临床方法以及临床效果,并总结各种骨折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1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自主选择,分为外固定的A组(n=72);钢板内固定治疗的B组(n=72);和髓内针固定的C组(n=72),分析不同骨折固定手术前后疼痛指数以及临床效果.结果:(1)创伤骨科中的骨折固定方法主要包括外固定支架治疗、钢板内固定治疗、髓内针固定治疗三种,运用内固定方法的患者术后疼痛指数低于外固定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固定方法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在85%以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骨科中的骨折固定,要根据患者伤损状况和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骨折固定方法.
作者:吴明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在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实验组患者通过循证护理的措施,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4.4±2.15)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7.3±2.76)d,实验组术后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4%,可见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手足口患者的治疗来说,通过循证护理的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刘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以提高用药安全.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导致不良反应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联合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总结归纳原因.结果:与联合用药前相比,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提高(P<0.05);在联合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类型中,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为常见.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药物联用可致不良反应,因此需重视药物使用,提高用药安全性,保障药物效果.
作者:于子文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