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芳;徐燕;褚宏亮;沈元;徐庆;常桂秋;孙俊
目的 研究水稻种植区内蚊虫分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研究中依据景观因素不同建立蚊虫调查点,采用人帐法调查,使用遥感分析技术对不同景观组成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地理景观与蚊虫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13个调查点中捕获的库蚊属多,占捕蚊总数的93.67%,捕获数量多的是淡色库蚊为3950只;研究结果表明蚊虫的孳生和繁殖与地理景观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因小库蚊数量与居民区面积的百分比之间,中华按蚊数量与稻田面积百分比之间,三带喙库蚊数量与稻田及林地面积百分比之间,淡色库蚊数量与污水沟、林地、旱田面积百分比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应用航空遥感技术能较好地监测稻田种植区内各种地理景观因素的变化,可应用于蚊媒传染病的控制研究.
作者:王晓东;刘美德;宋锋林;于虹;董言德;赵彤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空心莲子草与氯硝柳胺复配用药的灭螺效果.方法 采用室内浸杀法,将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水浸液以及0.0625 mg/L氯硝柳胺与不同浓度空心莲子草水浸液的复配溶液,在(22±2)℃室温条件下浸泡钉螺24 h和48 h,观察钉螺上爬、闭厣及死亡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水浸液单用浸杀灭螺24 h半数致死量(LC50)为388 mg/L,将0.0625 mg/L的氯硝柳胺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水浸液复配后,灭螺24 h LC50降为116 mg/L,增效比(SR)>3.当空心莲子草水浸液浓度为800 mg/L及以上时,能使钉螺闭厣率在30 min内达76.7%以上,有效抑制了钉螺上爬.结论 空心莲子草具有显著灭螺及抑制钉螺离水上爬的作用,且与0.0625 mg/L氯硝柳胺复配后能明显增强杀螺效果.
作者:谭苹;张学俊;杨建明;肖少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007年11月3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接诊1例口腔内寄生虫病例,立即上报南昌市东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我们立即会同东湖区CDC人员前往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吴景文;胡茂红;郭学俭;涂正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淡色库蚊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优势蚊种.随着杀虫剂长期、广泛、大量地使用,昆虫对杀虫剂产生的抗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银川市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状况,我们于2007年进行了调查.
作者:曾家慧;张巧玲;付大仁;张术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鼠疫F1抗体胶体金方法的敏感性,分析河北省人群鼠疫F1抗体的分布及产生该分布的原因.方法 采集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历史疫区和动物间鼠疫发生地区(张家口市)健康人群血清样本196份,保定市皮毛加工工人健康人群血清样本162份,非疫区采集100份血清作对照,用鼠疫F1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同时做间接血凝试验,对比其小检出量.结果 通过检测,鼠疫疫源地196份血清检出阳性血清3份,阳性率1.53%;保定市162份血清样本阳性率为0;100份对照血清伞部为阴性.结论 鼠疫F1抗体胶体金法的小检出量小于鼠疫间接血凝试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阳性血清,血清阳性者的年龄组成都在40岁以上,保定市皮毛加工工人健康人群检验结果全部为阴性,而非疫区人群血清F1抗体亦为阴性.经过随访,3份阳性血清中,注射鼠疫疫苗产生抗体的有2份,其他不详,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杜国义;史献明;董国润;刘合智;李玉贵;白万翔;乔峰;张月枝;杨顺林;郑金萍;杨建民;齐继东;高少坤;杨小燕;白晓英;胡乐乐;白雪薇;王晓红;吕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从医学媒介生物的入侵形势、引发生物恐怖、传播疾病等方面论述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对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探讨,指出今后我国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体检测、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对媒介生物传入、传出及某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发展态势预测评估和危害性评价体系等方面,为防止疫情的传入,消除进出口贸易中出现的不合理限制提供有力的证据.
作者:张夏芳;高灵旺;马晓光;马爱敏;张乐;唐英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8%硼酸杀蟑胶饵实验窜及现场灭蜚蠊效果.方法 在实验室、某医院食堂、病房和某招待所食堂、客房等进行灭蜚蠊试验.结果 实验室蜚蠊3 d全部死亡,模拟现场蜚蠊4 d全部死亡,LT50分别为1.21 d和1.43 d;试验现场施药前蜚蠊密度平均为66.25只/15 min,施药后的1、2、3、5 d,杀灭率分别为80.4%、84.2%、92.4%和99.6%,蜚蠊死亡高峰在投药后的前3天,死亡蜚蠊数分别占死亡总数的61.3%、80.9%和93.0%.结论 8%硼酸杀蟑胶饵对蜚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龚自力;陈超;谭伟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羧酸酯酶在不同品系德国小蠊中的活性以及其在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对有机磷杀虫剂敏感品系(SS)及采自北京市宣武区(XW)、昌平区(CP)、顺义区(SY)和石景山区(SJS)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为试虫材料,利用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及增效剂试验等方法研究羧酸酯酶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结果 增效剂TPP对马拉硫磷、敌敌畏的增效比在敏感品系中分别为1.86和1.51倍,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5.79、20.08、15.26和4.74倍;TPP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2.00、1.67、2.16和4.81倍.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Km)和大反应速度(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580 mmol/L和58.4225 μmol/(mg pro·min);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279、0.1071、0.1080、0.1095 mmol/L和307.2550、338.5755、340.3300、212.4570 μmol/(mg pro·min),2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对马拉硫磷和敌敌畏的抑制作用也不同,2种有机磷药剂对敏感品系的抑制中量I50分别为17.64 mmol/L和0.91 μmol/L,对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的I50分别为80.48、35.49、83.24、82.29 mmol/L和15.35、7.89、11.52、8.60 μmol/L.结论 羧酸酯酶解毒代谢活性的增加是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魏绪强;钱坤;曾晓芃;高希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依据实验室敏感品系的毒力回归曲线,确定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国内区分剂量.方法 强迫接触法.结果 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成蚊的国内区分剂量分别为3300、7700、7900、250和200 mg/L.结论 区分剂量所测定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淡色库蚊的抗性监测.
作者:汪中明;邢丹;李春晓;董言德;曾晓芃;高希武;赵彤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内蒙古北部草原的动植物群落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研究该地区啮齿动物的群落演替现象,对于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米景川等[1]用各地区啮齿动物的构成比和合计构成比探讨了群落演替情况,本研究则试图应用秩和比法分析啮齿动物的群落演替现象,以期达到有针对性地开展灭鼠工作,防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目的.
作者:高儒;徐红岩;孙爱峰;唐秀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室内条件下测定不同年龄和性别布氏田鼠的日食量.方法 参照<动物生态学原理>用布氏田鼠喜食植物喂养24 h后,计算供食量与残渣的差值.结果 (1)布氏田鼠平均日食量(干重)为(9.9361±0.2383)g.成体组平均日食量略高于亚成体组和老体组,且不同年龄组田鼠日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亚成体组平均日食指数较高.(2)3个年龄组中不同性别平均日食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性别对布氏田鼠取食无显著影响.(3)亚成体布氏田鼠体重与日食量呈正相关性,y=0.2882w+2.099(R2=0.8191);老体鼠体重与日食量呈负相关,y=-0.1565w+19.034(R2=0.5652),成体鼠体重与日食量无显著相关.结论 不同年龄组体重与日食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如果根据体重来估算布氏田鼠的危害,必须先掌握该季节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和相应的种群密度,且还应考虑季节性特点和繁殖期牛理特点.
作者:秦姣;李俊;苏红田;杨建宏;施大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淡色库蚊对敌敌畏、三氯杀虫酯、氯菊酯、溴氰菊酯及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现状,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药液浸渍法,测定淡色库蚊4龄期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 自然品系淡色库蚊对敌敌畏、三氯杀虫酯和氯菊酯抗件较低,抗性指数分别为2.20、2.30和3.19;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较高,抗性指数分别为4.85和5.16.结论 自然品系淡色库蚊对5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但以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为高.
作者:张家林;吴明生;陈建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蜚蠊为城市主要卫生害虫之一,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产安全,由于蜚蠊对许多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利用生物防治法控制蜚蠊越来越受关注.现就目前蜚蠊生物防治领域中膜翅目天敌主要种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张李香;吴珍泉;范锦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为掌握唐山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2006年5-10月按不同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环境对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调查.
作者:张秋芬;王福才;刘鉴;郭秀莲;王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海南岛常见蜚蠊遗传多态性,寻找蜚蠊分类的分子标记.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美洲大蠊、澳洲大蠊、黑胸大蠊和褐斑大蠊进行随机扩增,分析DNA图谱、计算遗传距离并绘出亲缘关系聚类图.结果 筛选出4条随机引物,扩增出12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71.31%.根据RAPD图谱计算出4种蜚蠊间的遗传距离,以澳洲大蠊和黑胸大蠊间遗传距离短,褐斑大蠊和美洲大蠊间距离长.根据4种蜚蠊遗传距离构建出的系统聚类图中,黑胸大蠊先与澳洲大蠊聚成一簇,再与褐斑大蠊、美洲大蠊相聚类.结论 蜚蠊基因组DNA遗传多态性丰富,RAPD技术能够反映出不同蜚蠊间的亲缘关系,并可准确进行蜚蠊分类.
作者:林英姿;崔玉宝;杨文;饶朗毓;潘婉;陈锦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趋势与疫区演变,指导防治工作.方法 对历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岛市1977-2006年HFRS发病率波动在0~33.34/10万之间,年平均为7.07/10万;病死率在0~27.27%之间,年平均为5.06%.流行过程分为早期、第1次高峰期、平稳期、第2次高峰期和缓慢下降期5个阶段.每期发病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从平稳期开始出现了春夏季增高.秋冬季发病与夏秋季之比为2.26:1,前者病死率较高.发病年龄为0~85岁,20~59岁年龄组占80.93%,男女之比为2.37:1,农民占83.83%.主要发病地区为郊区5个市和黄岛区.发病率远郊高于近郊,近郊高于城区.宿主动物密度为1.56%,阳性率为2.45%.野外和居民区小兽带病毒率分别为2.42%和2.46%.黑线姬鼠、褐家鼠分别是野外和居民区的优势种.荧光抗体法检测发现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仓鼠和臭鼩鼱带病毒抗原.结论 青岛市HFRS疫区由姬鼠型疫区演变为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近年来,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宿主动物带病毒率增高,应采取措施加强防治.
作者:邱波;薄涛;苏航;赵国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国家质检总局上海卫生防疫分队,自2008年6月3-30日在北川县擂鼓镇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期间,在防疫工作之余进行了病媒生物--蚊虫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敏;陈建宁;田桢干;易建平;李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对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及周边环境蚊虫孳生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制策略.方法 在对河流、稻田的大型水体进行蚊幼虫密度调查时,采用幼虫勺捕法;对下水管线、草坪、竹林、树林等环境进行蚊幼虫调查时,采用小型容器检查法;对灾民安置点内蚊虫叮咬情况进行调查时,采用问询法.结果 随着夏季的来临,蚊虫密度逐渐增加,尤其在稻田内,蚊幼虫密度增长迅速.5月29日体育馆东侧稻田蚊幼虫密度指数为0.028条/勺,6月7日的密度指数为1.830条/勺,9 d时间密度指数增长了64倍.结论 用综合防制方法对蚊虫进行防制,对九洲体育馆及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消灭、控制蚊虫孳生地.
作者:付学锋;李玉梅;张文增;周素梅;蔡伟;王云波;赵显峰;沈壮;曾晓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鼠形动物中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状况.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鼠中的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捕获鼠形动物128只,在黄毛鼠、姬鼠、臭鼩鼱中共检测到阳性12份,阳性率分别为9.68%、14.28%和25.00%,并对其中2份进行测序分析,与伯氏疏螺旋体的法雷斯疏螺旋体相同,基因区间序列号分别为AB091447BvalaiOS115和DQ188933BvalaiQX13P25,相似率达100%.结论 初步认为浙江省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病原.黄毛鼠、姬鼠、臭鼩鼱可能为伯氏疏螺旋体的法雷斯疏螺旋体宿主,尚需进一步调查.
作者:姜理平;郑寿贵;莫世华;叶晓东;占利;王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感染对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3种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1)用比色法分别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2)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二酚氧化酶(DPO)活性的变化.结果 (1)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各时间组血清中ACP及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ACP及CAT活性分别在感染8和16 h达高峰,其值分别为(107.9±3.5)U/100 ml和(174.6±4.7)U/ml,然后逐渐下降.(2)家蝇幼虫体内存在DPO,且感染后4 h DPO活性上升,16 h达高峰,其值为98 805.39,之后下降.结论 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ACP、CAT及DPO活性均增强,提示这3种酶在防御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晏容;刘晖;贺莉芳;万启惠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