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宇;许荣满
湖北省自1960年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以来,至2000年已累计发病15万余例,病死2 000余例.该病地理分布广泛,动物宿主多,菌型复杂.为了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控制该病流行,我们对影响钩体病发生、流行的若干因素作了调查,拟通过对其流行因素的主动监测,更有效地控制该病,降低发病率.
作者:伍佩仪;程均福;林凤荣;汪爱华;丘东良;苏贤用;薛维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采用鼠夹法,结合朝阳市各县(区)卫生防疫站鼠类监测及鼠类调查资料,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啮齿动物隶属4科22种,名录及分布如下:
作者:孟凡信;王晓莉;许晓东;郭瑞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北京东灵山地区鼠类体外寄生蚤类群落结构.方法: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计算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相似性指数.结果: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在该地区的3类生境中共采集到鼠类体外蚤类16种582匹.农田和灌丛中各类寄生蚤群落优势种明显,均匀度较低,在森林却不明显,均匀度较高.窄板额蚤为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蚤类群落优势种;曲鬃怪蚤为社鼠蚤类群落优势种;二齿新蚤为大仓鼠蚤类群落优势种;原双蚤为棕背NFDC2蚤类群落优势种.结论:主要鼠种体外寄生蚤类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作者:郭天宇;许荣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基本上不存在二次感染发病[1],HFRS病人IgM、IgG抗体消长及隐性感染调查报道较多,资料表明,IgM抗体病后很快消失,IgG抗体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长,但随病后时间的延长滴度逐年下降,有的从血清中消失.
作者:孙茂倬;杨光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河北省达乌尔黄鼠寄生蚤种类、构成、季节消长.方法:收集活体达乌尔黄鼠及其窝巢,置熏鼠桶用乙醚、汽油将鼠蚤一并熏死,捡蚤;鼠洞用法兰绒探蚤棒每洞探3次,收集洞干游离蚤.直接在显微镜下或制成玻片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共发现寄生蚤4科14属26种.结论:方形黄鼠蚤为优势种,其次为光亮额蚤、阿巴盖新蚤、二齿新蚤.
作者:刘满福;刘合智;崔秀平;张彩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生态学方法的防制与单纯药物防制城镇居民区家栖鼠的效果.方法:在1995~1996年试验的基础上,按照试验的要求继续观察其效果,鼠密度监测由每月1次改为每季度监测1次.结果:生态防制区家鼠密度明显下降,从试验的第5个月直至结束后的4年间鼠密度一直巩固在国家标准3%以下;药物区仍然是投药后的1~2个月内鼠密度有所下降,其他月份均在6%左右,有时高达10%以上;空白区一直在10%左右,高时可达12%~14%.结论:从试验后连续4年的观察结果表明,采用以生态学为主的综合防制方法来控制城镇居民区的家鼠比单一用药物杀灭所取得的效果要稳定持久.
作者:刘文;孙援越;倪明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大理州地处滇西横断山纵谷地带,该州存在以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鼠疫疫源地和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野鼠鼠疫疫源地,且该辖区内鼠疫历史疫区、近史疫区和现史疫区三者并存,疫情态势较为严峻.
作者:罗剑龙;段炳华;张玉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通过对黑河市内二站、三站、727、爱辉等林区249名频繁被蜱叮咬过的人群进行莱姆病特异抗体IgG、ELISA检测,并与北京261医院协作,研究其莱姆病的血清学感染率与发病关系、蜱的种类和带菌率以及莱姆病的流行情况.
作者:范丽华;王兰生;邹鸿雁;常曙薇;王有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表达B.t.i cryIVD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对蚊幼虫的毒效.方法:细菌的诱导表达及蚊虫毒效测试.结果:加入工程菌48 h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均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LC50分别为2.38×106、1.6×107个/ml细胞,其中对淡色库蚊的杀灭作用要好于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效果.结论:单独表达B.t.i cryIVD基因具有杀蚊作用.
作者:刘相萍;张昕;阎歌;甄天民;孙传红;王新国;黄炳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社区褐家鼠的洞系结构.方法:在市区绿化带、路边、城乡结合部民居的墙边,用目测法发现鼠洞后逐一挖掘,观察其结构、洞道数量、走向、长短及功能.结果:洞系大多为土质结构,一般建在离地表约19 cm处,占地面积约2 m2,容积约1 592 cm3.洞道的分布和走向视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每段洞道的长度约30~50 cm.其巢内一般都贮藏有废弃的食物和周围环境的垃圾.结论:在社区用堵洞法灭鼠时,应注意:一个完整的洞系,至少有2~3个以上洞口,周围可能还有供逃避或伪装用的洞道.
作者:黄超;王天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必克幼和生物蛙灭蚊幼效果,探讨灭蚊幼效果综合评价方法.方法: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调查2种方法.结果:从现场试验来看,必克幼在5 ml/m2的剂量下,第3 d蚊幼密度下降达97.5%,蚊蛹密度下降率达92.7%.另外从5、7、15 d观察结果看,蚊幼密度下降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生物蛙在10 ml/m2的剂量下,第3 d蚊幼密度出现96%的下降率,而蛹的下降率较低,仅为20%.但5~15 d后的结果逐渐接近了必克幼.从实验室结果看,与现场试验结果相吻合.结论:2种制剂对蚊幼均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前者效果好于后者.
作者:彭渤;季江海;赵岩;白丹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柑桔、樟树、柚子、雪松、柳杉、柏树、桂花和牡荆等8种常见植物叶粗提物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效果,为寻找新的杀蚊化合物打下基础.方法:用无水乙醇浸提植物叶粉,然后用水稀释粗提物,并测定其对淡色库蚊Ⅲ龄幼虫的毒效.结果:在试验浓度下,各植物叶粗提物对淡色库蚊Ⅲ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效果,其中以雪松、柏树和桂花的毒杀能力强.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存活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延长、蛹重减轻(柳杉叶处理除外).结论:柏树叶粗提物对淡色库蚊Ⅲ龄幼虫有良好的毒杀效果,其杀蚊幼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莫建初;滕立;杨天赐;程家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01年全省103个县(市)开展了鼠疫监测工作,动物细菌学检验63 849只,检出鼠疫菌131株,其中鼠类检出129株(黄胸鼠117株、褐家鼠10株、小家鼠1株、大足鼠1株);昆虫细菌检验16 895组,分离到鼠疫菌51株,均分离自印鼠客蚤;鼠疫间接血凝检验动物血清18 351份,检出鼠疫抗体8份.
作者:李天元;高子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昆虫纲鳞翅目、膜翅目和鞘翅目中,某些种群常以体液使人致病,其形式多样,马蜂、黄蜂、蜜蜂通过尾刺蜇人注入毒液;毒蛾科、松毛虫科的幼虫通过体表毒毛刺人把毒液注入人体皮下;而毒隐翅虫则是把有毒体液沾污在人体皮肤上;这些毒液接触到人体后往往引起皮肤发炎,受害部位疼痛难忍,均有剧烈的烧灼感,医学上统称为昆虫性皮炎,常以致病昆虫种群名称命名.
作者:季恒清;赵显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探索一种有效控制蜚蠊密度的方法,我们在某宾馆依据环境特点,选择特定药物和方法对蜚蠊进行综合防制,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韩晓娜;任清明;幺辉;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为制定HFRS地区灭鼠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实验和对照,同步观察不同灭鼠时间、不同灭鼠方式、不同人员投毒灭鼠的效果和成本.结果:(1)在HFRS地区于5、9、12月3次全方位投毒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夹日法为1.22%;常规一年3、10月两次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则为2.22%,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χ2=31.58,P<0.01);(2)在HFRS地区的发病村采取每户用鼠夹捕杀辅以投放新鲜毒饵进行常年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控制在2.36%(粉迹法),群众满意度为85%;而常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粉迹法为5.07%,两组差异亦具有非常显著性(χ2=14.42,P<0.01);(3)在突击灭鼠中,专业人员投毒后的灭鼠效果优于非专业人员(χ2=5.24,P<0.05).结论:采用常规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已无法使HFRS地区的鼠密度常年控制在低水平.我们的研究认为HFRS地区的灭鼠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环境条件以及媒介鼠数量动态,选择佳的灭鼠时间和次数,应用多种方式,以专业人员为主,才能提高灭鼠效果.
作者:徐仁权;丁成伟;孙红专;费胜军;王士珍;徐劲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涪陵市区的蝇类种群组成调查以往从未开展过,为除害防病工作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查.1 材料和方法采用笼诱法.诱蝇笼为圆形塑料纱窗制成,规格20 cm×20 cm×40 cm,网眼大小1.5 mm×1.5 mm,笼底为凹入笼内的倒置漏斗形.
作者:蒋明洲;刘洪;曾祥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加强登革热的监测,调查疫区内登革热的流行状况.方法:采集发热病人及疫区内羊、猪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登革热IgG和IgM抗体.结果:儋州市采集的发热病人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41.1%,IgM抗体阳性率为8.9%;儋州市、澄迈县采集的羊、猪血清IgG阳性率分别为42.2%和23.3%.结论:健康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是引起暴发流行的重要隐患,该地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
作者:陶晓霞;韩磊;黎正伦;陈玉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溴氰菊酯对3种不同基因型淡色库蚊的相对适合度.方法:培养选育3种不同基因型淡色库蚊,测定它们的产卵力、幼虫孵化率、蛹羽化率、成虫寿命、体重和性比,计算其种群参数.结果:抗性品系(RR)的产卵力、幼虫化蛹率和世代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敏感品系(SS);杂合子(RS)的产卵力、幼虫化蛹率和世代存活率也高于RR,与SS接近.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均以SS长,RS次之,RR短.三品系性比差异无显著性,成虫体重RR和RS高于SS.种群参数中,SS的净增殖率R0是RR的2.1倍,SS的内禀增长力rm高于RS,RS高于RR.结论: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后,相对适合度下降,与繁殖不利有关.
作者:孙立新;朱昌亮;高晓红;叶炳辉;韩俊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粪蝇科粪蝇属(Scathophaga Meigen,1803) 1新种:短毛粪蝇Scathophaga curtipilata sp.nov..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作者:冯炎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