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研究

徐仁权;丁成伟;孙红专;费胜军;王士珍;徐劲秋

关键词:灭鼠效果, 措施
摘要:目的:研究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为制定HFRS地区灭鼠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实验和对照,同步观察不同灭鼠时间、不同灭鼠方式、不同人员投毒灭鼠的效果和成本.结果:(1)在HFRS地区于5、9、12月3次全方位投毒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夹日法为1.22%;常规一年3、10月两次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则为2.22%,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χ2=31.58,P<0.01);(2)在HFRS地区的发病村采取每户用鼠夹捕杀辅以投放新鲜毒饵进行常年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控制在2.36%(粉迹法),群众满意度为85%;而常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粉迹法为5.07%,两组差异亦具有非常显著性(χ2=14.42,P<0.01);(3)在突击灭鼠中,专业人员投毒后的灭鼠效果优于非专业人员(χ2=5.24,P<0.05).结论:采用常规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已无法使HFRS地区的鼠密度常年控制在低水平.我们的研究认为HFRS地区的灭鼠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环境条件以及媒介鼠数量动态,选择佳的灭鼠时间和次数,应用多种方式,以专业人员为主,才能提高灭鼠效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涪陵市区蝇类组成调查

    涪陵市区的蝇类种群组成调查以往从未开展过,为除害防病工作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查.1 材料和方法采用笼诱法.诱蝇笼为圆形塑料纱窗制成,规格20 cm×20 cm×40 cm,网眼大小1.5 mm×1.5 mm,笼底为凹入笼内的倒置漏斗形.

    作者:蒋明洲;刘洪;曾祥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肠埃希菌表达苏云金杆菌cryIVD基因杀蚊幼活性观察

    目的:观察表达B.t.i cryIVD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对蚊幼虫的毒效.方法:细菌的诱导表达及蚊虫毒效测试.结果:加入工程菌48 h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均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LC50分别为2.38×106、1.6×107个/ml细胞,其中对淡色库蚊的杀灭作用要好于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效果.结论:单独表达B.t.i cryIVD基因具有杀蚊作用.

    作者:刘相萍;张昕;阎歌;甄天民;孙传红;王新国;黄炳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宾馆蜚蠊综合防制效果观察

    为了探索一种有效控制蜚蠊密度的方法,我们在某宾馆依据环境特点,选择特定药物和方法对蜚蠊进行综合防制,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韩晓娜;任清明;幺辉;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南宁市社区褐家鼠洞系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社区褐家鼠的洞系结构.方法:在市区绿化带、路边、城乡结合部民居的墙边,用目测法发现鼠洞后逐一挖掘,观察其结构、洞道数量、走向、长短及功能.结果:洞系大多为土质结构,一般建在离地表约19 cm处,占地面积约2 m2,容积约1 592 cm3.洞道的分布和走向视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每段洞道的长度约30~50 cm.其巢内一般都贮藏有废弃的食物和周围环境的垃圾.结论:在社区用堵洞法灭鼠时,应注意:一个完整的洞系,至少有2~3个以上洞口,周围可能还有供逃避或伪装用的洞道.

    作者:黄超;王天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必克幼和生物蛙现场和实验室灭蚊幼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必克幼和生物蛙灭蚊幼效果,探讨灭蚊幼效果综合评价方法.方法: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调查2种方法.结果:从现场试验来看,必克幼在5 ml/m2的剂量下,第3 d蚊幼密度下降达97.5%,蚊蛹密度下降率达92.7%.另外从5、7、15 d观察结果看,蚊幼密度下降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生物蛙在10 ml/m2的剂量下,第3 d蚊幼密度出现96%的下降率,而蛹的下降率较低,仅为20%.但5~15 d后的结果逐渐接近了必克幼.从实验室结果看,与现场试验结果相吻合.结论:2种制剂对蚊幼均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前者效果好于后者.

    作者:彭渤;季江海;赵岩;白丹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西安铁路管区鼠密度季节消长及防制措施

    西安铁路分局管内的西安地区各单位及家属住宅、医院、学校等均设置在西安市的市郊,并且较多单位和家属生活住宅区与近郊的农村、农田相邻.为了摸清管内鼠类种群,优势种及地区分布,掌握管内鼠情,探讨对鼠类的防制对策,我们于2001年1~12月进行了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调查.

    作者:蒋成量;穆克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公共场所媒介昆虫防制及影响因素

    公共场所人群聚集,接触密切,适于病媒昆虫生长、繁殖.为此杀灭、控制病媒昆虫,研究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该场所卫生质量,预防病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辛明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理州2001年鼠疫疫情监测结果及分析

    大理州地处滇西横断山纵谷地带,该州存在以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鼠疫疫源地和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野鼠鼠疫疫源地,且该辖区内鼠疫历史疫区、近史疫区和现史疫区三者并存,疫情态势较为严峻.

    作者:罗剑龙;段炳华;张玉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杀它仗蜡块灭鼠效果观察

    杀它仗(Stratgen)是香豆素类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1997年全国爱卫会除四害专家委员会评为推荐使用产品.为评价其在我省的应用价值,我们于2002年3月27日至4月30日作了现场灭鼠效果观察.

    作者:李寿芹;李江宝;苏铁宁;张敏;李吉瑞;李海宝;尹锡全;苏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西安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型别研究

    西安地区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老疫区,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均高,严重危害广大人民身体健康.HFRS疫区型别研究,是HFRS流行病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将为制定防制策略,改进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理流行病学调查证实,1990年前陕西属姬鼠型疫区[1-2].随着时间的推移,疫区型别似有所演变,对此虽有报道[3-5],但均未进行系统研究.为此,我们对户县HFRS疫区型别进行了研究.

    作者:魏战臻;屈智胡;杨务学;石萍;贺党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黑河地区林场莱姆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黑河市内二站、三站、727、爱辉等林区249名频繁被蜱叮咬过的人群进行莱姆病特异抗体IgG、ELISA检测,并与北京261医院协作,研究其莱姆病的血清学感染率与发病关系、蜱的种类和带菌率以及莱姆病的流行情况.

    作者:范丽华;王兰生;邹鸿雁;常曙薇;王有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输入性恶性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观察

    2000年7月2日至2001年1月25日,新洲区第七建筑公司共有46名民工进入非洲赤道几内亚工作,并于2001年3月30日前全部返乡.在国外短期劳务输出期间,46名民工中44人感染了恶性疟疾,发病率为95.65%.由于在国外期间民工长期暴露于恶性疟疾传染环境,缺乏有效根治措施,造成输入性恶性疟疾在我区暴发流行.

    作者:周寿松;罗绪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新疆若羌县城郊啮齿动物体表寄生蚤的种类组成

    2000年11月我们在若羌县城郊进行啮齿动物种类组成调查时,对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蚤进行了收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郑强;蒋卫;陈伟;华学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北京东灵山地区鼠类体外寄生虫名录

    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每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东灵山地区的3类生境灌丛、森林和农田中,采用夹夜法捕获鼠类,共收集体表寄生虫48种,其中蚤类16种,蜱类3种,革螨22种,恙螨7种;用笼捕法捕获的鼠类,从其体表采集到蚤类4种,革螨2种,属于北京地区新记录的蚤类14种,蜱类1种,革螨15种,恙螨4种,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该地区医学节肢动物的区系内容[1-6].

    作者:郭天宇;许荣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研究

    目的:研究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为制定HFRS地区灭鼠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实验和对照,同步观察不同灭鼠时间、不同灭鼠方式、不同人员投毒灭鼠的效果和成本.结果:(1)在HFRS地区于5、9、12月3次全方位投毒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夹日法为1.22%;常规一年3、10月两次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则为2.22%,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χ2=31.58,P<0.01);(2)在HFRS地区的发病村采取每户用鼠夹捕杀辅以投放新鲜毒饵进行常年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控制在2.36%(粉迹法),群众满意度为85%;而常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粉迹法为5.07%,两组差异亦具有非常显著性(χ2=14.42,P<0.01);(3)在突击灭鼠中,专业人员投毒后的灭鼠效果优于非专业人员(χ2=5.24,P<0.05).结论:采用常规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已无法使HFRS地区的鼠密度常年控制在低水平.我们的研究认为HFRS地区的灭鼠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环境条件以及媒介鼠数量动态,选择佳的灭鼠时间和次数,应用多种方式,以专业人员为主,才能提高灭鼠效果.

    作者:徐仁权;丁成伟;孙红专;费胜军;王士珍;徐劲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隐翅虫皮炎及其防治

    在昆虫纲鳞翅目、膜翅目和鞘翅目中,某些种群常以体液使人致病,其形式多样,马蜂、黄蜂、蜜蜂通过尾刺蜇人注入毒液;毒蛾科、松毛虫科的幼虫通过体表毒毛刺人把毒液注入人体皮下;而毒隐翅虫则是把有毒体液沾污在人体皮肤上;这些毒液接触到人体后往往引起皮肤发炎,受害部位疼痛难忍,均有剧烈的烧灼感,医学上统称为昆虫性皮炎,常以致病昆虫种群名称命名.

    作者:季恒清;赵显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不同抗性基因型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目的:研究溴氰菊酯对3种不同基因型淡色库蚊的相对适合度.方法:培养选育3种不同基因型淡色库蚊,测定它们的产卵力、幼虫孵化率、蛹羽化率、成虫寿命、体重和性比,计算其种群参数.结果:抗性品系(RR)的产卵力、幼虫化蛹率和世代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敏感品系(SS);杂合子(RS)的产卵力、幼虫化蛹率和世代存活率也高于RR,与SS接近.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均以SS长,RS次之,RR短.三品系性比差异无显著性,成虫体重RR和RS高于SS.种群参数中,SS的净增殖率R0是RR的2.1倍,SS的内禀增长力rm高于RS,RS高于RR.结论: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后,相对适合度下降,与繁殖不利有关.

    作者:孙立新;朱昌亮;高晓红;叶炳辉;韩俊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海南省1999年登革热疫区人、畜血清学调查

    目的:加强登革热的监测,调查疫区内登革热的流行状况.方法:采集发热病人及疫区内羊、猪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登革热IgG和IgM抗体.结果:儋州市采集的发热病人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41.1%,IgM抗体阳性率为8.9%;儋州市、澄迈县采集的羊、猪血清IgG阳性率分别为42.2%和23.3%.结论:健康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是引起暴发流行的重要隐患,该地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

    作者:陶晓霞;韩磊;黎正伦;陈玉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显性感染人群中和抗体的实验研究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基本上不存在二次感染发病[1],HFRS病人IgM、IgG抗体消长及隐性感染调查报道较多,资料表明,IgM抗体病后很快消失,IgG抗体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长,但随病后时间的延长滴度逐年下降,有的从血清中消失.

    作者:孙茂倬;杨光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GC/MS/MS测定中毒样中毒鼠强

    毒鼠强是目前鼠药检验中经常遇到的,由于送检样本中含量往往很低,干扰物质多,化学法干扰较大,仪器分析是鉴定毒鼠强的主要手段[1].方亚群等[2-5]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中毒样品中毒鼠强和氟乙酰胺,吴邦华等[6]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了市售鼠药和中毒检材中的毒鼠强,而用离子阱气相色谱/质谱/质谱(GC/MS/MS)二级质谱鉴定中毒样中毒鼠强则未见报道.作者应用GC/MS/MS离子阱技术,有选择性的消除了复杂基体产生的干扰,净化了背景,提高了灵敏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刘桂明;梁志坚;刘艳和;荣国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