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福建地区房舍螨类调查

吴子毅;罗佳;徐霞;范青海

关键词:房舍螨类, 种类调查, 分布, 福建地区
摘要:目的 有关福建省房舍螨类的研究不多,为明确福建地区房舍螨的主要种类,为人们安居提供基础资料,特进行该调查.方法 从福建地区54个采集点随机采集房舍内灰尘,将样品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进行螨类分离、制片和鉴定.结果 共采集395份样品,螨的检出率为38.00%,涉及到4目30科55种,其中热带无爪螨检出率高,占检出样品的48.86%,其次为网广缝甲螨,占16.71%.结论 房舍螨种类繁多,广泛生活于房舍内灰尘中,其中粉尘螨发生数量较大,其密度常常超过产生过敏症状的临界值.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浙江省在鼠形动物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

    目的 了解鼠形动物中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状况.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鼠中的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捕获鼠形动物128只,在黄毛鼠、姬鼠、臭鼩鼱中共检测到阳性12份,阳性率分别为9.68%、14.28%和25.00%,并对其中2份进行测序分析,与伯氏疏螺旋体的法雷斯疏螺旋体相同,基因区间序列号分别为AB091447BvalaiOS115和DQ188933BvalaiQX13P25,相似率达100%.结论 初步认为浙江省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病原.黄毛鼠、姬鼠、臭鼩鼱可能为伯氏疏螺旋体的法雷斯疏螺旋体宿主,尚需进一步调查.

    作者:姜理平;郑寿贵;莫世华;叶晓东;占利;王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推介《啮齿动物学》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8%硼酸杀蟑胶饵灭蜚蠊效果研究

    目的 观察8%硼酸杀蟑胶饵实验窜及现场灭蜚蠊效果.方法 在实验室、某医院食堂、病房和某招待所食堂、客房等进行灭蜚蠊试验.结果 实验室蜚蠊3 d全部死亡,模拟现场蜚蠊4 d全部死亡,LT50分别为1.21 d和1.43 d;试验现场施药前蜚蠊密度平均为66.25只/15 min,施药后的1、2、3、5 d,杀灭率分别为80.4%、84.2%、92.4%和99.6%,蜚蠊死亡高峰在投药后的前3天,死亡蜚蠊数分别占死亡总数的61.3%、80.9%和93.0%.结论 8%硼酸杀蟑胶饵对蜚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龚自力;陈超;谭伟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概述

    从医学媒介生物的入侵形势、引发生物恐怖、传播疾病等方面论述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对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探讨,指出今后我国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体检测、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对媒介生物传入、传出及某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发展态势预测评估和危害性评价体系等方面,为防止疫情的传入,消除进出口贸易中出现的不合理限制提供有力的证据.

    作者:张夏芳;高灵旺;马晓光;马爱敏;张乐;唐英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海南省西南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三带喙库蚊季节消长与宿主动物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及动物宿主的乙脑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乙脑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6年4-10月动态监测蚊虫种类、密度和猪血清乙脑抗体水平;蚊媒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猪血清抗体实验室检测采用ELISA.结果 海南省黄昏时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是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50.24%,密度为16.43只/人工小时;蚊密度高峰出现在4月下半月,6月上半月至10月底基本恒定.猪血清乙脑抗体平均阳性率67.95%,高村阳性率99.04%,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结论 海南省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宿主动物猪感染率随蚊密度增高而上升,存在乙脑传播和流行的自然环境.

    作者:闫秀娟;赵伟;曾祥洁;曾定豪;陈太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与疫区演变

    目的 掌握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趋势与疫区演变,指导防治工作.方法 对历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岛市1977-2006年HFRS发病率波动在0~33.34/10万之间,年平均为7.07/10万;病死率在0~27.27%之间,年平均为5.06%.流行过程分为早期、第1次高峰期、平稳期、第2次高峰期和缓慢下降期5个阶段.每期发病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从平稳期开始出现了春夏季增高.秋冬季发病与夏秋季之比为2.26:1,前者病死率较高.发病年龄为0~85岁,20~59岁年龄组占80.93%,男女之比为2.37:1,农民占83.83%.主要发病地区为郊区5个市和黄岛区.发病率远郊高于近郊,近郊高于城区.宿主动物密度为1.56%,阳性率为2.45%.野外和居民区小兽带病毒率分别为2.42%和2.46%.黑线姬鼠、褐家鼠分别是野外和居民区的优势种.荧光抗体法检测发现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仓鼠和臭鼩鼱带病毒抗原.结论 青岛市HFRS疫区由姬鼠型疫区演变为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近年来,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宿主动物带病毒率增高,应采取措施加强防治.

    作者:邱波;薄涛;苏航;赵国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布氏田鼠日食量研究

    目的 室内条件下测定不同年龄和性别布氏田鼠的日食量.方法 参照<动物生态学原理>用布氏田鼠喜食植物喂养24 h后,计算供食量与残渣的差值.结果 (1)布氏田鼠平均日食量(干重)为(9.9361±0.2383)g.成体组平均日食量略高于亚成体组和老体组,且不同年龄组田鼠日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亚成体组平均日食指数较高.(2)3个年龄组中不同性别平均日食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性别对布氏田鼠取食无显著影响.(3)亚成体布氏田鼠体重与日食量呈正相关性,y=0.2882w+2.099(R2=0.8191);老体鼠体重与日食量呈负相关,y=-0.1565w+19.034(R2=0.5652),成体鼠体重与日食量无显著相关.结论 不同年龄组体重与日食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如果根据体重来估算布氏田鼠的危害,必须先掌握该季节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和相应的种群密度,且还应考虑季节性特点和繁殖期牛理特点.

    作者:秦姣;李俊;苏红田;杨建宏;施大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诱蚊诱卵器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掌握诱蚊诱卵器在不同高度、不同环境中对白纹伊蚊的诱捕效果,为应用诱蚊诱卵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诱蚊诱卵器法.将诱蚊诱卵器同时垂直放在地面、距地面1.0及1.5 m处,取得结果后,选择不同环境大规模开展试验.结果 在地面、1.0及1.5 m处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分别为6.43、3.09和1.54;布放在花木公司、学校、医院、机关单位、居室内外的诱蚊诱卵器都能诱到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高是花木公司为19.85,低是居室内为2.88,平均9.04.结论 布放在有花草树木地面上的诱蚊诱卵器对白纹伊蚊引诱力强,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顺序:地面>1.0 m>1.5 m.可在有花草树木的地面或住户阳台上选择适宜位置布放诱蚊诱卵器进行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作者:李荣彪;叶中远;李锦清;郑思海;游巨荣;林立丰;邵昭明;黄捷深;张杰雄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福建地区房舍螨类调查

    目的 有关福建省房舍螨类的研究不多,为明确福建地区房舍螨的主要种类,为人们安居提供基础资料,特进行该调查.方法 从福建地区54个采集点随机采集房舍内灰尘,将样品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进行螨类分离、制片和鉴定.结果 共采集395份样品,螨的检出率为38.00%,涉及到4目30科55种,其中热带无爪螨检出率高,占检出样品的48.86%,其次为网广缝甲螨,占16.71%.结论 房舍螨种类繁多,广泛生活于房舍内灰尘中,其中粉尘螨发生数量较大,其密度常常超过产生过敏症状的临界值.

    作者:吴子毅;罗佳;徐霞;范青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蚊媒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患者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检测蚊媒标本50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0.48、4.01、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 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作者:林华胜;张薇;王树文;陈和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外膜蛋白种类的研究

    目的 研究并分析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外膜蛋白种类及相对分子质量.方法 鼠疫菌经破碎后采取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膜蛋白,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系统分离鼠疫菌外膜蛋白.结果 在10%的SDS-PAGE上,37℃条件下的培养物可表达26条外膜蛋白带,28℃培养物可表达36条外膜蛋白.结论 试验用鼠疫菌株可分泌标准的外膜蛋白,属YOP1型.

    作者:丛显斌;张春华;赵斌;吕景生;王忠惠;张市;邵奎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常用5种卫生杀虫剂对淡色库蚊成蚊区分剂量的研究

    目的 依据实验室敏感品系的毒力回归曲线,确定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国内区分剂量.方法 强迫接触法.结果 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成蚊的国内区分剂量分别为3300、7700、7900、250和200 mg/L.结论 区分剂量所测定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淡色库蚊的抗性监测.

    作者:汪中明;邢丹;李春晓;董言德;曾晓芃;高希武;赵彤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空心莲子草与氯硝柳胺复配灭螺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空心莲子草与氯硝柳胺复配用药的灭螺效果.方法 采用室内浸杀法,将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水浸液以及0.0625 mg/L氯硝柳胺与不同浓度空心莲子草水浸液的复配溶液,在(22±2)℃室温条件下浸泡钉螺24 h和48 h,观察钉螺上爬、闭厣及死亡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水浸液单用浸杀灭螺24 h半数致死量(LC50)为388 mg/L,将0.0625 mg/L的氯硝柳胺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水浸液复配后,灭螺24 h LC50降为116 mg/L,增效比(SR)>3.当空心莲子草水浸液浓度为800 mg/L及以上时,能使钉螺闭厣率在30 min内达76.7%以上,有效抑制了钉螺上爬.结论 空心莲子草具有显著灭螺及抑制钉螺离水上爬的作用,且与0.0625 mg/L氯硝柳胺复配后能明显增强杀螺效果.

    作者:谭苹;张学俊;杨建明;肖少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002-2007年江苏省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构成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对无锡、南京和徐州3个市病媒生物的调查,分析江苏省2002-2007年鼠、蚊、蝇和蜚蠊的发生动态,为江苏省病媒生物防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鼠和蜚蠊密度全年监测,分别选择夹夜法和粘蟑纸法;成蚊密度和蝇密度监测时间为4-11月,分别选择人工小时法和笼诱法.结果 江苏省蚊、蝇和蜚蠊密度2002-2007年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5年或2006年;鼠密度逐年下降;优势种淡色库蚊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白纹伊蚊、黄胸鼠构成比总体呈逐年上升,2007年分别在10%和25%左右;优势种德国小蠊构成比越来越高,2007年高达97%.2002-2007年逐月密度分析,蚊类在7月和9月出现2个高峰,蝇类6-9月呈单高峰且高峰值在9月,蜚蠊在8-9月出现高峰,鼠类在各年每月间波动较大,高峰值多出现在3月和8月.结论 2007年江苏省对病媒生物的控制有效,但仍需加强病媒生物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同时白纹伊蚊和黄胸鼠有可能成为次优势种,与此相关的传播疾病危险性增强.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作者:杨维芳;徐燕;褚宏亮;沈元;徐庆;常桂秋;孙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唐山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

    为掌握唐山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2006年5-10月按不同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环境对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调查.

    作者:张秋芬;王福才;刘鉴;郭秀莲;王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安徽省房舍和储藏物孳生粉螨类名录初报

    目的 初步报道安徽省房舍和储藏物粉螨名录.方法 选取储藏物中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干果及房舍灰尘4类样本为调查对象,利用电热集螨法和光照驱螨法进行粉螨标本的采集、鉴定.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粉螨31种,隶属于7科20属.结论 安徽省储藏物孳生粉螨种类多且污染严重,应加强储藏物孳生螨类的防制和人体螨病的预防.

    作者:李朝品;刘小燕;贺骥;陶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应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水稻种植区蚊虫分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的 研究水稻种植区内蚊虫分布和地理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研究中依据景观因素不同建立蚊虫调查点,采用人帐法调查,使用遥感分析技术对不同景观组成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地理景观与蚊虫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13个调查点中捕获的库蚊属多,占捕蚊总数的93.67%,捕获数量多的是淡色库蚊为3950只;研究结果表明蚊虫的孳生和繁殖与地理景观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因小库蚊数量与居民区面积的百分比之间,中华按蚊数量与稻田面积百分比之间,三带喙库蚊数量与稻田及林地面积百分比之间,淡色库蚊数量与污水沟、林地、旱田面积百分比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应用航空遥感技术能较好地监测稻田种植区内各种地理景观因素的变化,可应用于蚊媒传染病的控制研究.

    作者:王晓东;刘美德;宋锋林;于虹;董言德;赵彤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羧酸酯酶与北京市不同城区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

    目的 研究羧酸酯酶在不同品系德国小蠊中的活性以及其在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对有机磷杀虫剂敏感品系(SS)及采自北京市宣武区(XW)、昌平区(CP)、顺义区(SY)和石景山区(SJS)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为试虫材料,利用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及增效剂试验等方法研究羧酸酯酶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结果 增效剂TPP对马拉硫磷、敌敌畏的增效比在敏感品系中分别为1.86和1.51倍,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5.79、20.08、15.26和4.74倍;TPP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2.00、1.67、2.16和4.81倍.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Km)和大反应速度(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580 mmol/L和58.4225 μmol/(mg pro·min);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279、0.1071、0.1080、0.1095 mmol/L和307.2550、338.5755、340.3300、212.4570 μmol/(mg pro·min),2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对马拉硫磷和敌敌畏的抑制作用也不同,2种有机磷药剂对敏感品系的抑制中量I50分别为17.64 mmol/L和0.91 μmol/L,对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的I50分别为80.48、35.49、83.24、82.29 mmol/L和15.35、7.89、11.52、8.60 μmol/L.结论 羧酸酯酶解毒代谢活性的增加是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魏绪强;钱坤;曾晓芃;高希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鼠疫F1抗体胶体金检测河北省部分人群血清F1抗体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鼠疫F1抗体胶体金方法的敏感性,分析河北省人群鼠疫F1抗体的分布及产生该分布的原因.方法 采集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历史疫区和动物间鼠疫发生地区(张家口市)健康人群血清样本196份,保定市皮毛加工工人健康人群血清样本162份,非疫区采集100份血清作对照,用鼠疫F1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同时做间接血凝试验,对比其小检出量.结果 通过检测,鼠疫疫源地196份血清检出阳性血清3份,阳性率1.53%;保定市162份血清样本阳性率为0;100份对照血清伞部为阴性.结论 鼠疫F1抗体胶体金法的小检出量小于鼠疫间接血凝试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阳性血清,血清阳性者的年龄组成都在40岁以上,保定市皮毛加工工人健康人群检验结果全部为阴性,而非疫区人群血清F1抗体亦为阴性.经过随访,3份阳性血清中,注射鼠疫疫苗产生抗体的有2份,其他不详,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杜国义;史献明;董国润;刘合智;李玉贵;白万翔;乔峰;张月枝;杨顺林;郑金萍;杨建民;齐继东;高少坤;杨小燕;白晓英;胡乐乐;白雪薇;王晓红;吕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哈尔滨地区黑线姬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测定

    目的 测定黑线姬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为检验该鼠的抗药性提供参数.方法 实验室做单个笼养无选择摄食试验: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7个不同食毒期供给浓度为0.0005%的溴敌隆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黑线姬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FP50>0.05);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线y=3.54+2.90x,LFP50和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3.18(2.44~4.14)d和20.12(8.42~48.06)d.结论 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哈尔滨地区黑线姬鼠摄食浓度为0.0005%溴敌隆毒饵21 d存活即为抗性鼠.

    作者:曹煜;王宇;王大伟;丛林;董天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