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周航;常克
目的:通过收集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近15年现代临床中药外治癌性疼痛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在2000~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运用计算机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检索“癌性疼痛、外治、临床研究”等关键字,查找符合条件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索现代中药外治癌痛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外治方61首,涉及中药116味,共计511味次,频数分析发现中药外治癌性疼痛常用药为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清热解毒药.结论:通过现代文献分析可知,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多遵循“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多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以达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止痛之功效.
作者:张红;郑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介绍魏绍斌教授治疗月经过多的经验.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四川盆地的地域特点,总结出月经过多的基本病机为肾虚、湿热瘀结,贯用补肾、清湿化瘀止血法,选用寿胎丸、四妙散、失笑散等经方随症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作者:李俐历;曾美玲;魏绍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透法是将温热邪气由深层转入浅层,使气机通畅,将邪气向上向外透达,而不至于内陷的一种治疗原则.关于温病的透法的内涵,多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对于“透法”概念与运用可谓见仁见智.从相关文献来看,目前对“透法”概念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和“泛化”的倾向,故笔者试结合相关文献浅述温病透法的本质与应用.
作者:邢政;王秀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是常见的前庭疾病.一般无耳聋、耳鸣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程为数小时到数月,甚至数年,呈周期性发作性或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有时可1年或数年不发病,甚至可长达10 ~ 20年者[1].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详细记载早见于《黄帝内经》.
作者:车雄宇;黄剑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泄泻主要症状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是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引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湿盛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泻”,认为风寒湿热都可以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医学心悟·泄泻》载:“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1]《景岳全书·泄泻》载:“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2],提出了运用分利之法来治疗泄泻的原则.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3],在临床中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邓艳玲;徐琦;邓天好;尹抗抗;舒兰;谭周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7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8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自拟清热消癥方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两组均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45%,对照组为72.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
作者:刘庆敏;卢欣;吴颜昆;李艳;韩延冰;张少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交锁髓内固定术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施行交锁髓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初期给予自拟方活血消肿止痛方,后期给予营筋壮骨丸治疗.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肢肿胀消退时间、术后1周疼痛积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术后1周疼痛积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为8.3%,对照组为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结合活血消肿止痛方、营筋壮骨丸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较单纯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熊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营养脑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联合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NIHSS评分指标.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NIHS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吴慧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汤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催乳素血症患者按非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溴隐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疏肝活血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9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催乳素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肝活血汤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介绍刘冬梅教授运用和胃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炎的经验.刘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咽炎的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以和胃降逆为治疗大法,常以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健脾和胃降逆,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疏肝和胃降逆,疗效显著.
作者: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百合固金汤配合伽玛刀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阴虚内热证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予百合固金汤加减配合伽玛刀治疗,对照组单予伽玛刀治疗.结果:两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不良反应及KP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近期客观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合固金汤加减配合伽玛刀治疗有助于改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阴虚内热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并能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肖朝霞;张志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川芎清脑颗粒治疗风湿蒙蔽、瘀血阻滞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偏头痛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患者连续服用川芎清脑颗粒2周,10周后随访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服用川芎清脑颗粒后,头痛发作次数明显减轻并趋于稳定;头痛VAS评分在服药期间逐渐降低,停药后趋于平稳;药物起效时间逐渐缩短.总有效率为87.5%.结论:川芎清脑颗粒治疗风湿蒙蔽、瘀血阻滞型偏头痛,安全有效,能降低患者头痛发作的次数,减轻患者头痛程度.
作者:王洪海;周颖璨;周德生;李中;胡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14种医书中,计有方剂学的著作有4种,分别为《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王堆医书,记载了当时方剂按疾病分类、方剂组成、制剂、煎服法、用法、禁忌以及方剂所反映的治法治则、复方配伍、辨证论治等内容,已初步具备了方剂学“理、法、方、药”的构成要素,可以代表西汉以前我国方剂学的成就和水平[1-3].《五十二病方》有关剂型、剂量、方剂配伍、服药方法等记载,为探讨方剂学起源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中有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有整理研究的价值[4],因此有必要进行挖掘整理.自1973年出土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其方剂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综述如下.
作者:夏洽思;李美红;邱林;胡方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大鼠尿1H-NMR代谢谱的变化,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模拟人体急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从尿液代谢组学谱图变化观察实验性RA大鼠代谢物质的变化.结果:佐剂关节炎大鼠尿液的代谢谱与正常大鼠存在显著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小分子代谢物主要为乳酸、琥珀酸、肌酐、尿素等物质.结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尿液代谢物质差异产生机制与三羧酸循环能量代谢及糖酵解途径异常相关.
作者:陈勤;祝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多涎症,是指唾液分泌过多,分泌与进食不相一致,频繁吞咽或吐出,甚至自行流出口外之症,亦称“喜唾”.因胃全切胃失受纳而引起的多涎症,患者常有口中涎液过多,吐之不尽感,可伴有脏腑功能亏虚和痰饮瘀血内停的表现,与中医的五脏关系密切,尤以脾肾为主.本文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全胃切除术后半年多涎症验案1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杨英;施丽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弱视指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由于双眼交互作用异常或形觉剥夺而导致的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经治疗后视力可提高甚至恢复正常[1].1987年我国初次确定了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1996年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上对上述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2].
作者:张宇叶;武平;吴双;谭会;王丹;周玉梅;羊春华;陈白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是将“课堂讲授-床边教学-临床见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融为一体的、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知识、能力、职业价值与态度并重的医学人才为目的.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以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完善,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王毛妮;胥波;高锦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湘A1号颗粒剂联合艾灸治疗艾滋病脾虚湿盛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艾滋病脾虚湿盛型腹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中药组与联合组3组,艾灸组单用艾灸治疗,中药组单用中药湘A1号颗粒剂治疗,联合组采用艾灸与中药湘A1号颗粒联合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艾灸组与中药组疗效、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艾灸组、中药组疗效、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复发率,联合组低于艾灸组、中药组,且联合组与艾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与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湘A1号颗粒剂联合艾灸治疗艾滋病脾虚湿盛型腹泻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湘A1号颗粒或单纯艾灸治疗,且复发率低,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萌;欧小香;张予晋;王军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肾通督针法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分水岭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益肾通督针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根据NIAS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通督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预后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张春晓;吴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介绍陈宏教授从风论治湿疹的经验.陈教授认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内外之湿合邪致病,此为湿疹发病的基本病机,其从风论治湿疹分为两个方面:(1)心火亢盛,致血分热盛,复感外来风邪,风湿热邪郁于肌肤,治宜清热凉血、祛风除湿;(2)病程日久耗伤阴血,湿阻成瘀,肝失血养,血不润肤而生风化燥,治宜养血润燥、祛风利湿.此外,将局部与整体、外治与内治相结合,可调整机体内部功能,调和阴阳,外用药物有助于改善皮肤局部情况,配合内服药物使疾病早日康复.
作者:李明芳;陈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