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夏天无总碱对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林海;孟庆玉;肖艳萍;刘梅;夏玉凤

关键词:脑缺血, 夏天无总碱, 中药药理学, 脑膜微循环, 大鼠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时,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由于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防治缺血成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手段.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益肾蠲痹丸药效学研究

    益肾蠲痹丸是全国著名老中医朱良春主任医师积五十年经验研制而成的治疗痹证的经验方,经临床应用有明显疗效.笔者对该药进行了初步的药效学研究,以此从机理上阐明其治疗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桂淑荣;龙华君;杨贵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2%,而对照组仅为8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

    作者:张爱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39例总结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住院先后奇数39例为对照组,偶数39例为治疗组,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加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及高位灌肠治疗.结果:对照组有10例中转手术,治疗组有3例中转手术;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3%,对照组仅为74.4%.结论:中药胃管注入配合高位灌肠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本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杨春平;朱锦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8例

    膝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时间长,其主要特征是关节软骨和骨质的退行性变和骨质增生,常见于膝关节.其发病机制目前不清楚,多认为与衰老、炎症、长期负重及代谢有关.

    作者:郑文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加味升降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总结

    目的:观察加味升降散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加味升降散治疗,对照组60例用乙肝解毒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而对照组仅为70%,两组比较,P<0.05.结论:加味升降散具有降低谷丙转氨酶、促进肝脏代谢和抑制病毒复制的功能.

    作者:许书维;林怀德;朱丽臻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玄贝甘桔汤加味治疗咽痛四则

    玄贝甘桔汤系熊继柏教授治疗咽痛的经验方,临床用之,疗效满意,现举例介绍如下.

    作者:兰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微调整脊推拿法治疗颈后肌筋膜综合征192例

    自2004年起,笔者采用微调整脊推拿法治疗颈后肌筋膜综合征192例,取得满意疗效,并与用电针治疗的18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一宾;宿绍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傅青主应用白芍调经的特点

    <傅青主女科>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傅山(字青主)所著,其中立论与用方较前人多有发挥,在妇科病的辨治上独树一帜,为后世临床医家所推崇.全书调经篇方剂共15首,其中13方用到白芍,约占到87%.

    作者:王永宏;刘娜;熊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雪莲花汤治疗子宫肌瘤62例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导致子宫切除术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于2000~2006年采取雪莲汤治疗子宫肌瘤6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与单用米非司酮治疗的6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柯虹;黄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滋肾活血通脉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滋肾活血通脉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PR)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中医辨证为阴虚痰瘀阻络证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滋肾活血通脉片治疗.结果: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改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3%、87.09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心电图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CPR含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滋肾活血通脉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李晓屏;帅云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放射性肠炎36例

    放射性肠炎是盆、腹腔肿瘤尤其是妇科肿瘤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伴有粘液便或血便,肠粘膜充血、水肿,进而形成溃疡及合并出血,甚至肠穿孔形成瘘,以直肠多见.

    作者:唐清珠;陈鸣旺;顾成义;王爱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活血祛瘀中药对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

    自1992年Masquelet等[1]和1994年Hasegawa等[2]报道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1/3和足踝部创面的成功经验以来,获得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顺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小针刀治疗足跟痛51例

    足跟痛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组织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临床上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有足跟骨骨质增生、跟骨脂肪垫变性、跖腱膜炎等,但跟骨骨质增生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且以足跟底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作者:彭运国;钟丽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五虎汤治疗婴幼儿哮喘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五虎汤治疗婴幼儿哮喘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哮喘痰热壅肺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五虎汤治疗,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6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五虎汤对咳嗽、喘促等主要症状的缓解不及西药,而对汗出、口干、咽红、咽痛、尿黄、发热面红、流涕、喷嚏等症状的缓解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五虎汤治疗婴幼儿哮喘发作期痰热壅肺证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杨静宜;李劲松;王孟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石板大青汤治疗外感高热137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石板大青汤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7例本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37例服用石板大青汤,对照组60例按西医常规方法治疗.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板大青汤治疗外感高热在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徐永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5.0%和91.7%,而对照组仅为23.3%和80.0%,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比较,P<0.01或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作者:陈坪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宫颈HPV亚临床感染中西医研究进展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足一种裸露型的DNA病毒,HPV是一组高度特异双链环状DNA,对生殖道鳞状上皮有亲嗜性.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除了引起肉眼所见的尖锐湿疣,绝大多数表现为宫颈HPV亚临床感染(SPI),亚临床HPV感染是肉眼不可辨认的宫颈HPV感染,阴道镜下为醋酸白色上皮,发生于转化区内的化生上皮或转化区外的鳞状上皮,白色不透明呈混浊,白色上皮很厚时呈珍珠般发亮,也可表现为不规则斑块、卫星状排列、表面不平或有隐约可见之脑回状结构.

    作者:江二喜;林洁;熊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0例总结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3%.而对照组仅为73.33%,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具有明显疗效.

    作者:刘辉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4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观察两组主要症状改善及转归、超声心动图结果及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心功能显著改善,LVEF提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明显.

    作者:彭筱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黑膏药的工艺研究

    黑膏药又称硬膏,系指药材和植物油与黄丹经炼制而成的外用制剂,是祖国医学传统剂型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其独特的疗效,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疗效确切,药物中毒的危险较小,且用法简便、价廉、携带与贮存方便,因而一直沿用至今.笔者在从事黑膏药的炼制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工艺研究,现介绍如下.

    作者:戴红先;黄水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