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波;徐无忌
阐述了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的机制,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系膜基质增多及细胞外基质重构、炎症反应等机制有关,寻找积极有效的抗氧化应激措施,可以更好的防止该病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对氧化应激增强的干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周雷;安晓飞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独脚金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小鼠热板法实验观察独脚金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性组织中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独脚金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热刺激痛阈值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炎性组织中NO、PGE2、TNF-α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结论:独脚金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和一定的镇痛作用,其抗炎作用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和促炎症因子的分泌而实现的.
作者:林汝秀;林莹波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归脾汤加减联合复方芦丁治疗肾性血尿的疗效.方法:将94例肾性血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芦丁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肾性血尿患者24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微量蛋白(U-MTB)和尿红细胞数(U-RBC)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浆白蛋白(Alb)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肾功能指标(BUN和SCr)和实验室指标(24h-U-TP、U-MTB和U-RB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lb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复方芦丁治疗肾性血尿有较好疗效,可改善肾功能.
作者:王科;王琼芬;钟永强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对不同厂家牡丹皮配方颗粒的质量进行分析.方法: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颗粒剂要求对6个不同厂家的样品进行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药物引湿性、浸出物和含量进行测定,考察其质量.结果:6个厂家样品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均符合规定,但不同厂家样品的浸出物、含量差距较大.结论:不同厂家的牡丹皮配方颗粒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临床用药须加以注意.
作者:李军山;刘铁军;李雪丽;高晗;常云凤;李振江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核因子-kappaB(NF-κB)和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参芪扶正注射液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给予环孢素A诱导建立免疫低下模型,同时参芪扶正注射液低、高剂量组分别每天腹腔注射参芪扶正注射液15 mL/kg、30 mL/kg,连续给药14d.第15天小鼠禁食麻醉后,取血离心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取脾脏称重计算脾脏指数,检测脾脏中IL-2、IFN-γ的表达,以及脾脏组织中NF-κB和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芪扶正注射液低、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有显著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脾脏中的IL-2、IFN-γ在参芪扶正注射液低、高剂量组中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芪扶正注射液低、高剂量组脾脏细胞核内的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细胞质内的IκB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在免疫低下小鼠模型中,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通过提高脾脏指数、升高IL-2、IFN-γ的表达,调节NF-κB、IκBα蛋白的表达,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作者:宋广福;陈丽娜;许玉凤;刘平 刊期: 2017年第20期
中医在美国近40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国大多数州已对中医针灸立法,中医针灸从业者达4~5万人,中医的高等教育在美国也是生机勃勃.中医从业者对中医全面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充满期待,也势在必行.基于此,全美中医药学会等特别对美国全国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鉴定委员会董事会主席焦望义进行了访谈.焦望义从如何向西方介绍中医药,中医人应具备哪些条件,如何与西医进行良性互动,将中医逐步纳入西方主流医学体系等多个方面,阐释了推动中医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焦望义;魏辉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十伤灵”对难愈性模型大鼠溃疡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4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创灼膏组(CZ组)、十伤灵组(SS组)、模型组.其中36只大鼠背部制造难愈性溃疡,分别将药物涂抹在各组大鼠背部创面处.于造模后7d、14d分别取材通过Nagelschmidt法观察对比各组创面愈合率和愈合时间;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定量分析,比较各组皮肤创面bFGF及其受体bFGFR的表达量;利用显微镜图像分析仪结合Nagelschmidt法,测量疤痕组织切片中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瘢痕面积.结果:实验第7天、第14天,各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天,模型组、创灼膏组和十伤灵组bFGF值均高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创灼膏组和十伤灵组bF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天,模型组、创灼膏组的成纤维细胞数多于空白组(P<0.05),而十伤灵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创灼膏组和十伤灵组成纤维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天,模型组、创灼膏组的成纤维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伤灵组成纤维细胞数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十伤灵”对大鼠背部的难愈性溃疡面有促进修复作用.
作者:贡翊斐;王小平;蔡惠群;王群;杨晓英;粟文娟;张宇;王珊珊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改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予改良PNF技术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5次).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压痛积分、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表面肌电图(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等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压痛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Borden值、表面肌电信号均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压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Borden值、表面肌电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NF技术配合龙氏正骨手法可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并且优于单纯使用龙氏正骨手法.
作者:秦标;王宁;杨丽艳;孟金鹏;杨延 刊期: 2017年第20期
李果创立脾胃学说,并提出“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的观点,即脾胃不足,元气亏虚,阴火上炎,易成脾胃血瘀之证.并针对性创立了一系列以益气活血、养阴活血为主的活血化瘀方剂.
作者:黎亚;戴玉微;刘琴;李定祥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着重梳理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研究进展,具体阐述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单药研究、外治治疗等方面,以期展示中医药在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方面的优势.
作者:赵一璟;相萍萍;刘超 刊期: 2017年第20期
阐述了睡眠与癫痫发作的相互关系,并尝试从中医理论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希望对癫痫临床诊疗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王潇慧;刘金民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对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9年1月至2016年7月所有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依据Cochrane协作网编写的质量评价标准Riskof bias table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和质量评估,对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妊娠率、排卵率、流产率进行Meta分析,Revman5.2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值,P值及95%CI.结果: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2.56,95%CI(1.94,3.38),P<0.000,01];针灸+中药组妊娠率明显高于西药组[OR=3.24,95%CI(2.19,4.77),P<0.000,01].结论: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优于西药,针灸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疗效更佳.
作者:艾潇;王琳;易玮;许能贵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地黄导痰汤制剂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NO、ET-1、SOD及MDA的影响.方法:将6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地黄导痰汤制剂口服,对照组予尼莫地平片口服,疗程为12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O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或P<0.01),ET-1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NO高于对照组(P<0.01),ET-1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较治疗前增加(P<0.05),血清MDA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OD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地黄导痰汤制剂可促进血管性痴呆患者内皮细胞释放血清NO,减少血清ET-1释放;增加血清SOD含量,减少血清MDA含量.
作者:张孟;隋晓琳;张春燕 刊期: 2017年第20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重视其缓解期的治疗,可从根本上控制本病的发作.邵瑛教授以小儿推拿并结合食疗的方法来实现对岭南地区小儿CVA缓解期气阴两虚型和脾虚湿蕴型体质的调节.该法易为患儿接受且依从性强、疗效显著.
作者:张拯;张华伟;蒋灵鸽 刊期: 2017年第20期
基于“肺肾相关”理论,结合现代社会心理压力大的现状,分析曹继刚教授将心肾之脏与自然之象进行“取类比象”,运用“调火治水”法论治少弱精子痘的治疗经验.
作者:韩水军;王利;曹继刚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封髓丹加减治疗老年皮肤瘙瘁症阳虚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封髓丹加减方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Th1/Th2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对有效病例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统计分析复发状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瘙痒、皮肤脱屑、皮损、头晕乏力及面色无华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FN-γ和IL-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IL-4和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封髓丹加减方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皮肤瘙瘁症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Th1/Th2细胞因子趋向平衡,且临床复发率低,疗效显著.
作者:范淑红;罗夏;郝玉娥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评价清木丹颗粒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服清木丹颗粒,两组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肝脏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3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肝功能及肝脏纤维化指标水平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木丹颗粒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亚珠;席奇;李京涛;宋春荣;宋粉莉;常占杰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局部外用和枸地氯雷他定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瘁胶囊.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免疫球蛋白(总IgE)水平,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皮肤瘙痒程度、EASI积分均降低,DQOLS评分升高(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显效率为5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L-4、TNF-α、总IgE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时,复发率治疗组为12.5%,对照组为32.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润燥止瘁胶囊治疗慢性湿疹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慢性湿疹患者的皮肤瘙痒及皮损程度,降低复发率.
作者:王媛;张建国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续筋接骨液及理筋手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续筋接骨液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局部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调整的CMS评分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调整的CM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续筋接骨液及理筋手法治疗肩袖损伤有较好疗效.
作者:谢求恩;王茜;谢心军;徐永贵;张雄 刊期: 2017年第20期
以临床病案为例,介绍脑出血急性期运用张从正汗吐下三法的经验体会.指出脑出血急性期病机为风痰瘀火等诸邪交结,可运用张从正攻邪理论,根据邪气不同部位,辨证选择汗吐下法,因势利导,驱除邪气,促进气血流通,以达邪去正气自复的目的.
作者:李铭;汤忠华;樊炼 刊期: 201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