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霞;尤昭玲;赖毛华
目的:观察三叶板内固定术结合中药熏洗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例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时照组14例,采用三叶板内固定术及术后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2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全部患者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8个月.采用Mazur评分标准,优良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78.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叶板内固定术结合中药熏洗治疗Pilon骨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愈率较高.
作者:王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分析了椎动脉型颈椎病运用中药治疗的现状及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等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作用.
作者:范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发现的对喉癌Hep-2细胞有抑制和凋亡作用的中药剂型和天然活性产物;对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喉癌前期病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整理,为进一步研究防治喉癌提供了参考.
作者:任贻军;戈长征;高逢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筛选蛇床子止痒的有效组分,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磷酸组胺致豚鼠瘙痒及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模型,分别观察蛇床子醇提物、水提物及挥发油的止痒作用;通过其对组胺致离体回肠收缩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蛇床子醇提物及挥发油可显著提高磷酸组胺致豚鼠致瘁闲,减少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次数,缩短瘙痒时间,而水提物止痒作用不明显.醇提物及挥发油均能抑制磷酸组胺致离体回肠的收缩幅度.结论:蛇床子止痒的有效组分为其醇提物及挥发油,其止痒机制与拮抗组胺的释放相关.
作者:刘明平;吴依娜;韦品清;吴庆光;刘四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原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治疗组用经筋刺法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用传统刺法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均1次/d.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静态下和随意肌运动下对称性评分都有明显减少,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都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供临床优先选用.
作者:王德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证进行评价.方法:对8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手法整复,另取同期行切开复位的78例患儿作为对照.随访6月后以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并比较并发症的产生.结果:随访6月时手法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2.8%)和切开组(91.0%)相当(P>0.05),并发症的产生率手法组(19.3%)和切开组(11.3%)也相当(P>0.05).而两组分析显示两组关节功能优良率在GartlandⅠ型、Ⅱ型(P>0.05)、Ⅲ型(P>0.05)均相当;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在GanlandⅠ型、Ⅱ型相当(P>0.05),Ⅲ型手法组则高于切开组(P<0.05).结论:手法整复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但GamandⅢ型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法整复以Ⅰ型、Ⅱ型应用为佳.
作者:程松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效果.方法:将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的62例中风患者按辨证分为中经络型组38例,中脏腑型组24例,运用辨证施护方法进行护理.结果:基本痊愈19例,显著进步24例,进步10例,有效率85.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辨证施护方法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的中风病例,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龚婷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药物配合针灸促进妇产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妇产科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运用中西药物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只运用中西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后肠鸣音、排气、排便时间及输液天数.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6.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物配合针灸治疗使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早排气,早排便,早日康复.
作者:高卫辉;段小青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3种不同粒径马钱子粉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方法:将70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即马钱子1、2、3号粉体组,马钱子2号粉体1/2剂量组,马钱子3号粉体1/2剂量组,马钱子3号粉体1/3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造模后给药21 d后取血清测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同时每隔7d称重1次.结果:2,3号马钱子粉的药效明显优于1号马钱子粉,且3号马钱子粉与1号马钱子粉的等效剂量约为1/3.结论:通过超微处理能够明显提高马钱子粉的药效.
作者:郭忠聪;蔡光先;王宇红;刘柏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总结了近5年来中医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研究概况及从脏腑论治(肝、肾、脾、胃、肺)眩晖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辨证思路及方法.
作者:李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对<伤寒论>中去渣再煎、泡服、先煮去上沫、特殊溶媒等煎煮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意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万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的方法.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中药温肾涤痰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周期疗法结合西药治疗.结果:排卵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33.20%;妊娠率治疗组65.20%,对照组为48.33%,两组的排卵率、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肥胖型PCOS不孕患者的排卵率与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红霞;尤昭玲;赖毛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论述中医基础学科近代模式的形成以及对中医教育的影响,认为中医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吸取西医学教学方式优点,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经典的学习,使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以突出自身理论体系特点,以保持中医特色.
作者:白玲玲;王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四磨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前组、治疗组、安慰组各50例.术前组于术前禁食前24 h内服用四磨汤口服液20mL;治疗组于术后12 h开始服用四磨汤口服液,20mL/次,2次坩;安慰组于术后12 h开始服用红糖水(甜度与四磨汤相似),20mL/次,2次/d.分别观察其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胃肠道反应.结果: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与术前组、安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磨汤能有效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使用安全有效.
作者:汪亚雄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配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98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组采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近期疗效治疗组优良率为80.8%,对照组为69.6%;远期疗效治疗组优良率为92.3%,对照组为80.4%.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治疗能够提高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弘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4例.治疗组实施头穴长时间留针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STEF、上肢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间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在短期内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二者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焦建凯;彭志华;郑盛惠;杨丽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法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治疗前后疗效对比的方法,将全部21例患者先进行综合诊断,再进行综合辨证,给药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21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13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61.9%,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健脾益气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是有效的.
作者:段晓慧;孙静;陈家祥;谭敬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计髓芯减压术结合中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80髋分为两组,单用髓芯减压术治疗为对照组,髓芯减压术结合中药治疗为治疗组,对其接受治疗的Fieat Ⅰ-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两组术后均随访6-36个月,其中对照组治愈3髋,治愈率为11.5%,症状无变化8髋,总有效率为69.2%;治疗组治愈18髋,治愈率为33.3%,症状无变化4髋,症状加重2髋,总有效率为88.9%.结论:与单用髓芯减压术对比,髓芯减压术结合中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明显提高,治疗方法简单易行.
作者:刘劲;肖和畅;刘万里;宁毅;肖良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方面阐述了肛门病术后肛缘水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并从内治、外治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肛缘水肿的治疗方法,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了参考资料.
作者:李心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与尿微量蛋白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疗效.方法:按脉压大小将1304例该病患者分为<50mmHg、50-59mmHg、60-69mmHg与>70mmHg4组,比较各组尿微量蛋白情况;并对所有病人在原有治疗基础上予镇肝熄风汤治疗,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各组尿微量蛋白及脉压改善情况.结果:脉压升高,各项尿微量蛋白指标均有升高趋势;经中药治疗后,各组尿微量蛋白与脉压均有改善,其中以50-59mmHg、60-69mmHg两组改善程度明显,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脉压的高低与尿微量蛋白有明显相关性,中药干预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刘爱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