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水稻种植区蚊虫分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王晓东;刘美德;宋锋林;于虹;董言德;赵彤言

关键词:遥感, 稻田, 地理景观, 蚊虫分布
摘要:目的 研究水稻种植区内蚊虫分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研究中依据景观因素不同建立蚊虫调查点,采用人帐法调查,使用遥感分析技术对不同景观组成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地理景观与蚊虫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13个调查点中捕获的库蚊属多,占捕蚊总数的93.67%,捕获数量多的是淡色库蚊为3950只;研究结果表明蚊虫的孳生和繁殖与地理景观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因小库蚊数量与居民区面积的百分比之间,中华按蚊数量与稻田面积百分比之间,三带喙库蚊数量与稻田及林地面积百分比之间,淡色库蚊数量与污水沟、林地、旱田面积百分比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应用航空遥感技术能较好地监测稻田种植区内各种地理景观因素的变化,可应用于蚊媒传染病的控制研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2007年重庆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与控制策略探讨

    目的 了解2007年重庆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特点,探讨乙脑流行高发地区开展防控工作的新途径.方法 利用乙脑专病报告系统数据,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结合血清学结果,描述、分析重庆市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7年重庆市共报告乙脑344例,发病率为1.09/10万.病例呈散发,具有明显季节特征,多集中在7-8月.猪血清抗体检测,50%阳转率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下旬阳转率达100%,自然感染率低.结论 2007年重庆市乙脑发病处于低流行期,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同时对10岁以下儿童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做好媒介生物监测与健康人群、宿主动物血清实验室检测,完善乙脑报告管理系统,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是控制乙脑暴发、流行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伟军;刘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福建地区房舍螨类调查

    目的 有关福建省房舍螨类的研究不多,为明确福建地区房舍螨的主要种类,为人们安居提供基础资料,特进行该调查.方法 从福建地区54个采集点随机采集房舍内灰尘,将样品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进行螨类分离、制片和鉴定.结果 共采集395份样品,螨的检出率为38.00%,涉及到4目30科55种,其中热带无爪螨检出率高,占检出样品的48.86%,其次为网广缝甲螨,占16.71%.结论 房舍螨种类繁多,广泛生活于房舍内灰尘中,其中粉尘螨发生数量较大,其密度常常超过产生过敏症状的临界值.

    作者:吴子毅;罗佳;徐霞;范青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伊蚊诱卵器在伊蚊监测中的应用

    伊蚊是重要的媒介生物,伊蚊诱卵器是一种有效敏感的监测手段.笔者对伊蚊诱卵器的发展、在监测等工作中的使用以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周毅彬;赵彤言;冷培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诱蚊诱卵器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掌握诱蚊诱卵器在不同高度、不同环境中对白纹伊蚊的诱捕效果,为应用诱蚊诱卵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诱蚊诱卵器法.将诱蚊诱卵器同时垂直放在地面、距地面1.0及1.5 m处,取得结果后,选择不同环境大规模开展试验.结果 在地面、1.0及1.5 m处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分别为6.43、3.09和1.54;布放在花木公司、学校、医院、机关单位、居室内外的诱蚊诱卵器都能诱到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高是花木公司为19.85,低是居室内为2.88,平均9.04.结论 布放在有花草树木地面上的诱蚊诱卵器对白纹伊蚊引诱力强,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顺序:地面>1.0 m>1.5 m.可在有花草树木的地面或住户阳台上选择适宜位置布放诱蚊诱卵器进行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作者:李荣彪;叶中远;李锦清;郑思海;游巨荣;林立丰;邵昭明;黄捷深;张杰雄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鼠疫F1抗体胶体金检测河北省部分人群血清F1抗体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鼠疫F1抗体胶体金方法的敏感性,分析河北省人群鼠疫F1抗体的分布及产生该分布的原因.方法 采集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历史疫区和动物间鼠疫发生地区(张家口市)健康人群血清样本196份,保定市皮毛加工工人健康人群血清样本162份,非疫区采集100份血清作对照,用鼠疫F1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同时做间接血凝试验,对比其小检出量.结果 通过检测,鼠疫疫源地196份血清检出阳性血清3份,阳性率1.53%;保定市162份血清样本阳性率为0;100份对照血清伞部为阴性.结论 鼠疫F1抗体胶体金法的小检出量小于鼠疫间接血凝试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阳性血清,血清阳性者的年龄组成都在40岁以上,保定市皮毛加工工人健康人群检验结果全部为阴性,而非疫区人群血清F1抗体亦为阴性.经过随访,3份阳性血清中,注射鼠疫疫苗产生抗体的有2份,其他不详,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杜国义;史献明;董国润;刘合智;李玉贵;白万翔;乔峰;张月枝;杨顺林;郑金萍;杨建民;齐继东;高少坤;杨小燕;白晓英;胡乐乐;白雪薇;王晓红;吕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8%硼酸杀蟑胶饵灭蜚蠊效果研究

    目的 观察8%硼酸杀蟑胶饵实验窜及现场灭蜚蠊效果.方法 在实验室、某医院食堂、病房和某招待所食堂、客房等进行灭蜚蠊试验.结果 实验室蜚蠊3 d全部死亡,模拟现场蜚蠊4 d全部死亡,LT50分别为1.21 d和1.43 d;试验现场施药前蜚蠊密度平均为66.25只/15 min,施药后的1、2、3、5 d,杀灭率分别为80.4%、84.2%、92.4%和99.6%,蜚蠊死亡高峰在投药后的前3天,死亡蜚蠊数分别占死亡总数的61.3%、80.9%和93.0%.结论 8%硼酸杀蟑胶饵对蜚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龚自力;陈超;谭伟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安徽省房舍和储藏物孳生粉螨类名录初报

    目的 初步报道安徽省房舍和储藏物粉螨名录.方法 选取储藏物中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干果及房舍灰尘4类样本为调查对象,利用电热集螨法和光照驱螨法进行粉螨标本的采集、鉴定.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粉螨31种,隶属于7科20属.结论 安徽省储藏物孳生粉螨种类多且污染严重,应加强储藏物孳生螨类的防制和人体螨病的预防.

    作者:李朝品;刘小燕;贺骥;陶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德国小蠊磷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生化特性的变化与抗药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与磷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生化特性变化的关系,以初步揭示其抗性机制.方法 参照Bessey等的方法测定磷酸酯酶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参照Clark、Kao和Booth等的方法测定GSTs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结果 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的酸性磷酸酯酶活力分别为0.98和26.95 nmol/(只·30 min),比活力分别为1.45和1.59 μmol/(mg pro·30 min),Km值分别是26.14和0.89 mmol/L,Vmax值分别是3.33和0.85 nmol/(mg pro·30 min);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的碱性磷酸酯酶活力为(0.03±0.00)和(0.28±0.06)nmol/(只·30 min),比活力分别为(0.33±0.00)和(0.37±0.00)μmol/(mg pro·30 min),Km值分别是70.38和61.24 mmol/L,Vmax值分别是16.20和14.00 nmol/(mg pro·30 min);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GSTs活力分别是0.13和0.47 nmol/min,比活力分别为8.94和17.37 nmol/(mg pro·30 min);Km值分别是2.08和5.81 mmoi/L,Vmax值分别是0.08和0.17 nmol/min.结论 磷酸酯酶与GSTs在野外品系的抗性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马红梅;陈海婴;柳小青;陶卉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银川市淡色库蚊幼虫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淡色库蚊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优势蚊种.随着杀虫剂长期、广泛、大量地使用,昆虫对杀虫剂产生的抗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银川市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状况,我们于2007年进行了调查.

    作者:曾家慧;张巧玲;付大仁;张术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家蝇幼虫血清中3种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感染对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3种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1)用比色法分别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2)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二酚氧化酶(DPO)活性的变化.结果 (1)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各时间组血清中ACP及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ACP及CAT活性分别在感染8和16 h达高峰,其值分别为(107.9±3.5)U/100 ml和(174.6±4.7)U/ml,然后逐渐下降.(2)家蝇幼虫体内存在DPO,且感染后4 h DPO活性上升,16 h达高峰,其值为98 805.39,之后下降.结论 大肠埃希菌感染后家蝇3龄幼虫血清中ACP、CAT及DPO活性均增强,提示这3种酶在防御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晏容;刘晖;贺莉芳;万启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概述

    从医学媒介生物的入侵形势、引发生物恐怖、传播疾病等方面论述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对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探讨,指出今后我国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体检测、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对媒介生物传入、传出及某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发展态势预测评估和危害性评价体系等方面,为防止疫情的传入,消除进出口贸易中出现的不合理限制提供有力的证据.

    作者:张夏芳;高灵旺;马晓光;马爱敏;张乐;唐英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东北鼢鼠危害林下参及防治方法

    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是辽东山区优势鼠种之一,主要栖息于土质松软的森林山地和林缘、小乔木灌木丛、草甸,农田也有分布,平均每公顷有东北鼢鼠2~3只,每年造成林下参损失面积达2000 hm2.为了给防控工作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我们于2003-2005年对东北鼢鼠进行了调查,基本掌握了其生活习性和发生危害规律.

    作者:段君钢;任德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1996-2007年黄石市城区家蝇抗性调查

    目的 了解黄石市城区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其变化.方法 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LD50(μg/♀).结果 1996-2007年共测定10种杀虫剂,家蝇对三氯杀虫酯敏感,LD50为0.0479~0.0898 μg/♀;家蝇对菊酯类有一定抗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家蝇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维持较高抗性水平,如对敌敌畏的LD50为0.2116~0.8324 μg/♀.结论 黄石市城区家蝇对敌敌畏、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胺菊酯已产生较高抗性,对二氯苯醚菊酯、丙烯菊酯、氯氰菊酯抗性上升相对缓慢,对三氯杀虫酯处于敏感水平.应加强对家蝇抗性对策的研究,停止使用较高抗性的杀虫剂,抑制和延缓家蝇抗性发展.

    作者:殷建福;宋焰超;吴珙;于晓平;余济初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唐山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

    为掌握唐山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2006年5-10月按不同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环境对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调查.

    作者:张秋芬;王福才;刘鉴;郭秀莲;王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应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水稻种植区蚊虫分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的 研究水稻种植区内蚊虫分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研究中依据景观因素不同建立蚊虫调查点,采用人帐法调查,使用遥感分析技术对不同景观组成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地理景观与蚊虫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13个调查点中捕获的库蚊属多,占捕蚊总数的93.67%,捕获数量多的是淡色库蚊为3950只;研究结果表明蚊虫的孳生和繁殖与地理景观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因小库蚊数量与居民区面积的百分比之间,中华按蚊数量与稻田面积百分比之间,三带喙库蚊数量与稻田及林地面积百分比之间,淡色库蚊数量与污水沟、林地、旱田面积百分比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应用航空遥感技术能较好地监测稻田种植区内各种地理景观因素的变化,可应用于蚊媒传染病的控制研究.

    作者:王晓东;刘美德;宋锋林;于虹;董言德;赵彤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常用5种卫生杀虫剂对淡色库蚊成蚊区分剂量的研究

    目的 依据实验室敏感品系的毒力回归曲线,确定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国内区分剂量.方法 强迫接触法.结果 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成蚊的国内区分剂量分别为3300、7700、7900、250和200 mg/L.结论 区分剂量所测定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淡色库蚊的抗性监测.

    作者:汪中明;邢丹;李春晓;董言德;曾晓芃;高希武;赵彤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蚊媒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患者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检测蚊媒标本50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0.48、4.01、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 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作者:林华胜;张薇;王树文;陈和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海南省西南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三带喙库蚊季节消长与宿主动物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及动物宿主的乙脑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乙脑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6年4-10月动态监测蚊虫种类、密度和猪血清乙脑抗体水平;蚊媒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猪血清抗体实验室检测采用ELISA.结果 海南省黄昏时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是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50.24%,密度为16.43只/人工小时;蚊密度高峰出现在4月下半月,6月上半月至10月底基本恒定.猪血清乙脑抗体平均阳性率67.95%,高村阳性率99.04%,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结论 海南省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宿主动物猪感染率随蚊密度增高而上升,存在乙脑传播和流行的自然环境.

    作者:闫秀娟;赵伟;曾祥洁;曾定豪;陈太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布氏田鼠日食量研究

    目的 室内条件下测定不同年龄和性别布氏田鼠的日食量.方法 参照<动物生态学原理>用布氏田鼠喜食植物喂养24 h后,计算供食量与残渣的差值.结果 (1)布氏田鼠平均日食量(干重)为(9.9361±0.2383)g.成体组平均日食量略高于亚成体组和老体组,且不同年龄组田鼠日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亚成体组平均日食指数较高.(2)3个年龄组中不同性别平均日食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性别对布氏田鼠取食无显著影响.(3)亚成体布氏田鼠体重与日食量呈正相关性,y=0.2882w+2.099(R2=0.8191);老体鼠体重与日食量呈负相关,y=-0.1565w+19.034(R2=0.5652),成体鼠体重与日食量无显著相关.结论 不同年龄组体重与日食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如果根据体重来估算布氏田鼠的危害,必须先掌握该季节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和相应的种群密度,且还应考虑季节性特点和繁殖期牛理特点.

    作者:秦姣;李俊;苏红田;杨建宏;施大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及周边蚊虫孳生情况调查及应对策略

    目的 对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及周边环境蚊虫孳生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制策略.方法 在对河流、稻田的大型水体进行蚊幼虫密度调查时,采用幼虫勺捕法;对下水管线、草坪、竹林、树林等环境进行蚊幼虫调查时,采用小型容器检查法;对灾民安置点内蚊虫叮咬情况进行调查时,采用问询法.结果 随着夏季的来临,蚊虫密度逐渐增加,尤其在稻田内,蚊幼虫密度增长迅速.5月29日体育馆东侧稻田蚊幼虫密度指数为0.028条/勺,6月7日的密度指数为1.830条/勺,9 d时间密度指数增长了64倍.结论 用综合防制方法对蚊虫进行防制,对九洲体育馆及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消灭、控制蚊虫孳生地.

    作者:付学锋;李玉梅;张文增;周素梅;蔡伟;王云波;赵显峰;沈壮;曾晓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