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家蝇幼虫血清中3种酶活性的变化

晏容;刘晖;贺莉芳;万启惠

关键词:家蝇幼虫, 大肠埃希菌, 血清, 酶活性
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感染对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3种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1)用比色法分别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2)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二酚氧化酶(DPO)活性的变化.结果 (1)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各时间组血清中ACP及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ACP及CAT活性分别在感染8和16 h达高峰,其值分别为(107.9±3.5)U/100 ml和(174.6±4.7)U/ml,然后逐渐下降.(2)家蝇幼虫体内存在DPO,且感染后4 h DPO活性上升,16 h达高峰,其值为98 805.39,之后下降.结论 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ACP、CAT及DPO活性均增强,提示这3种酶在防御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秩和比法在啮齿动物群落演替评价中的应用

    内蒙古北部草原的动植物群落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研究该地区啮齿动物的群落演替现象,对于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米景川等[1]用各地区啮齿动物的构成比和合计构成比探讨了群落演替情况,本研究则试图应用秩和比法分析啮齿动物的群落演替现象,以期达到有针对性地开展灭鼠工作,防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目的.

    作者:高儒;徐红岩;孙爱峰;唐秀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海南省西南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三带喙库蚊季节消长与宿主动物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及动物宿主的乙脑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乙脑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6年4-10月动态监测蚊虫种类、密度和猪血清乙脑抗体水平;蚊媒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猪血清抗体实验室检测采用ELISA.结果 海南省黄昏时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是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50.24%,密度为16.43只/人工小时;蚊密度高峰出现在4月下半月,6月上半月至10月底基本恒定.猪血清乙脑抗体平均阳性率67.95%,高村阳性率99.04%,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结论 海南省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宿主动物猪感染率随蚊密度增高而上升,存在乙脑传播和流行的自然环境.

    作者:闫秀娟;赵伟;曾祥洁;曾定豪;陈太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昌平区养殖业家蝇对2种杀虫剂抗性测定结果

    多年来昌平区广泛使用各种杀虫剂对家蝇(Musca domestica)进行防制,致使其对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导致防制效果逐年下降.为此我们开展了家蝇抗药性测定,为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药剂提供依据.

    作者:刘硕;郑朝阳;曹志贤;吕京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布氏田鼠日食量研究

    目的 室内条件下测定不同年龄和性别布氏田鼠的日食量.方法 参照<动物生态学原理>用布氏田鼠喜食植物喂养24 h后,计算供食量与残渣的差值.结果 (1)布氏田鼠平均日食量(干重)为(9.9361±0.2383)g.成体组平均日食量略高于亚成体组和老体组,且不同年龄组田鼠日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亚成体组平均日食指数较高.(2)3个年龄组中不同性别平均日食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性别对布氏田鼠取食无显著影响.(3)亚成体布氏田鼠体重与日食量呈正相关性,y=0.2882w+2.099(R2=0.8191);老体鼠体重与日食量呈负相关,y=-0.1565w+19.034(R2=0.5652),成体鼠体重与日食量无显著相关.结论 不同年龄组体重与日食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如果根据体重来估算布氏田鼠的危害,必须先掌握该季节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和相应的种群密度,且还应考虑季节性特点和繁殖期牛理特点.

    作者:秦姣;李俊;苏红田;杨建宏;施大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推介《啮齿动物学》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伊蚊诱卵器在伊蚊监测中的应用

    伊蚊是重要的媒介生物,伊蚊诱卵器是一种有效敏感的监测手段.笔者对伊蚊诱卵器的发展、在监测等工作中的使用以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周毅彬;赵彤言;冷培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与疫区演变

    目的 掌握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趋势与疫区演变,指导防治工作.方法 对历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岛市1977-2006年HFRS发病率波动在0~33.34/10万之间,年平均为7.07/10万;病死率在0~27.27%之间,年平均为5.06%.流行过程分为早期、第1次高峰期、平稳期、第2次高峰期和缓慢下降期5个阶段.每期发病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从平稳期开始出现了春夏季增高.秋冬季发病与夏秋季之比为2.26:1,前者病死率较高.发病年龄为0~85岁,20~59岁年龄组占80.93%,男女之比为2.37:1,农民占83.83%.主要发病地区为郊区5个市和黄岛区.发病率远郊高于近郊,近郊高于城区.宿主动物密度为1.56%,阳性率为2.45%.野外和居民区小兽带病毒率分别为2.42%和2.46%.黑线姬鼠、褐家鼠分别是野外和居民区的优势种.荧光抗体法检测发现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仓鼠和臭鼩鼱带病毒抗原.结论 青岛市HFRS疫区由姬鼠型疫区演变为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近年来,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宿主动物带病毒率增高,应采取措施加强防治.

    作者:邱波;薄涛;苏航;赵国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蚊虫唾液组分的抗凝血活性及其对宿主的免疫调控作用

    蚊虫是重要的医学昆虫,其唾液组分具有抗凝血、抗炎及调控宿主免疫反应的功能,在蚊虫吸血与传播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从蚊虫唾液腺内鉴定出的唾液组分活性分子及其功能进行探讨,同时也对唾液组分调控宿主免疫功能的机制及其影响病原传播的研究做一进展性介绍.

    作者:吴家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007年重庆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与控制策略探讨

    目的 了解2007年重庆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特点,探讨乙脑流行高发地区开展防控工作的新途径.方法 利用乙脑专病报告系统数据,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结合血清学结果,描述、分析重庆市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7年重庆市共报告乙脑344例,发病率为1.09/10万.病例呈散发,具有明显季节特征,多集中在7-8月.猪血清抗体检测,50%阳转率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下旬阳转率达100%,自然感染率低.结论 2007年重庆市乙脑发病处于低流行期,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同时对10岁以下儿童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做好媒介生物监测与健康人群、宿主动物血清实验室检测,完善乙脑报告管理系统,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是控制乙脑暴发、流行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伟军;刘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银川市淡色库蚊幼虫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淡色库蚊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优势蚊种.随着杀虫剂长期、广泛、大量地使用,昆虫对杀虫剂产生的抗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银川市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状况,我们于2007年进行了调查.

    作者:曾家慧;张巧玲;付大仁;张术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石家庄市蚊虫种类调查

    为了掌握石家庄市辖区蚊虫种类,为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依据,2007年5-8月我们对石家庄辖区的9个县(市、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侯雨丰;翟士勇;江喜昌;荣小丽;杨长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外膜蛋白种类的研究

    目的 研究并分析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外膜蛋白种类及相对分子质量.方法 鼠疫菌经破碎后采取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膜蛋白,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系统分离鼠疫菌外膜蛋白.结果 在10%的SDS-PAGE上,37℃条件下的培养物可表达26条外膜蛋白带,28℃培养物可表达36条外膜蛋白.结论 试验用鼠疫菌株可分泌标准的外膜蛋白,属YOP1型.

    作者:丛显斌;张春华;赵斌;吕景生;王忠惠;张市;邵奎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安徽省房舍和储藏物孳生粉螨类名录初报

    目的 初步报道安徽省房舍和储藏物粉螨名录.方法 选取储藏物中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干果及房舍灰尘4类样本为调查对象,利用电热集螨法和光照驱螨法进行粉螨标本的采集、鉴定.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粉螨31种,隶属于7科20属.结论 安徽省储藏物孳生粉螨种类多且污染严重,应加强储藏物孳生螨类的防制和人体螨病的预防.

    作者:李朝品;刘小燕;贺骥;陶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应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水稻种植区蚊虫分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的 研究水稻种植区内蚊虫分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研究中依据景观因素不同建立蚊虫调查点,采用人帐法调查,使用遥感分析技术对不同景观组成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地理景观与蚊虫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13个调查点中捕获的库蚊属多,占捕蚊总数的93.67%,捕获数量多的是淡色库蚊为3950只;研究结果表明蚊虫的孳生和繁殖与地理景观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因小库蚊数量与居民区面积的百分比之间,中华按蚊数量与稻田面积百分比之间,三带喙库蚊数量与稻田及林地面积百分比之间,淡色库蚊数量与污水沟、林地、旱田面积百分比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应用航空遥感技术能较好地监测稻田种植区内各种地理景观因素的变化,可应用于蚊媒传染病的控制研究.

    作者:王晓东;刘美德;宋锋林;于虹;董言德;赵彤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空心莲子草与氯硝柳胺复配灭螺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空心莲子草与氯硝柳胺复配用药的灭螺效果.方法 采用室内浸杀法,将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水浸液以及0.0625 mg/L氯硝柳胺与不同浓度空心莲子草水浸液的复配溶液,在(22±2)℃室温条件下浸泡钉螺24 h和48 h,观察钉螺上爬、闭厣及死亡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水浸液单用浸杀灭螺24 h半数致死量(LC50)为388 mg/L,将0.0625 mg/L的氯硝柳胺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水浸液复配后,灭螺24 h LC50降为116 mg/L,增效比(SR)>3.当空心莲子草水浸液浓度为800 mg/L及以上时,能使钉螺闭厣率在30 min内达76.7%以上,有效抑制了钉螺上爬.结论 空心莲子草具有显著灭螺及抑制钉螺离水上爬的作用,且与0.0625 mg/L氯硝柳胺复配后能明显增强杀螺效果.

    作者:谭苹;张学俊;杨建明;肖少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德国小蠊磷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生化特性的变化与抗药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与磷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生化特性变化的关系,以初步揭示其抗性机制.方法 参照Bessey等的方法测定磷酸酯酶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参照Clark、Kao和Booth等的方法测定GSTs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结果 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的酸性磷酸酯酶活力分别为0.98和26.95 nmol/(只·30 min),比活力分别为1.45和1.59 μmol/(mg pro·30 min),Km值分别是26.14和0.89 mmol/L,Vmax值分别是3.33和0.85 nmol/(mg pro·30 min);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的碱性磷酸酯酶活力为(0.03±0.00)和(0.28±0.06)nmol/(只·30 min),比活力分别为(0.33±0.00)和(0.37±0.00)μmol/(mg pro·30 min),Km值分别是70.38和61.24 mmol/L,Vmax值分别是16.20和14.00 nmol/(mg pro·30 min);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GSTs活力分别是0.13和0.47 nmol/min,比活力分别为8.94和17.37 nmol/(mg pro·30 min);Km值分别是2.08和5.81 mmoi/L,Vmax值分别是0.08和0.17 nmol/min.结论 磷酸酯酶与GSTs在野外品系的抗性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马红梅;陈海婴;柳小青;陶卉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蚊媒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患者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检测蚊媒标本50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0.48、4.01、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 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作者:林华胜;张薇;王树文;陈和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005-2007年邢台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对策

    目的 分析邢台市2005-200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为制定HFRS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疫情报告、个案调查表和实验室监测结果.鼠密度调查采用夹夜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结果 邢台市2005-2007年共报告HFRS病例117例,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男性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5.81%,其中青年患者占总病例数的45.30%,农民患者占总病例数的51.2896;发病季节呈明显春夏高峰型.宿主动物监测褐家鼠占总捕获数的64.71%(22/34),居民区鼠密度为2.10%,野外鼠密度为1.08%;鼠带病毒率为2.94%.结论 邢台市HFRS流行符合家鼠型流行特点,褐家鼠是该市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应加强对HFRS的监测,科学灭鼠、防鼠,开展重点人群的疫苗预防接种.

    作者:刘会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1例口腔金蝇蛆症病例调查分析

    2007年11月3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接诊1例口腔内寄生虫病例,立即上报南昌市东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我们立即会同东湖区CDC人员前往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吴景文;胡茂红;郭学俭;涂正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蜚蠊膜翅目天敌研究现状

    蜚蠊为城市主要卫生害虫之一,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产安全,由于蜚蠊对许多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利用生物防治法控制蜚蠊越来越受关注.现就目前蜚蠊生物防治领域中膜翅目天敌主要种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张李香;吴珍泉;范锦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