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端
目的:探讨姜黄消痤搽剂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脂溢性皮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与姜黄消痤搽剂涂患处,对照组用他克莫司外涂治疗,两组用药早晚各一次,疗程均为三周,然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随访两个月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使用姜黄消痤搽剂治疗脂溢性皮炎患者总有效率为82.5%,使用他克莫司治疗脂溢性皮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6.36%),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消痤搽剂在治疗脂溢性皮炎方面有确切的疗效,并且复发率低。
作者:刘智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和总结临床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手术前后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与总结,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并强化术后的基础护理与病情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手术前后需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据此提供护理服务,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进度并获得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
作者:李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均给予手术治疗。其中,4例患者在术前漏诊同侧股骨颈骨折,另外35例患者在手术前均确诊为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其中,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同时对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固定的患者有25例,采用钢板固定股骨干骨折、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患者有10例,另外对于术前漏诊同侧股骨颈骨折的4例患者,均给予髓内钉固定治疗,发现同侧股骨颈骨折后,根据实际情况,2例应用空心螺钉,2例应用重建髓内钉。结果:术后1-5年随访,39例患者均无股骨头坏死发生,其中,术后1年股骨干骨折仍未愈合2例,给予再次植骨,在24周后愈合;术后16-32周骨折均愈合的患者有37例,愈合时间平均为20周。结论: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手术治疗,并按照规范要求严格操作,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之间在我院接受硬膜外手术后的100例镇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吗啡进行术后镇痛,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都比较理想,其 PCEA 镇痛质量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患者的尿潴留、呕吐、恶心、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远大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芬太尼不仅镇痛效果好,而且很少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颜巧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1组(33例)和2组(33例),1组实施前路手术方法治疗,2组实施后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6例患者经过治疗,61例患者椎体达到解剖高度。接受前路手术患者全部治愈,且不存在显著脊椎弯曲现象。而后路手术出现5例脊椎弯曲现象患者,给治疗效果带来一定影响。两组比较,P<0.05。结论:在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各种因素,选择佳手术方式,进一步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何明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我国剖宫产率不断增高,是 WH0建议比例的三倍以上,其中的原因,有医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社会原因导致,有产妇及家属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多种因素,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剖宫产率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郭星;马吉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脊骨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进行循证护理,对比分析治疗及护理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压疮发生率2.08%、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2.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4%、2.08%和4.16%,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患者的体质、骨折类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术后采用循证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耿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8例,治疗方法和预防进行总结性探讨。结果:78例出血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出血被有效控制者占83.3%,而出现不可逆性大脏器功能损害而死亡的占16.7%。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出现,大大影响了患者的愈后,准确得当的治疗和积极的预防,是提高脑出血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王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ICU 病房实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 ICU 病房中接受治疗的52例患者实施护理精细化管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 ICU 病房患者实施护理精细化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实施护理精细化管理前(78.5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 ICU 病房患者实施护理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林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7月到2014年6月间的76例高龄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每次卡培他滨的给药量为750mg/m3,每日2次,连续使用14d 后停止给药7d,21d 一个疗程,直至疾病进展为止,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中部分缓解(PR)的有17例,稳定(SD)的43例,病情进展(PD)的16例,总有效率为18.4%,肿瘤控制率为78.9%;其中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5.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1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有手足综合症发生率为11.8%,均为 I-II 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9.2%,恶心发生率为10.5%,腹泻发生率为14.4%。结论: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着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作者:吴丽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及干预措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48例各类骨折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临床护理措施的异同分为观察组(综合疼痛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24例,结合临床实际效果比较分析骨折患者疼痛情况,指导临床骨科护理实践。结果:进行综合疼痛护理干预的患者在疼痛,肿胀,关节功能及 X 线表现方面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达到91.66%,好于对照组的66.6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有着重要影响,能较快的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庞晓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及解决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6例神经内科患者,对其跌倒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结果:86例神经内科患者中有12例患者发生跌倒,出现跌倒的概率为13.95%;神经内科患者中年龄大、听力、视力、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较差的患者易出现跌倒的情况。结论:导致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听力、视力、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和自身疾病等,对此类神经内科患者应该提前采取的必要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跌倒的机率。
作者:罗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应用匹多莫德联合孟鲁斯特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和孟鲁斯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哮喘复发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哮喘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FEV1、FVC、PEF 等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发作次数少、持续时间短,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应用匹多莫德联合孟鲁斯特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提高肺功能指标,降低了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田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50例,共62只眼睛,对这些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药物进行治疗,并且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分别对其进行视力矫正护理,以观察这些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视力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本研究对60例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对其进行视力矫正护理后,患者治疗后在不同月份其视力分别如下:0.19±0.09、0.39±0.15、0.32±0.12,而患者的平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32.08±18.26μm、256.78±23.15μm、278.48±22.48μm,较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得知,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药物治疗背景下,其视力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因此,这种药物值得在相关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痛苦,而且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夏振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胸乳腔镜下甲状腺癌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疗效探讨。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普外科就诊并诊断为甲状腺癌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给予所有患者常规对症治疗、术前准备和分级护理,试验组患者给予经胸乳入路腔镜下甲状腺癌切除术,对照组给予颈部开口传统甲状腺癌全切除术及淋巴结探查清扫术,治疗后随访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24h 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长大于对照组,经 t 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下甲状腺癌切除术较传统手术治疗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程度低,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的优点,其唯一不足是手术时间偏长。
作者:康军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妇科门诊阴道炎病原体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文选择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我院妇科门诊治疗的2032例患者。采集时用医用无菌棉拭子擦拭阴道分泌物,之后每个棉拭子放入1~2毫升生理盐水,立即送去化验。统计各种阴道炎的检出率,以及年龄、季节、年份对检出率的影响。结果:生育期的妇女比较容易患上各种阴道炎。季节对各种阴道炎的发病率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的检出率逐年下降,但是细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结论:在实际治疗中,医务人员因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特别是检验人员,要及早准确判定病原体,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提高阴道炎的治愈率。
作者:何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我们引入 FBL 教学方式进行见习教学改革。对 PBL 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见习结束后评价教学效果和指导教师的满意度。结果显示 PBL 组(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基本技能及病例分析能力考试成绩,学生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对照组),可见 PBL教学在骨科见习教学中优于传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技能,在临床见习阶段开展此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马慧勇;曹江龙;韩纯杰;李旭晨;万水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加深医务人员对于危重患者院前及院内的衔接的认识。方法:对于本县随机抽取15家院前急救单位的医生和护士(拒绝参加调查的急救单位除外)200人;选择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作为本研究院内急救人员的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展开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病例资料的衔接、信息平台衔接、医疗技术的衔接、管理制度的衔接等等。问卷的总体印象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三个选项。医务人员对于院前和院内的衔接重要程度的认识分为,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五个层次。结果:有89%的人认为病例资料的衔接比较重要,79%的医务人员认为医疗技术的衔接非常重要。但是90%以上的医务人员认为信息平台和管理制度的衔接是应该加强的。仅仅只有5%的人员对院前急救非常满意,有36%的人不满意。对于院内有27.5%的医务人员非常满意,院前、院内的急救的满意程度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对于参与急救的人员对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以及院前和院内的衔接重要程度的认识统计学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多数医务人员都能认识到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院内院前急救衔接的重要性。院前急救和院内院前的衔接还是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罗从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74例癌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肿瘤化疗护理,37例研究组患者接受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 PSQI 总分以及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陈盈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8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的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达标率对照组67.39%,治疗组86.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2级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
作者:马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