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和;陈晶洁;马立名
白蚁主要危害房屋建筑、家具、堤坝、古树名木及农作物等,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1,2].为减轻白蚁的危害,人们研究了多种灭治白蚁的方法及装置,如药物防制法和诱杀法等[3].药物防制需连续多次且不环保;采用诱杀灭治法操作麻烦,特别是诱集材料在雨季容易霉变,影响效果.笔者现介绍自行开发研制的一种高效环保的白蚁监测灭治装置,已广泛用于山塘水库、江河堤围与堤坝、林场、果园、绿化地等,取得了良好的灭蚁效果.
作者:钟平生;张颂声;李静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蚁蟑宁、百天宁、大灭、海利、佳弘5种杀虫剂现场杀灭德国小蠊的效果.方法 6间小餐厅作为实验场所,根据受试杀虫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用粘捕法调查用药前后德国小蠊密度,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比较5种药物杀灭德国小蠊的效果.结果 5种杀虫剂的杀灭率分别为蚁蟑宁86.57%,百天宁84.31%,大灭77.50%,海利75.56%,佳弘45.00%.佳弘与蚁蟑宁、百天宁、大灭、海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蚁蟑宁、百天宁、大灭、海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佳弘杀灭德国小蠊效率比其他4种药物低.
作者:陈戊申;王廷哲;杨炳长;古伟志;杨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在整个公共卫生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研究方法在采样、数据整理、分析等方面已不能满足流行病学检测和研究的需要,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正好可以满足其需要,在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研究中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林华亮;刘起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几年来旅客列车鼠、蜚蠊密度有增高趋势,严重威胁旅客及列车乘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为有效地控制列车上鼠、蜚蠊危害,我们对哈尔滨铁路局管辖内的旅客列车的鼠、蜚蠊种群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防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樊增荣;李欣竹;陈英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和野生美洲大蠊不同虫态主要消化酶的活性.方法 解剖人工饲养美洲大蠊和野生美洲大蠊不同虫态的中肠,测定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蔗糖酶活性.结果 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蛋白酶活性分别为56.28、59.75和65.22 U,脂肪酶活性分别为47.67、69.91和79.44 U,淀粉酶活性分别为51.16、76.40和95.51 U,蔗糖酶活性分别为0.60、0.67和0.97 U;野生美洲大蠊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蛋白酶活性分别为31.68、42.49和44.03 U,脂肪酶活性分别为56.37、76.38和87.16 U,淀粉酶活性分别为47.15、57.90和72.44 U,蔗糖酶活性分别为0.91、0.96和1.22 U.结论 在同一虫态,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野生美洲大蠊,而脂肪酶和蔗糖酶活性低于野生美洲大蠊.在美洲大蠊生长发育阶段,中肠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蔗糖酶活性都随其发育而逐渐增强.
作者:王柏海;王俊刚;雷朝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两种人体蠕形螨的各期形态结构特征以及活动性.方法 采用挤压涂片法和透明胶纸粘贴法获取蠕形螨,在数码显微镜Motic DM B5软件系统下动态观察,然后进行拍摄和测量.结果 对两种人体蠕形螨发育过程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动态展示和描述.对比观察发现两种人体蠕形螨发育过程基本相似,均有卵、幼虫(3对足)、若虫(4对足)和成虫4期.由于毛囊蠕形螨若虫期有一次蜕皮,将其又分为前若虫和(后)若虫两期,前若虫较(后)若虫短,基节骨突不清.两种蠕形螨各期形态差异均较大,其活动性除虫卵外,各期均可见足和颚体活动,室温较高时(20℃以上)虫体运动活跃,移动明显.两种蠕形螨成虫末体变异也较大.另外,首次在水镜下拍摄到毛囊蠕形螨雌虫肛道(门).结论 两种人体蠕形螨均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期,各期形态结构差异明显,易于鉴别;幼虫、若虫和成虫均具有明显的活动能力.两种人体蠕形螨似有亚种存在.
作者:赵亚娥;郭娜;李琛;卢朝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 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进行研究,同时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广西有78个县(市)发现微小按蚊,15个县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是全区广泛分布的蚊种;人血指数:微小按蚊在0.0458~0.1390之间,嗜人按蚊在0.2912~0.6330之间.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微小按蚊为0.08%~8.11%,嗜人按蚊为0.25%~1.85%,中华按蚊为0.005%~0.32%,日月潭按蚊为0.06%~3.22%.结论 广西传疟媒介有4种,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分别是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是平原区的媒介,日月潭按蚊是山区疟疾的次要媒介.
作者:郭传坤;李锦辉;覃业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2005年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死亡病例特点,制定有效措施,以减少HFRS死亡病例的发生.方法 将2005年26例HFRS死亡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死亡病例年龄在20~79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比例为1.89∶1;其中农民占73%以上;四季都有死亡病例发生,1月和11月多,占死亡病例总数的53.8%.结论 山东省HFRS病死率有上升趋势,其中患者病情重、初诊误诊、就诊时间晚和因高度散发而重视程度不够等,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加之大量不典型病例的出现也是造成病死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作者:宋绍霞;王志强;王宇路;王连森;王显军;王玫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城镇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探索鼠害综合防制技术的关键点.方法 用夹捕法观察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城镇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分析鼠害重点防制区域及灭鼠适期,用粉迹法、夹捕法观察下水道灭鼠效果及对地面鼠密度的影响.结果 诸暨市城区下水道鼠夹捕获率为2.09%,褐家鼠是下水道中的主要鼠种;居民生活区、餐饮业集中区附近和农贸市场内的下水道(窨井)为重点鼠害防治区域;有春、秋两个高峰.3类重点区域下水道铺设铁丝网,地面建筑物内粉迹法下降率为65.51%;再悬吊鼠夹捕杀残存鼠,夹捕法密度下降率达到69.89%.结论 城镇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应坚持化学防制和物理防制相结合,但巩固灭鼠成果,尤其是鼠患低水平区域,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应以物理方法为主,通过实施铁丝网铺设、再悬吊鼠夹捕杀残存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下水道鼠患.
作者:赵雪松;杨福余;华国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针刺体壁对家蝇抗菌物质诱导表达的规律.方法 室内饲养的家蝇Ⅲ龄幼虫,针刺体壁处理后,分别于第0、24、48、72、96 h记录幼虫存活率,并提取其血淋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壁微球菌作指示菌,采用平板法做抑菌试验,37℃恒温24 h观察抑菌圈,并以抑菌圈直径表示抗菌活力的大小,借以指示家蝇抗菌物质的诱导产生规律.结果 经针刺诱导后,家蝇幼虫存活率逐渐降低,提取的血淋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壁微球菌的抑菌活力峰均出现在诱导后48 h.结论 针刺体壁可诱导家蝇产生抗菌物质,血淋巴收集在诱导后48 h为合适.
作者:许兵红;刘勇;曾莉萍;王文锋;孙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化学灭螺药物是目前控制和消灭钉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目前使用的化学灭螺剂大多存在有高毒的弊端,尤其是对水生动物毒性大,这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作者:李洁;钱万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对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名称与分类地位进行整理.方法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对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自然染疫动物进行统计.同时,根据目前的分类原则,对每种动物的学名进行校正.结果 对文献中出现的鼠疫宿主名称进行了校正,并对部分动物排除在宿主之外.给予新的学名的物种包括草原旱獭、淡尾黄鼠、阿拉善黄鼠、坦氏鼹形田鼠、湖沼田鼠、坎氏毛足鼠、银色山(鼠平)、蒙古高山(鼠平)、蒙古兔尾鼠、布氏田鼠、青海田鼠、大仓鼠和草兔.排除了小林姬鼠作为鼠疫宿主的可能.文献中出现的树鼩应该是北树鼩.在鼬科动物中,以前文献记载我国只有1种狗獾,而实质上中国分布2种,即亚洲狗獾和欧洲狗獾.结论 我国目前有染疫动物88种,其中兽类中啮齿目53种,兔形目5种,鼩鼱目4种,树鼩目1种,食肉目13种,偶蹄目9种,鸟类3种,涉及2纲8目19科.
作者:王玉山;刘起勇;丛显斌;徐成;李义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对实验动物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使控制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的害鼠逐渐成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湖北省疟疾防制对策,评价防制效果.方法 收集2004-2005全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 湖北省疟疾发病率连续2年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3年的0.45/万降至2005年的0.25/万,达历史低水平,疟疾高发区逐步缩小,低疟区逐步扩大;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率亦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4年的1.37/万降至2005年的0.78/万,局部暴发点得到有效控制;中华按蚊区疟疾发病率稳中有降.结论 湖北省所采取的疟疾防制措施行之有效,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作者:裴速建;黄光全;桂爱芳;左胜利;陈国英;胡乐群;刘井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一种快速、特异的检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方法 选用针对鼠疫菌F1抗原基因、pla基因、inv基因和一段鼠疫特异染色体序列设计的4对引物,以鼠疫菌及其他肠道致病菌DNA为模板并加入内部对照模板,在同一扩增体系中进行PCR扩增.结果 鼠疫菌DNA模板可扩增出预期产物,而其他菌株只能扩增出内部对照模板的片段.结论 多重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迅速、有效地将鼠疫菌与其他肠道致病菌相鉴别,也可应用于鼠疫监测.
作者:张志凯;海荣;蔡虹;张建华;马凤琴;俞东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敌鼠钠是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抗凝血灭鼠剂,但此药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为了迅速查明中毒原因和及时抢救中毒病人,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敌鼠钠检验方法非常必要.为此,我们对食物中毒样品中敌鼠钠的薄层层析法进行了改进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作者:邰春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云南省北部金沙江流域小兽体表恙螨的群落结构.方法 选择云南省北部金沙江流域的巧家、绥江两县的农舍、农田、灌木丛和森林4种生态环境诱捕小兽,选择小兽耳窝和臀部作为恙螨固定采集部位,用镊子采集全部恙螨,70%乙醇固定,Hoyer液封片后于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计算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相似性指数.结果 共捕获小兽302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目7科13属16种.共采集恙螨4550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亚科12属63种,优势种为攸氏无前恙螨、微板无前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和乡野纤恙螨,占恙螨总数的78.40%.在6种主要小兽中,有4种小兽体表恙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超过10,高达32;有4种小兽体表恙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超过1,高达2.5732.不同生境同一种小兽体表寄生恙螨群落相似性指数都>0.9.结论 云南省北部金沙江流域小兽体表恙螨群落结构比较复杂,种类多,生物多样性较高.
作者:石武祥;郭宪国;董文鸽;王衡;李伟;陈红云;骆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张掖市城区蝇类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掌握城市蝇类的分布特点及消长规律,为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结果 张掖市城区蝇密度平均为4.30只/笼,蝇种分布以家蝇为主.密度以绿化带高,为7.96只/笼,其次为餐饮店外环境,为4.85只/笼.蝇类密度基本呈前高后低的双峰型曲线,5月和9月有两个峰值,以5月高,达10.93只/笼.结论 张掖市城区蝇类以家蝇为主,应在蝇类繁殖高峰期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蝇密度,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贾玉新;李国太;张森乔;刘旭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的杀灭效果.方法 水缸按2 g/m2,缸、罐等小型积水容器按1 g/个,污水沟按2g/m2药量分别投放安备1%颗粒剂(Abate 1%SG)及保世洁生物扩散剂.结果 安备1%颗粒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60 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 d;30和40 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2%和85%.保世洁生物扩散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持效可达40 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 d;30和40 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0%和75%.20和30 d后2组试验区均未诱到白纹伊蚊成蚊和卵.结论 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降低成蚊密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白勇;朱光锋;范飞能;邵国文;陈立群;徐荣;马晓;陈云;金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5年4月26日11:00太康县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在该县清集乡至逊母口镇公路两侧,发生成群蜜蜂袭击人群事件,有中毒休克人员出现,情况十分严重.我们立即奔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作者:黄全勇;李弘;张新勇;胡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