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秋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再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两组连续治疗30 d后,观察所有入选病例临床症状、肌电图、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改善情况及有无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综合疗效,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DPN安全、有效.
作者:刘弟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自拟肾炎方治疗;对照组30例予西医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消除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改善肾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
作者:廖高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痔宁洗液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250 mm×4.6mm,5μm),乙腈-0.2%磷酸水(25:7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为0.4164~8.328 mg/ml,标准回归方程:Y=6649.5X+570.29;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7%,RSD%=2.98%.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方便,结果可靠.
作者:石军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血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骨科髋关节置换术后血虚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骨科术后分别予内服加减当归补血汤和常规方法治疗,观察1疗程(6 d)中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等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血虚发热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0.0%,且治疗组在主、次症症状积分改善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是治疗骨科术后血虚发热有效的中药基础方剂.
作者:陈明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小儿腹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用补液、抗炎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健脾止泻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对照组为73.3%,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作者:雷巧容;肖成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本文观察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病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4例,在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按中医分期辨证治疗;西医治疗组78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治疗效果和控制复发上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结论:其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单疮病毒性角膜炎.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西医治疗.
作者:龙黎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溃疡灵片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C18柱(200 mm×4.6mm,5 μm)为色谱柱,以0.04 mol·L-1枸橼酸-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45:8: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儿荼素和表儿茶素分别在0.1002~0.9018 μg(r=0.9999和0.06816~0.61344 μg(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5%和98.47%,RSD%分别为1.15%和1.2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雷玉萍;殷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通络解痉法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男性E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通络解痉法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盐酸育享宾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解痉法对男性E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康丰成;谭荣斌;潘治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AF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后侧入路,AFgT内固定撑开,间接或直接复位,植骨.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早期采用攻下逐瘀.结果:术后X片、CT片复查;椎体高度恢复,椎管内空间接近正常,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按Frankel分级术后明显恢复.平均随访24个月,无断钉及骨不愈合,无神经及脊髓继发损伤.结论:AF治疗胸腰爆裂型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等特点.
作者:杨德俊;黄步峰;赵剑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阐述了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慢性肾炎的相关性研究,并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详细介绍了中药对慢性肾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对慢性肾炎的疗效提供参考.
作者:郭聂涛;何庭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高等医专学制较短,临床课的学时较少,要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生的临床思维判断力和技能操作水平,就必须在临床见习过程中能够引起和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其指向高职高专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目标.临床见习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往往需要带教老师和学生的良好配合,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见习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进行自我表露,并根据学生的情绪进行见习教学各个环节的调节,这对激发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李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本院制剂强筋壮骨液中当归、牛膝进行薄层色谱定性分析.经实验证明,本鉴别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进一步控制制荆的内在质量.
作者:陈文星;蔡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总结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临床实施药学服务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在中医科室进行药物使用指导与监督的情况.结果:药学服务对中医科临床非常必要,中医临床用药需要进一步规范合理.结论:该院中医临床药学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临床药师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陈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动物试验探讨祛腐生肌膏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家兔皮肤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对豚鼠皮肤进行过敏反应试验.结果:祛腐生肌膏对家免皮肤用药无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用药均无明显的刺激性反应.对豚鼠皮肤无过敏反应症状.结论:祛腐生肌膏在临床作为外用药应用应是安全的.
作者:李国强;陈湘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穴对抑郁症大鼠的疗效.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结合孤养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分别测定大鼠糖水消耗量以及行为学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下降,旷场法测定行为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均下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治疗组的糖水消耗量增加,行为学评分升高.结论: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可以改变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异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罗文舒;皮敏;于海波;杨卓欣;刁利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药方荆配伍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方剂配伍的规律、方法及发展方向,对中医药临床教学与科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殷岳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Gamma钉,DHS及ende钉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HS组163例,Ender钉组141例,Gamma钉组171例.分别按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按Kudema改良Merle D'Aubigne标准评定,Gamma钉组的疗效优良率优于DHS组及ender钉组(P<0.05);而DHS组与ender钉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输血量等方面Gamma组和ender钉组均小于DHS组(P<0.05);Gamma组的内固定失效的例数少于DHS组和ender钉组(P<0.05).结论:Gamma钉内固定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它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手术损伤小、出血少、疗效优等优点.
作者:戴致波;邬黎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杏丁加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用缬沙坦80~160mg/d控制血压,治疗组另给杏丁注射液20 ml/d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及尿素氮(BUN)、肌酐(Sc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丁加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翠萍;冯其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清喉利咽颗粒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150 mm×41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流速:1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黄芩苷在0.2384-0.7152μg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的线行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9%,RSD%=0.93%(n=5).结论:本法简单,准确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本品质量标准控制的依据.
作者:刘凡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阐述了程丑夫教授治疗1例瘘病的具体治疗过程,分析总结了他选方用药的经验.
作者:戴蓓 刊期: 2008年第06期