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彬;赵彤言;冷培恩
伊蚊是重要的媒介生物,伊蚊诱卵器是一种有效敏感的监测手段.笔者对伊蚊诱卵器的发展、在监测等工作中的使用以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周毅彬;赵彤言;冷培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测定黑线姬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为检验该鼠的抗药性提供参数.方法 实验室做单个笼养无选择摄食试验: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7个不同食毒期供给浓度为0.0005%的溴敌隆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黑线姬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FP50>0.05);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线y=3.54+2.90x,LFP50和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3.18(2.44~4.14)d和20.12(8.42~48.06)d.结论 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哈尔滨地区黑线姬鼠摄食浓度为0.0005%溴敌隆毒饵21 d存活即为抗性鼠.
作者:曹煜;王宇;王大伟;丛林;董天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淡色库蚊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优势蚊种.随着杀虫剂长期、广泛、大量地使用,昆虫对杀虫剂产生的抗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银川市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状况,我们于2007年进行了调查.
作者:曾家慧;张巧玲;付大仁;张术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依据实验室敏感品系的毒力回归曲线,确定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国内区分剂量.方法 强迫接触法.结果 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成蚊的国内区分剂量分别为3300、7700、7900、250和200 mg/L.结论 区分剂量所测定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淡色库蚊的抗性监测.
作者:汪中明;邢丹;李春晓;董言德;曾晓芃;高希武;赵彤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2007年重庆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特点,探讨乙脑流行高发地区开展防控工作的新途径.方法 利用乙脑专病报告系统数据,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结合血清学结果,描述、分析重庆市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7年重庆市共报告乙脑344例,发病率为1.09/10万.病例呈散发,具有明显季节特征,多集中在7-8月.猪血清抗体检测,50%阳转率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下旬阳转率达100%,自然感染率低.结论 2007年重庆市乙脑发病处于低流行期,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同时对10岁以下儿童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做好媒介生物监测与健康人群、宿主动物血清实验室检测,完善乙脑报告管理系统,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是控制乙脑暴发、流行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伟军;刘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患者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检测蚊媒标本50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0.48、4.01、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 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作者:林华胜;张薇;王树文;陈和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并分析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外膜蛋白种类及相对分子质量.方法 鼠疫菌经破碎后采取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膜蛋白,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系统分离鼠疫菌外膜蛋白.结果 在10%的SDS-PAGE上,37℃条件下的培养物可表达26条外膜蛋白带,28℃培养物可表达36条外膜蛋白.结论 试验用鼠疫菌株可分泌标准的外膜蛋白,属YOP1型.
作者:丛显斌;张春华;赵斌;吕景生;王忠惠;张市;邵奎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为掌握唐山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2006年5-10月按不同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环境对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调查.
作者:张秋芬;王福才;刘鉴;郭秀莲;王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感染对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3种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1)用比色法分别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2)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二酚氧化酶(DPO)活性的变化.结果 (1)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各时间组血清中ACP及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ACP及CAT活性分别在感染8和16 h达高峰,其值分别为(107.9±3.5)U/100 ml和(174.6±4.7)U/ml,然后逐渐下降.(2)家蝇幼虫体内存在DPO,且感染后4 h DPO活性上升,16 h达高峰,其值为98 805.39,之后下降.结论 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ACP、CAT及DPO活性均增强,提示这3种酶在防御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晏容;刘晖;贺莉芳;万启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是辽东山区优势鼠种之一,主要栖息于土质松软的森林山地和林缘、小乔木灌木丛、草甸,农田也有分布,平均每公顷有东北鼢鼠2~3只,每年造成林下参损失面积达2000 hm2.为了给防控工作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我们于2003-2005年对东北鼢鼠进行了调查,基本掌握了其生活习性和发生危害规律.
作者:段君钢;任德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8%硼酸杀蟑胶饵实验窜及现场灭蜚蠊效果.方法 在实验室、某医院食堂、病房和某招待所食堂、客房等进行灭蜚蠊试验.结果 实验室蜚蠊3 d全部死亡,模拟现场蜚蠊4 d全部死亡,LT50分别为1.21 d和1.43 d;试验现场施药前蜚蠊密度平均为66.25只/15 min,施药后的1、2、3、5 d,杀灭率分别为80.4%、84.2%、92.4%和99.6%,蜚蠊死亡高峰在投药后的前3天,死亡蜚蠊数分别占死亡总数的61.3%、80.9%和93.0%.结论 8%硼酸杀蟑胶饵对蜚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龚自力;陈超;谭伟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多年来昌平区广泛使用各种杀虫剂对家蝇(Musca domestica)进行防制,致使其对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导致防制效果逐年下降.为此我们开展了家蝇抗药性测定,为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药剂提供依据.
作者:刘硕;郑朝阳;曹志贤;吕京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淡色库蚊对敌敌畏、三氯杀虫酯、氯菊酯、溴氰菊酯及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现状,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药液浸渍法,测定淡色库蚊4龄期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 自然品系淡色库蚊对敌敌畏、三氯杀虫酯和氯菊酯抗件较低,抗性指数分别为2.20、2.30和3.19;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较高,抗性指数分别为4.85和5.16.结论 自然品系淡色库蚊对5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但以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为高.
作者:张家林;吴明生;陈建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初步报道安徽省房舍和储藏物粉螨名录.方法 选取储藏物中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干果及房舍灰尘4类样本为调查对象,利用电热集螨法和光照驱螨法进行粉螨标本的采集、鉴定.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粉螨31种,隶属于7科20属.结论 安徽省储藏物孳生粉螨种类多且污染严重,应加强储藏物孳生螨类的防制和人体螨病的预防.
作者:李朝品;刘小燕;贺骥;陶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国家质检总局上海卫生防疫分队,自2008年6月3-30日在北川县擂鼓镇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期间,在防疫工作之余进行了病媒生物--蚊虫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敏;陈建宁;田桢干;易建平;李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蜚蠊为城市主要卫生害虫之一,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产安全,由于蜚蠊对许多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利用生物防治法控制蜚蠊越来越受关注.现就目前蜚蠊生物防治领域中膜翅目天敌主要种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张李香;吴珍泉;范锦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从医学媒介生物的入侵形势、引发生物恐怖、传播疾病等方面论述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对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探讨,指出今后我国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体检测、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对媒介生物传入、传出及某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发展态势预测评估和危害性评价体系等方面,为防止疫情的传入,消除进出口贸易中出现的不合理限制提供有力的证据.
作者:张夏芳;高灵旺;马晓光;马爱敏;张乐;唐英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羧酸酯酶在不同品系德国小蠊中的活性以及其在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对有机磷杀虫剂敏感品系(SS)及采自北京市宣武区(XW)、昌平区(CP)、顺义区(SY)和石景山区(SJS)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为试虫材料,利用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及增效剂试验等方法研究羧酸酯酶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结果 增效剂TPP对马拉硫磷、敌敌畏的增效比在敏感品系中分别为1.86和1.51倍,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5.79、20.08、15.26和4.74倍;TPP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2.00、1.67、2.16和4.81倍.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Km)和大反应速度(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580 mmol/L和58.4225 μmol/(mg pro·min);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279、0.1071、0.1080、0.1095 mmol/L和307.2550、338.5755、340.3300、212.4570 μmol/(mg pro·min),2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对马拉硫磷和敌敌畏的抑制作用也不同,2种有机磷药剂对敏感品系的抑制中量I50分别为17.64 mmol/L和0.91 μmol/L,对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的I50分别为80.48、35.49、83.24、82.29 mmol/L和15.35、7.89、11.52、8.60 μmol/L.结论 羧酸酯酶解毒代谢活性的增加是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魏绪强;钱坤;曾晓芃;高希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趋势与疫区演变,指导防治工作.方法 对历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岛市1977-2006年HFRS发病率波动在0~33.34/10万之间,年平均为7.07/10万;病死率在0~27.27%之间,年平均为5.06%.流行过程分为早期、第1次高峰期、平稳期、第2次高峰期和缓慢下降期5个阶段.每期发病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从平稳期开始出现了春夏季增高.秋冬季发病与夏秋季之比为2.26:1,前者病死率较高.发病年龄为0~85岁,20~59岁年龄组占80.93%,男女之比为2.37:1,农民占83.83%.主要发病地区为郊区5个市和黄岛区.发病率远郊高于近郊,近郊高于城区.宿主动物密度为1.56%,阳性率为2.45%.野外和居民区小兽带病毒率分别为2.42%和2.46%.黑线姬鼠、褐家鼠分别是野外和居民区的优势种.荧光抗体法检测发现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仓鼠和臭鼩鼱带病毒抗原.结论 青岛市HFRS疫区由姬鼠型疫区演变为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近年来,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宿主动物带病毒率增高,应采取措施加强防治.
作者:邱波;薄涛;苏航;赵国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