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方药用药规律分析

刘媛;刘芳;钱荣华

关键词:乳腺癌, 中医药联合化疗, 用药规律, 文献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及主要治法,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乳腺癌”为主题词,“中医辅助化疗”“中医化疗”为副主题词,检索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近5年的中医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内服方药.将符合条件的文献中包括的单味中药输入Excel 2010进行频数频率分析.结果:共搜索得到相关文献288篇,其中符合条件的文献64篇,涉及中药复方71首,中药126味.其中用药频次前11位的药物分别是茯苓、白术、当归、黄芪、甘草、白芍、柴胡、党参、陈皮、半夏、白花蛇舌草,药物所属类别多的分别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利水渗湿药.结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理气化痰等治法对乳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可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谢春光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经验

    总结谢春光教授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经验.该病主要以肝郁为主,脾虚、肾虚、冲任失调为其重要因素,痰、瘀为重要病理环节,多虚实夹杂.治以疏肝理气,兼用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之法,辨证论治,常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作者:张愿;谢红艳;谢春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桃红四物液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液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桃红四物液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的综合疗效及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对照组为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液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罗伟业;刘慧英;王志强;朱付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代谢组学法在中药方剂中的应用概况

    代谢组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是定性、定量分析某一生物或细胞中相对分子量< 1000的小分子内源性代谢产物的一门新学科.近几年来有不少学者将代谢组学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的研究中并取得显著收效.代谢组学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往国际现代化的新道路.将代谢组学法运用到中药方剂多组分、多通道、多靶点治疗协同性作用机制中,是目前中药方剂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赵群菊;邱林;李美红;胡方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朱明芳运用中药水面膜治疗痤疮经验

    介绍朱明芳教授运用中药水面膜治疗痤疮的经验.朱教授创新中药面膜用法,利用中药超微饮片药水敷面,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皮损特点,结合中医整体观、脏腑辨证,运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原则灵活选用中药组方治疗痤疮,疗效显著.

    作者:陶梦颖;王峰;杨婉婷;杨逸璇;朱明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膏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是由于明显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导致[1].2020年COPD将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第5位,全球死亡原因第3位[2],COPD在我国发病率高,我国对7个地区20000多名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40岁以上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高达8.2%[3].COPD的医疗费也是惊人的,2005~2013年在北京市某医院住院的1638例COPD患者人均直接经济负担从19766.52元增长到26133.18元,平均增长速度为3.55%[4].甘肃省某职工医院报道[5],老年COPD患者重复住院是导致沉重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为减少复发率,减轻疾病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COPD的稳定期治疗显得极为重要.膏方具有药物浓度高、药性稳定、口感好、容易长期贮藏、便于携带等优势,少量服用,缓缓起效,特别适合于COPD稳定期的治疗.本文从历史沿革、临床应用思路、作用机制、临床疗效观察4个方面归纳膏方治疗COPD稳定期的研究进展,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刚;柏正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2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肝胆湿热型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肝胆湿热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综合疗效、肝功能、门静脉内径值及肝脏硬度值.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肝功能、门静脉内径值、肝脏硬度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肝胆湿热型酒精性肝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湘宜;杜发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王云启运用温阳药治疗肿瘤经验

    介绍王云启教授运用温阳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王教授认为肿瘤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阳气亏虚,阴邪凝滞,痰、毒、瘀邪积聚成形,治疗上以温阳为基本原则,运用温阳药治疗,并配合脏腑、三焦辨证,通过改善肿瘤及其治疗过程中引起的并发症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并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阴寒体质,使气血得运,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该法临床疗效确切,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作者:李丽;周欢;谭雨佳;王云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增强有关.该病不仅影响到肺,也可以引起严重的肺外反应.COP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慢性炎症反应、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和抗氧化失衡等发挥了重要作用.COPD已经成为社会的严重负担,所以建立一种符合临床实际,稳定可靠的疾病模型,对COPD发病机制的研究、临床新药的开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COPD中西医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彭波;王振兴;王雷;王飞;季节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尤昭玲治疗绝经过渡期异常子宫出血经验

    介绍尤昭玲教授治疗绝经过渡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经验.尤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胞宫,其本在肾,病机虚实夹杂.从脾肾亏虚论治,结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遵循“治崩三法”,临证注重补益脾肾,塞流止血.治以固冲摄血,补肾健脾;固本复旧治以滋补肾精,健脾益气,配合暖巢煲食疗,疗效显著.

    作者:王思雨;谈珍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柴百连苏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柴百连苏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柴百连苏饮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西药对症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百连苏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赵曼;肖晶;张蓓;黄柳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白术散加减治疗羊水过多3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白术散加减治疗羊水过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羊水过多的孕妇随机分为2组各31例.2组均采用减少饮水,低盐饮食,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白术散加减.2组均以5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5%,对照组为70.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术散加减治疗羊水过多安全有效.

    作者:王坚红;洪鑫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才汤加味治疗糖尿病临床应用举隅

    三才汤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暑邪久羁,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由人参、生地黄、天冬组成.功能益气养阴、清热燥湿,主治阴虚火旺证.糖尿病归属于“消渴”,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上不外乎“滋阴与清热”.按《景岳全书·论证》将消渴辨证分为上、中、下三消.笔者(除通讯作者外)在跟师学习及实践中运用三才汤加味治疗糖尿病上、中、下三消多获良效,特此举隅.

    作者:周慢;赵兴旺;朱宇溪;陈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宫军治疗腰源性腹痛经验

    介绍宫军主任医师治疗腰源性腹痛的经验.宫主任认为腰源性腹痛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痰凝,采用“盘龙针法”针刺联合脉动治疗仪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作者:吴敏;宫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案例教学法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法的形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探讨如何将案例式教学法应用到《经络腧穴学》的教学中.其目的是想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整合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也为中医针灸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董珍珍;姜锦;李风雷;吴秀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参仙乙肝灵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参仙乙肝灵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BM、VIP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查找建库至2017年5月31日发表的参仙乙肝灵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位检索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有7篇文献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量共409例,包括治疗组207例,对照组2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抗病毒药物比较,加用参仙乙肝灵可以提高HBV-DNA阴转率[RR=1.29,95% CI(1.11,1.49),P=0.0008]和HBeAg转换率[RR=1.54,95% CI(1.10,2.16),P=0.01],不能提高ALT复常率[RR=1.18,95% CI(0.99,1.42),P=0.07].结论:参仙乙肝灵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之单用抗病毒药物,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显著提高HBeAg转换率方面有优势,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没有优势.

    作者:蒋宏平;刘玉娟;李秀;严芬;陈兰玲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相对或绝对狭窄,冠脉供血不足,发生心肌缺血、缺氧,以胸痛、胸闷为主要特征的缺血性心脏病,高发病率及病死率是其流行病学主要特征[1].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以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冠脉血运重建术为主,但长期西药治疗存在着耐受性差、耐药性强、不良反应重以及手术治疗经济负担重、手术禁忌证多、术后复发率高等问题.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有扩张冠脉、开放侧支循环、改善流变学及心功能,保护心肌细胞、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及保护血管内皮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2].笔者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治疗现状总结如下.

    作者:胡黎文;余国辉;杜怡雯;胡雪松;王皓霖;赵凤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中医治疗进展

    脑卒中是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一组常见病、多发病.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发病率约40% ~ 65%.患者因吞咽困难也可引起营养不足、脱水、机体抵抗力下降、吸人性肺炎等并发症[1],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升高.如何在早期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昭凤;周义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参苓白术散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验案4则

    王诚喜教授为衡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湖南中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近30年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其运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别具特色,临床获效显著.笔者(第一作者)随王师侍诊左右,深得教诲,现将其运用该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验案4则介绍如下,以飧读者.

    作者:王中云;晏水英;宋文华;阳曦;王诚喜;张雨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胃溃疡肝气犯胃证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胃溃疡肝气犯胃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胃溃疡肝气犯胃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肝胃百合汤加残治疗.结果: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胃溃疡肝气犯胃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熊键;朱莹;黄赛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1例报告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引起机体代谢过程降低的内分泌疾病,临床可表现为全身多个系统受累,少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可出现特异的肌病表现,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甲减性肌病)起病隐匿而特殊,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临床类型包括伴肌强直的肥大性肌病(成人患者称为Hoffmann综合征,儿童患者称为Debre-Kocker-Semelaigne综合征)、多发性肌炎样综合征、不伴肌强直的肥大性肌病、不伴肌肥大的肌强直以及肌萎缩[1].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具有肌酶显著升高的甲减性肌病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霞;岳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