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茂倬;杨光宏
目的:建立四害密度监测数据管理及数据上报系统.方法:编制四害密度监测数据库及其数据处理、管理程序,以电子邮件附件方式及其数据接口实现监测点与监测数据处理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传输.结果:形成监测数据处理中心的四害密度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以及具备数据上报功能的监测点的管理系统.结论:系统的建立解决了因常规邮件造成的迟报、漏报现象,提高了监测数据管理水平.同时表明,使用电子邮件附件方式足以解决监测点与监测数据处理中心的监测数据交换问题,且便于基层推广使用.
作者:严子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北京东灵山地区鼠类体外寄生蚤类群落结构.方法: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计算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相似性指数.结果: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在该地区的3类生境中共采集到鼠类体外蚤类16种582匹.农田和灌丛中各类寄生蚤群落优势种明显,均匀度较低,在森林却不明显,均匀度较高.窄板额蚤为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蚤类群落优势种;曲鬃怪蚤为社鼠蚤类群落优势种;二齿新蚤为大仓鼠蚤类群落优势种;原双蚤为棕背NFDC2蚤类群落优势种.结论:主要鼠种体外寄生蚤类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作者:郭天宇;许荣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柑桔、樟树、柚子、雪松、柳杉、柏树、桂花和牡荆等8种常见植物叶粗提物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效果,为寻找新的杀蚊化合物打下基础.方法:用无水乙醇浸提植物叶粉,然后用水稀释粗提物,并测定其对淡色库蚊Ⅲ龄幼虫的毒效.结果:在试验浓度下,各植物叶粗提物对淡色库蚊Ⅲ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效果,其中以雪松、柏树和桂花的毒杀能力强.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存活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延长、蛹重减轻(柳杉叶处理除外).结论:柏树叶粗提物对淡色库蚊Ⅲ龄幼虫有良好的毒杀效果,其杀蚊幼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莫建初;滕立;杨天赐;程家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明家禽家畜的O157∶H7感染与饲养情况.方法:用细菌学与PCR等技术检测O157∶H7及其毒力基因.结果:从牛、羊、猪、鸡的粪便中检出O157∶H7及其毒力基因VT2、eaeA和hly,带菌率的高低依次为牛>羊>鸡>猪,腹泻病流行前期禽畜的带菌率高于流行期;该地农村禽畜饲养密度高,户饲养数10.2只(头),人均2.4只(头),饲养方式以散养为主,散养率87.76%.结论:牛、羊、猪、鸡是该地O157∶H7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加强对其实行良好的饲养方式与粪便无害化管理及注重个人与环境卫生是防治O157∶H7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作者:王庆奎;李中典;庞惠勇;张振宇;董秋良;徐亚东;孙和平;臧照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粪蝇科粪蝇属(Scathophaga Meigen,1803) 1新种:短毛粪蝇Scathophaga curtipilata sp.nov..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作者:冯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公共场所人群聚集,接触密切,适于病媒昆虫生长、繁殖.为此杀灭、控制病媒昆虫,研究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该场所卫生质量,预防病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辛明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00年7月2日至2001年1月25日,新洲区第七建筑公司共有46名民工进入非洲赤道几内亚工作,并于2001年3月30日前全部返乡.在国外短期劳务输出期间,46名民工中44人感染了恶性疟疾,发病率为95.65%.由于在国外期间民工长期暴露于恶性疟疾传染环境,缺乏有效根治措施,造成输入性恶性疟疾在我区暴发流行.
作者:周寿松;罗绪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必克幼和生物蛙灭蚊幼效果,探讨灭蚊幼效果综合评价方法.方法: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调查2种方法.结果:从现场试验来看,必克幼在5 ml/m2的剂量下,第3 d蚊幼密度下降达97.5%,蚊蛹密度下降率达92.7%.另外从5、7、15 d观察结果看,蚊幼密度下降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生物蛙在10 ml/m2的剂量下,第3 d蚊幼密度出现96%的下降率,而蛹的下降率较低,仅为20%.但5~15 d后的结果逐渐接近了必克幼.从实验室结果看,与现场试验结果相吻合.结论:2种制剂对蚊幼均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前者效果好于后者.
作者:彭渤;季江海;赵岩;白丹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每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东灵山地区的3类生境灌丛、森林和农田中,采用夹夜法捕获鼠类,共收集体表寄生虫48种,其中蚤类16种,蜱类3种,革螨22种,恙螨7种;用笼捕法捕获的鼠类,从其体表采集到蚤类4种,革螨2种,属于北京地区新记录的蚤类14种,蜱类1种,革螨15种,恙螨4种,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该地区医学节肢动物的区系内容[1-6].
作者:郭天宇;许荣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01年全省103个县(市)开展了鼠疫监测工作,动物细菌学检验63 849只,检出鼠疫菌131株,其中鼠类检出129株(黄胸鼠117株、褐家鼠10株、小家鼠1株、大足鼠1株);昆虫细菌检验16 895组,分离到鼠疫菌51株,均分离自印鼠客蚤;鼠疫间接血凝检验动物血清18 351份,检出鼠疫抗体8份.
作者:李天元;高子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解新型捕鼠器捕鼠效果,张家界市卫生防疫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了现场试验观察.1 材料与方法
作者:王家柏;林麒;朱吉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表达B.t.i cryIVD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对蚊幼虫的毒效.方法:细菌的诱导表达及蚊虫毒效测试.结果:加入工程菌48 h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均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LC50分别为2.38×106、1.6×107个/ml细胞,其中对淡色库蚊的杀灭作用要好于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效果.结论:单独表达B.t.i cryIVD基因具有杀蚊作用.
作者:刘相萍;张昕;阎歌;甄天民;孙传红;王新国;黄炳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调查研究中国带纹库蠓亚属的种类分布和分类.方法:采用帐诱、灯诱和挥网采集蠓.结果:记述了中国带纹库蠓亚属已知32种及其在国内的分布.编制了这个亚属雌虫和雄虫的分种检索表.结论:对我国带纹库蠓亚属的区系分布和分类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郝宝善;刘国平;虞以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社区褐家鼠的洞系结构.方法:在市区绿化带、路边、城乡结合部民居的墙边,用目测法发现鼠洞后逐一挖掘,观察其结构、洞道数量、走向、长短及功能.结果:洞系大多为土质结构,一般建在离地表约19 cm处,占地面积约2 m2,容积约1 592 cm3.洞道的分布和走向视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每段洞道的长度约30~50 cm.其巢内一般都贮藏有废弃的食物和周围环境的垃圾.结论:在社区用堵洞法灭鼠时,应注意:一个完整的洞系,至少有2~3个以上洞口,周围可能还有供逃避或伪装用的洞道.
作者:黄超;王天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为制定HFRS地区灭鼠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实验和对照,同步观察不同灭鼠时间、不同灭鼠方式、不同人员投毒灭鼠的效果和成本.结果:(1)在HFRS地区于5、9、12月3次全方位投毒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夹日法为1.22%;常规一年3、10月两次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则为2.22%,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χ2=31.58,P<0.01);(2)在HFRS地区的发病村采取每户用鼠夹捕杀辅以投放新鲜毒饵进行常年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控制在2.36%(粉迹法),群众满意度为85%;而常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粉迹法为5.07%,两组差异亦具有非常显著性(χ2=14.42,P<0.01);(3)在突击灭鼠中,专业人员投毒后的灭鼠效果优于非专业人员(χ2=5.24,P<0.05).结论:采用常规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已无法使HFRS地区的鼠密度常年控制在低水平.我们的研究认为HFRS地区的灭鼠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环境条件以及媒介鼠数量动态,选择佳的灭鼠时间和次数,应用多种方式,以专业人员为主,才能提高灭鼠效果.
作者:徐仁权;丁成伟;孙红专;费胜军;王士珍;徐劲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采用鼠夹法,结合朝阳市各县(区)卫生防疫站鼠类监测及鼠类调查资料,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啮齿动物隶属4科22种,名录及分布如下:
作者:孟凡信;王晓莉;许晓东;郭瑞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00年11月我们在若羌县城郊进行啮齿动物种类组成调查时,对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蚤进行了收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郑强;蒋卫;陈伟;华学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探索一种有效控制蜚蠊密度的方法,我们在某宾馆依据环境特点,选择特定药物和方法对蜚蠊进行综合防制,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韩晓娜;任清明;幺辉;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地处江汉平原的天门市,位于东经112°34′~113°23′,北纬30°23′~30°54′,总面积2 602.78 km2,总人口161万.年平均气温16.8℃,年均降雨量1 015.6 mm,相对湿度75%~80%,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境内地理概貌主要为平原、丘陵和滨湖,主产棉花、水稻及油料作物.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鼠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因此,极利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生与流行.
作者:白守成;黄炳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西安铁路分局管内的西安地区各单位及家属住宅、医院、学校等均设置在西安市的市郊,并且较多单位和家属生活住宅区与近郊的农村、农田相邻.为了摸清管内鼠类种群,优势种及地区分布,掌握管内鼠情,探讨对鼠类的防制对策,我们于2001年1~12月进行了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调查.
作者:蒋成量;穆克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